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控)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控)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控)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题名称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学院(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班级 08自动化姓名杨宝贵学号 *********指导老师乔永凤设计日期 2010.12.20目录一、设计目的------------------------- 3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2.1设计任务 ------------------------- 32.2设计要求 ------------------------- 3三、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 33.1校正前系统分析--------------------- 3 3.2校正方法 ------------------------- 6 3.3校正装置 ------------------------- 73.4校正后系统分析--------------------- 9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 12五、参考文献------------------------- 13一 、设计目的1.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和穿越频率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2.1设计任务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1.0)(1(/()(++=s s s K s G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 性能:1) 相角裕度045≥γ;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0625.0≥ss e ; 3) 系统的穿越频率大于2rad/s 。

2.2设计要求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 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 用MA 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等。

2.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时间响应: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正弦响应等。

4. 频率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比例积分环节- 比例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超调量- 峰值时间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偶然误差- 稳态误差四、实验步骤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论。

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各个环节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频率响应特性,得出结论。

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搭建二阶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二阶系统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搭建线性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稳态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 积分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引言•课程目标:掌握自动化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课程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等方面•课程设计报告: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设计题目•设计题目:基于PID控制的温度调节系统设计•系统要求: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和调节设计方案1.确定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2.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建立温度与控制输入之间的关系3.设计PID控制器:根据系统传递函数确定PID参数4.实施系统仿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系统仿真5.优化控制效果:根据仿真结果调整PID参数系统建模•确定传递函数:根据系统特性和实际测量得到的数据拟合传递函数•参数辨识:通过实验数据获取系统的动态参数•传递函数建模:利用辨识得到的参数建立系统传递函数模型PID控制器设计1.比例控制:根据系统的静态特性确定比例参数P2.积分控制: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确定积分参数I3.微分控制:根据系统的响应特性确定微分参数D4.PID参数调整:利用试探法或优化算法确定最优的PID参数系统仿真与优化1.设定温度曲线:模拟实际工况下的温度变化情况2.进行系统仿真:利用所设计的PID控制器对温度进行仿真控制3.仿真结果分析:根据仿真结果评估控制效果和稳定性4.PID参数优化:根据仿真结果调整PID参数,改善控制效果结论•自动化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通过对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和仿真,实现了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和调节。

PID控制器设计和参数优化是实现控制目标的关键。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深入理解了自动化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讨论与展望本次课程设计报告虽然实现了基于PID控制的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和仿真,但还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

首先,本次设计仅考虑了单输入单输出的情况,对于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

其次,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仍然依赖于经验和试探法,可以探索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参数优化方法,如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基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性能分析设计与校正院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3二、设计内容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42.2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2.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82.4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102.5控制系统的校正-------------------------------12三、课程设计总结------------------------------------17四、参考文献----------------------------------------1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使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自控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自控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典型环节:通过搭建模拟电路,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特性。

2. 系统校正:通过在系统中加入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实验(1)比例环节:搭建比例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积分环节:搭建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比例积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惯性环节:搭建惯性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比例微分环节:搭建比例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常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系统校正实验(1)串联校正:在系统中加入串联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2)反馈校正:在系统中加入反馈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实验(1)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2)根据仿真结果,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性能。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电路:根据实验内容,搭建相应的模拟电路,并连接好测试设备。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优化。

本课程设计报告旨在介绍我所完成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并详细阐述设计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能够实现温度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

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并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自动调节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以保持温度在设定范围内稳定。

三、设计原理1. 系统框架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组成。

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温度变化,控制器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进行判断和控制决策,执行器则根据控制器的指令调节加热器的工作状态。

2. 控制算法本次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

PID控制器通过计算误差的比例、积分和微分部分的权重,来调节执行器的输出信号,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

3. 系统建模为了进行系统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

本次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一阶惯性环节模型来描述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1. 硬件搭建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包括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硬件设备。

确保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正确并稳定。

2. 参数调节接下来,我们通过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节,使得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稳定控制。

通过试验和调整,我们得到了最优的PID参数。

3. 实验数据采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集了一系列的温度数据,包括初始温度、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等。

同时,记录了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和执行器的工作状态。

4. 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验证了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

