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合集下载

论中日两次战争

论中日两次战争

论中日两次战争内容提要:本文对仅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概况、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等双方的比较,分析两次战争共同特点与异同点。

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百姓发动、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深入历史的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辨析战争总概况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概况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因为它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并从此打乱了我国稳定发展的主流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烙上了隐伤。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本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都表示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衰退。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读了关于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卷入了那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血泪的岁月之中。

甲午战争,那是一场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伤痛。

当时的清朝,自恃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无法自拔。

而日本,这个曾经向我们学习的邻邦,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当他们的坚船利炮对准我们的时候,清朝的军队显得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我仿佛看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北洋水师的战舰在海面上奋勇作战,可无奈装备落后、指挥不当,一艘艘战舰沉没在大海之中。

那些英勇的将士们,怀着保家卫国的决心,却最终只能无奈地看着战局的溃败,那种绝望和悲愤,真的让人痛心疾首。

甲午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巨额的赔款、割让的土地,让中国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

这就像是一个重病的巨人,被列强们肆意地欺凌和掠夺。

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沉沦。

在黑暗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苦苦探寻着救国之路。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尝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时间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中华儿女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勇气。

我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们,他们或许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或许是还在学堂读书的学生,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枪,奔赴前线。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怕牺牲,只为了保卫身后的祖国和人民。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战士们的条件异常艰苦。

他们穿着破旧的军装,脚上的鞋子磨破了,就赤着脚行军打仗。

吃的是粗粮,甚至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他们的眼神中始终充满着坚定的信念。

我还记得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战士,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但他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刻。

他说:“我死了不要紧,只要能把鬼子赶出去,让我们的后代过上好日子,我就值了!” 这样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在后方,广大的人民群众也积极投身到抗战之中。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目标
• 1.识记甲午战争时间、背景、过程、主 要战役、结果 • 2.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影响 • 3.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 争 • 思考:1.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的原因、 表现及影响?
•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 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重点: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签订的危害。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中国失败的原因和 《马关条约》的影响
旅顺惨案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中,全城两万多 人被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1月,日本军队在山东 半岛荣城登陆,从背面袭击大清北 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日本舰队则 从正面封锁海口。北洋水师提督丁 汝昌多次请求出击,都被李鸿章拒 绝。洋教官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 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从, 命令手下锯掉水师提督印章一角, 然后吞鸦片自尽。广大爱国官兵先 后八次击退敌舰。2月,北洋水师 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覆灭。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 者为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中日国情对比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日 本 明 治 天 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 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陷于财力,拘 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拙。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 海战。 ——李鸿章
一、知识梳理(自读课文完成)
教师生成问题
•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战 争背景? • 2.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鸿章推行避战求和 政策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该政策有何危害? •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 4.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 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 5.三国干涉还辽原因,实质?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无疑是两道深深的伤痕,每次触及,都让人痛心不已。

当我读完有关这两段历史的书籍后,心中更是涌起了万千的感慨。

甲午战争,那是一段充满屈辱和悲愤的历史。

清朝的北洋水师,曾经被寄予厚望,却在甲午海战中惨败。

我仿佛看到了那一艘艘巨大的战舰在海面上摇摇欲坠,炮声轰鸣中,硝烟弥漫。

士兵们在甲板上拼命抵抗,然而装备的落后、战术的失误,让他们的努力显得那么无力。

炮弹不足,质量低劣,许多炮弹打出去竟然不爆炸,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场景!而日军的战舰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的炮火如同雨点般倾泻在北洋水师的舰船上。

邓世昌指挥着“致远号”奋勇冲向敌舰,最终壮烈殉国,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热泪盈眶。

他本可以选择生存,但为了国家的尊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

再看抗日战争,那是一场全民族的浴血奋战。

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江南的水乡稻田,从华北的平原到西南的崇山峻岭,到处都燃烧着抗日的烽火。

我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们,他们穿着破旧的军装,扛着简陋的武器,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

地道战、地雷战,老百姓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周旋。

妇女们为战士们缝补衣服、做军鞋,儿童们也在后方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段历史中,有太多令人动容的细节。

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他们的壮举,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还有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叫成本华。

在被捕后,面对日军的威胁,她面带微笑,毫无惧色。

这张照片至今仍让我感到震撼,那微笑中蕴含着对敌人的蔑视和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中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挫折。

