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评析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d1acf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6.png)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评析导言:国际贸易是国家间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效率提升。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的经典理论,探讨了国家在贸易中所具有的相对优势,然而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旨在评析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和缺陷,并探讨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
该理论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理:1. 相对成本优势: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同。
2. 分工合作:通过分工合作,国家间可以提高总体生产效率。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优点1. 解释国际贸易现象:比较优势理论成功解释了贸易的基本模式,即国家依赖其相对优势产品的出口,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它通过比较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解释了贸易的成因和效应。
2. 扩大贸易潜力: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总体生产效率,从而使得贸易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
通过放大各国产业优势,国际贸易可以利用全球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3. 促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参与: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某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只要某些产品的相对成本优势较大,这个国家也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贸易的道路,并促进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1. 假设限制:比较优势理论在建立模型时基于一些假设,比如完全就业、固定生产技术等。
这些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因此模型在解释实际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忽略资源分配不均:比较优势理论中忽略了资源分配不均这个现实问题。
在现实中,资源的分配往往并非完全优化,这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忽略经济规模效应: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考虑到经济规模效应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在现实中,某些国家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获得了竞争优势,但这一点并未在理论中得到充分的考虑。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https://img.taocdn.com/s3/m/7175cc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8.png)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1871年,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有效地解决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与贸易现实相悖的困境。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同样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从而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展。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虽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肯定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一国利用这种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将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能从这种交换中获得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原理。
但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建立在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假说基础之上的。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并且在一国国内,所有劳动力都是同质的,及所有劳动都有相同的生产率。
然而,事实上,劳动力既不是唯一的投入要素,也不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诚然,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
那么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即利用劳动力优势即低成本优势,出口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取巨大的份额,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只要打出中国制造的名号即代表着廉价,高性价比。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众所周知,这种资源丰富的优势的确让新中国从一贫如洗转变为迅速崛起的大国,靠的正是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名列第一。
美国的家庭离不开中国制造,正是因为其产品的廉价优势。
而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当前中国新竞争优势上升的速率远慢于旧竞争优势下降的速率。
中国在劳动力、土地、环境、人民币都很便宜时期形成的代工和低端竞争优势将在5-10年内被新竞争对手所替代。
可见,“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本身也到了该“转型升级”的时刻。
国际贸易论文--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贸易论文--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8797fd580eb6294dd886c74.png)
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运用——程康 A09经济 090801107摘要:对自由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并通过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国内应用现状和理论局限性的多角度反思,对我国使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一)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
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工学说,建立绝对贸易理论,以强大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最终让大家认清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0和游戏’规则的真实面目,使得自由贸易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以发展。
纵观自由贸易理论,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在第一产业革命时期的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
绝对成本论认为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
但它不足以解释一个国家若全面属于劣势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贸易。
于是后来,比较优势理论就此产生了。
大卫李嘉图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虽然解决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尴尬,但仍有着“静态化”“完美化”的不足。
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及学者的改善中越发成熟,此后,约翰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该理论从各国家自身的需求强度着手,认为两国交易的条件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相互需求理论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响应时代的学者似乎并没有让自由贸易理论止步于此。
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终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
自由贸易理论迎来了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发展主线。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06795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c.png)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我国一直以来都注重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方面的发展。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贸易的新亮点。
服务贸易也被称为“无形的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提供服务的过程,包括传统的商务、旅游、运输等服务和新兴的信息技术、知识产权、金融、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服务。
然而,服务贸易相比于商品贸易,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交易障碍,因此,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采取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一、国际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的,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互利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生产效率存在差异,如果两个国家相互贸易,并将各自的生产资源用于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生产,那么两国都将从中获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同国家的生产效率一般是不同的,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成本也不同。
有些国家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具有相对优势。
因此,如果所有国家专注于生产他们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或服务,然后彼此贸易,这将为每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利益和福利。
二、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中国服务业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逐渐打开了市场。
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服务业的发展,相应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管理措施和经济开放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完全开放服务市场、减轻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服务业人员的流动等。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国在服务业领域有一系列的产业和领域,例如传统的旅游、运输、建筑、保险等服务,和新兴的互联网、软件设计、环保、医疗等高价值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https://img.taocdn.com/s3/m/2da131464431b90d6d85c716.png)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2af5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0.png)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该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1200字以上的详细分析。
首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我国已经拥有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根据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它在生产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要素上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力。
在我国服务贸易中,金融业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国银行和证券市场规模庞大、规范发展,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金融科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在服务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再次,我国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培育。
虽然我国在一些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努力。
