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路
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以郑州市为例摘要:城市的更新和改造是郑州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对城市进行更新,做好规划工作,可以使得城市的居民更加的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同时进一步的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当前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城市居住人口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当前城市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如下分析。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建设;改造问题在当前的城市更新中,我们的城市在经济结构、功能定位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
城市的物理空间和人文空间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和重构。
从本质上讲,不同时期的城市更新都是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需求对既有城市空间的改变,是一个新的“空间生产”的过程。
在此背景下,城市的更新与织补就不仅是狭义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意义上的工作,而是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找新动力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城市更新不仅是在物理层面上解决大量存量物质的老化问题,还同时进行着深刻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变革。
我们的城市在更新的时候还要保旧,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和保护问题在新时期的城市更新中必须同时得以实现。
1郑州市城市更新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现阶段,国家已根据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实施了系列的调控和优化举措,国内外产业化水平已完成了从发展时期向创新期的主动过渡。
伴随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深入,城市更新已作为中国城市转型、再造与复兴的主要手段之一,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和有关专业人员对其的关注程度也逐步增加。
从城市更新的目的性角度出发,重点是利用城市搬迁、更新、投资和建设等综合开发建设策略,通过对城市中某衰落地区的全面更新,将新功能和老功能进行替代,并使之再次激发生命力。
一般情形下,其重点改造对象为对城市化发展产生重大障碍或负面影响的城市问题,例如,环保问题、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农村社区问题等。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为了进一步推动郑州市经济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本文将针对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进行研究。
一、加强产业导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郑州市应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培育壮大高科技企业,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
郑州市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向农业农村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转变。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郑州市应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
引进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创业型城市。
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和高端人才。
郑州市应加强政府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郑州市应推动产业链升级,鼓励企业加强合作,加快产业链条的形成和优化,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六、加强城市规划和区域协调,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郑州市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统筹规划城市各区域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七、加强金融支持,提供资金保障。
郑州市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机制,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金融支持等措施,将可以加快郑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
郑州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研究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郑州市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郑州市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本文将针对郑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单一郑州市目前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制造业为主。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郑州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郑州市的经济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2.创新能力不足郑州市的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模仿跟随的阶段,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
3.产业发展不均衡郑州市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南北差距较大。
南部地区产业密集、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二、对策研究1.优化产业结构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郑州市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推动创新驱动郑州市应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为了实现产业发展的均衡性,郑州市要加强南北协调发展,引导南部地区的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对北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4.加强产业链协同郑州市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的产业链体系,促进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5.优化营商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驻郑州市,郑州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税费负担,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近年来,河南省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取得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机制不健全、土地征收难度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究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对策。
一、机制不健全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
首先,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
政府认为城市化是一个产业和增长的机会,而不是一个公共服务。
这导致政府过度强调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土地利用,忽视了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福利水平。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的分配不公问题。
尤其是当地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往往会占用农民的土地,但没有给予足够的补偿。
这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收入也随之减少,无法有更好的生活。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城市化的规划,注重发挥城市在提高住房质量和解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在安置流失土地的农民时,应该重视他们的生计和就业问题,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政府还应该制定明确的土地征收政策,保证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土地征收难度大土地征收难度大也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因素之一。
当前,河南省大多数城市的土地使用权已被占用,需要进行新的土地征收。
但这些城市的土地往往已经被农业、工业和商业利用,需要进行大量的撤离和拆迁。
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很容易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可以引导企业通过线下和线上投资方式,推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同时,还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征收方案,明确征收标准和补偿方式,在征收过程中加大政策慰问和社会保障力度,确保被征收农民的利益。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往往会导致居民生活的不便。
如交通拥堵、停车难以及水、电、燃气供应不足等。
这也会造成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和改造。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究成果;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 目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
迁与土地流转统筹发展研究” ( 编号: 1 4 A 7 9 0 0 0 7 )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年的2 3 . 2 %, 花费2 2 年时间。 2 0 0 6 年河南的城镇化率达到 3 2 . 5 %, 仅用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课题项目“ 中原经济区背景 下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 编号: 2 0 1 3 K Y O N 3 5 )阶段性研
了6 年。 特别是2 0 0 5 年之后, 河南的 G D P 总量突破万亿, 人均 G D P 突
及存在的问题,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河南农村城镇 化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产业结构为 1 4 . 1 : 5 7 . 3 : 2 8 . 6 。河南的产业结构说明其城镇化处于中期发
展阶段 。
( 三) 河南城镇化地区 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河
考察后, 认为该村临近长江, 闲置的荒地、 荒滩较多, 湿度、 温度、 光照、
会 形成 城镇 化率 高于工 业化率 的情 况 。2 0 0 9年河南 的城 镇化 率 为 3 7 . 7 %,产业结构为 1 4 . 2 : 5 6 . 5 : 2 9 _ 3 , 2 0 1 0 年河南 的城镇化 率为 3 8 . 8 %,