但我们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始终在抗争,在拼搏。

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壮大自己。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史
1、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2、元日战争(1274年至和1281年) 3、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
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4、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5、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失败的原因之二:
还有清朝海军平时管理混乱,训练不够,技战术水平较低。 在实战中就没有相应的战斗力。 在当时军队里吸食大烟的 士兵已经很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失败的原因之三
日本窃取了清朝海军密电码。所以日军才能够准确的偷袭 得手。
失败的原因之四:
临阵脱逃。甲午战争中,方伯谦甲午海战临阵脱逃
谢谢大家!
林永升(1853年-1894年9月17日),又名翼升,字钟卿,福建侯官人。清朝北洋海军 将领,左翼左营副将。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在 英国海军装甲战列舰“马那多”号实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 舰管带,1887年赴英国接收“经远”舰,升任游击管带“经远”舰。北洋成军后升任左 翼左营副将,后迁至总兵。林永升阵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 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 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1]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 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 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 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民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 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 吊。

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之战争背景对外扩张甲午海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

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袁世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

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张作霖1927年,中国国民革命迅速发展,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

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蒙,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

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

从甲午战败和取得抗战胜利得到的启示

从甲午战败和取得抗战胜利得到的启示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

陆奥宗光幸灾乐祸地说:“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中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中国政府不顾污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乞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

”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大小几十次战役中,没能组织一次像样的抵抗,正如礼部侍郎志锐所说:“我愈退则彼愈进,我愈让则彼愈骄,彼则着着占先,我则面面受制。

”不但外交上毫无进展,军事上也彻底失败,海陆军主力损失殆尽,最后只能投降求和。

历史证明,一些小国依附大国尚可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但大国此路不通。

庞大而虚弱的中国,如果不能自强自立,把反侵略战争的立足点放到自身力量上,就会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道理,连改良派思想家梁启超也看得很清楚,他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是的,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毛泽东同志说过:“办法是跟着方针来的,方针是不抵抗主义的时候,一切办法都反映不抵抗主义。

”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

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中国近代史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

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

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

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

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

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 影响 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1,对中国: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 促成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2,对远东局势: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三国干涉还辽 列强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妄图瓜分世界的新 阶段。
(1894---1895年)
1、背景: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 垄断资本主义过 渡.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 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 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 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 的战争。
它怎敢打 “师傅”?
三、甲午中日战争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是什么支撑他们的血肉之躯坚持奋战?
北洋水师的浴血奋战 对民族国家的道义、责任感
邓世昌之死原来是那么的悲壮:
“致远”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 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 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 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 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 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 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 此日漫挥天下雨, 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 有公足壮海军威。 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 —光绪帝所题挽联 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马关条约》
项目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内容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军费2亿两
影响和危害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 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 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 区别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 区别

1、领导因素。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 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 始终以民族利益为第一,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从而保证了抗 战。
2、民众因素。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 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各爱国阶 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民族解 放战争
5、战争结果意义
甲午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 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 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 只 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 王朝一 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 争收到了成果, 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 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 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 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 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 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 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 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 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 部家当,侥幸赢了一大笔钱。
日本方面 : 1.甲午战争时期是 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对 外进行的侵略战,抗 战是资产阶级法西斯 独裁党为扩张领土进 行的侵略战, 2.甲午战争时是资 产阶级自由资本主义 阶段,抗战是资产阶 级垄断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方面: 1.甲午战争仅为两 个民族侵略与反侵略 的战争,抗战后期为 世界反法西斯性质战 争 2.抗战中中国接受 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的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动因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中华民族抵御日本帝国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展开,并最终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动因。

一、制定不平等条约削弱中国实力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

那时,日本凭借其现代化的海陆军力量战胜了中国,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

这一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实力,日益加深了中国与日本的矛盾。

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不断加强其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度逐渐加强,通过裁军、建立伪满洲国以及经济控制等手段,逐步突破中国的领土防线与经济命脉。

三、九一八事变与全面侵华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直接动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称为“九一八事变”。

随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并通过驻军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这一系列行动使中国局势雪上加霜。

四、抵制日本侵略的持续斗争中国人民抵制日本侵略的斗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中国军民用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抵抗,包括护国运动、抗日游击战、抗日救亡宣传等。

这些斗争动员了全体中国人民,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

五、世界局势与国际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中,国际局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国际上存在一定的反对侵略的声音。

