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引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蒗县以工代赈项目】
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
农田水利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宁蒗县发展改革局
2006年7月9日
1、项目概论
项目名称:
本项目名称为:宁蒗县以工代赈项目西川乡石门坎村委会农田水利工程。
项目区基本概况
西川乡位于宁蒗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7公里,南与永胜县的光华、松坪两乡接壤,西边与丽江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4′,北纬26°52′~27°6′之间。全乡幅员面积401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800米,最低海拔2400米,属高寒冷凉山区,年均温度12℃,年平均降水量800~950mm,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全年无霜期8个月,霜期4个月,初霜期始于11月上旬。全乡耕地面积为29000亩,森林覆盖率为66%,境内居住着彝族、普米族、汉族、傈僳等4种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93%,辖7个村委会、127个村民小组、3566户,总人口14460人。二00五年度全乡粮食总产量4024吨,人均有粮215公斤;经济总收入1549万元,人均纯收入634元;大小牲畜存栏42622头(只),人均牲畜存栏3头(只)。
石门坎村委会位于西川乡的南面,南与永胜县松坪乡接壤,西边与丽江隔江相望,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2700米,人均纯收入630元,全村人口2150人,大小牲畜5400头只,主要粮食作物有洋芋、玉米、荞麦及豆类
杂粮,可种植小麦、碗豆和油菜籽等小春作用。由于山区地势较陡,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如果能帮助建成一些人畜饮水工程,有效利用水资源,将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宁蒗县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的川滇交界处,位于东经100º22′~101 º16′,北纬26 º36′~27º56′。东北两面与四川省凉山州的盐边、盐源、木里三县接壤。西面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南部与本市永胜、华坪两县毗邻,全县土地面积6025km2。
县域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属金沙江水系,地势以西北部较高,东部和东北部较低,分为高原盆地、高原条状山地、高原河谷、金沙江峡谷、河流冲积阶地等五个地貌单元,海拔最高米,最低1350米,相对高差米,境内山高坡陡,山区面积占%,区域内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分布,县域地层属巴颜咯拉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地质结构较为复杂。
(2)气候及生态特征
县域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滇川交界处的小凉山,属低纬度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特点,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全年无≤0℃的季节,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候℃,≥10℃的活动年积温为3782℃,全
年日照时数232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年平均降雨量为925mm,年蒸发量为1270mm,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5~6月常出现干旱。平均年无霜期为192天。
境内有宁蒗河、永宁河、碧源河等七条河流,河道总长319km,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亿立方米。金沙江过境水420亿立方米。由于山高坡陡,水资源难以利用。全县水利化程度为32%。
本县土地面积亩,其中园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牧草地面积亩,森林覆盖率达53%,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工程的实施,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本县自然灾害频繁,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冰雹、低温冷害、地震等,干旱、洪涝灾害每年都发生,成灾面积逐年增多,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繁,危害程度不断增大,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3)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全县辖15个乡(镇),91个村民委员会(含社区、办事处),1119个村民小组,52880户,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有劳动力万人。
县域国土面积6025万亩,其中耕地万亩,园地面积万亩,林地万亩,牧草地万亩,宅基地万亩,交通用地万亩,水域万亩,未利用土地万亩。
宁蒗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农业发展较快。据2005年统计,粮食总产量6590万公斤,平均亩产130公斤,农民人均生产粮食292公斤,主要粮食品种是洋芋、玉米、荞子、水稻。经济农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白芸豆、烤烟。农业生产总值28815万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其中种植业产值14007万元,林业产值3728万元,畜牧业1095万元,渔业产值425万元,农村物资服务业560万元。
宁蒗县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培植了旅游、矿产、水电、畜牧、生物等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773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3894万元,第二产业17312万元,第三产业26527万元,三项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调整到2005年的::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19万元,财政支出25216万元。全县粮食总产量6590万公斤,人均有粮29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82元。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乡级全部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教育实现“两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乡镇都设置了卫生院和计生站,科技贡献率达到35%,社会秩序不断好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安全和谐。
(4)全县总体贫困情况分析
2005年底全县有村民小组1148个,总户数62353户,总人口2443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万人,残疾人口万人,农民人
均纯收入782元,人均有粮292公斤,人均基本农田地亩,户均经济林果亩,户均经济作物亩,已通公路89个村,未通公路3个村委会,农村公路总里程125公里,有学校327所,人均受教育年限年,有卫生室33个,还需卫生室58个,已通电87个村,未通电4个村,已通电话86个村,未通5个村,未解决饮水人数万人,未解决饮水的大牲畜24万头,简易住房9100户。
从整体上来看,全县贫困人口基本分布在高寒山区和深山区,以及金沙江河谷区,坝区和半山区较少,2005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为万人,其中高寒山区(海拔在3000米左右)就有8200户、41000人。
据统计全县农业人口万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924元以上人口万人,纯收入667~924元的人口为万人,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的人口万人。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人口万人。
(5)基础设施概况
①农业基础设施:经过长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已建成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6座,水塘1300件,大小水沟680条,人畜饮水工程460件,有效灌溉面积万亩,水利化程度32%。在国家、省、市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长期努力,农田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截止2005年,全县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田间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有了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交通落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