高于河南。在这样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鸡蛋畅销全国各地。
五、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合作, 只要我们能够因地制宜, 共同努力, 加快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发
河南省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传统产业单一,发展模式落后许多特色小镇的产业以传统手工艺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这种产业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显得陈旧而不具备竞争力。
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现代科技、管理和市场运作手段的限制,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策一:创新发展,培育新产业针对传统产业单一的问题,特色小镇应该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引进新的科技和管理手段,培育新的产业。
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创业等方式,吸引互联网、文化创意、休闲农业等新产业进入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
问题二:缺乏品牌效应,市场推广难度大特色小镇的产品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影响力,销售和推广难度大。
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也导致了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价格波动等问题,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对策二: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加强市场推广特色小镇应该注重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通过统一的LOGO设计、产品包装、宣传推广等方式,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市场营销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问题三:人才短缺,制约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导致了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对策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特色小镇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符合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可以通过实行灵活的薪酬政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中来。
问题四:环境保护压力大,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压力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以旅游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特色小镇,由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了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对策四: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特色小镇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已经发展的产业,应该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实现产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口流动等方面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被过度开发,农田被大量征用,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土地规划不合理、低效利用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和农田保护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交通拥堵、供水不足、电力短缺等问题频发。
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加强交通、水、电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功能。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应加强生态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流动也存在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城市承载能力不足。
农村人口流失也导致农田被荒芜,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人口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加强农村人口培训和就业创业,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人口流动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市交通、水、电等公共设施;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人口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通过采取这些对策,可以推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人口迁移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土地利用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河南省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可以推行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土地浪费。
人口迁移问题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距较大。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在农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他们涌入城市的意愿。
可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吸引农村居民在乡村发展和城镇周边地区就业,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
环境保护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土地开发、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本,引导和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可以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展缓慢,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而一些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资源不均衡配置和发展不平衡。
城镇规划不合理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制约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镇规划布局,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当前亟需采取的措施。
通过深入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建设性建议,有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向着更加有序、平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与问题。
深入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提出解决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全面推动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本研究对于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城镇化进程一直在不断推进。
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洛阳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2.各县(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及近郊快于其它地区。偃师城镇化发展最快,达到51%,孟津为32.62%,栾川31.25%,新安31%,其他县城镇化率在25%左右。
3.城镇建设规模普遍较小。单从数量上观察,2009年,全市143个乡镇中,有建制镇78个,仅占54.5%,但是,从建制镇建成区面积来看,除各县(市)的城关镇外,绝大部分镇的面积较小。扶持发展重点镇、示范镇的政策倾斜没有到位,没有形成对重点镇、示范镇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城镇发展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和形成。
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偏低。2009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44.17%,有283.67万的人口享受着城镇的文明与进步。但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全省先进地区相比,城镇化水平还明显偏低。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6.6%,我市低于全国2.43个百分点,虽然高于全省37.7%的水平,但低于郑州(63.4%)、鹤壁(49.6%)、济源(49.0)、焦作(47.0%)、三门峡(45.4%),居全省第六位。
6.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城镇的财力积累能力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城镇建设缓慢,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弱化了城镇对广大农村腹地所应起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洛阳城镇化发展预测及建议
根据省定目标我市城镇化率201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达到45.5%的水平,我们认为基本可以实现。分析我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城镇地域的扩大。2009年我市加大撤乡建镇步伐,撤乡建镇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市建制镇达到78个,比上年增加16个;二是我市实施新区开发,城市区及镇中心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三是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市是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推进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市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工业园区、洛龙科技园区、洛新工业园区等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工业化必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四是我市实施的“扶贫搬迁”工程,把深山区贫困村搬迁到县城或镇中心区,也是我市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因素之一。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城镇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域空间系统。
它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当前的城镇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当前城镇体系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 一线城市持续吸引力增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一直是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热点。
