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笔记总结

中国建筑史笔记总结

中国建筑史笔记总结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发展史中国⽂化的延续性:主体⽂化没有被外来⽂化打断。

四⼤⽂明古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中国没有发⽣本质的变化地理的阻隔帕⽶尔⾼原,塔⾥⽊盆地长城营四周围⼟建造住所,封闭性的很好诠释,四合院,宫城匠:古代没有表⽰建筑师职业的词,只有匠,既要建城市,⼜要建住房,既要修⽔利,⼜要装饰建筑。

说明中国古代对建筑的不重视Architect archi=master tect是技术⼈员,⽽匠只有后半部分,没有master的意思空间观念:中⼼:⽅位:从星像来的,以北⽃星为中⼼,周围的星宿分为四组,分别⽤四个神兽来代表,青龙朱雀⽩虎⽞武,然后把天象投射到地⾯,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随后都出现的五⾏,⼜与⽅位相对应,⾦⽊⽔⽕⼟,把天⽂地理⼈事全部整合成⼀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有了看天象知⼈事的说法,理论⽀撑,在天象中,北⽃星是指向北极星,所以以北为尊也找到⼀个根据。

另外⽇照理论体系,所以中国建筑⼀般以南北为中轴线,西周凤雏村遗址就能看出严格按南北中轴线布局。

⽽且在中国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上和下的尊卑观念,因此中国建筑没有往⾼发展,其实在汉就有楼阁,但以后这个趋势就慢慢抹杀掉了等级秩序: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分三六九等,不可逾越,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

所以建筑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论⽅位规模,还是颜⾊造型。

⽊构架形式:穿⽃式:⽤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

从⽽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穿⽃式⽊构架⽤料⼩,整体性强,但柱⼦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抬梁式⽊构架可采⽤跨度较⼤的梁,以减少柱⼦的数量,取得室内较⼤的空间,所以适⽤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承重结构墙。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

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

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

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教授整理-建筑-考研-笔记-【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教授整理-建筑-考研-笔记-【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授整理东南大学建筑系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伏羲氏女娲直尺规画方画圆□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狮子·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鱼的演变:·西安半坡村遗址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从五千年文明说起□时间轴:□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中国文明起源示意: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B.C.21——16世纪)二、商三、周·案例: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⑸河南偃师二里头⑹殷墟⑺西周蕲(qí)春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一、战国及秦⑴背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使用⑵成就·高台式建筑·宫殿建筑内有排水设施和冷藏室·先秦时期出现了砖二、汉⑴背景·罢黜百家“楚汉的浪漫”⑵成就①木构建筑三大结构体系:抬梁、穿斗、井干②楼阁建筑③斗栱的出现和应用④屋盖的基本形式的出现(第五立面)⑤技术上、制砖、拱券技术(主要用于墓室)⑥石阙艺术(高姬墓阙)⑶实例①汉长安②高姬墓阙③白马寺(佛教传入)三、三国两晋南北朝⑴背景·战争、分裂、人口急剧下降·“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时代精神⑵成就·因为精神的痛而关注彼岸世界→宗教的发展·三种石窟:·山水园林的发展·家具的出现(垂足而坐出现,宋代以后真正开始全面)△南北朝以前主要席地而座,少数民族因长期骑马不习惯席地,便产生了家具,垂足而坐产生⑶实例①永乐寺塔②南朝墓中国建筑史整理笔记朱光亚教授东南大学一、WHY:正确认识建筑和树立价值观过去时:修养现在时:古为今用将来时:职业精神二、WHAT:建筑史:“站立的基石”“智慧的积累”·Tadao Ando :有深度的建筑·克罗奇:历史是一门万古长青的知识·建立正确的建筑观三、HOW:⑴文化观的改变·古代的两大体系“道”形而上者,意识形态“器”形而下者,自然科学彼此不相往来1840(鸦片战争)→1861(洋务运动)→1894(甲午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1895(戊戌变法)→1911(辛亥革命)社会制度的变革1911→五四运动→30年代(文化心理的改变)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0年 1979—1989认识西方建筑之始:建筑之功能、技术、空间→“西方功能好,形式中国好”→反思“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并从根本上了解:弘扬中国文化建筑文化密不可分,“道”“器”相融的结果。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全套笔记

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全套笔记

中国建筑史讲义中国建筑史讲义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前言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

)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

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

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

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

”(《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里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个超级大的建筑群!当我想象自己走进故宫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高高耸立的红色城墙。

