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课程名称:经济与社会生活课程类别:选择性必修2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2. 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和特点;3.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4. 培养学生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1. 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特点2. 史前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 奴隶制经济与社会生活4. 封建制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 货币和市场的形成3.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4. 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1. 家庭与婚姻制度2. 人才选拔与社会文化3. 家族与宗族制度4. 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2. 示范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3. 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与探索;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5.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6. 评价与反馈:通过测验、作业和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进度表:第一章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第一周1.1 古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特点1.2 史前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章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第二周2.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2 货币和市场的形成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第三周3.1 家庭与婚姻制度3.2 人才选拔与社会文化第三章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影响第四周3.3 家族与宗族制度3.4 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总结与复习第五周注:以上教学进度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石嘴山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石嘴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十二五”时期,是石嘴山市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目标的攻坚期;是实现产业、城市、生态、民生全面升级的关键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富民强市、和谐幸福目标至关重要。
第一章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形势分析一、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石嘴山市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成效显著,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27%,年均增长13.5%,提前两年实现GDP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GDP达到53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88%,年均增长2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0%,年均增长29%,高于预期目标14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初步形成。
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158亿元,煤矿机械设备产销量占国内市场的37%以上,钽铌铍占世界的30%,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08万千瓦,太阳能、汽车制造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强劲。
现代服务业日益繁荣,建设了惠农陆路口岸,吞吐量达到2.8万标箱,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 %,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五年累计培养各类技能人才9534人;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形成了清真牛羊肉、枸杞、水产、蔬菜、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
城乡统筹全面推进。
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大武口、惠农、平罗新增建成区面积分别为25、24和9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14平方公里,实现了从功能单一的工矿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
滨河大道、西线高速、沙湖大道、星光大道和星海湖跨湖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新增城市道路120公里、农村公路210公里,日供水能力达18万立方米、供暖达1700万平方米、供气1.9亿立方米/年。
001庐江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06-12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2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 4第一节城乡空间统筹发展 ----------------------------------------------------------------------------------------------------- 4第二节县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 6第三节县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8第四节县域空间管制 --------------------------------------------------------------------------------------------------------- 10第五节县域旅游发展 --------------------------------------------------------------------------------------------------------- 11 `第六节县域公共设施协调规划 -------------------------------------------------------------------------------------------- 12第七节县域交通系统规划 --------------------------------------------------------------------------------------------------- 14第八节县域市政基础设施协调规划--------------------------------------------------------------------------------------- 15第九节县域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 19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21第五章城市规模 ----------------------------------------------------------------------------------------------------------- 22第六章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 22第七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 ----------------------------------------------------------------------------------------- 23第一节总体布局---------------------------------------------------------------------------------------------------------------- 23第二节各片区发展与控制 --------------------------------------------------------------------------------------------------- 24第三节各类用地布局要点 --------------------------------------------------------------------------------------------------- 25第八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 29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 30第一节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 30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30第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 33第一节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 33第二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 34第三节城市景观系统规划 --------------------------------------------------------------------------------------------------- 3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 35第一节环境保护目标 --------------------------------------------------------------------------------------------------------- 35第二节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及污染控制------------------------------------------------------------------------------------ 36第十二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 40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 40第二节污水工程规划 --------------------------------------------------------------------------------------------------------- 41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 42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 42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 43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 43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 --------------------------------------------------------------------------------------------------------- 44第八节环卫工程规划 --------------------------------------------------------------------------------------------------------- 44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 45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 45第二节城市消防规划 --------------------------------------------------------------------------------------------------------- 46第三节城市人防规划 --------------------------------------------------------------------------------------------------------- 46第四节抗震减灾规划 --------------------------------------------------------------------------------------------------------- 47第十四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 47第十五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5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 51第十七章附则 -------------------------------------------------------------------------------------------------------------- 52附录一:巢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对庐江县庐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函》(巢政办函〔2006〕24号(复印件)----------------------------------------------------------------------------------------------------------------------------------- 53附录二:《庐江县县城总体规划(2007-2025年)》(纲要)专家评审意见 ------------------------------------ 54附录三:《庐江县县城总体规划(2007-2025年)》专家评审意见----------------------------------------------- 56第一章总则第1条修编依据为适应新时期庐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根据巢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对庐江县庐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函》(巢政办函〔2006〕24号)要求,特编制《庐江县庐城总体规划(2007-2025年)》。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附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一二年十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基础条件 (2)第二节机遇挑战 (3)第二章总体要求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发展原则 (4)第三节发展目标 (5)第三章空间布局 (6)第一节功能分区 (6)第二节重点城镇发展 (7)第四章生态安全 (8)第一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9)第二节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10)第三节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11)第五章产业发展 (12)第一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2)第二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14)第三节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 (17)第六章基础设施 (18)第一节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18)第二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19)第三节推进电力设施建设 (20)第四节完善广电和通讯网络 (20)第七章社会事业 (21)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1)第二节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22)第三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23)第四节大力促进就业 (23)第五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4)第六节加强社会管理 (25)第八章保障措施 (26)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 (26)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 (26)第三节开展对口协作 (27)第四节强化组织实施 (27)前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位于秦巴、伏牛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承担着保障调水水质安全和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的历史性任务。
