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基本术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母

声母又叫“声”或“母”,也叫“纽”(取“枢纽”意)或“声纽”,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声母一般由辅音充当。如果一个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就称为“零声母”。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守温字母

谁是字母的发明者,历来又不同说法。明代僧人真空的《篇韵贯珠集·总述来源谱》:“法言造韵野王篇,字母温公舍利传。”清代《同文韵统》“天竺字母”一节又云:“沙门神珙,博综释典,通晓梵音,欲使经教流传,兼通彼我,制为华音等韵字母。”宋末祝泌《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序:“惟胡僧了义三十六字母,流传无恙,虽极之遐远僻峤,亦能传习。”宋代郑樵的《通志·六艺略》、王应麟的《玉海》都记录了《三十六字母图》。上个世纪初,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伯希和盗走的唐写本“韵学残卷”

(编号P2011)卷首题有“南梁汉比丘守温述”,三十六字母的制订者得到了公认。

“汉比丘”三字显然是为了区别于天竺沙门,而南梁不是朝代就是郡邑。唐以后朱温国号为“梁”,未见“南梁”。可见“南梁”是地名,据唐兰考证,“南梁”就是“兴元”,即现在陕西省南郑县。守温韵学残卷所记载的字母只有三十个。残卷共有三截,第一截云: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君溪群来疑等字是也①。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整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与三十六字母相比较,似乎确帮、滂、奉、微、床、娘六个声母,但可以肯定“不芳并明”就是“帮滂并明”。这样的话唇音

①“君”是衍文。

只有重唇一类,轻唇音“非敷奉微”似乎还没有分化出来。但是语音史的研究证明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时间在公元7世纪中叶(张世禄杨剑桥《汉语轻重唇音的分化问题》,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2期)。守温生当唐末,此时轻重唇音早已分化。我们又看到在残卷的第三截“声韵不和切字不得例”中作者认为“芳美切鄙,芳逼切堛,符巾切贫,武悲切眉”等都是“切轻韵重”的类隔切。“匹问切忿”又是“切重韵轻”的类隔切。可见在守温当时的口语中轻重唇音已经有分别。

又在“辨声韵相似归处不同”一节中,作者分举不、芳两声母的字全都是轻唇音的字,如:

不母芳母

风枫偑(方戎反)丰沣仹(敷融反)

飞扉绯非斐(甫微反)霏妃菲(芳非反)

跗肤夫趺鳺鈇(甫无反)敷麸孚鄜俘(芳无反)

隋唐时有36个声母,以《切韵》的声母系统为代表。

3、传统三十六字母表

4、五音、七音

首先,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叫做“五音”。宋以后,又从舌音里分出半舌音,从齿音里分出半齿音,连同前面的五音合称“七音”。这以后,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舌音又分舌头、舌上,齿音又分齿头和正齿。

36字母发音部位对照表

5、清音、浊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是指发音时

声带振动的辅音。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古人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

全清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塞擦音和清擦音;

次清是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36字母发音方法对照表

二、韵

1、韵母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部分就是韵母。韵母最多由三部分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最少的只有韵腹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韵腹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每个韵母都具备。

2、韵

音韵学上讲的“韵”,是不管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的,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韵还要求声调也必须相同,否则就应分为不同的韵。如“东、董、送”韵腹和韵尾是一样的,在《广韵》中却分成了三个韵,就是因为声调不同。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韵母与古代所说的韵是不相同的。

3、韵部

所有同韵的字汇集成一个部类,就叫做韵部。

4、韵目

从各韵部中选取一个代表字,作为该韵部的标目,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如《广韵》

把“东、同、童、僮、铜”等许多同韵字汇成一个韵部,取“东”作代表,“东”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

韵书又把一韵之内而声母也相同的

字归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小韵”。同小韵的字都是同音字。

5、韵摄

不管韵头和声调的不同,音韵学家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或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韵归并成大类,叫做韵摄,又简称“摄”(“摄”即“统领”意)。如《广韵》206韵被归并为下述十六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6、二呼、四等、洪音、细音

音韵学家根据韵头或韵腹发音时唇形

的不同给韵母分的类,称为“呼”。宋元时代,只把韵母分了开口、合口二呼。

凡韵头或韵腹是圆唇元音〔u〕或〔o〕的,叫合口呼;反之,就叫开口呼。

这是因为中古时期只有i和u两种韵头。后来,i和u两音结合而演变成了ü

韵头,清代音韵学家潘耒就把韵母分成了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

凡没有韵头,韵腹也不是i、u、ü的韵母叫开口呼;

以i作韵头或韵腹的叫齐齿呼;

以u作韵头或韵腹的叫合口呼;

以ü作韵头或韵腹的叫撮口呼。

这也是现代四呼的来源。

音韵学家又根据韵母中有无韵头i和

主要元音舌位的前后、开口度的大小,将韵母作了“等”以及洪音、细音的分别。古代开、合二呼各分了一、二、三、四等。有i 韵头的就是三等或四等;反之,就是一等或二等。在此基础上,再视主要元音的舌位、开口度确定等次。主要元音舌位最后、开口度最大的是一等,二、三、四等依此顺推。如“寒、删〕、甄、坚”依次分属一、二、三、四等。

所谓“洪音”即指一、二等韵母,“细音”即指三、四等韵母。清代分出四呼,“等”就消失了,但洪细之别仍存。

7、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