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通过民主国家与苏联的合作支持,为中国反抗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帮助。

六、淞沪会战与全面战争爆发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的重要事件。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了全面进攻,与中国军队激战数月。

这场战斗显示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能力,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与动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日本的侵略行动、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内民族振兴意识的觉醒等因素导致了抗战的爆发。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怎样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怎样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怎样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吧!十九世纪末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渐次完成,他们加紧争夺殖民地。

中国与朝鲜成为他们在东亚争夺的焦点。

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英国、美国为了钳制俄国势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它带有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点,对外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扩张性,侵略朝、中的野心特别强烈。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

它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江华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与清政府同等的对朝派兵权。

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其表现有:1、在政策方针方面,制定了以中国为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五年准备的“征讨清国策”;2、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与训练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新式陆军、海军;3、在经济方面,优先发展军火工业;4、在思想方面,大力地宣扬“武士道”精神;5、在情报方面,派遣间谍、特务,搜集中国的情报;6、在外交方面,大力开展外交,取得英、美支持。

到九十年代初,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而清政府妥协外交,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89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统治阶级为了转移国内视线,摆脱困境,决计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

日本乘机设下圈套,怂恿清政府出兵入朝,并保证“必无他意”。

担当清军入朝的第二天,日本即派大量军队入朝,占领军事要地,并于7月25日不宣而战,悍然挑起侵华战争。

战争经过了平壤、黄海、辽东、威海等四个主要战役,最后以清朝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08

甲午中日战争08

台湾问题回顾:
1、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3、1684年:清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巩固祖国海防
4、1885年:清在台湾设置行省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 5、1895年: 反割台斗争 6、1943年: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 例如满州、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人民的怀抱 7、1945年:
主要方式有:开设银行 强迫贷款
投资铁路
开矿设厂
2、三国干涉还辽

原因:
阻碍德、法、俄向中国东北扩张的侵略势力
策划者: 沙俄 结局: 同意,3000万辆白银的赎辽费 说明: 对华利益争夺剧烈
三国干涉还辽
俄国
四、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 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 矛盾
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⑴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⑵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⑶“春愁”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 发怎样的情怀? 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熊代表沙皇俄国
肠代表德国
太阳代表日本国 虎代表英国
哈蟆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日本
德国
清政府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台湾,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 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让台” 台湾保卫战 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统一完 整和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材料解析: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 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可乘之机)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甲午战争的过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 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 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甲午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乞降活 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 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 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 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该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成为中国 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抗日战争的过程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战略 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 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 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以国 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 民党为主题的正面战场,担负了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期间国民党的爱国将领表现了空 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如凇 泸、忻口、徐州、武汉会战以及 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大战役。
抗日战争是1937年 7月至1945年8月,中 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 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 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 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 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 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 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 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 分。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战略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是战略相持阶段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 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 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 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 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 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 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莫忘国耻
单击此处
相信大家会有疑问: 为什么小姑娘要拿着自制的“莫忘国耻” 的条幅到南京大屠杀纪念广场去呼唤国 人?
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 我们大家带着问题学习这一课
第6课
学习要点:
抗日战争
了解中日战争背景。掌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识记侵华战争的时间,发动者,主要人物,把握侵 华战争的过程 比较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 重点是国共关系及对日态度的演变。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 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 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 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 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 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日军在占领武汉和南方的广州后,战 线拉长,无力作进一步大规模的战略 进攻,转入休整。武汉会战迫使日军 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华战略,改 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 略,以求尽快结束所谓的“中国事 变”。政治诱降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 总裁汪精卫
大敌当前,蒋介石思想上犯了重大错误, 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处于一定的战略 思想“以空间换取时间”,但忽略了国人 的抗日热情,推行“不抵抗政策 ”,蒋介 石不断发动对苏区的“围剿”,想消灭红 军,但结果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 告终。

抗日时期知识点总结初中

抗日时期知识点总结初中

抗日时期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抗日战争的起因1.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甲午战争后,日本逐渐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先后侵占了朝鲜、台湾、辽东半岛等地;八国联军侵略时,日本也占有了辽东半岛。

2.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虎视眈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3.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的卢沟桥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成为抗日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4. 中国政府的抗日宣言:中国国民党发表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抗战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日本侵略。

二、抗日战争的过程1. 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开始准备对日本的抵抗,但由于内战因素,未能做好充分准备,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先后失去了济南和上海。