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地控制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波动,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温度控制精度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精度。

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将温度控制在设定范围内,误差较小。

2. 响应时间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时间较短,能够快速调节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以保持温度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是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可以控制复杂的过程和系统,从而使其稳定运行,并获得最佳的性能。

自动控制的原理在许多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工、航空航天、机械、电力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自动控制原理来设计一个系统,以优化系统性能。

首先要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控制系统的第一步是定义系统模型。

一般来说,系统模型有两种: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其中线性模型更为简单,也是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常用模型。

接下来,需要确定控制系统的类型。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其中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它通过检测控制量的反馈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此外,还需要为控制系统设计一个优化的控制器,用于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的控制器:PID控制器和经验模型控制器。

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它可以控制系统的振荡和滞后,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动调整参数。

另一种控制器是经验模型控制器,它主要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并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调节。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就可以搭建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实际的设计过程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最佳的系统性能。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需要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控制,以达到最佳性能。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并有助于优化系统性能。

本文只是简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实际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而定,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 年 01月 11日目录1、设计目的 (2)2、设计内容 (2)3、设计过程和步骤 (2)4、软件仿真 (6)5、电路模拟以及结果分析 (7)6、思考题 (9)7、设计小结 (10)8、参考文献 (10)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超前校正1.设计目的(1)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2)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3)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4)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5)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2.设计内容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0(s)=Ks(0.2s+1)(0.01s+1)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K v=100s−1, ωc≥30s−1,σ%≤36% 3.设计过程和步骤3.1 确定开环增益K根据给定静态误差系数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K v=lims→0sG0(s)=lims→0sKs(0.2s+1)(0.01s+1)=100s−1得K=100。

3.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函数:G0(s)=100s(0.2s+1)(0.01s+1)=50000s(s+5)(s+100)MATLAB中输入以下语句:>> Go=zpk([],[0 -5 -100],50000);>> bode(Go)>> margin(Go)得到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如图1所示,并由图可知未校正系统的相角余P m=γ1= 0.596deg ,剪切频率ωc=21.8s−1。

图1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3.3 确定最大超前相角由题目要求可知,校正后的系统的超调量σ%≤36%,高阶系统有以下公式,超调量:σ%=0.16+0.4(Mγ−1)谐振峰值:Mγ=1 sinγ由以上公式可得,当σ%=36%时,γ=41.8°,由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剪切频率处的斜率为−40db/dec,一般取ε=5~10。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过程及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且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2.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

3. 控制器设计:通过控制器的设计,使系统满足预定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计算机及控制软件3. 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器等)四、实验内容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3. 控制器设计实验五、实验步骤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2)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控制器效果,验证系统性能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动态性能。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频率特性。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实验结果: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2)分析:验证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控制器效果。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12自动化班级12自动化(2)班学生姓名高敏学号 1204105024指导教师陈丽换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一、课程设计目的 (3)二、课程设计题目与要求 (3)三、课程设计条件 (3)四、设计步骤 (4)1.校正前系统的性能分析 (4)1.1满足稳态误差要求的系统开环增益Ko (4)1.2校正前系统的特征根 (4)1.3校正前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4)1.4校正前根轨迹图 (7)1.5校正前系统的Nyquist图 (8)1.6校正前的系统的Bode图 (8)2.校正后系统的性能分析 (9)2.1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9)2.2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 (9)2.3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10)2.4校正后根轨迹图 (13)2.5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图 (14)2.6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14)五、心得体会 (15)六、参考文献 (16)一、课程设计目的⑴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 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⑵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二、课程设计题目与要求⑴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m m 1m 2012mn n 1n 2012n b b b b ()s s s G s a s a s a s a ----++++=++++ (n m ≥)⑵要求:①首先,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满足工作要求。

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 ,α等的值。

②利用MATLAB 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 ③利用MATLAB 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σ%、tr 、tp 、ts 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④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根轨迹图,并求其分离点、汇合点及与虚轴交点的坐标和相应点的增益K *值,得出系统稳定时增益K *的变化范围。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2013 年12 月26 日初始条件: 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 使系统满足如下性能指标: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相角裕度。

