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薛己的外科著作主要包括《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和《外科枢要》。《外科发挥》共八卷,书中简要论述了肿疡、溃疡、发背、脑疽、肺痈、肺痿、瘰疬、咽喉、杨梅疮等31类外科疾患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每一类
外科疾病的论述之后,均详细记述了作者治疗该病的验案,使全书有论有方而又有临床实践。文字简明,切于实用。《外科心法》共七卷,以外科医论和医案为主。卷一-二集录各家外科诊治大法;卷二-六多系作者治疗多种外科病证的医案;卷七总列以前各卷所用方剂并附经验方。《外科枢要》共四卷,卷一载疮疡诊候辨证共21论;卷二-三以病证为纲,分论全身各部疮疡共30余病
的证治,并附验案;卷四总列疮疡各证治疗方剂。
作者简介:薛己(1487~1559)中国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父薛铠曾为太医院医士,薛己自幼继承家训,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正德元年(1506)补为太医院院士,九年提为御医,十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薛己治学极为刻苦,论著很多,除自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之外,还有许多校订书,薛己校订书的特点,选注名著,附以己见,如他校订有《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明医杂著》、《外科精要》等数十种。这些校本中不少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来说理法方药依据。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钱乙等影响最大。薛己以外科见长。
文献版本:
《外科心法》七卷
1.明嘉靖七年戊子(1528)新书堂刻本(残存卷一、二、六、七)
2.明嘉靖刻本(残存卷三、四)
3.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贻经堂刻本
4.清东溪刻本
5.抄本
6.1921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7.见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外科枢要》四卷
1.明隆庆刻本
2.明嘉靖刻本
3.明刻本
4.日本承应三年甲午(1654)武村市兵卫刻本
5.清刻本
6.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7.见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十三种
《外科发挥》八卷
1.明刻本
2.1921年大成书局石印本
3.见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学术价值:
(1)病源症候学
对麻风病的发病,薛己认为内因是决定因素,“劳伤气血,腠理不密外邪才得以乘之”,并且认为:不戒厚味、房劳、七情及六淫外侵等,是导致麻风复发的因素,而现代医学认为:饮酒、过劳、精神刺激、继发感染等,是导致麻风反复发生的诱因,薛己的上述认识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薛己在医案中对乳癌的症状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薛己医案记载了关于梅毒的病例,而欧洲至十七世纪才开始指出鼻与口腔的梅毒性毁坏,薛己的观察和记载比欧洲至少早了一个世纪。(2)诊断学
薛己临证,注意四诊合参,尤注意望诊和切诊。薛己早在四百年前就指出乳房生肿块,不论时日,“凡势下陷者皆曰乳岩”,将肿块处皮肤的内陷作为乳房癌诊断的指标,这与现代医学的判断标准不谋而合,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薛己还发明了一些其他检验方法,如背疽是否透膜,用纸贴疮口,让患者进行深呼吸,若纸不动,证明并未穿溃,这比用皂角取嚏法高明了不知多少倍。薛己在诊断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将中医的辨证成功地落实到外科每一个病症上。
(3)治疗学
建立在整体观念与辨证基础上的外科内治,在明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与薛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辨证论治使得疽后发渴、痈疽肾虚呕吐、发背等危证变成可治之证,特别是温补法的发展,使痈疽七恶等险恶之证有了积极的救疗措施。(4)病案书写
中医外科之病案书写为李东垣首倡,然外科大量记录病案实肇始于薛己。他将自己的真实记录附于每一疾病乃至每证之后,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特别是那些因失误、妄治或讳疾忌医而致死的例子,对后世甚至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论文
薛己治疗疮疡病特色探析
摘要薛己,明初著名医学家,出身于医学世家,自由勤奋好学,善用温补,重视脾胃。在治疗疮疡病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将中医基础理论引入到外科临床中,强调辨证论论,详述疮疡的本末虚实。特别重视补益胃气,他说:“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当先补胃气。”本文从疮疡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对薛己诊治疮疡病的特色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薛己疮疡
“天以阴阳之运成四时,人以气血之运成一身,以气血之运定于所赋,移于所惑,是故人有老少强弱之等,而脉亦有盛衰虚实之异。故疗病治疮疡者,皆当先辨其有余不足,而为主客缓急之施则善矣。”强调了辨证论治在疾病治疗当中的重要性。常医一见疮疡皆谓热毒,概用苦寒之法,薛己突破了以往疡医以症就方的积习,独辟蹊径,开创了温补脾胃治疗疮疡的方法。另外他在疮疡病的诊断
上,不光注意对病人病变局部的切诊,而且重视病人脉象的变化,在疮疡病的诊治上,他的灸法也有独到之处。
1病因病机
“疮疡之作皆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煿,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辏,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伤而为患。”这段文字清楚而简练的概括了疮疡病的发病原因。
2临床诊断
薛己在临床上十分注重脉象,他认为:“脉者,人身之造化,病机之外见,医家之准绳,不可不精究而熟察。”因此他在《外科心法》及《外科枢要》中均将疮疡二十六脉放在篇首的显要位置来论述。他详细论述了疮疡专用二十六脉的脉见部位、脉来缓数、脉形、脉势及各脉主病。通过脉象来判断疮疡病的病位、病势、虚实状态及阴阳属性,以此来确定治则治法,并推断疮疡病的进退良恶预后。如“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也;沉而数,则里热也。又曰:诸数为热。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也。诊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说明沉脉而数者,则里有热,脉数不时见则容易生疮疡,若诸疮疡病又见脉洪数,那么是疮将要成脓的表现。另一方面,薛己对病变局部的切诊也是很有特色的。他十分注意根据疮疡局部切诊来判断疮疡病位的深浅及脓已成否,并以此来指导治疗用药。他说:“夫疮侯多端,欲辨浅深,只须得法……简而论之则疮疽概举有三: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肉皮色不相变者,发于骨髓;又曰:凡疗疮疽,以手按摇疮肿,根平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浅也。”(《外科心法·辨疮肿浅深浅法》)“凡疮疽肿大,按之乃痛者,肿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脓浅也。按之不甚痛者,脓未成也。若按之即复起者,有脓也;不复起者,无脓也。……若发肿都软而不痛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大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外科心法·辨脓法》)
3临床治疗
一方面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基础上的外科内治,有疏通、发散、和解、补托、峻补、温补等多种方法。具体用法是:“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疏通之;肿焮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焮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色黯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而不溃者,气血虚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外科枢要·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以上治法可以看出,薛己长于温补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在薛己的医案中也可以得到验证,从病种来说,如流注、鹤膝风、附骨疽等病,均以“温补脾胃为主”。“抑郁所致而不痛者,宜调经脉补气血。肿硬作痛者,行气和血。溃而不敛者,益气血为主。”如“一男子腿患溃而不敛,用人参养荣汤及附子饼,更以补剂,煎膏药贴之,两月余而愈。”又如“李户部孟卿,环跳穴患附骨疽。……彼云:疮内更觉微冷,自意秘成漏矣。遂以豆豉饼灸之,饮以六君子汤,加藿香、砂仁、炮姜,数剂胃气渐醒,饮食渐进,患处渐缓,肌肉渐生,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从病位来说,“凡疮聚于筋骨之间,肌肉之内,皆因血气虚弱,用十全大补汤,壮其脾胃,则未成自散,已成自溃。”如“一男子,左膝肿大,三月不溃。……名曰鹤膝风。……视脉证甚弱……体气虚弱,邪入骨界,遏绝隧道。若非用附、桂辛温之药,开散关节腠理之寒邪,通畅隧道经络之气血,决不能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