那城墙可高了,仰头看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

城墙的颜色红得特别正,就像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那种红,鲜艳又庄重。

走进故宫的大门,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石板路。

这石板路啊,被无数的人走过,都磨得光滑溜溜的。

每一块石板都好像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沿着路往前走,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宫殿。

那些宫殿的屋顶特别有意思,弯弯的,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屋顶上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有的宫殿屋顶上还有一些小兽,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

听说这些小兽可有着特别的寓意,能保佑宫殿平安呢。

宫殿的大门也是超级气派,那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门钉,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就想啊,这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打造出来呀!一推开门,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宫殿里的柱子又粗又高,得好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柱子上的油漆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抬头看天花板,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龙凤呈祥,有花卉蔬果,每一笔都那么细腻,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手艺。

宫殿里的窗户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糊纸的。

透过窗户往外看,能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正艳,和这古老的宫殿相互映衬,美得就像一幅画。

再说说故宫里的花园吧。

那花园里的假山可真是巧夺天工,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形态逼真。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水边种着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就像是仙女在跳舞。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版) 东南大学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版) 东南大学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生土建筑体系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2.石构建筑体系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3.毡包式建筑体系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木构架—多见于北方穿斗式木构架—多见于南方井干式木构架—东北、西南等林区干阑式木构架—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一.穿斗式(串逗式)特点①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②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③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二.抬梁式特点①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②梁头上搁置檩条③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①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②工期短,易施工③便于修缮、搬迁、扩建④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⑤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⑥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缺点①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②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③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④存在技术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①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②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③提供室外活动场所④种植花木,美化生活庭院式布局的多元功能:空间聚合、气候调节防护戒卫、场所调适礼仪伦理、审美怡乐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1 简明①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②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2 真实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3有机①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②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4平面、结构、造型①三者的不可分割性②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③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④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 官式建筑①工官掌管建造②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③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④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⑤人力、财力、技术集中⑥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2 民间建筑①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③建筑式样变化多端④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李诫编修《营造法式》①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政书②推动中国建筑模数制和标准化进程③是可操作实际经验的总结④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清——样式雷家族①始祖雷发达②其家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③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1/200 的模型作设计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牌楼与牌坊①一种标志性建筑物②面阔一到七间③基本组成柱、梁枋、斗拱、屋顶④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华表①一种标志性建筑②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①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②实例:郑州商城宫殿遗址茅茨土阶,四阿重屋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书P34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①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②隋代石匠李春建造③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⑤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概况: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95读文——东南大学中建史及复习提纲

%95读文——东南大学中建史及复习提纲

如何读文——东南大学中建史及复习提纲《中国建筑史》(第四版)教材,是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也是高等学校专业系列教材,即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通用的教材,简称为通编教材。

这本教材经历了《中国建筑史》第一版(1982年7月版)、第二版(1986年7月版)、新一版或第三版(1993年11月版)和第四版的发展过程。

字数由447千字(第一版)增加到782千字,并付光盘1张(第四版),内容由两篇十四章扩展为三篇十九章,题材由古代、近代建筑发展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建筑。

二十年的时间跨越,《中国建筑史》教材篇幅有了成倍的增长,内容和题材大大地丰富,特别是第四版光盘的出版发行,更是将东南大学建筑历史教学的长期积累和财富贡献给了建筑学的所有学子,以计算机技术补充了传统的建筑史教学内容和方式,其进步和作用十分显著。

这种发展至少说明三个层次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学习这门课之前需要了解的。

第一,建筑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譬如随着考古工作中若干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发现,会不断补充、完善和修正关于建筑源起的认识等相关问题。

又如建筑技术,现已突破对官式建筑的做法研究而拓展至对各区域地方做法的深入研究等。

可以说,建筑历史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

第二,建筑历史是一门万古常新的知识。

新的现实需求、新的问题出现、新的未知探讨,会不断激发我们思考和认识历史,并将其作为一门知识进行学习。

如生态环境,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建筑领域,则如何将自然、人、社会和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来思考,至为迫切。

恰是在这方面,古人的建筑实践给我们以许多智慧和启迪。

第三,建筑历史是一个永远增长的阶梯。

第四版中增加的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就是明证。

因为我们是从历史走过来的,并经此而走向未来。

这种剪不断的关系,使得我们理解作为一个群体或个人的建筑行为和实践,对人类文明的遗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肩上赋予责任。

