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课外文言文翻译
1、《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2、齐田氏祖于庭,
3、王曰:“寡人忧国爱民,
4、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原文及翻译
5、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原文及翻译
6、石渠记
7、业不知书,忠烈武勇
8、游江
9、范仲淹罢宴的翻译
10、《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11、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
13、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
14、小石城山记
15、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
16、观第五泄记
17、六一居士初谪滁山原文及翻译
18、苏秦刺股的原文+翻译
19、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原文及翻译:
20、德佑初,江上报急,
1、《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解读: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以致默默无闻.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这篇精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仅用140个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
作者: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曾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职.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度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深受道州人民的爱戴.其诗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质朴.清淡简洁.纯真自然.明人辑有<元次山集>.
注释:
①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③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④休木:休.美好.⑤阴:树荫.荫:遮盖.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⑦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⑧静者:喜欢清静的人.⑨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已.通[以".⑩香草:芬香的花草.
2、【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①,食客千人。
中坐有献鱼雁者②,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④,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纳生人、虎狼生肉者哉⑤?”
【注释】①祖——为人送行。
②雁——毕沅:“《说文》云:‘雁,鹅也。
’此与鸿雁异。
”
③预于次——预,参预。
次,中间。
④蚊蚋噆肤——蚋,音ru(锐),与蚊类似的昆虫,叮吸牲畜和人血,
ì叮咬后有奇痒。
噆,音zǎn,叮咬。
⑤非——卢文弨:“‘非’疑当作‘岂’。
”
【译文】
齐国的田氏在厅堂中为人饯行,来吃饭的客人有千把人。
座位中有人献上鱼和鹅,田氏看着这些菜,便叹道:“天对于人类太丰厚了,生殖五谷,又生出鱼类和鸟类供人食用。
”客人们像回声一样附和他,鲍氏的儿子只有十二岁,也在座位中,走上前说:“事实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
天地万物与人共同生存,都是同类的生物。
同类中没有贵贱之分,仅仅以身体的大
小、智慧和力量互相宰制,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谁为谁而生存。
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去吃它,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人而生的?而且蚊子蚋虫叮咬人的皮肤,老虎豺狼吃食人的骨肉,难道是上天本来为蚊子蚋虫而生人、为老虎豺狼而生肉的吗?”
3、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也。
”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也。
”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宣王说:“寡人忧国忧民,心底里就盼望聘得贤士共治齐国。
”王斗进一步说:“臣以为大王忧国忧民远不如爱惜一尺绉纱。
”宣王问道:“此话怎讲?”回答说:“大王做帽子,不用身边的人而请能工巧匠,原因何在?是因为他们手艺高超,会做帽子。
可是现在大王治理齐国,不问才德,非亲不用,故我私下以为在大王心中,国家社稷不若一尺绉纱。
”
宣王顿悟,谢罪道:“寡人于国有罪。
”于是,选拔五位贤士任职,齐国因而大治
4、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
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
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
”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②翔踊:物价飞涨。
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
④粜:卖出粮食。
⑤比:#from 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等到⑥鬻(yù):卖。
二、翻译:
饶州路遭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的米分定为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须按下等价出卖,百姓才能吃得上,还未得答复,就按下等价又减价十分之二,让百姓来买。
行省对他擅作主张的行为十分恼怒,王都中说:“饶州距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决定了再返回来,非半个月的时间不可。
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能够忍心看着百姓饿死来等待呢!”那里的百姓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您真的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替您偿还。
”行省这时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
三、点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5、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
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
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
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
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
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
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
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
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
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
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
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
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
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
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
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
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
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
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
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
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6、石渠记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1),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2)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3)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juān)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注音::(1)泓(hóng)(2)庥(xiū)(3)酾(shī)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
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
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
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7、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
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
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
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
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众皆感泣不肯去。
2012-02-20 15:52 网友采纳
杨业不懂得兵书,为人忠烈勇武,很有智谋。
训练、作战时,和士兵同甘共苦。
讨代北方苦寒之地时,别人大都使用毛毯,杨业只是裹着棉衣坐着处理军务,旁边也不设置火炉,侍从的人几乎冻僵了,但是杨业神色轻松没有一点怕冷的表情。
他治理政事很简便,统治属下很有恩德,所以士兵乐意为他效命。
朔州战败时,他属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各自有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战死,没有好处啊,你们可以跑回去,禀报皇上。
”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开他。
8、游江【原文】
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注释】
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学者:做学问的人诚:的确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赏。
【翻译】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
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
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9、范仲淹罢宴的翻译
原文:
范文正公守邠(bi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办酒,未举觞,见缞绖(cui die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i 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宴席,厚赒(救济)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
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10、《右溪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解读: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以致默默无闻.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这篇精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仅用140个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
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
11、一、原文: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二、
12、一、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二、翻译: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
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
夜里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
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要旨,又慷慨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对自己说:“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原文: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译文:当初,范文正公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待制顾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
”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⑦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
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4、小石城山记
作者:[唐]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注释】
[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