首先,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降低服务贸易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提高外贸水平,从而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其次,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人才是服务贸易中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高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第三,加强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范围。
例如,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强与欧洲和北美的旅游合作等。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318b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5.png)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
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
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
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
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
通过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
这有助于国家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
根据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
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d9f91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5.png)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引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为解释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末提出,他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使得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1.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大量出口的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代表。
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2.资源禀赋差异的利用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具有显著差异。
比如,北方地区拥有辽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南方地区则具备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等地域性比较优势。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直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其他国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也使得中国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协定,拓宽市场开放度,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49df1c35fbfc77da269b172.png)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提要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应当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品。
但是,这会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化解被动局面。
一、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别国较低,则在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的国际贸易可以使世界生产的效率提高,并使各个国家都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它是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之一。
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对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所提出的“绝对优势”而提出的。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优势。
亚当•斯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归结为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其理论因此被称为绝对利益说。
然而,一国封闭条件下在某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低的生产成本,在开放条件下,通过产品国际价格的竞争和国内要素价格的竞争其成本却未必绝对低。
正是这一逻辑上的错误使得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
针对亚当•斯密的困境,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其著名的葡萄牙与英国的比较利益例子中,李嘉图用严密的逻辑形式论证了在各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获得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并且他对落后国家比较优势的存在性的论证也是比较充分的。
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由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到迪克赛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再到乔赛亚•塔克和杨小凯的新型古典贸易理论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的对外贸易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的对外贸易](https://img.taocdn.com/s3/m/979c2dde6f1aff00bed51e96.png)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从狭义来讲是指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一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从而在相互交换中获利。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该国丰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它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使双方在相互贸易中都能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对各国的相互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发展对外贸易时也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一、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这个实际。
同时,中国在制定外贸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改革开放之初,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矿产品、石油、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品的出口,并依靠劳动力优势开始发展加工贸易,逐渐将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发展起来。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
同时,出口产品中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在轻纺产品出口上,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得到普遍提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成就尤其体现在对外贸易总额上。
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198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 027.8亿美元。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跃升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在之后的几年保持这一地位。
2008年全年,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仍然高达2.56万亿美元。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902f4c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4.png)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第一篇: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以及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
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
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
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
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哪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是当地有国有企业。
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
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
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
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地,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中的应用及经济效应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中的应用及经济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5a882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2.png)
比较优势理论在贸易中的应用及经济效应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不断扩大,贸易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研究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成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热门话题。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典贸易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戴维·里卡多在19世纪初提出的,旨在解释及预测贸易的实际发生。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国家应当根据其拥有的资源、技术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选择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这里所指的相对优势是指在比较两国生产同样商品时,其中一方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该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重点在于两种商品生产成本之间的比较。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国际贸易分工模型,它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互补性。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任何国家都不会在所有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因此,国际贸易可以大大提高所有国家的效率,从而使总产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在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对外开放和外商投资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国际贸易的双赢效应。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指导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
将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极大优势是,它可以实现贸易的最大效益。
首先,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及其生产成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优势产品进行生产和出口。
这样,贸易可以不断优化各国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也可以帮助全球贸易保持平衡态势。
利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则来选择生产和出口产品,可以实现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均衡,并避免出现过多的贸易逆差或顺差,从而实现贸易合作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在不同国家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比如,在发展中国家中,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他们利用更多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以低成本从事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55aa72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0.png)