具体到“中国古代建筑史”,从第三版的第一篇和第四版的第一篇的目录比较中(见下),我们可以看到两点变化:第一,内容的变化。

《中国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近代部分的读书笔记建筑是时代的印记,携带着时代的信息,每一个时期建筑往往都会被一种特定的形式所控制,稍加留意就会看到这些形式的存在于它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建筑师往往只是社会环境对建筑形式产生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媒介,建筑创作从来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会是建筑师自我表现的手段,这是建筑师的宿命,纵观历史任何时期社会性总是建筑的第一特性。

建筑总是根植在社会的土壤中的,它与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人文历史、哲学观点都有着千丝万楼的联系。

社会变化了建筑就会随之变化,而只有社会发展了建筑也才能随之发展。

因此,在社会发展未达到一定高度时,我们不要太极于苛求某一建筑形式的出现,而当社会变化时,我们也不可能阻止建筑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变化与发展,表明了我国建筑艺术如何从封建社会的遗产走向紧跟时代的现代化过程。

不明了这个过程的背景与原因,就很难了解这一时期建筑的历史成就与研究的价值,就很难认识到今天的建筑艺术潮流与过去的建筑艺术有什么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历经数千年,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建筑艺术也必然要随着时代潮流变化,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正如马克思对希腊文化的评价那样:“关于艺术,谁都知道,它的某些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基础相适应的。

但是,困难并不在于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是与社会发展的某些形态相关联的。

困难在于了解它们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不可企及的规范。

”“一个大人是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孩子气了。

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令人高兴吗?难道他自己不应该努力在更高的阶段上把小孩的真实的本质再现出来吗?”建筑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建筑艺术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中国建筑史笔记(DOC)

中国建筑史笔记(DOC)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春秋三国南宋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战国朝金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隧人氏:“用火的开始”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有巢氏:“住屋开始”“上者营窟,下者为巢”“构木为巢,冬窟夏庐”伏羲氏:“渔猎之始”618“结绳记事”735建立“数字“概念296三阶幻方“均衡为美”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2、建筑结构: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木、泥◆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4、建筑实例: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时期◆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时期◆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区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吕”字形平面◆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莎木佳祭坛◆阿善祭坛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1、夏:(BC21世纪~BC16世纪)◆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2、商:(BC16世纪~BC11世纪)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①城市、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一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永定柱造•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建筑世界的大门,那些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种类繁多,从宫殿到庙宇,从园林到民居,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就拿故宫来说吧,那朱红色的城墙,金黄色的琉璃瓦,还有那精美的雕刻和宏伟的布局,无不展现出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搭建起这样一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的?他们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全凭一双双巧手和智慧,将无数的细节做到极致。

我还记得书中描写的苏州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园林里的假山,看似随意堆砌,实则精心布局。

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大小和摆放的位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有的像狮子,有的像猴子,活灵活现。

还有那曲折的回廊,走在其中,一步一景,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画卷之中。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的时候,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池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偶尔跃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

说起民居,福建的土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圆圆的土楼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土楼的墙壁厚实,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

走进土楼,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庭院,人们在这里晾晒衣物、聊天玩耍。

房间沿着墙壁依次排列,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温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木材的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将木材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而且还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老房子,虽然没有那些宏伟建筑的精美,但也有着简单而实用的木质结构。

房梁上的雕花虽然不算精致,但也能看出工匠的用心。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建筑的色彩搭配。

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被巧妙地运用在建筑中,不仅增添了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红色代表着吉祥和繁荣,黄色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这些色彩的运用,让中国古代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东南大学考研建筑史重点

东南大学考研建筑史重点

东南历史重点题目中建史篇:古代建筑发展部分:1。

为什么说汉代木架建筑渐趋成熟2。

为什么说唐代木构建筑发展已趋成熟?以什么为特征?试述之?3。

唐宋建筑风格之不同4。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是一种成熟体系?体现在哪些方面?5。

明代建筑特点6。

清代建筑特点城市:1。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取得较高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2。

试对明清北京城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明清北京城基础上进行保护改造,利用的构想说明原因?3。

宋代都城陈是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试加以评述。

于近日思考之,有何意义和借鉴之处?4。

中国近代城市特征事什么?他较中国封建城市有那些变化与发展?5。

隋唐长安及于汉长安城廓关系?6。

明南京城住宅:1。

传统民居如:北京四合院,苏州旧住宅,河南窑洞,徽州明清住宅等今天仍在使用,虽不适应现代生活,但其设计手法仍有可借鉴之处,请以其中一例,指出不适应时代要求和可资减借鉴之处各3点。