1.1设计原理所谓校正, 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 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 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 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按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 又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PID校正。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串联校正。

一般来说, 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 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形式变化。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 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 适于采用串联校正;在交流载波控制系统中, 如果采用串联校正, 一般应接在解调器和滤波器之后, 否则由于参数变化和载频漂移, 校正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很差。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实现的, 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增大, 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大, 使响应速度加快。

在有些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 它受以下两个因素的限制:1)闭环带宽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 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 需要超前网络提高很大的相角超前量。

这样, 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 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 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 很可能使系统失控。

2) 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 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因为随着截止频率的睁大, 待校正系统相角迅速减小, 使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不大, 很难得到足够的相角超调量。

串联滞后校正是利用滞后网络PI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其具有负相移和负幅值的特斜率的特点, 幅值的压缩使得有可能调大开环增益, 从而提高稳定精度, 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裕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班级:自动化0943学生姓名:XXX学号:XX指导教师:XX分院院长:XXX教研室主任:XX电气工程学院目录第一章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1.1设计内容针对二阶系统)1()(+=s s Ks W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

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11)(++-=Ts Ts K s W cc α,其中132R R R K c +=,1)(132432>++=αR R R R R ,C R T 4=,“-”号表示反向输入端。

若Kc=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1.2 设计要求11.0)(≤∞e ,开环截止频率 2 3) 4)设校正装置网络元件参数R4、5R=100K ,C=1F 、10F 若干个);6)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7)在Matlab-Simulink 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 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8)利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完成硬件设计过程,包括:搭建校正前后c系统电路、输入阶跃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校正前后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1.3 Matlab软件1.3.1基本功能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发布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

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

MATLAB和Mathematica、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课题:课题十六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日期:成绩:XX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目录 1 设计目的 1 2 设计要求 2 3 实现过程 3 3.1设计题目 3 3.2 计算过程 3 3.2.1 计算根轨迹图 3 3.2.2 计算Bode图 5 3.2.3 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 6 3.2.4 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 3.2.5 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幅频特性图 7 3.2.6 画出校正前、后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 9 3.2.7 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0 4 总结12 参考文献 13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1 设计目的 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对控制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以及增益裕度的求取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分析的技能。

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4)提高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5)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

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

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

超前校正通常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超调量,但增加了带宽,而滞后校正可以改善超调量及相对稳定度,但往往会因带宽减小而使快速性下降。

滞后-超前校正兼用两者优点,并在结构设计时设法限制它们的缺点。

2 设计要求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3.能够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第二课时: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3.第三课时:介绍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应用;4.第四课时: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现代自动控制原理》等参考书籍,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课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深入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 系统建模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首先对水位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

该系统由水箱、水泵和水位传感器组成。

水泵的工作状态由控制器控制,而传感器负责测量水位。

我们将水箱的水位作为系统的输出,水泵的工作状态作为系统的输入。

通过对系统进行建模,我们可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而进行后续的控制器设计。

2. 控制器设计在控制器设计中,我们选择了经典的PID控制器作为控制器的结构。

PID控制器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调节这三个部分的系数,可以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采用了试控法和校正法两种方法来确定PID控制器的参数。

3. 系统仿真为了验证控制器的性能,我们进行了系统的仿真。

通过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水位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我们可以观察系统的响应曲线,并评估控制器的性能。

在仿真中,我们对比了不同参数下的控制效果,以及不同输入信号下的系统响应。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控制器的优劣,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4.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控制器的性能,我们进行了实验验证。

在实验中,我们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水位控制系统,并将所设计的PID控制器应用于其中。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实际系统的响应,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PID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控制水位,实现系统的稳定控制。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们深入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对水位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器设计、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我们掌握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技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选取合适的控制对象,通过调研和分析,选取一个合适的控制对象,例如温度、液位等,作为本课程设计的控制对象。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选取的控制对象,建立其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为后续的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

3. 控制器设计,根据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可以选择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或者其他先进的控制算法。

4. 系统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等性能指标。

5. 实际搭建与调试,在实际的控制对象上搭建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实验验证,观察系统的实际性能。