2. 淞沪会战: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仍被迫撤出上海。

3. 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中国军队在南京进行了艰苦的防御,但最终城市还是被日军攻占,这场战役也是日本侵略过程中最惨烈的一次。

4. 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采取游击战术,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5.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虽然存在着矛盾,但在抗日问题上达成了合作。

蒋介石和蒋中正等国民党领导人,与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导人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6. 重庆: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成为了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重庆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1. 淞沪会战失败后,国共两党达成了长沙会战协定,宣布停止内战,全力抗日。

2.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日寇,进行了崭新的斗争。

中国军民以坚毅的意志,艰苦的奋斗,不畏牺牲,为实现抗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3. 中国军队在长城线、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发动反击,歼灭了大量日军,也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精锐。

抗日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是

抗日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是

抗日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比较,中国方面的最大变化是
A. 抗日的领导者已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 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C.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 国家综合国力已经大大增加
答案:
[答案]B
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分析与理解问题的能力。

甲午战争仅仅依靠军队抗战,而清政府不支持;抗日战争既有政府、军队,也有人民参与,形成了民族合力的抗战。

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民族意识。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荷兰殖民者占台湾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895年割给日本:《马关条约》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 后回归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 蒋介石败退台湾,台湾 长期与祖国大陆分离。
设工厂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 义的发展 危害2:
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熊代表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旗代表德国 虎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蛙代表法国
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台湾人民痛击日本侵略军 日本正式公布吞并台湾、澎湖列岛
1895年6月2日日本正式公布吞并台湾、澎 湖列岛。日本割占台湾后,台湾人民一刻也没 停止过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
台北 台中
春愁 (清·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1)这首诗写与哪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 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 样的情怀。
台南
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 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 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 王山根信成少将。
探究学习: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
的危机?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
危害1: 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 内容 割三地 赔二亿 开四口 危害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黄海海战。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一.摘要
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迄今为之最后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

两场侵略战争发动者都是日本,侵略对象都是中国,但结果却完全不同,前者以中国完全溃败并无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却以胜利者的身份把日本的野心彻底粉碎,让我们从当时两种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产生这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原因,给我们以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二.关键词
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异同现实生活
三.正文
第一部分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介绍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第二部分异同分析
1.领导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妥协求和,终致失败;
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共
同领导尤其是中共坚持抗战的结果。

2.民众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仅没有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反而压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抗日斗争;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共
开辟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毫无准备,战中一味避战坐失主动权,消极被动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分别开展阵地战、游击战,
战术因规模、地理位置、双方实力对比等具体因素而灵活多变。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欧美列强因在华的利益矛盾重重而纵容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随着二战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以建立,中国的
抗战得到了苏美英等盟国及世界进步人士的有力援助。

5.结果、影响: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引起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推进了
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战中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并大
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性
的一步。

四.反思与总结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

反观中国,当时正处于晚清,虽然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抗日战争则完全不同。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决定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中,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

中国人民以长达14年的持久抗战、3500万的伤亡战胜日本法西斯。

201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又陷入复杂的紧张之中,中日之间的外交往来几陷停顿。

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断发出好战言论,一时间战争乌云似乎又笼罩在东亚上空。

在这种情况下,反思这两场战争无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同样的敌人,却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除了当时两者不同的国际环境之外,有两点尤为重要:
一是领导者的不同。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

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
地建成。

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

反观毛泽东,考虑到当时装备落后的情况,采取了宏大而持久的敌后游击战,使中国的地理优势得到极大发挥,使千百万民众参加战争成为可能,积少成多、积小为大,有效地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敌人,使日军不得不将大量的野战军分散配置在战线后方,沦为对付游击队的守备部队,使日军不仅无法利用占领区资源从事战争,还要将自身更多资源投入到对付游击战的无底洞,敌后战场紧紧的套住了日军在中国近70%的兵力,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二是民族的觉醒
不同于清政府中的党派林立,派系之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抗日战争唤醒了整个民族的觉醒,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每一个中国人都团结了起来,万众一心,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五.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距离这两场战争已过去很多年了,但其中的很多方面对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仍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与警示的作用。

首先,即使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能盲目自大,其次,对困难不能消极面对,对待不对的事情不能一味的容忍,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不管身在何方也不能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只有团结起来才能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
六.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思考》
3《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4.百度知道
5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