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沉浸式”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沉浸式”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作者:朱舟雨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7期
近年来,随着“新基建”的发展,“沉浸式体验”一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服务类行业,在旅游业中不断创新。从最早开始的山水实景演出,到景区游览点的美学打造,再打AR、VR旅游项目的深入打造,“沉浸式体验”旅游项目层出不穷,遍地开花,成为“网红”旅游项目。但由于资金投入与地区旅游发展现代化程度的差异化,水平参差不齐,游客评价也褒贬不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比较热门的旅游省份,拥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跟上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并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是该省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引言
沉浸式体验,是个体精神完全投入于设计活动中带来的身心完全置身于设定中的体验。最初明确提出沉浸式体验指数字娱乐领域的体验,如3D、4D影院,游戏、全息投影等影像的立体化。除了人们普遍认知的沉浸式实景演艺旅游项目,随着“新基建”,即AI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的推广建设,数字领域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受到推崇。同时,越来越多的景区“沉浸式”活动也成为沉浸式旅游发展方式之一。
一、“沉浸式”旅游项目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环境
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旅游项目以硬件高科技技术装备为核心,多感官角度出发协同打造。以小型主题展览或者主题公园的AR、VR、多维成像影院为代表,通过全息投影、4K高清成像等新技术,打造光、影、声、气结合系统,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虚拟环境一体化融入。小型展览大部分取决于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和取向,需要娱乐设施配合的项目主要由契合主题乐园的背景与设计打造。随着新基建理念的不断宣传和沉浸式话题成为热门,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展览成为“网红”景点。但相对于网络高频词沉浸式“雷声”,观众反馈的“雨点”并不令人满意。与宣传照片形成落差的展览劣质感是观众满意度低的原因。沉浸式展览的美学宣扬是最重要的内容,而背景故事的设计与价值观的宣扬是提升沉浸式体验质感的助推剂。
与此同时,沉浸式展览的体验对展出方的游客管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沉浸式的效果强调双向交流,主体以外的其他游客间接成为布景中的“一员”。游览指引的关注匮乏和客流的管理忽视会使沉浸式體验大打折扣。就目前来看,沉浸式展览多见于发达的一线城市,艺术设计团队一流,观众大多具有艺术素养,能主动参与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就目前广西已有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项目而言,除了南宁方特主体乐园的多维影院打造了类似体验外,还没有比较出名的
数字化小型沉浸式娱乐展览。主要原因是缺乏引入沉浸式概念的展览设计团队,不满足支持长期性办展的展馆条件。
(二)实景演艺下的沉浸式体验
建立在实景场景基础上的沉浸式体验游玩并不是特别新鲜的游玩方式,可以追溯到颐和园的苏州街,这条因乾隆皇帝留恋江南水乡而仿制的江南式街市商肆由太监宫女扮演商贩、小厮和顾客,供帝后在此观赏体验游逛江南水乡街市。而现在,随着“沉浸式”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后,已有的一些旅游项目和游玩方式对应冠上了“沉浸式”概念。广西目前一共有6个大型旅游演艺项目,最具代表性的山水实景演出是《印象·刘三姐》,它也是现代最早的“沉浸式”实景演艺旅游项目。其通过山水背景和置于山水之间的观众席,将感官融合在刘三姐的情境故事,使游客“沉浸”于山水之中。《印象·刘三姐》2004年开始演出,已演出16年,累计演出7 000多场,观看人数达1 800万人次。随着实景演艺旅游的兴起,不仅是“印象系列”的发展,全国各地景区都纷纷开启了各类实景演出系列,如以昆曲为主要体裁的“牡丹亭”系列、以《宋城千古情》代表的“千古情系列”等演艺旅游项目,并在全国其他地区不断拓展主题。