比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学院: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贸1102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摘要: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就其发展至今的历史情况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
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
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
在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之后,它不断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
而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与比较优势理论本身的进展相类似,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0dafdc32cc58bd63186bdbf.png)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
比较优势及绝对优势对我国外贸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及绝对优势对我国外贸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948bc592e3f5727a5e96291.png)
X的生产率 Y的生产率
A国 1/3 1/6
B国 1/12 1/8
分工:A国放弃一单位Y,将释放6单位劳动投入到X生产 中;同理,B国放弃一单位X,将释放12单位劳动投入到Y 生产中 分工结果 A国净变化 B国净变化 世界净变化 +2 -1 +1 X数量 -1 +1.5 +0.5 Y数量
9
14-9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
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
生产函数一次齐次(即线性齐次)的; 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在生产中可互相替代; 没有要素密集型转变的情况; 调整是瞬时的,即经济总处于均衡状态。
有关贸易条件的假设
没有运输费;自由贸易;完全竞争
把问题变得容易处理的假设
只有两种商品,两种要素,两个国家 可供使用的要素量固定不变(即“禀赋”)
141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图形解释1417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产品价格差异来自要素禀赋1418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第二篇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中国对外1420竞争理论钻石模型解释了国家如何能在某个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这取决于四个环境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意义及 局限性
14-14
产品周期理论—基本思想
当某种产品最初为创新产品出现的时 候,是一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技术 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随 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该产品变为资本密 集型产品的时候,比较优势就转移到资本相 对丰裕的国家。当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再 下一阶段,进入标准化生产生产时期,则成 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就 具有了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
没有考虑获得性生产要素
强调自然赋予的生产要素,而忽视获得性生产要 素(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_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_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8c67c3131126edb6f1a10d4.png)
44《商场现代化》2006年11月(上旬刊)总第484期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
1817年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说,指出即使一国在每种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只要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分工。
相对优势的关键在于比较,其精髓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
20世纪20~30年代,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如劳动、资本和土地等)丰裕程度的差别,导致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这就使得具有相同要素构成比例(即生产函数相同)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国际贸易由此得以发生。
要素禀赋理论是对单一要素的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的修正和完善。
实际上无论是劳动生产率差异还是要素禀赋差异,其核心都是每单位产品中的要素含量的差异,也就是成本差异,只是二者对商品价值的来源理解不同,而且二者都认为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国际贸易导致的一国相对价格改变,也是该国获取利益的源泉。
因此,将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差异基础上的技术差异论和建立在要素存量不同基础上的要素禀赋差异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
以后的一些学者对技术差异论和要素禀赋论加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古典贸易理论。
但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禀赋结构差异——要素相对价格差异——相同产品相对价格差异——国际贸易——产品相对价格变化——贸易利益的获得这样一条根本的推导思路中,其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个苛刻的假设为前提的,因而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二、新贸易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将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新贸易理论。
该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753ac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1.png)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掘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力和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它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即它能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国家,具有很多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
其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之一,可以承担很多跨国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
再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煤炭等,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最后,中国在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帮助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中国的外贸优势和劣势中国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的贸易伙伴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经济体。
再次,中国的外贸渠道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既包括跨境电商、邮寄等新兴贸易方式,也包括传统的出口加工贸易。
最后,中国的商务环境逐渐改善,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外贸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
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品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外贸竞争力。
再次,外部环境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挑战。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d907ff856a561253d36f10.png)
•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贫 困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一直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消费需求 长期上不去。农民增缓慢导致“买不起”问题的直接 表层原因是“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负担重,深层原 因则是农村改革滞后。
• 韩国在1966一1977年期间花了1年 • 日本1885一1919年期间花了34 年 • 美国在1839一1886年期间花了47年 • 1978一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
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因而成为世 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对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适用性
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策支 持, 充分调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逐步形成我国外 贸的内生优势。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中, 价格竞争优势不 仅来源于比较优势, 还可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 因此, 我们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比较优 势, 发展我国产业的规模经济, 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 达到控制产品的出口价格, 以扩大出口量, 发挥其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 我们既要发挥自己的传统贸易优势, 又要发 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只有这样,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才能 充分地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和各种要素, 从而保持我国的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 与经济发展,生产规模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
2.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fd79a3bf242336c1fb95e4d.png)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
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
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
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