6.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三、设计要求。

1. 设计过程要符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控制器设计要准确,仿真与实验结果要可靠。

3. 设计报告要清晰、完整、准确,包括设计思路、理论分析、仿真结果、实验数据等。

4. 设计报告要求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价值。

四、设计步骤。

1. 确定控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对象,例如温度控制系统。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选取的控制对象,建立其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

3. 控制器设计,根据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器,例如PID控制器。

4. 系统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软件对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5. 实际搭建与调试,在实际的控制对象上搭建控制系统,进行调试和实验验证。

6. 总结与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设计内容。

1. 课程概述。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性能指标、稳定性分析、校正设计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2. 课程实践。

课程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通过对不同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并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系统性能分析。

(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将学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3)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将了解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设计要求。

1.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要求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

2. 学生需要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需要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内容需包括设计过程、结果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

四、设计步骤。

1.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

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要求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明确设计目的和要求。

2. 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需要认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相关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方法等内容。

3. 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

学生需要运用仿真软件对所选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进行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 进行稳定性分析与校正设计。

学生需要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包括校正器的设计和参数整定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题名称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学院(系)信息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班级 08自动化姓名杨宝贵学号 *********指导老师乔永凤设计日期 2010.12.20目录一、设计目的------------------------- 3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2.1设计任务 ------------------------- 32.2设计要求 ------------------------- 3三、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 33.1校正前系统分析--------------------- 3 3.2校正方法 ------------------------- 6 3.3校正装置 ------------------------- 73.4校正后系统分析--------------------- 9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 12五、参考文献------------------------- 13一 、设计目的1.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和穿越频率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2.1设计任务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1.0)(1(/()(++=s s s K s G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 性能:1) 相角裕度045≥γ;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为0625.0≥ss e ; 3) 系统的穿越频率大于2rad/s 。

2.2设计要求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 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 用MA 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3.1校正前系统分析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1.0)(1(/()(++=s s s K s G设计校正要求:45≥γ, 0625.0≥ss e , srad c /2>ω由 161==K ke ss 得:所以,开环传递函数变为:+)(+sGss16=s011)).(1)(/(校正前结构图1)单位阶跃响应分析在MATLAB中编写如下程序:s=tf(‘s’);G=16/(s*(s+1)*(0.01*s+1));G1=feedback(G,1);t=0:0.01:5;step(G1,t); gridxlabel('t');ylabel('c(t)');title('单位阶跃响应');❖阶跃响应曲线为:0.51 1.52 2.53 3.54 4.5500.2 0.4 0.6 0.8 11.2 1.4 1.6 1.8 单位阶跃响t (sec)c(t)由上图可以看出,系统在阶跃输入下还是可以稳定输出的,但是开始时振 荡比较大,超调量也比较大,系统的动态性能不佳。

2) 利用MATLAB 绘画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在MATLAB 中编写如下程序:s=tf(‘s ’);G=16/(s*(s+1)*(0.01*s+1)) figure(1) margin(G); grid[gm,pm,wg,wp]=margin(G); ❖ 校正前bode 图-200-150-100-50050100M a g n i t u d e (d B )-270-225-180-135-9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Gm = 16 dB (at 10 rad/sec) , Pm = 12 deg (at 3.94 rad/sec)Frequency (rad/sec)由上图可知,相角欲度012=r ,截止频率s rad wc /94.3=,幅值欲度为无穷大。

显然,此时系统的相角裕度不符合要求,故该系统需要校正。

由于校正前系统已有一定的相角欲度,因此可以考虑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满足相角欲度的要求。

3.2校正方法根据系统的性能,决定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用频域法设计超前网络的步骤如下: 1) 根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 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3) 根据截止频率c ω的要求,计算α和T ,令mcωω=,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

显然m cωω=,成立的条件是:()()()'"''m10lg m c c C L L γϕγωωωα=+-==根据上式不难求出α值,然后由ωT 。

4) 验算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

由1m 1sin 1a a ϕ--=+求得mϕ,再由已知的c ω算出待校正系统在'c ω时的相角欲度()'c γω。

最后,按下式算出()'"m c γϕγω=+如果验算结果不满足指标要求,要重选mω,一般使mω增大,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3.3校正装置1) 求校正装置的参数a 。