然而,实景演艺非常依赖舞美的编排和表达。舞台背景打造上,实景风光为背景需要依托景区和景观的天然状态和灯光道具的设置;若不具备天然条件,人工建造会受到资金投入和建造质量的严重影响,整体缺乏协调和细节的精致设计,容易造成“土”“俗”的印象。在艺术表达的设计上,要形成氛围上的“渲染”甚至是“压迫”,以提高沉浸式的感染力与效果,否则会造成与期待感不符而使观众满意度严重下降。失去口碑的演艺项目难以形成观赏吸引力,对于高投入的演艺项目,低收入导致的高投入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在新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已步入平稳发展期的演艺项目要寻求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之路。2017年8月,《印象·刘三姐》因运营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资本营运不当,宣告破产。该项目被收购后,新投资方为了增加场次和收入,不断减少演出内容,常态化的演出没有进行创新或者艺术性提升,这也是多年发展的演艺项目常常出现的问题。同时,该山水实景演艺项目长期运营还需要兼顾山水剧场的环保治理,及时处理硬件设施老化、硬件质量提升等问题。
(三)文旅结合下的沉浸式体验
文旅融合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在IP多元化开发的背景下,IP与旅游项目、旅游景点结合的深度体现了沉浸式体验的质量,通过依托景区现有的硬件条件,结合当地风俗、民族符号等文化内涵,采用独有的历史、人物、艺术作品(含剧作)、故事传说对景观和娱乐活动进行概念充实、发展、融合,可以使其更有深度和吸引力。
除此之外,不少的景区因为其本身景观和文化上的“独树一帜”,已经成为一个“IP”。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消费不断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精神上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随之
兴起的文创产品的购买热潮使文博和旅游的周边产品成为消费热点。再加上《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流行,故宫博物院及各省市的博物馆成为文旅界的著名“IP”。
有效的文旅结合,必须以好的IP作为开发基础。那么毋庸置疑,如何讲好故事就成为关键,甚至成为打造响亮的旅游名片的关键。从两个方面看,首先,要深入挖掘已有的文化资源,或创造新的“IP”;其次,完善展现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广西旅游景区千篇一律地使用“刘三姐”的故事,而新的故事在讲述和展现上不完整,且在细节上缺乏构思和品质把控。
云南文山的坝美村的世外桃源景区,在景区游玩的路线上采用了多种与景区相匹配的移动方式,如马车、溶洞水路行船、乡间步道,乡村阡陌交通,景色怡人,符合《桃花源记》的文章内容,但游览路线和乡村内的景点区域缺乏整体规划,路线经过村民的现代式居住建筑,使游客“世外桃源”的沉浸式体验碎片化,打破了整体的沉浸式效果。同样,广西也有“世外桃源”,景区位于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也以《桃花源记》为文化背景,统一规划并在建筑的命名上多加思考。但在路线设置上,与文章本身契合度不高,且融入的少数民族文化种类过多,有佤族、瑶族、苗族、壮族、侗族,在文化符号上易混淆,不够简练,影响了《桃花源记》的沉浸感。两个“世外桃源”路线中行进的船只、马车装饰,溶洞的光影设置等细节上没有与整体氛围相匹配,再加上工作人员的讲解水平不高,没有加强桃花源记的故事效果。
广西拥有众多的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尤其是有一批独具风味的小镇,如黄姚古镇等。但由于当地未能深入挖掘景区特点,并结合景区时代背景,未达到浸式效果,在与区域内其他乡村小镇和区外小镇的竞争过程中,无法突显竞争力。
二、新发展理念下提高沉浸式体验的措施
毫无疑问,采用沉浸式体验可以提升景区可玩性和景观的质感,设置沉浸式体验是广西旅游发展思考的新方向之一。要设置沉浸式体验或提高沉浸式体验的质量主要从硬件及软件两方面考虑。
第一,利用“新基建”技术从硬件能力上提升沉浸感。桂林山水等实景景区要重新设计规划,并结合背景文化,利用全息投影、人工智能AI互动响应、云操控等新技术,提高文化符号渲染力,提高服务质量,展现中国传统意境美学的理念。一直以来,南宁市在全区的旅游发展中没有特别的旅游卖点,往往是得到广西旅游“中转站”的红利。对此,南宁市作为首府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区最大人口集中地,可以面对区内游客开发小型沉浸式展览。南宁市利用新基建建设“实景”,把这一项目当作艺术品进行打磨,展现人文关怀和艺术张力,增加科技感。同时,要注意不应过分“艺术化”,过分抬高身段,割裂主办者与观众的联系。
第二,在景区、特色小镇设计群体沉浸式活动,使主题多样化,增加娱乐性玩法。设定消费者的角色,紧抓细节,也是提高沉浸式体验旅游项目质量的方式之一。当今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的不断变化决定了消费者占据主导位置。景区应把消费者作为渲染主体进行设定,交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