为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促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河南、湖北、陕西3省的43个县(区、市),以河南省南阳市的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邓州市和湖北省十堰市的张湾区、茅箭区、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9个库区县(市、区)为核心区,以河南省洛阳市的栾川县、三门峡市的卢氏县,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竹溪县、房县及神农架林区,陕西省安康市的汉滨区、镇坪县、平利县、旬阳县、白河县、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和汉中市的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略阳县、宁强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以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34个县(市、区)为影响区。
陆川政府规划
陆川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发布时间:2011-11-29来源:陆川县政府办公室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目标 (1)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四章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第五章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5)第六章县域旅游规划 (5)第七章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6)第八章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 (6)第九章“四区”规划与土地使用强度分区 (7)第十章综合交通规划 (8)第十一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0)第一节给水 (10)第二节排水 (10)第三节电力 (11)第四节电信 (11)第五节环卫设施规划 (11)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 (12)第一节消防规划 (12)第二节人防规划 (12)第三节防洪规划 (12)第四节防震规划 (12)第五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3)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13)第十五章旧城更新与改造规划 (14)第十六章三线控制管理 (14)第十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16)第十八章规划实施措施 (16)第十九章附则 (1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陆川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统筹安排陆川县各项建设事业,指导县城建设合理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在陆川县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执行和遵守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I37-90)(5)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6)《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7)《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8)《陆川县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9)国家、自治区和玉林市的相关规范、技术规定及要求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放合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着力优化陆川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加强联合协作,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0•【字号】渝府发〔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10日目录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二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四节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章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第一节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第二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第三节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第四章加快培育创新力量第一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三节培育产学研融合新型研发机构第五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第二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第三篇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第七章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第二节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第八章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第一节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第二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第三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第四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四篇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第九章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第二节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第三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第十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第三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四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第十一章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一节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二节促进产业数字化第三节强化数字化治理第十二章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第三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第四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第五节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第五篇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第十三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第一节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二节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第十四章全面促进消费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第二节优化消费需求管理第十五章拓展投资空间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第六篇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十六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七章持续推进城市提升第一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二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十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二节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第七篇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第二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十章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第二十二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一节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第二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第二十三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二节优化涉企公共服务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八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第二十四章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第一节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第二节打造内陆口岸高地第二十五章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挥内陆开放龙头带动作用第二节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第二十六章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第一节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第二节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第三节推动开发开放平台转型升级第二十七章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第一节加快贸易转型升级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第九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第二十八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十九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节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第三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十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一节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二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第三十一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第二节全面升级配套设施第十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第三十二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第一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第三节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第三十三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一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节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第三节健全环境治理机制第三十四章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三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四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五节探索绿色发展示范第三十五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第十一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三十六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二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第三十七章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第三十八章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节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第三节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第三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四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第四十章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二节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第四十一章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市第四十二章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一节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第二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第四十三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第十二篇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第四十四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四十五章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第四十六章突出抓好经济安全第一节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第二节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第四十七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第一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第二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第三节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第四十八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一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第二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第四十九章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第十三篇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第五十章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第五十一章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第五十二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第五十三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第五十四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五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第一节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第三节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第二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二章“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一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第二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节“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