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
1、史诗
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
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
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4、谚语和谜语
谚语是羌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事理谚语、社交谚语、时政谚语、生活谚语、风土谚语、农林谚语等。
羌族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羌族人民长期观察、分析,对生活事务进行概括的结果。
根据所反映的对象以及形式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字谜。
(二)、表演艺术
羌族的表演艺术主要有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羌族戏剧。
1、羌族民间音乐大体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祭祀音乐。
(1)、民间歌曲是羌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载体,它直接反映羌族人民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日常生活。
(三)、传统的手工技艺
1、羌族的挑花刺绣艺术
羌族的挑花和刺绣是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族工艺中有着“南彝北羌”之说。
羌绣的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内容多含有吉祥如意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瓜瓞绵绵”、“群狮图”等几十种。
羌绣巳于2008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1、在羌族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过的“羌历年”,是羌族庆祝丰收的节日。
为感谢保佑他们丰收的天神、祖先神、山神,节日期间全寨人停止劳动,穿着新装,在神林中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然后走村串巷共贺节日。
羌历年现巳成为展示羌民族文化的载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被称为羌族妇女节的“瓦尔俄足”节(歌仙节)是只流行于茂县赤不苏地区。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全寨的妇女们要祭祀歌舞仙女——萨朗姐,互教互传民间歌舞,并教授勤俭持家之道。
此节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瓦尔俄足”节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阿坝州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主要传承人:
2、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格与西藏拉萨、甘南夏河被同称为藏族三个古文化中心。
藏传佛教在州内传播广、影响深、历史悠久。
州府驻地康定自宋代以来就是汉藏“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对沟通祖国内地与边缰的联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汉族地区同西南边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车模技艺是生产并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一种制作各类木制生活用具的特殊工艺,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其中以甘孜州得荣县的车模技艺最具代表性。
得荣的车模技艺主要流传于该县子庚乡境内,这里的木制品品种花样较多,约有50余种,其中不乏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族手工艺术的精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工艺独特、精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其产品远销于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甘孜藏族自治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3、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内江“一品德”酱豆腐以豆腐为原料,选用中草药、天然香料等佐料,精选无公害大豆,经过浸泡、磨浆、制坯、培菌、腌胚、配料、装坛发酵等过程,用特制配方及纯手工技艺精酿而成。
除酿制酱豆腐外,还有五香豆腐干、麻辣豆香干等产品。
为了保护这项独门秘制土特产,2004年成功注册了“一品德”商标品牌,2009年被评为内江市名优产品;2012年成功申遗,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黄老五花生酥是威远县着名的特色小吃,因清朝光绪年间发现并流传于后世而得名。
“黄老五花生酥的制作工艺经过民间艺人一百余年的千锤百炼,具有甜、白、香、酥、脆的五大特色。
”据威远县黄老五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姚鸿介绍,其产品制作坚持传统古法,甜而不腻,酥而化渣。
黄老五花生酥产品色泽自然,甜而不腻、酥而化渣、老少皆宜,与普通的酥糖有着截然不同的舌尖体验,获得内江市名优特新特色小吃称号。
黄老五花生酥历经黄氏家族四代传承,其“黄老五花生酥”的手工生产技艺已被列入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4、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龚扇,又称自贡龚扇,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蜀中名扇之一。
四川自贡竹编扇,晶莹光亮,宛如纨绢,驰名中外。
由民间艺术家龚玉璋创制至今已逾百多年历史,是自贡着名的小三绝之一,目前龚扇的制作已经传至龚氏家族第五代传人。
2、自贡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剪纸又叫刻纸或者剪画,是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始于40年代初期,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同志曾经亲自为自贡剪纸题字“中国自贡剪纸”,足见它是享有一定声誉的。
3、自贡井盐,在历史上,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着称。
自贡开采井盐已有 2000年的历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自贡扎染,自贡扎染是一种古称蜀颉的扎染艺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术珍品,自贡更为主要的产地。
扎染的主要步骤是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自贡扎染工艺性强,以针代笔,无一雷同,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扎痕耐久。
近年研制的棉、麻、丝、缎、皮革、绒等质地的多色套染,永隽雅秀、韵味天成,图案设计富于情趣,特色浓郁。
自贡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5、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武胜剪纸,武胜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据《武胜县志》载:“解放前,民间剪纸与县内的民俗活动相联系。
新春之际,用剪纸装饰窗户、彩灯。
婚嫁时,枕头、帐帘、布鞋等绣花用剪纸做
样。
丧葬时,纸扎的陪葬童子、白鹤、引灵幡、灵房等,也用剪纸图案装饰。
”虽然表现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单一,但因其能渲染气氛,能够生动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的喜怒哀乐,它作为产生并流传于该县及附近县市的一种民间艺术,仍然深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2、邻水手掌木偶发源于1850年左右,由该县御临镇首创发起,历经三代150余年,一直深受观众喜爱,由此代表了邻水民间特色文化。