这些城市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就业机会等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一线城市的发展迅速,但同样也存在许多中小城市发展乏力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城市仍然面临人口流失、经济发展困难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发展战略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3. 城市扩张与城市更新并存: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城市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城市必须通过城市扩张和城市更新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发展需求。
未来城镇体系的发展趋势未来城镇体系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 区域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未来城镇体系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推动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同效应。
2. 二三线城市崛起:随着一线城市的发展趋于饱和,二三线城市将成为未来城镇体系发展的新焦点。
这些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发展潜力,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3. 农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农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未来城镇体系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城乡融合,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和资源的有序流动。
4. 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城镇体系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和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推动建设低碳、智能和绿色的城镇体系,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5. 创新科技驱动:未来城镇体系的发展将受到创新科技的驱动。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将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面临有利机遇,必须着力抓住机遇,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思考一、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乡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新体现在一是规划在先,二是开放,三是集约。
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业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城镇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是农村农民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
从短期内的静止状态看,城乡关系是一种统筹关系;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城乡关系是一种消长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改革的角度讲,就是由原来的单项突破改变为全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河南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考
河南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思考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迅速。
然而,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1. 现状: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a. 城乡发展不平衡:郑州市郊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差距较大。
b. 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和调整。
c. 地区竞争不足:郑州市各县市之间竞争力不强,缺乏明显的特色优势和区域竞争力。
2. 问题: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以下问题:a. 资源利用率低:郑州市县域资源利用率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存在资源荒和浪费的问题。
b. 基础设施滞后:郑州市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桥梁、电力等方面存在瓶颈制约发展。
c. 人才流失严重:郑州市县域的优秀人才普遍流失,人才培养和留住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
3. 发展思考:要促进郑州市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富有特色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b. 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引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水平。
c.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优秀人才来到郑州市县域发展,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留存。
d. 强化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郑州市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总之,郑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机遇。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以及强化城乡协调发展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郑州市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战略对策研究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战略对策研究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培育新动能等举措,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和转型升级。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来应对。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针对这一问题,河南省可以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也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可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和治理成果的巩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机制。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人才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河南省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研发人员数量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可以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大对科研院所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改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大城市的发展相对较快,而农村地区和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居民的差距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可以加大对农村和小城市的支持力度,注重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
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人才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河南省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战略对策,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农村和小城市的支持力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52XIANGCUN KEJI 2020年6月(下)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乔谷阳(郑州财经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河南省既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又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但农业生产效率低、效益差,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不高,不具有市场发展优势,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较为薄弱,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和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研究结论对周边省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总结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合河南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河南省[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18-52-2《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河南省提出现阶段的重中之重是提升郑州区域中心地位,大力发挥郑州市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中原城市群,并且积极择优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近段时间以来,河南省非常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非农产业集聚、农村人口集中,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城镇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传统的城镇化发展相比,新型城镇化把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社会、经济、城乡、生态等的统筹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首先,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是坚持集约高效、低碳环保、智能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促进人类、城市和自然和谐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和谐统一。
构建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重读《大趋势之初的思考》有感
分析 、提炼 、总结 省情 的基 本特
实际可利 用土地资源很 少。”
这 些论断似 乎是人人 皆知 ,在 众
导全省城 乡规划 建设的理论 纲要和 技 征 ,明确 把握根 本性制 约 因素和核 心
术指南。该 文写于2 0 年 ,虽然 没有 竞争优势 ,是编制 《 O3 省域城镇体系规 提出 “ 现代 城镇体 系”这个 新概 念 ,
2 空 间优 势 .
