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八上语文书文言文翻译

八上语文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孔子说:“为人谋划事情,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

”译文: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友谊和品德的重要性。

首先,他提倡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时,内心会充满喜悦。

其次,孔子认为友谊的可贵之处在于远道而来。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

当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自然会感到高兴。

最后,孔子强调了一个君子的品质——不以别人的无知为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我们的人,但君子不会因此而生气,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继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深受其教诲。

他提出了“日三省吾身”的观点,即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曾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就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做到忠诚、诚信和勤奋。

总结:《论语》中的这段话,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友谊和品德的价值。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友谊,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通过品德,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语文八上文言文原文翻译

语文八上文言文原文翻译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谈论,他从不违背我的意思,看起来像是个愚笨的人。

等到他退下来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能够发挥我的意思,这说明颜回并不愚笨。

”原文:《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能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原文:《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论语·泰伯》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曾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培养仁德。

”原文:《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等到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不会凋谢。

”原文:《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不做别人的恶行。

小人则相反。

”原文:《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翻译: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礼,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

成为仁人要靠自己的努力,难道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吗?”。

八年级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年级⽂⾔⽂⼤全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年级⽂⾔⽂⼤全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翻译 元丰六年⼗⽉⼗⼆⽇夜晚,我正准备脱⾐⼊睡,恰好看到这时⽉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兴地起⾝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起游乐的⼈,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就⼀同在庭院⾥散步。

⽉光照在庭院⾥像积满的清⽔⼀样澄澈透明。

⽔中⽔藻、⽔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和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亮?⼜有哪个地⽅没有⽵⼦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罢了。

赏析 ⽂章对⽉夜景⾊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个⽣活⽚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甚少的⽆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态度。

全⽂情感真挚,⾔简义丰,起于当起,⽌于当⽌,如⾏云流⽔,⼀⽓呵成。

本⽂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光照⼊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遂动⾝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样,亦是被贬⾄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起来到院⼦中间散步。

这⼀层叙事,朴素、淡泊⽽⼜⾃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层写景:描绘庭中夜⾊ 作者惜墨如⾦,只⽤⼗⼋个字,就营造出⼀个⽉光澄碧、⽵影斑驳、幽静迷⼈的夜景。

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光清朗,洒落庭中,那⼀⽚清辉⽩茫茫⼀⽚好似积⽔空潭⼀般,更妙的是,“⽔”中还有⽔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般了。

八上语文文言文翻译注释

八上语文文言文翻译注释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写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行得快啊!到了春冬的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

经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声调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解:【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自】:这里有“在”的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jí)】: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语文八上必备文言文翻译

语文八上必备文言文翻译

一、《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解读: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勤奋学习,按时复习。

同时,也表达了对待朋友的真挚情感,以及对待误解和批评的宽容心态。

二、《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解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即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领民众向善。

三、《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义之地才是美好的,选择不住在仁义之地,怎么算是有智慧呢?”解读:这句话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选择居住在仁义之地,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四、《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翻译:子贡问道:“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是个器具。

”子贡说:“什么样的器具?”孔子说:“是宗庙里的瑚琏。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就像器具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发挥。

五、《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喜爱所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以上对《论语》中重要篇章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教育、治国、为人处世的看法。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上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和注释

八上文言文、古诗原文翻译和注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第三单元《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完全)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板)。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qu)塘缺,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通元(约470-527),字普长,范阳隊(zhuo)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拱《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文言文翻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一)《子犹江海》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

”赵简子不高兴了,说:“夫子侍奉孔子学习十几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孔子),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就停下了。

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赵简子说:“好,子贡的话说得很好!”道理孔子被喻为圣人,无所不知;道德高深. 因此,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就如同江海一样高深、博大。

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这说明了孔子:无所不知、道德高深,不是一般人可以看透他的。

(二)《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

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

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

”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

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

”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

”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

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

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

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

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

罗生还镯品质:从罗生不愿用捡来的镯子换取路费,而且在近考期时还担心那丢镯子的人的安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正直,诚信,处处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己的人。

(三)齐王一天上早朝,环顾对侍臣们说:“我们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

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城墙,从东海筑起,连通即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强国隔绝,使秦国不能窥觎我国的西方,楚国不得偷犯我国的南方,韩国和魏国不得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让老百姓去修筑大城墙,虽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遭受侵犯的祸患,可以一劳永逸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三峡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动地表现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原⽂展⽰⼭川之美,古来共谈。

⾼峰⼊云,清流见底。

两岸⽯壁,五⾊交辉。

青林翠⽵,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翻译⼭⽔间所蕴含的美,是⾃古以来⼈们都喜爱谈论的。

⾼耸的⼭峰直⼊云霄,清澈的⽔流明净见底。

两岸岩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的茂林修⽵,⼀年四季都可见到。

晨雾即将消散之时,猿猴与⼭鸟交相鸣叫;⼣阳快要落⼭之际,沉潜的鱼⼉竞相跃出⽔⾯。

(这)实在是⼈世间的仙境。

⾃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的⼈了。

阅读理解1.“⼭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句话有什么作⽤?⾸句总领全⽂,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是形体的动与静:⾼峰为静,流⽔为动;⼆是光⾊的动与静:五⾊交辉为动,林青⽵翠为静;三是声响的动与静:⽇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落⼭暝为静,游鱼跃⽔为动。

3.“⾼峰⼊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度来写的?描写了⾼⼭、⽩云、流⽔三种景物,突出了⼭之⾼,⽔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欲颓,沉鳞竞跃。

”⼀句有什么妙处?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际;⼣阳的余晖中,鱼⼉在⽔中竞相嬉戏。