为了达到相角裕量要求,需要增加的超前相角为:o o 11.3911.61245=︒+-︒=ϕ且4173.4)11.39sin 1/()11.39sin 1(=︒-+=o α2) 根据所求出的a 值计算出T 。

且TT a m11017.2/1==ω这时,校正前装置的幅值为439.11lg 10=a ,由对数幅值曲线可知s rad c /76.3=ω,为了好的相角超前效果,选取校正后系统新的增益交界频率 c m ωω=,则TT a m11017.2/1==ωsa T m 1208.0/1==ω3) 根据所求出的a 值和T 值来确定校正装置。

则校正装置传递函数:)1208.01(4173.45336.01111)(s sTs aTs a s Gc ++=++=❖ 校正装置结构图如下:利用MATLAB 绘画校正装置的bode 图在MATLAB 中编写如下程序:s=tf(‘s ’);G=(1+0.1208*s)/(4.4173*(1+0.1208)) figure(1) margin(G); grid[gm,pm,wg,wp]=margin(G);❖ 校正装置Bode 图如下:-20-10010203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11001011021030459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Gm = Inf , Pm = -102 deg (at 40.1 rad/sec)Frequency (rad/sec)校正装置Bode 图由图知,相角欲度018γ=,截止频率=3.08rad /s c ω,幅值欲度无穷大。

显然,此时系统的相角裕度不符合要求,故该系统需要校正。

由于校正前系统已有一定的相角欲度,因此可以考虑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满足相角欲度的要求。

3.4校正后系统分析经超前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5336.04173.4)(101.0)(1()5336.01(16)()()(s s s s s s G s Gc s Gk ++++==ο❖ 校正后结构图:1) 利用MATLAB 绘画系统校正后的bode 图在MATLAB 中编写如下程序:s=tf('s');G=(16*(1+0.5336*s))/(s*(s+1)*(0.01*s+1)*(4.4173+0.5336*s))figure(1)margin(G); grid[gm,pm,wg,wp]=margin(G);❖ 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M a g n i t u d e (d B )10101010101010P h a s e (d e g )Bode Di a gramGm = 33.9 dB (at 27.1 rad/sec) , Pm = 57.8 deg (at 2.23 rad/sec)Frequency (rad/sec)由上图可知,相角裕度︒≥=458.57o r ,截止频率s rad s rad c/2/23.2>=ω。

幅值欲度为无穷大,各项指标均 满足设计要求。

2) 系统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对比图。

在MATLAB 中编写如下程序:❖s=tf('s'); ❖G1=16/(s*(s+1)*(0.01*s+1)) ❖G2=feedback(G1,1); ❖t=0:0.01:5; ❖s=tf('s'); ❖G3=(16*(1+0.5336*s))/(s*(s+1)*(0.01*s+1)*(4.4173+0.5336*s)) ❖ G4=feedback(G3,1);❖ y1=step(G2,t); y2=step(G4,t);❖ plot(t,y1,'--',t,y2);grid❖ xlabel('t');ylabel('c(t)');❖ title('校正前后单位阶跃响应对比图');❖text(1.2,1.5,'校正前');text(0.8,1.0,'校正后'); ❖ 阶跃响应对比曲线:00.51 1.52 2.53 3.54 4.5500.20.40.60.811.21.41.61.8t c (t )校正前后单位阶跃响应对比图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之前,对于自控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我们重新翻看好几遍以前的书本。

在校正设计时候,在试取值时需要对校正原理较好的理解才能取出合适的参数,期间我们也不是一次就成功,选了几次才选出比较合适的参数。

这种不断尝试的经历让我们养成一种不断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我想对于将来想从事技术行业的学生这是很重要的。

每一次课程设计都会学到不少东西,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不但对自动原理的知识巩固了,也加深了对 MATLAB 这个强大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同时,通过这次期末的课程设计,使我认识到自己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较好地将书本中的知识较好地融合,这为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敲了一记警钟。

五、参考文献[1]杨庚辰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黄忠霖编著. 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 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2007[3]张德丰编著. MATLAB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