手掌木偶始于汉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距今有1000余年的历史。
四川邻水“手掌木偶戏”最初是由该县么滩镇陈永清掌握,历经三代,后传给其外侄张邦军,又传其子张贤光。
150余年来,手掌木偶戏一直流传于重庆、贵州、四川邻水、广安、达州等地,所到之处,非常受欢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邻水民间的特色文化。
目前手掌木偶只有唯一传人,张贤光。
3、广安市邓家盐皮蛋,先后荣获“广安市地方商品畅销品牌”、“特色旅游商品”、“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并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
4、顾县牛皮豆干又名顾县牛皮豆干或顾县五香牛皮豆干,是一道四川的地方特色小吃,属于素菜。
因千年古方的神奇,顾县水质的玄妙,加上制作工艺的历史锤炼,顾县豆腐质嫩爽口,滑润细腻,味道纯正,百吃不厌。
独具特色的豆腐宴席,菜式达180种。
5、九龙手工空心挂面资料暂缺。
6、武胜麻哥面是由武胜人冯基民首创。
因其外貌特征被人谑称为“麻哥”,故称“麻哥面”。
麻哥面柔而不稠,味道独特,以“麻、辣、香、鲜”而闻名,是武胜一大特色小吃,深受人们喜爱。
7、马氏牛肉资料暂缺。
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6、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沱牌曲酒,射洪历代盛产美酒,杜甫曾以“射洪春酒寒仍绿”加以赞誉。
传承于唐代春酒的“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至今已1300余年。
其重要载体—泰安酢坊现存古窖池两处,古井一口,始建于唐代,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
2、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泥塑用黄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等白坯完成待干。
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完成。
“徐氏泥彩塑”采用传统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透出古风雅韵,其作品流传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海南、台湾等地,在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及受欢迎。
3、观音绣,作为蜀绣的一种,以蜀绣为基础,同时吸纳其它名绣精髓,绣制各种观音、莲花、荷包、蒲团、佛枕、方巾等寄托爱情、平安、福寿康年等美好寓意。
观音绣法有晕针、木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其特点绒片平滑、绣品细腻、浑厚圆润、灵动美观。
观音绣“织文锦绣,穷工技巧”是民间艺术和观音崇拜的完美结合。
4、石洞竹编,是当地竹编艺人以本地茨竹为原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透明晶莹独特,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再用多种不同的编织绝技,与各种书画作品相结合,编织而成的手工艺术品。
产品形式多样,有平面字画、各种生活用具和瓷胎竹编,既是生活用品和美化家庭的装饰品,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遂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遂宁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7、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翻山铰子,发源于川东北平昌县西兴、龙岗一带,流传于大巴山区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所辖部分县(市、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据传,它是由清咸丰年间达县石桥镇的民间艺人冯白仁首创的,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
咸丰年间,石桥着名艺人冯白仁的杂耍班子,经常在达县的一些乡场上表演杂技。
一次,冯将一根红布带子系在手中的两面钗子上,一手固定一钗,一手甩另一钗打击固定钗子,从不同方位、角度击打,以击中为准。
2、江口醇,起源于晚清,自江苏无锡知县、海洲道员廖纶晚年所建“南台酒坊”伊始,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
采用优质红粮和山泉,辅以大巴山特有的20多种中草药制曲,经独创的“窖
中窖”复式发酵工艺生产而出,酒质上乘,浓酱兼香;以江口醇文化传统为依托,以博采众长的包容意识和全心、全过程的服务去诠释品牌和精心设计的外包装,赋予了产品独特的灵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3、提糖麻饼,小吃位于四川巴中市恩阳古镇,制作“提糖麻饼”的居民家庭内景,小吃很香脆,还带有提糖麻花,因为是人家家传手艺,制作过程不外漏,因此资料暂缺。
4、驷马豆瓣,是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的特产。
荣获“四川老字号”称号的平昌“驷马豆瓣”,是川北名土特产,采用传统民间老作坊式手工加工而成,其色泽油润、香味醇厚、味美可口。
巴中市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8、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
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
2、剑南春,是中国传统名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
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
德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9、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罗城海氏牛肉,罗城古镇民风淳朴,采用百年传统工艺制作的牛肉加工食品在乐山久负盛名。
2、犍为泡子酒,资料暂缺。
3、峨眉山香菩提茉莉花茶,资料暂缺。
4、乐山红苕麻糖,资料暂缺。
5、夹江豆腐乳,资料暂缺。
乐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10、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彝族克智,是一种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体口传文学[1]? 。
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它叙述内容包罗万象,诗体语言通俗易懂,艺术性强,诵之朗朗上口,易于铭记。
2、甲搓舞,是四川凉山泸沽湖摩梭历史经典舞蹈,演员们以优美的舞姿展现出摩梭女人的勤劳、善良的品德,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
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
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
4、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凉山彝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11、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青神竹编,是四川省青神县的传统手工艺品。
青神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产品从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到竹编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该县被评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2、抬工号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歌