第四节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第二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章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第一节聚焦科学主题“铸魂”第二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第三节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第四章加快培育创新力量第一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第二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第三节培育产学研融合新型研发机构第五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一节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第二节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第二节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第三篇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七章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第一节推动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第二节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第八章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第一节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第二节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第三节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第四节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第四篇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第九章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第二节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第三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第十章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第一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第三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第四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第十一章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一节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二节促进产业数字化第三节强化数字化治理第十二章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完善城市交通系统第三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第四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第五节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第五篇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第十三章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第一节畅通国内大循环第二节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第十四章全面促进消费第一节推动消费供给升级第二节优化消费需求管理第十五章拓展投资空间第一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第二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第六篇统筹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十六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七章持续推进城市提升第一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第二节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第三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十八章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二节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第三节推动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第七篇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九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第二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十章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十一章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第二十二章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一节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第二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第二十三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第一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第二节优化涉企公共服务第三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八篇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第二十四章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第一节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第二节打造内陆口岸高地第二十五章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发挥内陆开放龙头带动作用第二节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第二十六章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第一节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第二节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第三节推动开发开放平台转型升级第二十七章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第一节加快贸易转型升级第二节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第九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第二十八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十九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第一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节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第三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十章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第一节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二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第三十一章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打造高品质文旅产品和业态第二节全面升级配套设施第十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第三十二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第一节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第三节推进生态系统修复第三十三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一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节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第三节健全环境治理机制第三十四章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第一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第二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三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第四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第五节探索绿色发展示范第三十五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一节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第二节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节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第十一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三十六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一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二节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第三十七章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第三十八章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节增强教育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第三节加快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第三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第三节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四节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第四十章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第一节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第二节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第四十一章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第一节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三节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第五节建设体育强市第四十二章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一节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第二节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第四十三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第十二篇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第四十四章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四十五章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第四十六章突出抓好经济安全第一节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第二节加强战略物资储备第四十七章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第一节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第二节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第三节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第四十八章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一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第二节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第四十九章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第十三篇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第五十章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第五十一章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第五十二章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第五十三章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第五十四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第五十五章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第一节建立统一规划体系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第三节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路线,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区域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区域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发展的外在动力?A、市场需求B、政策支持C、自然环境D、科技创新2、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促进经济持续增长C、保持人口均衡分布D、实现可持续发展3、在我国,以下哪个地区不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A. 长江中下游平原B. 黄土高原C. 长三角地区D. 四川盆地4、以下关于我国区域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中部地区是其重要支撑B. 中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是其重要支撑C.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是其重要支撑D.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心,西部地区是其重要支撑5、区域发展的三类指向分别是自然条件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