2。

请概述徽州民居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3。

试举例合院形式四种,并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四合院优缺点及发展前景4。

干阑木构特点宫殿:1。

宫殿在中国古代都城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请通过对明清北京城和宫殿关系简述这种封建帝王城市设计的优缺点和意义?2。

布达拉宫是怎样创造出仙山琼阁意境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今天可以借鉴3。

北京故宫中路自天安门至乾清门的院落平面建图(注明建筑)并评析其群体空间手法及特点?坛庙,陵墓,寺庙1。

画出天坛总平面并分析概况及其组成特点?2。

请绘出唐乾陵的平面图,并分析和概述其组成特点?3。

以南京中山陵为例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在吸收传统和创新方面进行的探索4。

明十三陵特点,并画出其最大陵墓平面图5。

中国古塔是怎样形成的?试从符号学角度论述其形成过程,对今天建筑创作的意义6。

画出应县木塔的平面示意图,并分析她的造型艺术特色和结构特点7。

试简述塔在中国佛寺钟的地点。

作用。

及其发展与变化?8。

佛光寺平立面。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艺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转人近代时期, 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

而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如竣工——之中国近现代建筑于1919年的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这幢由美国建筑师史摩尔设计的教学楼,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传承与交融化,整理了一些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实践活动资料,通过建筑艺术的表现来剖析近现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致,并且以此来体现中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西方建筑风格的交融。

文章共分五个时段,配合照片以及手绘图。

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

沙逊大厦上海汇丰银行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 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二、现代主义风格的派生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的两点史实。

其一,现代建筑式样的出现,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 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 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 年9 月5日, 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 从其形式来说,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 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 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 但与周围沉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

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

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于1921—1923。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概述•内容提要:介绍了中国建筑史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特点等方面,涵盖了建筑史的基本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框架,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 历史沿革•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等各个发展阶段的建筑风格特征。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2. 建筑类型•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类型,包括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城墙建筑、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构造特点,了解其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

3. 策划设计•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策划设计过程,包括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

•重点笔记:理解策划设计对于建筑结构和形式的影响,掌握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三、现代建筑1. 建筑风格特征•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风格的特征,包括抽象、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艺术手法、建筑形式,理解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与转化。

2. 建筑技术革新•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技术革新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结构设计等方面。

•重点笔记:理解现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建筑技术革新对建筑形式和结构设计的影响。

四、中国建筑文化1. 建筑文化内涵•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包括道教、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与建筑艺术之间的联系。

2.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括历史演变、现状与未来发展。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建筑艺术与社会发展1. 建筑艺术与经济•内容提要:介绍建筑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筑产业、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多个方面。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模板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模板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讲课:常青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

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

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

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课程大纲(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建筑保护(第十二讲)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考试: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重礼。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 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 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层次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秩序美。

