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营造的新闻性世界对人生观世界观等的严重扭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论
随着新闻自由化程度的增高,新闻领域也越发呈现类似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不怕没有夸,就怕每人骂”。有时,越是血腥、残忍、或越能激发强烈负面情绪的新闻反而更容易被发布、消费和传布,与之平行的则是新闻的掏粪化、粪青化,乃至于为了恶心而恶心、为了咒骂而咒骂,摆摊赚吆喝。越是对“社会问题”咒骂地激烈,越是对“现实”激烈攻击,情感或观点上越是单向极端化,越易提升自己知名度、广为传播甚至受欢迎。(但冷静思考:这种观点易流于过粗的线条或过于理想化,甚至既抬不起,又放不下:即一方面常是从过分简单、片面的欠逻辑甚至无逻辑的成见起步,另一方面又缺乏周全的和可实际操作的落地性)
那些能引发人们大规模仇恨的新闻(且不论其真实性或夸大程度)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人群间传播,一条短信的流传,一则刺激眼球的微博消息,就可以在一周内引发大规模的游行甚至动乱和死亡(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名失业的沦为小贩的大学生引火焚身,不治而亡,这一事件在自媒体时代快速传播,其蝴蝶效应最终引发阿拉伯世界的社会与政治海啸。在突尼斯国内,这个事件的强刺激性博得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自焚后的第29天,在国内骚乱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突尼斯这个自己独裁统治了23年的国家,最终突尼斯弃国出逃,突尼斯恢复了民主制。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等使得突尼斯的动乱迅速蔓延其他阿拉伯国家,茉莉花革命的成功激发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抗议运动,并逐渐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阿拉伯世界。)
传播学的角度谈新闻对环境的拟态扭曲作用
传播学大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其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stereotype)。我认为,新闻向我们提供的生活的“拟态环境”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新闻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塑后向人们提示的伪真实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李普曼认为,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直接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和认知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李普曼提出的另一重要概念是“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刻板成见为人们理解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无形的社会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
同样的信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会受严重歪曲
即使内容却有其事,在选择报告的视角和撰写新闻所用的参照比较标准1、主观凸出或淡化的内容,以及编造尽可能雷人乃至与内容无关的标题上,无休止地提供刺激神经、令人过目难忘的恶人恶事作为你的精神粮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闻经济”“眼球经济”许多媒体的行业惯性,成为一种带偏向性视角的信息生产、制造、消费、传播系统,无数媒体人依赖或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或保卫自己的饭碗。
此外,这种将读者的心作为精神垃圾桶——不断扔下恶人丑事还出于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心态:捍卫自己的以往价值观和自我正确性的潜意识需要,这也使许多新闻记者不愿公开改变自己的观点,相反会无休止地选择符合原先潜在预设的素材来源源不断撰写类似口味、菜品的新闻,这些都反过来使我们观念设定中的“新闻性的社会环境”更容易被标签化、刻板化。
新闻放大了处于社会最顶层和边缘化这两端人的实际影响力——为什么多看新闻易导致幸福指数暴降
如果你观察一下,且不论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与新闻中的极端事件之间到底有多远,即使某人能想起一堆在生活中所闻所见的善人善行或相关报道(通常我们获取新闻时不会注意他们或将之仅仅视为老套乏味的宣传品),但在一桩令人震惊的恶行事件面前就容易被轻松地“忽略不计”了(且不论这种报道中有多少是记者为吸引眼球或迎合重口味而添枝加叶甚至杜撰的内容)。只要你随便哪一天打开一个新闻网站将内容仔细浏览一遍,即便你之前心态阳光,也可能就会让你第一天憎恨社会、第二天憎恨世界、第三天想和整个世界同归于尽。那种依靠社会金字塔下层多数人心中或多或少存在,但被媒体无休止刺激、扩大、强化的负能量来盈利的所谓“热点新闻”,很可能使你的灵魂所需要的内心希望和温暖越来越少。相反,内心愤懑、憎恨的阴影面积却越来越大,使你花过多的时间用别人的痛苦来徒劳折磨自己。然而,被社会或家庭的言论氛围培养出的消费新闻的惯性,使受众和媒体人都不自觉地更关注社会阴暗面的信息——媒体也越发倾向于将头条或首页经常提供给最刺激眼球、令人愤懑甚至变态恶人恶事中。
常看现在流行的网络新闻,容易使人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被社会顶部和底层思想和行为最极端的人(这两种人其实只占总人口中很小比例)所影响甚至控制。由于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借助庞大的流水线般庞大高效的新闻生产机构,外加新兴的自媒体(如公众号)等后起之秀,更使新闻建构的“社会环境”形成的空气般的包围力,使社会上最极端、最反常但也因之在新闻中最能扩大传播率和震撼力的、令人发指的恶人恶事与其实际人口所占比率其实远不成比例。但导致很多人的思想被这些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以及相关新闻的炮制、传播者)在潜移默化中被左右,沉溺于怨天尤人、对世界的仇视憎恨等情绪中。
另一方面,在通向社会金字塔上层的道路中,当代社会之所以给很多人留下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程式化印象,除了新闻信息的传播特点(如聚焦于最有钱或有权的那些少数极善向上攀爬者之类因素外),权威金字塔型的社会团体的结构性弱点也导致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晋升模式。例如即使在双方工作能力都类似的情况下,那些更渴望逃避内心自卑、更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人总体上会更善于向上攀岩钻赢,其结果是在大量社会单位中,越是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