下列哪个产业最有可能是技术指向型?A、种植业B、建筑业C、手机制造业D、采矿业6、某发展中国家通过大规模砍伐森林发展木材加工业,导致该国某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这体现了区域发展的哪一负面影响?A、环境的破坏B、社会结构的单一化C、经济结构的不合理D、文化冲突7、区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在因素?A、地理位置B、历史文化C、产业结构D、国家政策8、关于区域发展规划,以下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A、区域发展规划应当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发展方向B、区域发展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协调C、区域发展规划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区域发展规划可以不必考虑跨国界的区域资源环境问题9、下列关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B.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C.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D.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10、关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下哪项措施最为关键?A. 优化产业结构B. 强化环境保护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 以上都是1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文本2012.08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第三章旗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3)第四章旗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五章旗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4)第六章全旗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5)第七章旗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第八章旗域综合防灾规划 (6)第九章旗域空间管制规划 (7)第十章文化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7)第十一章旅游业发展规划 (8)第十二章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9)第十三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 .................................................................................................................................... - 5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 6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水系统规划 ...................................................................................................................................... - 7 -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 - 7 -第十七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 - 8 -第十八章旧城更新规划 ................................................................................................................................................. - 8 -第十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 - 9 -第二十章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 - 10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 - 10 -第二节污水工程规划 ................................................................................................................................................... - 10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 - 10 -第四节再生水工程规划 ............................................................................................................................................... - 11 -第五节电力工程规划 ..................................................................................................................................................... - 11 -第六节通信工程规划 ..................................................................................................................................................... - 11 -第七节广播电视及邮政工程规划 .................................................................................................................................. - 11 -第八节供热工程规划 ..................................................................................................................................................... - 12 -第九节燃气工程规划 ..................................................................................................................................................... - 12 -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 13 -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 - 13 -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 - 14 -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 14 -第二节抗震减灾规划 ................................................................................................................................................... - 15 -第三节消防工程规划 ................................................................................................................................................... - 15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 - 15 -第二十四章城市建设发展时序.................................................................................................................................... - 16 -第二十四章规划实施管理 ........................................................................................................................................... - 17 -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文本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国家宏观政策与区域发展格局有所调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呼包鄂城市群规划和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准格尔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相关上位规划要求,有效指导准格尔旗城市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引言部分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进行概述和介绍。
本篇文章旨在分析近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将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进行概述,包括经济增长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其次,我们将讨论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善的需求。
最后,我们将对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当前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建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旨在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将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提出讨论的问题和主题。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内容的安排和逻辑。
最后,目的部分说明本文撰写的目的,即全面分析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情况,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正文部分将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在国民经济发展部分,首先介绍经济增长目标,包括GDP增长率、就业率等指标,同时分析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其次,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讨论,涵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发展部分,将重点关注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善两个方面。
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方面,将探讨提高教育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社会保障与福利改善方面,则将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解决社会问题。
结论部分将总结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概要1、发展观及其演变:经济增长论(以GDP增长为核心);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的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综合发展观(《新发展观》;局限--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循环经济的发展观(最重要操作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特点--体现了新的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围绕选择/权利/福利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主体、以制度为载体;发展的核心--经济自由,包括“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清晰地表达…;《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其被各国家普遍认同;内容--肯定发展的必要性;显示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出代际公平的概念;提出代内公平的概念)。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a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c实践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3、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4、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5、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
6、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节选)
20 年 期 中国 篷 ・7・ O6 第4 2
维普资讯
视点 ・ 政策搋览
按照控制总量 、淘汰落后、加快重组 、提升水 平的原则 ,加快调整原材料工 业结构和布局,降低 消耗 , 减少污染,提高产 品档 次、技 术含 量和产 业集中度 。 第三篇 第三节 促进建材建筑 业健康发展 以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 生态环境 和提高产 品质 量档次为重点 ,促 推进工 业结构 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 和产 业升级。在有条件 的地 区发展 日 5 0 吨及 以上的新型干法水 泥,逐步 淘汰立窑 产 00 优化升级 等落后 生产能力。提 高玻璃 等建筑材料质 量及加工深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的新型建筑材料 、保 温材料 以 及 绿色装饰装修 材料 。 推进建 筑业技术进步,完善工程建设标 准体 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 制,发展建筑标准 件 ,推进施工机械化 ,提 高建筑质量。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 础和潜力 ,按 照发挥 比较优势 、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 等化基本公 共 服务的要求,逐 步形成主体 功能定位 清晰:东 中西 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 民生活水平差距趋 向缩 小的区
第 十 章 加 快 发展 高 技 术 产 业
按照产 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 的要求,加快促进 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 自主研发制 造延伸,推进 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引导形成 一批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先导产业 、一批集聚效应突 出的产业 基地 、一批跨国高技术企 业和 一批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 品牌 。 第三篇 第四节 发展新 材料产业 围绕信息 、生物、航 空航天、重大装备 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 ,重点 推进工业结构 发展特 种功 能材料、高性 能结构材料 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 ,建立和完善新材料 优化升级 创新体 系。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科学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第二章“十二五”阶段特征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第四章“十二五”主要目标第二篇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第五章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七章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第三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八章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第九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第四篇惠民优先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第十一章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五篇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三章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第十四章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第十五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六篇绿色引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六章推进资源节约第十七章持续改善环境第十八章维护生态平衡第七篇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第十九章进一步深化改革第二十章增创开放新优势第八篇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宏伟蓝图第二十一章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第二十二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科学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谱写了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8.19•【字号】徐政规[2013]6号•【施行日期】2013.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徐政规〔2013〕6号2013年8月19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徐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徐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发展规划管理,规范发展规划编制活动,保障发展规划的实施,发挥发展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根据《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发展规划,是指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对一定时期、范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与总体部署。