省 情把握 的另一 方面 是河 南核心
竞争优 势 的判断 ,张 大卫副省 长 曾经
有过精 彩 的评 述 ,总 结起来就 是空间
优势 。主要表 现在 :一 是平原 、丘 陵
等 土地 面 积 大 ,城 镇 发 展 的空 间 舒 展 :二是人 口密度 大 ,有利 于形成连
进行思考和探讨 ,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我们希望 系统 中更多的同志认真研读和学 习 《 大趋势之初的
思考》一文 ,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正确决策的水平。
构建河南特色 的现代城镇体系
重读 《 大趋势之初 的思考 》有感
文/ 向球 张传 慧 黄
当前 ,省委省政府 已经 把构建现 思 考、严谨 的分析 、精辟 的论断依 然 代 城镇体 系作 为完 成两大跨越 、 实现 熠 熠 生 辉 。
6 7 河 《 大趋势之初的思考》一文,是非常 府和建设部规划司领导 的高度认可。笔 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 “ 南省 有裨益 的。 者结合 《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改完 人地矛盾突出,人 口密度达到每平方 该 文不是一篇 单纯 的论文 ,也不 善工作 ,谈一些体会 :
论依据和技术路线就来 源于 《 大趋势之
下 广泛讨论和 研究 “ 什么是 现代城镇 修改完善工作中、 ,主要的修改思路、理 90 3万平方公里的 国土面积 ,而我 国约 1 L 口,拥有90 3 人 4 6W平方公里的 国土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图分 类 号】 F 2 9 1 . 4
【 文 献标 识 码】 B
2 0 0 1 — 2 0 1 1年河南和我 国城镇化进程
年 份 河南人口 河南城镇人 河南城镇化 全国人 口 全国城镇人 全国城镇 化 ( 万人) 口( 万人) 率( %) ( 万人 ) 口( 万人 ) 率( %)
水平 多年来一 直严重滞后 于工业化 发展水平 。 ( 二) 城乡居 民收入和生 活水平差距 可能扩 大 新 型城市 化是农 村生活 方式 向城市生 活方式 转变 的 过程, 是 城市 的物 质文 明和精 神文 明向农村 扩散 、 最终 走
二、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 中存在的 问题
( 一) 河南 城镇化 率低于全 国 2 0 0 9 年底 , 河南 省城镇 化率 为 3 7 . 7 %, 低于 全 国 8 . 8 9 个百 分 点 f 如 下表 所 示) , 居全 国倒 数 第 5 , 中部地 区倒数 第l , 与沿海 省份 相 比 , 分别 比广东 、 浙江 、 江 苏和 山东低 2 7 . 4 、 2 1 . 6 、 1 8 - 3 和 1 1 . 6 个 百分 点 ; 与 中部省 份 相 比 , 分别 比湖北 、 山西 、 湖南 、 江西 和安徽 低 9 . 2 、 9 . 1 、 6 . 1 、 5 - 3 和4 . 5
3 7 . 6 6 3 9 . 0 9
4 n5 3
删
、
9 7 1 7
9 7 6 8
2 8 0 9
2 9 9 4
2 8. 9
3 0. 7
1 2 9 9 8 8
l 3 0 7 5 6
5 4 28 3
56 2 1 2
41 . 7 6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一、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纲要1、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其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历来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中国的重要省份。
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
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流密布,小浪底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建成或陆续在建,水源供给比较宽裕。
2、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1)制定全省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步伐;(2)优化全省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3、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区域协调发展二、河南省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1、发展现状河南省辖18个省辖市,其中地级市17个、省直管市1个,50个市辖区、2 0个县级市、88个县,下辖464个街道办事处、1892个乡镇。
城镇人口37 58万,城市化水平37.7%,初步形成“一横、一纵”——“陇海铁路城市带”和“京广铁路城市带”。
2、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1)自然条件: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且地处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西、北、南三面是山脉,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
河南省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
年平均降水量1120-570毫米。
(2)社会经济条件:2011年,全省总人口93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占3758万,城市化水平为37.7%,2011年河南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左右,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路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城镇获得了长足发展,城镇体系日益呈现出等级序列完整、层级结构分明、职能定位清晰、空间结构合理的大、中、小城市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完善的城镇体系不仅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基于当前全省发展实际和外部环境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河南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实现河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城镇体系现状分析(一)等级规模结构分析1、等级规模结构分析按照国家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结合河南实际情况,目前河南城镇体系分为5级:特大城市2个,分别为郑州市和洛阳市,占城镇总数的比重为0.2%;大城市7个,分别为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南阳和商丘,占城镇总数的比重为0.8%;中等城市15个,分别为鹤壁、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巩义、项城、汝州、邓州、潢川和固始,占城镇总数的比重为1.7%;小城市108个(其中,10万~20万人的30个,3万~10万人的78个),包括荥阳、新郑、登封、新密、偃师、林州、卫辉、辉县等,占城镇总数的比重为12.3%;小城镇747个,占城镇总数的比重为85.0%(小城镇只包括县城以下的建制镇)。
