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2)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 (3)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4)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5)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6)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等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
-1-
研究导引 1.通过资料,了解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并分析导致农民工迁移的 主要原因。(综合思维) 2.通过资料分析农民工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造成的影响。 3.探讨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难题。
名师精讲 1.农民工迁移的规模、方向、类型、原因及影响
项目 迁移规模
内容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8.阅读材料和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 文化特征;家 小学和初中文化为
情况 庭背景
主;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文化为主; 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
就业 情况
打工主要目 的;工作期望; 劳动供给决 策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 到比种田多的钱即 可;绝对收入比较
当堂检测
调查报告显示,某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分别比上 年下降2.4%和7.6%,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下图为该年我国 农民工流向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年我国农民工流向变化及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流向西部的农民工数量多于流向东部的 B.流向东部的农民工占流动农民工的比例最低 C.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 D.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上升 2.缓解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用工荒”,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吸引海外移民,鼓励生育 C.减小投资规模,改善工业布局 D.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生活成本
方向
类型 主要原因
总特点
主要迁出地
主要迁入地 主要方式 主要目的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②城乡间巨大的经济差距 ③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的省、自 治区、直辖市到 沿海城市和工矿 区
四川、广西、安 徽等省区
广东、上海、北 京、新疆等 以自发流动为主 务工和经商
项目
内容
积极影响 影响
答案:(1)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 收入,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 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 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原因的 相同点都是因为城乡间经济差异,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 更高的经济收入,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不同点与其受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有关。 第一代农民工学历低,家庭子女多,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农村就业 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较高,主要是独生子女,进城务工 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较好 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外来人口增加的 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吸引劳 动力迁入;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 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外出务工,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城市收入高, 生活条件好,是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迫切, 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
A.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B.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C.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增多 D.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析:第5题,图中只有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无法判断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的 收入情况;本地农民工数量没有超过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增长速度超过外出农 民工,故选D项。第6题,近3亿农民工丰富了城市劳动力,加大了交通运输的压力,缩 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故选C项。第7题,影响农民工外出还是在本地务工的主要因素 是就业机会。形成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 农民工在内地也可找到工作,故选D项。 答案:5.D 6.C 7.D
(1)从表格数据可推出四年来( ) A.外出农民工总数有增有减 B.本地农民工持续增加 C.外出农民工增速非常稳定 D.本地农民工人数超过外地农民工 (2)农民工进出数量的变化说明了( ) A.东部地区农民工容量已饱和 B.东部农民工子女就学限制加大 C.农民工家乡的产业得到发展 D.本地农民大多在家乡创业发展 解析:第(1)题,本地农民工增速一直大于0,故本地农民工持续增加,B项正确。第 (2)题,本地农民工持续增加,表明农民工家乡的产业得到发展,农民工回到家乡进 行就业,C项正确。 答案:(1)B (2)C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 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 的工作;相对剥削感较 强
城市 适应 性
对城市的认 同感;与外界 的联系;生活 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
要交往对象;以口信、 望融入城市;以电话、
书信为主,信息量少, 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
频率低,速度慢;与传 率高,速度快;与现Biblioteka Baidu市
统农民接近
下图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统计(单位:万人)。据此完 成3~4题。
3.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总量较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
A.发展水平高 B.人口总量少C.老龄化严重
D.人口容量大
4.中、西部地区同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源地,但外出农民工的构成差异明显,主要影
响因素是( )
消极影响
(1)增加了城市卫生、教育、交通、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2)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等
2.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1)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2)将外部信息与当地资源整合,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 (3)带动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等。 3.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1)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2)做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 (3)户籍制度的改革。 (4)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5)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6)建设大都市区,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小城镇转移。 (7)集中发展中等城市,吸纳流动的农民工。 (8)创办更多的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9)国家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农民工成为经营型的民工。
民接近
材料二 据统计,2000年上海外来总人口排名前10位中,安徽排名第一,占 外来人口总量的32.2%,但2010年安徽流入上海的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占上海外来总人口的29%。 材料三 据《新闻纵横》报道,到2014年10月,长江三角洲不足21万平方 千米的土地上,十年间,人口从8 000万涨到了1.2亿。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 (2)简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外来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农民工流向中、西部增多,流向东部减少,但不能 说明流向西部农民工数量多于东部,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东部地区慢。农 民工流向中、西部的数量比往年增多,一方面是中、西部接纳产业转移,就业机会 增加;另一方面是东部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生活成本上升,故选D项。第2题,东部 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 本低的优势丧失。在新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支撑长江三角洲、珠 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故选A项。 答案:1.D 2.A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造就了近3亿农民工。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工 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在减缓。近年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 工的大城市,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示意 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资料显示2008—2015年( )
典例剖析 例题东部地区是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下表为2012年至2015 年外出与本地农民工增速统计表。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年份 增速 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比 上年回落/% 本地农民工增速/%
2012 年 0.4 5.4
2013 年 1.3 3.6
2014 年 0.4 2.8
2015 年 0.9 2.7
A.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超过本地农民工
B.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逐渐加大
C.本地农民工数量超过外出农民工
D.本地农民工数量增长速度超过外出农民工
6.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近3亿农民工( )
A.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C.丰富了城市劳动力
D.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7.形成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地( )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农业科技 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 动力;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大;农民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迫切。
A.人口数量
B.经济发展水平
C.矿产资源
D.与东部的距离
解析:第3题,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资 收入、福利待遇高,故部地区农民可就近进入城市务工,故选A项。第4题,读图可 知,中、西部地区对比,省内人口流动相差较小,中部地区农民工跨省流动数量远远 多于西部地区,这主要是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距离近,交通便捷,故选D项。 答案:3.A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