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4》读后感
在《1984》里,乔治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
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
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
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
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
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这部小说的很多场景我们可能都司空见惯,但还有一些由奥威尔创造的场景用途则很恶劣:电幕,英社,仇恨周,思想警察,第一空降场,等等。
每个部门都只关注那些直接反对他们的上层人物,由四大部门大楼的名称可以看出英社对语言的扭曲程度。
小说中通过温斯顿的了解表达了社会的梦魇般的状态。
他把这些写在了日记里,虽然没有法律禁止他这么做,但如果他被抓住,他将会被处死。
温斯顿本人从小说一开始就不是英雄人物的形象,他身体瘦弱,马上步入中年,并且一条腿溃疡,后来还会发现他带假牙,而且经常咳嗽。
我在开始时可能以为他是以二战中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命名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们就会明白他只是普通人的代表。
小说中温斯顿是个来自旧时代的人,儿时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也不太记得旧时代的东西,比如他的柔软光滑的日记本,他认为与他的日记本相衬的钢笔,以及光滑如水般透明的琥珀镇纸。
他仅有的对人类间的无私和专注的爱的记忆来自于他的童年,而他的童年时代的社会文化已经从他现在所生活的社会中完全清除,以至于当他梦见朱莉娅在反抗性爱的行动中撕掉衣服时,他在嘴唇中念叨着“莎士比亚”醒来。
一开始,温斯顿的叛逆主要表现在他对他所生活的极度麻木的世界的厌恶和对世界本来应该的形态的模糊的感觉。
他买日记本写日记,同茱莉亚有不正当关系,访问城市的无产者居住区,租查令顿的房子,以及最具公开政治意味的从奥.布莱恩有联系,这些叛逆行为并不比他思想和感情上的叛逆重要,因为他的叛逆行为正是起源于思想和感情的叛逆。
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惩罚。
正如温斯顿在第一章的反思:“只有思想警察最重要。
”
茱莉亚比温斯顿年轻,而且也没有温斯顿那种对英社改变之前的世界的记忆。
她的叛逆比温斯顿更感性化,而且也更直接。
其实她本能够在政府系统内生活下去,因为她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信。
她对叛逆的理论基础没有任何兴趣。
但她不仅比温斯顿更擅长具体事务处理,而且从直觉上更深刻地理解政府实施某些方针的原因,特别是跟性爱有关的方针政策。
正是受茱莉亚的影响,温斯顿才从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叛逆转变为行动上的叛逆。
她在成人后用身体表达着叛逆,而且学会了很多情况保存自己的能力。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很少。
也许最引起人们兴趣,也是最复杂的人物是奥.布莱恩。
奥威尔通过温斯顿表达出这个人物身上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方面:与他的身体外表相衬的冷酷无情和的十八世纪贵族般优雅姿势。
他敏感到可以感觉到温斯顿内心深处对政府的不忠,他的冷酷可以让温斯顿为这种叛逆遭受折磨。
在迷
你陆他狂热地工作,直到温斯顿可以被释放回到社会,治愈了温斯顿身体内的病毒,这种病毒阻止了他对大哥的热爱。
奥.布莱恩正是奥威尔最担心的那种知识分子:他能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去维护和支持独裁政权,而这个政权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有权力。
事实上,小说没有表现出希望,温斯顿本人也是如此。
他背叛了茱莉亚和他对茱莉亚的感情。
温斯顿在迷你陆的压力下不再是英雄,最后,有人看见他在栗子树咖啡馆观看被政府处置的人。
到这里,他最终承认所有的叛逆都已完结,斗争也随之结束。
奥威尔的警告显而易见:在政府的各种力量的作用下,温斯顿不仅开始承认他无力反抗它,而且很主动欢迎他的失败:他热爱大哥。
《1984》虽是作者想象的一年,却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合理的想象,其后的历史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后来的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便是一个在极权压制下的社会。
文革十年最终结束,但它不像其它事件一样掩埋在历史里,它是中国人特别是那一代人永远的痛和伤痕,尤其是深受其害的知识分子,“文革”是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它给国家、人民所造成的有形的、无形的严重损失,无法计算、估量。
在那段非常时期,人性恶的一面充分的得到了展示:我们看到的是不论熟悉的、不熟悉的人们之间惊心动魄的揪斗,灭绝人性的酷刑,敌我难分的肉搏,血流成河的武装冲突,人们落井下石,嫁祸他人,说假话,作假证的事情,成为当时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妻子检举丈夫,儿女批斗父母,亲兄弟扭送着上公安局派出所,学生不惜把自己的恩师投入监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发了疯的民族和人民。
在现在这个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的社会,自由和人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的个人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尊重和实现,而且从小我们就受《三字经》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们很难想象在极权社会下自由的丧失和人性的压抑,以及它带给我们和家人、朋友的极大痛苦。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自由受到威胁,我们或许会像裴多菲那样:“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到那时候,人性会呈现光辉还是暗淡的一面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从诸如《1984》这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反思: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人,无论在怎样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中,也无论在怎样的极权压制下,都应重视人的本质意义,追求人性的自由与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