3、复兴耍锣鼓,产生于四川洪雅瓦屋山下的复兴村境内的严道古城,在2200年前,秦灭楚后将楚国贵族后裔押解到瓦屋山下设立严道县,进行管理,楚人用先进的冶炼技术在王河两岸大规模开矿炼铜,楚国人利用置身大铜山的条件,用铜块打造了几件铜器来敲打、说唱他们亡国离家的忧伤,引起了当地清衣羌人的共鸣,他们在劳作之余自编、自演、对唱山歌,以此来表达各自的忧伤,同时达到自娱自乐。
眉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眉山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12、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洞经音乐,是非常古老的传统器乐乐种,起源于宋代的四川省,现流行于四川省,云南汉族地区和丽江、楚雄等纳西族、彝族地区,源于古代中原的道教丝竹乐。
洞经音乐发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其创始者为刘安胜和卫琪。
2、苴却砚雕刻,苴却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集中国古“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
苴却砚其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文理清秀。
攀枝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攀枝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13、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荥经砂器是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的传统制陶工艺,荥经是砂器的主产地,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等几道程序。
荥经砂器于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雅安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14、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安岳石刻,安岳石窟开凿于启始于南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盛于唐宋两代,延续至明清直到民国,几乎每个乡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遗址,为民间结社造像,其中以佛教石窟为主,也有部分道教造像,三教合一的造像也不在少数,安岳石窟拥有几大之最:最大的唐代左侧石刻卧佛以及21万字石刻佛经、中国最精美的观音经变像-----毗卢洞北宋紫竹观音、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观、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庵堂寺等,安岳石窟除少数遭受自然人为破坏妆彩外,大部分保存完好,特别是宋代造型更是达到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资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15、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泸州老窖酿造工艺,泸州老窖是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浓香鼻祖,酒中泰斗”,中国大型白酒上市公司(深交所股票代码000568)。
其1573国宝窖池群1996年成为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酿制技艺2006年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称“双国宝单位”,旗下产品国窖1573被誉为“活文物酿造”、“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
2、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分水油纸伞是四川泸州的汉族民间工艺品。
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距离泸州市城区35公里。
位于长江南岸,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带,云贵川渝四省市结合部,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起点之一。
泸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
16、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1、瓷胎竹编,工艺品,又称(细丝工艺品)、瓷胎竹编,是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四川特产的一种,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
由于世道艰辛,技艺几经绝传,五十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生产。
瓷胎竹编产品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
瓷胎竹编产品只有四川生产,以其纪念性、地方性成为中外宾客优选的旅游纪念品。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四川扬琴,四川扬琴是四川省的地方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和地区。
早期又称洋琴,后改为扬琴。
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
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曲艺团、成都艺术剧院、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申报的四川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四川竹琴,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
原名“名琴”。
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
清末、民初即有现名。
流行于四川地区。
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
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
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
2008年6月7日,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糖塑(成都糖画),成都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地区。
四川民间过去又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
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曾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巴蜀大地城市乡村。
列中国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蜀锦,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
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
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是蜀锦工艺的传承单位。
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6、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是一种四川省成都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生产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合理的生存空间,孕育了水井坊酒古老、独特的风格。
传统的生产操作工艺历经几个世纪的洗涤,去粗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