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优秀作文——诗词之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之韵
曾听过富有中国味、浩浩荡荡的秦腔,也听过现代气势宏大,悦耳动听的民俗曲,但不知怎的,还是最喜欢那古典的诗词文字。
---------题记
不知是什么时候,诗词便走入心里。
是从《咏鹅》还是《静夜思》?我也不知,只知诗词如浣浣清溪,潜移默化地流进了我的内心。
小时候,咿咿呀呀地背着古诗词。
摇头晃脑,颇有一番情趣。
但若有一丝分神,便一时间串了词,上句不接下句,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也只能羞红了脸,尴尬地挠着头,赌气似地一一吐舌,坐了下去。
当时是极不喜欢生僻字的,这些字,初时只能一个个指着读,渐渐便流利起来。
初次接触诗词之韵,是在读《悯农》时,当时惊觉这首
诗朗朗上口,继而也发现了句末压“U”的韵,当时极喜欢这首诗,在老师前背了几次。
那种欣喜,如无形的双手,将我送进诗词之路。
轻轻迈过诗词的门槛,便发现前面道路的漫长。
长大一些,便开始真正有模有样地背书了,诗词是成天都挂在嘴上的,不曾停过。
当时,初次接触长一点的古诗词,便感觉到了迎面而来的新鲜感,如懵懂的孩童,初尝甜味。
从不会觉得无味与枯燥,读《月下独酌》时,曾好奇明明只有一人,为何又说“对影成三人”,诸如此类,便会去问老师。
周而复始,便有了些文学积累了。
上四年级,那阵势颇有种“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味道。
那时,便真真正正地陷入诗词之中。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当时,颇羡慕这独有的美景,但拉开窗帘,刚才那美丽的诗景被现实碾个
粉碎,只得叹息一声作罢。
“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才道天凉好个秋”,当时,还不能理解它的意思,但不知怎的,也读出了一丝惆怅。
读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白茫茫的雾,朦朦胧胧的江南烟雨,那精致的楼阁,便蓦然出现眼前,又忽而烟消云散。
到了这儿,便不再是读诗的“音韵”了,逐渐便过渡到“神韵”了。
真正读到“韵”,是在六年级,那时已经背了不少的古诗,不只读表面,而读深度。
读《龟虽寿》,不只读曹操的豪放,也读三国时的血腥与残酷,读到曹操老年之际,身心的无奈与悲凉。
读《秋风为茅庐所破歌》不只读杜甫的忧国忧民,还读那个年代底层社会的苦难,统治者的无情剥削与压迫,也读出杜甫想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却无能为力的无奈。
读《行路难》,看李白的豪情壮志,欣赏他不为权贵而折腰的精神。
比起杜甫,李白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心里仍满满地装着人民的苦难。
读《登幽州台歌》,品陈子昴的风
采,仅是廖廖数笔,便勾勒出那个时代怀才不遇知识分子的苦闷心情。
从“神韵”到“意韵”,真真切切地地融入于诗中,似能穿越古今,感受古人的情怀,悲喜、豪放、婉转。
对于古典诗词之韵,从“音”到“神”到“意”,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这其中的喜悦,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