第三条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相关管理活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民主决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
第四条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是发展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并依据职责拟订和组织实施有关发展规划;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第五条依法批准的发展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依据,应当遵守和执行。
2024年统编版教材《经济与社会》课件参考课件1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2024年统编版《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第三章“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以及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2. 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引发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接着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近年来的一项重大经济政策为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原理。
4. 例题讲解: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学生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年来的一项经济政策。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市场经济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等角度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拓展知识面。
县级经济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县级经济管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的经济活动。
第三条县级经济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四)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五)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第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工作机制,确保本规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章经济规划与调控第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发展规划,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
第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均衡发展。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制度,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各类投资。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金融监管,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章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第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第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第十五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教学设计经济与社会
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框题是对第1框内容在逻辑和生活上的延续。
前1框《市场资源配置》的学习,把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的优点及局限性,为学习本节内容起了铺垫作用。
这两框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内容,它们和第1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起构成我们每个人参与经济生活最基本的背景和舞台,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2)理解: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②理解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③宏观调控的目标、意义及常用手段。
2.能力目标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一年来我国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体会党和政府的作用,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自信。
2.科学精神:在合作探究中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分析方法;在提建议时,既要从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方面,又要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方面来提建议,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3.法治意识: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相关表述,增强法治意识。
4.政治参与:关注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参与调查及提建议,提高公共参与意识。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目标、意义及常用的手段。
2.教学难点: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导入新课】2019年正值我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1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纲领性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2.1.1(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特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性、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1)规划的指导性(2)宏观性规划的宏观性有两点:一是以国家为主体,研究国家范围内的经济运行以及国外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做出全局性的判断和对策,维护国家利益和全局稳定,以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是通过对有关国民经济的各种总量分析和预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综合平衡。
体现规划的宏观性,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供给和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同时注重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指导市场,调控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国家利益为主体,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是为实施规划选择的政策是配套的宏观政策体系,并根据当时形势选择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的搭配和组合。
(3)战略性发展战略决定了规划的出发点和依据,规划则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
具体体现为一是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突出其发展战略的权威性;二是规划工作要研究战略,提出实施战略的建议;三是强化战略性手段和战略性标准对实施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四是加强对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研究,及时提出补充、替换和调整战略的对策。
发展规划体现政策性,一是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二是要加强规划与政策之间、政策体系内部的相互协调、搭配与组合,三是要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2.1.2(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作用(1)目标导向作用 (2)平衡协调作用 (3)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4)政策选择的作用 (5)规范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2.2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2.2.1(熟悉)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三级三类的规划管理体系。
(1) 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国家级规划,是指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规划,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
在制定国家级规划时,应考虑到地方的实际,照顾到他们的利益。
地方规划。
分为两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级规划和市县级规划,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本地区发展的规划。
(2)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1)总体规划。
它是规划期内主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国家的“五年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的基本形式,它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国家总体规划和地方总体规划分别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起草。
2)专项规划。
它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专项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
3)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
跨省级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跨省级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
国家总体规划、省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
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2.2.2(掌握)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1)遵循正确的规划编制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三是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五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规划前,必须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及时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
(3)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
编制跨省级的区域规划,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要求。
2.2.3(掌握)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1)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2)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2.2.4(掌握)规划的审批管理(1)规范审批内容规划编制部门向规划批准机关提交规划草案时应当报送规划编制说明、论证报告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报送的其他有关材料。
(2)明确审批权限总体规划草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国务院审批或者核准的重大项目以及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国家级专项规划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报国务院备案。
跨省级的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
2.2.5(掌握)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规划编制部门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评估工作可以由编制部门自行承担,也可以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要形成报告,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
有关地区和部门也要密切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反馈意见。
经评估或者因其他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的,规划编制部门应当提出规划修订方案(需要报批、公布的要履行报批、公布手续)。
总体规划涉及的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有重大变化的,专项规划或区域规划也要相应调整和修订。
2.3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2.3.1(掌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3.2(掌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2.4 国家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4.1(了解)国家级规划工作的任务(1)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2)提出宏观调控目标(3)规划生产力布局(4)重视国土整治的规划(5)安排国家重大建设项目(6)提出实现规划目标需要配套的经济政策体系2.4.2(了解)国家级规划的依据和前提为了正确分析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趋势,制定科学的规划,必须做好信息与预测工作。
实际上,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过程,就是了解、研究、评价和运用经济信息和进行经济预测的过程。
要为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经济信息与预测工作必须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加强信息的分析与判断;三是建立健全规划信息的发布制度,以发挥信息的导向作用;四是加强经济预测、监测和预警。
在规划的前期阶段,经济预测是编制规划的依据。
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监测和预警的作用,以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测定,对未来趋势做出超前判断,起“警报器”和“指示灯”的作用。
例题1.全面发展,就是要以()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A. 经济建设B.社会发展C.科学发展观D.技术进步答案:A例题2.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资源紧缺情况,要把()作为基本国策A.经济发展B.控制人口C.节约资源D.科教兴国答案:C例题3.规划的目标按性质和功能,可分为()A. 导向性目标B. 预期性目标C. 约束性目标D.指令性目标答案:A、B、C2.4.3(掌握)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2.4.4(掌握)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要在保持总量平衡,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主要任务:(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