讲求情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局部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四.建筑与环境1. 善择基址2. 因地制宜3. 整治环境4. 心理补偿四. 建筑类型1. 居住建筑2. 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 礼制建筑4. 宗教建筑5. 商业与工业建筑6. 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 园林与风景建筑8. 市政建筑9. 标志性建筑10. 防御建筑五. 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2. 历史上著名的工官: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徐杲等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构成§1. 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 种类1. 庑殿 (宋称四阿顶)2. 歇山(宋称九脊殿)3. 悬山4. 硬山5. 攒尖(宋称斗尖)6. 单坡7. 平顶二. 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 1. 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 2. 正脊串联 (1) 两夹 (2) 骑楼 (3) 迭落 (4) 牌楼 (5) 阙式串联3. 正脊相交 (1) 丁字相交 (2) 十字相交 (3) 转角相交 (二) 竖向组合1. 重檐构成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 (4) 密檐塔 2. 重楼构成三. 屋顶做法 (一) 屋面曲线 1. 檐口曲线 2. 屋面曲线 3. 屋脊曲线 (二) 屋角(三) 屋脊和屋面装饰§2. 单体建筑的“中分”——屋身§3. 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 台基的基本构成2. 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 栏杆4. 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 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系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伏羲氏女娲直尺规画方画圆□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狮子·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鱼的演变:·西安半坡村遗址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从五千年文明说起□时间轴:□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中国文明起源示意: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B.C.21——16世纪)二、商三、周·案例: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⑸河南偃师二里头⑹殷墟⑺西周蕲(qí)春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一、战国及秦⑴背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使用⑵成就·高台式建筑·宫殿建筑内有排水设施和冷藏室·先秦时期出现了砖二、汉⑴背景·罢黜百家“楚汉的浪漫”⑵成就①木构建筑三大结构体系:抬梁、穿斗、井干②楼阁建筑③斗栱的出现和应用④屋盖的基本形式的出现(第五立面)⑤技术上、制砖、拱券技术(主要用于墓室)⑥石阙艺术(高姬墓阙)⑶实例①汉长安②高姬墓阙③白马寺(佛教传入)三、三国两晋南北朝⑴背景·战争、分裂、人口急剧下降·“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时代精神⑵成就·因为精神的痛而关注彼岸世界→宗教的发展·三种石窟:·山水园林的发展·家具的出现(垂足而坐出现,宋代以后真正开始全面)△南北朝以前主要席地而座,少数民族因长期骑马不习惯席地,便产生了家具,垂足而坐产生⑶实例①永乐寺塔②南朝墓中国建筑史整理笔记朱光亚教授东南大学一、WHY:正确认识建筑和树立价值观过去时:修养现在时:古为今用将来时:职业精神二、WHAT:建筑史:“站立的基石”“智慧的积累”·Tadao Ando :有深度的建筑·克罗奇:历史是一门万古长青的知识·建立正确的建筑观三、HOW:⑴文化观的改变·古代的两大体系“道”形而上者,意识形态“器”形而下者,自然科学彼此不相往来1840(鸦片战争)→1861(洋务运动)→1894(甲午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1895(戊戌变法)→1911(辛亥革命)社会制度的变革1911→五四运动→30年代(文化心理的改变)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0年 1979—1989认识西方建筑之始:建筑之功能、技术、空间→“西方功能好,形式中国好”→反思“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并从根本上了解:弘扬中国文化建筑文化密不可分,“道”“器”相融的结果。

后兴时期的建筑文化特征:环境、城市、文化⑵建筑观的改变①谋求生存的物质手段②艺术之母(形式的重要)③工业产品:住人的机器④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我国与西方接触的阶段)⑤“建筑是关于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第14界国际建筑师大会⑥后现代:文化认同本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文化现象科技高度的发展——条件、环境恶化,信息社会的出现对艺术的冲击,感到科技的冷水——产生困惑:人与社会、自然、人、自我的关系在建筑上的特征:用通俗的形式表达大众认可的形式“京剧联奏”:以节奏来统一“新的平面感”(没有深度的文化现象)C·Jencks:《后现代建筑语言》“三个e”:energy、environment、ecology“三个s”:syntax(句法)、semartics(语法)、sculpure⑦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对理性的语法:无逻辑、无原则折、消、解、反叛、否定对现代发展至今的根本否定,对西方传统的根本否定⑧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针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而提出⑶文化观古建筑是在什么文化背景下产生?与现在连接的接合点是什么?公元前2200:在龟壳上的数字《河图洛书》西汉《黄帝内经》《教沦》1、3、5、7、9 天教,阴教,奇2、4、6、8 地教,阳教,偶,各个方向相加常数:15·明堂: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九开间”九为天数“记用9室,谓法龟文”与等级及数字概念密不可分·天一阁:6开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中国古代思维:联想、比喻、模糊型的思维。

四、建筑史体系类型与文化相结合绪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⑴史官文化与城市、宫殿、住宅⑵宗教文化与坑墓、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⑶士大夫文化与园林⑷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五、方法: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六、参考书:⑴中国古代建筑史刘郭桢⑵中国建筑的结构与类型刘致平⑶苏州古典园林刘郭桢⑷华夏意匠李允囗⑸中国通史范文谰⑹结构主义(人类发展的结构)皮亚杰⑺图式语言 A Pattern Language C.Alexander⑻美的历程李泽厚⑼广义建筑学吴良镛⑽建筑文库(丛书)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时间轴·朝代轴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文化特征:·从蕴育到发展经历曲折,但一直延续下来——与其他文明不同一贯的延续性意味着兴盛还是危机(建筑结构的延续与发展)。