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 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advantage and particularly narrates som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present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he connotation ofdevelopment this theory may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the theoryof comparative costs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second part discusse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tatus applicability.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of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Chinas foreign trade. Based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three dominant trend map changes incomparative advantage we analyz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the changes and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in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speed up the process of reform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nd transnational businessstrategy of eventu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Key words: Foreign trad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f foreign trade 目录摘要............................................................. ............................................................... .............IAbstract ........................................ ............................................................... ................................................... II一、绪论............................................................. ...............................................................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 1(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1(三)中国的比较优势论............................................................. ....................................... 3(四)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的含义............................................................. ....................... 3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 4(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 4(二)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大大提高............................................................. ... 4(三)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 (5)(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 ............................... 6(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则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
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专业化的生、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社会财富也会有所增加。
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
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
是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原理。
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俄林赫克歇尔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因此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该出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声场要素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原理主张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前抢先行动,同时在即将出现的新的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
这正迎合了许多政府的产业政策。
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要素禀赋论解决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中单一要素问题。
因而更能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本国的贸易政策,掌握主动权。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二战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动态比较成本理论、技术差距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95年提出,该理论强调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将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而一国经济的发展出了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外,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通过对幼稚产业的扶持,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改变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者在生产中的相互比例关系,提高了这三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技术进展也决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该理论总的来说是对俄林赫克歇尔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强调的重点在于技术扩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
内生比较于是理论由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就是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和积累人为的创造比较优势,这种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的转换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原因,也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的基础理论,指明了一个国家的贸易发展发展方向。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利用劳动力优势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
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劳动力已经上升到9.2亿,不仅总量上升,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战略仍然应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动态分析中国具备的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一)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传统出口模式遭遇国际市场的困境在以往的传统出口模式中,企业主要使用了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国际营销战略模式,采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
虽然这种在改革开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逆差,增加我我国资本积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已经开始成为阻碍,单凭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的优势以及人力资源的便宜来实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已成为过去,无法使我国获得长久的比较优势。
表1:2010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规模和速度不断上升,尤其以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初级产品的出口仍占一定比重。
我国出口金额最大的仍然是服装类产品,高达1295亿美元,机电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反映我国目前出口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即便是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多属于加工贸易这反应我国出口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尤其在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未提高的前提下,过度依赖数量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
根据WTO 统计,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
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其中又以美国“油井管”和美国“轮胎”特保案为典型代表,涉案金额分别高达32亿美元和18亿美元。
此外,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和印度最为显著,涉及行业已从传统的化工、钢铁、原材料行业向整个产业链和高科技产品蔓延,导致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产品屡遭限制。
目前,我国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纺织品等行业属于被影响的“重灾区”。
(二)农产品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利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我国农场品的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所有产品出口中的份额比率。
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值大于2.5,表明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值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值小于1.25而大于0.8,则表明该商品国际竞争力一般,且处于不稳定状态;若RCA指数值小于0.8,则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2:2001—2007年我国部分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资料来源:2008年3月联合国《统计月报》、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表3:中国四种主要农产品指标占世界比重单位:%资料来源:海关统计网: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总体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具有极强谷物竞争力到2007年竞争力一般。
谷物和大豆的显示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下降,到2006年后RCA指数已经低于1;大米和玉米优势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但RCA指数仍然保持在1以上,说明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水果和蔬菜是我国新兴的就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其走势比较稳定;小麦一直是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棉花比较优势由于受政策、价格、需求的一些影响,RCA数值波动较大。
同样的,从我国主要农场品指标占世界比重表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谷类从1978-2008年所占世界比重呈下降趋势;小麦在总体处于上升状态,但上升幅度不大,2005年与2008年所占比重有略有下降;玉米产量从九十年代起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趋势,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
2008年整体值除玉米外都呈下降趋势。
(三)对外贸易中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主要是低层次商品表4 2001-2010年1-9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金额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我国出口产品很大的一部分属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同时,中国目前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时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鞋帽、纺织、服装、玩具、及日用消费品占很大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比例小,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通信等传统领域。
由此可见,我国贸易结构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出口商品对资源过度依赖,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化工、钢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已成为当前外贸结构中的突出问题。
2010年我国出口钢材4255.60万吨,同比增长73.62%。
出口钢坯14.20万吨,同比增长527.85%,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出口量4541.43万吨。
焦炭出口335万吨,同比增长513.5%。
铁合金出口101.3万吨左右,同比增长65.8%左右。
;第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链条短,附加值低。
我国的原料制成品、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都是处于低端环节的加工或未加工,只属于产品链条的末端生产,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机电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依附外资且所占比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