通过描写朝与⼣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物的活动,为画⾯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命⽓息。

5.本⽂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章结尾说:“⾃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想,其中有什么⾔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常秀美,⼭⾼⽔净,绚烂多彩,充满⽆穷⽣机。

结尾⼀句,含有三层⾔外之意:其⼀,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谢灵运之后,不再有⼈能“与其奇”,惋惜于世⼈对秀美⼭⽔的⽆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与其奇者”,为⾃⼰的审美情趣⽽⾃许,期与谢公⽐肩之意溢于⾔表。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谋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过量,居住不求舒适,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问:“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不错。

但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好礼的人。

”孔子说:“不怕物资少,只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只怕不安定。

如果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和谐相处,就不会物资少;安定团结,就不会有倾覆。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忧愁不安。

”孔子说:“君子不是没有用处的器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曾子说:“君子通过学习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培养仁德。

”。

八上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八上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昔者孟母,择邻而处子。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既长,学有所成,仕为齐宣王之师。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而居住。

孟子如果不学习,母亲就会剪断织布机上的梭子。

孟子长大后,学业有成,后来成为了齐宣王的老师。

【注释】1. 孟母:指孟子的母亲,相传她非常贤良,对孟子教育有方。

2. 择邻而处子:选择邻居居住,这里的“子”指孟子。

3. 子不学:孟子如果不学习。

4. 断机杼:剪断织布机上的梭子,比喻停止织布,表示对孟子不学习的严厉警告。

5. 孟子既长:孟子已经长大成人。

6. 学有所成:孟子在学业上取得了成就。

7. 仕为齐宣王之师:担任了齐宣王的老师,仕指做官,齐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而居住。

孟子如果不学习,母亲就会剪断织布机上的梭子。

孟子长大后,学业有成,后来成为了齐宣王的老师。

孟子母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她特意选择了一个好邻居,以便孟子能够受到良好的影响。

孟子小时候,贪玩懒惰,不思进取。

为了教育孟子,孟母采用了极为严厉的手段,当她发现孟子不学习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剪断织布机上的梭子,以此警示孟子。

这种做法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但孟母坚信,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才能使孟子成为有用之才。

孟子长大后,果然不负众望,他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才华和品德受到了世人的赞誉,甚至齐宣王也对他刮目相看。

齐宣王认为孟子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于是将他招入宫中,担任了自己的老师。

孟子在齐宣王身边,不仅传授了治国之道,还教导了齐宣王如何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孟子的一生,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教育的重要性。

孟母择邻而处子,严格教育孟子,最终使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孟子的学说至今仍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性善论”、“仁政”等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注释:1. 孟母:孟子的母亲,相传她非常贤良,对孟子教育有方。

2. 择邻而处子:选择邻居居住,这里的“子”指孟子。

3. 子不学:孟子如果不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年龄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本篇文章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供大家鉴戒。

【篇一:《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着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常有。

因此即便着名贵的马,只是屈辱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食粮,喂马的人不知道(依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豢养它。

这样的马,即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依照(促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豢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知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篇二:《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上文言文翻译加注释

八上文言文翻译加注释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注释:1.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孔子的四位弟子。

2. 侍坐:陪伴坐着。

3.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

4. 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年纪大而不敢发言。

5. 居则曰:‘不吾知也。

’:平时说:“没有人了解我。

”6.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7.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8. 率尔而对:不假思索地回答。

9. 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10.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

11. 加之以师旅:加上军队的侵扰。

12. 因之以饥馑:接着又是饥荒。

13. 由也为之:如果由我来治理。

14. 比及三年:等到三年之后。

15. 可使有勇:可以使人们勇敢起来。

16. 且知方也: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17. 夫子哂之:孔子微微一笑。

18. 求,尔何如:冉求,你怎么样?19.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

20.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等待君子来完成。

21. 鼓瑟希: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

22. 铿尔:突然停止。

23. 舍瑟而作:放下瑟站起来。

24. 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人不同。

25. 莫春者:暮春时节。

26.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

27. 冠者五六人:戴冠的成年人五六人。

28. 童子六七人:童仆六七个。

29. 浴乎沂:在沂水中沐浴。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原文翻译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原文翻译

【导语】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年级上册语⽂古诗⽂⾔⽂原⽂翻译,供⼤家学习参考。

21、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原⽂】 晋太原中,武陵⼈捕鱼为业,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问津者。

【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渔为⽣。

(⼀天)他顺着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桃花林,⽣长在溪的两岸,长达⼏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他⾮常诧异,继续往前⾛,想⾛到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的发源地,便出现⼀座⼭,⼭上有个⼩洞⼝,洞⾥仿佛有点光亮。

渔⼈于是下了船,从洞⼝进去。

起初,洞⼝很狭窄,只容⼀个⼈通过。

⼜⾛了⼏⼗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平坦宽⼴的⼟地,⼀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地、美丽的池沼、桑树、⽵林之类。

⽥间⼩路纵横交错,四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们在⽥野⾥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的穿戴跟桃源外⾯的⼈完全⼀样。

⽼⼈和孩⼦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的⼈)看见了渔⼈,感到⾮常惊讶,问他是从哪⼉来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部编版初二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三峡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注释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初二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七篇

初二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七篇

初二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七篇【导语】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点是重视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来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浏览知道,一样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本篇文章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二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七篇》,供大家鉴戒。

初二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怅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明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奇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起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10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10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陋室铭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一一地回答。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

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晋陶渊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

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头。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轼泛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黄鲁直位于他的左边。

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隐蔽在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

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

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三峡》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江流的范围以内,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