《兴盛与危机》金观淘·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多元性“迁徙、聚合、民族、战争、变化”国内南北民族的互动;①大迁徙促成民族文化互动;②佛教文化入境;③境外文化交流;④少数民族文化入侵;⑤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⑥基督教文化入境。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中国文化起源并非单一性,而是“满天星斗”。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文化现象和神话理论燧人氏时期:开始用火,天然洞穴(周口店)有巢氏:住屋开始(最早木构架)“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五蠹》韩非子伏羲氏:渔猎之始,八卦,结绳记事(数字概念)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轩辕帝(黄帝):文化之始(龙的图腾)二、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干阑式: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巢居木骨泥墙:黄河流域——穴居⑴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母系氏族社会(河南渑池)·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居住区住房共分五组,每组以一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则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半穴居建筑遗址木骨泥墙·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白灰面出现在仰韶中期,龙山时期普遍采用⑵龙山文化(黄河中上游)父系氏族社会(山东历城)“吕”字形·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材料:土坯砖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⑶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典型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有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榫卯技术。

⑷细石器文化(东北、内蒙)·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建筑已有了“群”的概念·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祭坛三、小结⑴多元的⑵手段——精神⑶穴、木骨泥墙、砖、木构、石构为什么发展为木构建筑?①“自然条例论”刘致平②“经济合理,省时省工”徐敬直③“宗教观念浅薄”李允禾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家制国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脱离了神性(神境削弱)。

⑴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与神的崇拜)不便突破之重要原因;⑵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

二、商阶级的产生——青铜工艺相当纯熟⑴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技术上:①夯土台80cm,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②封闭庭院(廊院);③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④有永定村遗迹⑵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⑶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⑷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器物:云纹、雷纹、甲骨纹(从神、宗教中解脱)三、周(渭水)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建立了礼制,分封土地,分颁贵族,统一管理·建筑上:建立了完整的礼制——宗法秩序的出现等级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⑴城市:规模按等级来定⑵住宅:·陕西岐山凤雏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出现·“合院”形式·家族居住·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男左(东)女右(西)·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⑶建筑技术①斗拱的概念②瓦的发明并应用(西周)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③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⑷小结①从形而上的角度,神的地位下降,人的地位上升,但仍未完全脱离②从形而下(技术上),木构建筑被选择进行发展思考题部分:⑴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干阑式建筑,采用榫卯结构⑵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蒙古大青山区原始社会祭坛⑶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木骨泥墙和干阑式⑷中国的院落空间何时形成?·西周:陕西岐山凤雏遗址⑸中国最早的瓦屋面何时出现?砖?·西周·春秋时期⑹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地面建筑的发展,并出现两种基本结构形式·城市有一定程度发展·建筑开始出现群的概念和院的空间形式·技术上出现抹面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一、先秦时期(春秋、战国、秦)·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铁器开始使用: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私肥于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⑴春秋战国①城市的建设高潮齐临淄(山东)、赵邯郸、楚鄢郢(湖北江陵)、魏大梁(开封)、②宫:高台建筑,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的高台上建造建筑③宗庙围合在墙中,有前堂后室,牺牲坑④水利工程(灌溉)·西门豹引漳水盖邺·秦、郑开渠三百里·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春秋)意筑长城“阴险为在”⑤技术·转的出现(主要用于地下),筒瓦、板瓦广泛使用·榫卯技术更好,木构建筑技术更高⑥理论:《考工记》齐国官书,记载西周之事⑦人物:木建筑鼻祖——鲁班(公输般)⑧意识形态·商周:学在官府→学在四夷·孔子:将人还给了社会·老子:将人还给了自然人文思想的基础:将文化统一于人·建立了中国人文主义基础,人的地位上升,神的地位基本为零·“天人合一”孔子、或孔、老子之意的结合,天是自然的天,文化、神、天子的意义的混合体·历史意识(人)过早发达,抹灭了宗教文化艺术的成就,带来历史、文化、人的一体化,摆脱了宗教的神——超脱于人、意识、形态的东西·色彩:意味,道德伦理色彩,等级“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原则:赋、比、兴,“比德原则”,将艺术与伦理连在一起·通过器来表现道,通过建筑来表现意识⑵秦①阿房宫: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俗”,将“器”作为“道”的体现;②秦始皇陵,东侧兵马俑·气势宏大·平面伸展的空间意识,与木构发展分不开(不可能向高度发展)·采用轴线,建筑是意识的象征二、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融·“秦汉之浪漫”,“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建筑与录书“方圆并施,流畅古朴”⑴古坛画像砖石、明器,是在高一级的墓葬中,为了表示示死如生,石造屋缩小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