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常见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后常见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作者:顾克娟席嘉辰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1期

摘要:地震灾害会给人们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伤,心理干预是地震灾害救援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地震后灾民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灾民实施干预和调控的措施。

关键词:地震;灾难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92-02

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在造成物质毁坏的同时,也给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震后救援中不仅要注重物质救援,更要注重对受灾者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震后救援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探讨地震后灾民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干预措施。

一、地震后灾难心理及特征分析

灾难心理是灾民在灾后的内心感受或体验,是在灾害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就地震灾害而言,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是通过摧毁人的生存条件来实现的。人的生存条件是指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房屋建筑等)及社会环境(社会组织、人群关系)等人类正常生活所依靠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生存条件是人们正常生活的必需手段,也是人类正常心理活动所需的外部条件和基础。强烈地震的突然袭击,瞬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与精神条件丧失,致使维系幸存者心理平衡的外部条件和感情基础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对正常心理活动的严重冲击和强烈干扰,使人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情感剧烈振荡,一系列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也随之出现。

地震灾害社会调查资料表明,震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悲伤、恐惧、忧愁和庆幸生存,其他心理反应按强烈程度依次是心慌意乱、愤恨、痛不欲生等。

查证多次地震的社会调查发现,震后灾民的心理特征有以下一些特点和规律:

(一)地震灾区灾民的灾难心理影响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共发性,共同的地震经历和惨痛的现实环境极易产生灾难心理的共鸣,恶劣心境会互相“传染”导致整个灾区的情绪低落抑郁[3]。

(二)地震后形成强烈的依赖意识,对政府和外来力量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等待物质的帮助,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外来的心理支持。

(三)地震灾难心理具有长期效应,若灾民的恐惧心理长期得不到消除,则积极的生活态度将难以确立。

(四)地震灾难心理反应的危害性

面对触目惊心的地震灾害,出现的震种种灾难心理如不及时自我调适或外界干预,将带来严重的心理损伤和精神创伤,造成人的心理、行为失调。

二、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对于上述种种震后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必要实施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帮助个体化解危机,告知其如何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震后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地震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地震造成的直接严重的后果,并促进个体从地震中恢复或康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

(一)哀伤辅导模式

林德曼发展的“哀伤辅导”模式强调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人不能沉溺于内心的痛苦而要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发泄情感哭泣或哀号,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哀伤辅导包括对丧亲的哀痛、体验哀痛,接受现实,在失去亲人的情景下调整生活,恢复信心,重新树立生活目标。

(二)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当事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情绪的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稳定当事人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主要适用于早期干预。

(三)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主要原因在于,当事人对危机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人认识到存在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成分,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实现对于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当事人。

(四)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学习的产物,因此,危机可能与内一部的和外部的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相应地,危机干预的模

式也要求涉及到个体以外的环境,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求助者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办法,从而帮助求助者将适当的内部的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结合起来,最终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心理社会模式也最适合于己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有研究者认为将这四种模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模式对于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是很有意义的。

支持和干预技术用于危机的不同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危机初期,当事人情绪很不稳定,焦虑程度较高,这一阶段支持技术的应用旨在使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在危机后期,干预技术占主导地位。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当事人学到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度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

三、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介入

指与处于地震后心理危机中的灾民接触,包括主动求助者和他人或机构转介的需要帮助者。

(二)地震后心理危机评估

危机评估在整个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8]。干预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通过评估迅速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这是进行整个危机干预的前提。主要包括个体经历的突发事件、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状态、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等。此外,评估必须贯穿于危机干预过程的始终。干预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并不断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从而了解支持系统的有效性,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目前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主要有:

1、阶段性的评估模型。评估个体处于从出现应激反应到反应消除或恶化的哪一阶段。如要预防严重的创伤应激后障碍,个体需在短时间内接受适当的专业干预及治疗。

2、三维筛选模型,即评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功能水平这是一种简易、快速、有效的模型。

3、人与环境互动的评估模型,主要评估个体应激及其影响因素。这一模型重视应激事件的多样性。

(三)制定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