由此看出,在河南城镇体系中,小城镇和小城市占有较大的份额,两项总和占河南城镇总数的97.3%;特大、大、中城市所占比重较小,为2.7%,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其比重仅为0.2%和0.8%。
大中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众多,是当前河南城镇体系的主要特征,也理应成为我们调整城镇体系结构和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城市首位度分析。
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河南2003年~2008年城镇体系的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统计结果见表1。
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2城市指数应该是2。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河南城镇体系城市首位度中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分别为1.891、0.734和0.598,低于合理城市首位度指数要求,表明河南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偏低,首位城市核心作用不明显,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从2003年~2008年间变动趋势来看,城市首位度2城市指数在2003年~2005年间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有所下降,2008年重回高位,达到1.891,表明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变化趋势相同,在2003年、2004年~2008年间,两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首位城市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3、主要城市城镇化水平分析。
2008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为36.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在18个主要城市中,郑州、鹤壁、济源3个城市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郑州城镇化水平最高,达到62.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鹤壁、济源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郑州、鹤壁、济源、焦作、三门峡、洛阳、平顶山、新乡、开封、许昌、安阳、漯河12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18个城市的比重为66.7%;南阳、濮阳、信阳、商丘、周口、驻马店6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驻马店市最低,仅为25.9%。
目前,全省主要城市城镇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区域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豫西南的南阳、豫北的濮阳和黄淮四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城市之间差距显著,各城市城镇化水平差距显著,城镇化水平最高的郑州市比水平较低的驻马店市高了35.6个百分点。
(二)职能结构分析1、主要城市职能分析。
近年来,在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下,18个主要城市依据自身发展特色,突出优势职能,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定位清晰、分工相对合理的职能结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见表2)。
2、县(市)职能分析。
2008年,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比重近71%。
目前,河南省县(市)城镇职能大致有6种类型:一是传统农业型。
这种类型多数分布在平原农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如夏邑县和虞城县。
二是劳务经济主导型。
这种类型县(市)主要是人口大县或山区县,如固始县、新县。
三是工业突破型。
这种类型县(市)往往是特色不明显的传统农业县以及工业弱县,主要以工业为突破口,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开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如长垣县、长葛县。
四是资源开发型。
这种类型的县(市)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的科学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如栾川县。
五是产业集聚型。
这种类型的县(市)有很强的工业基础,一直领跑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巩义、偃师。
六是都市城郊型。
这种类型县(市)位于中心城市边缘,属于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如中牟、荥阳。
3、小城镇职能分析。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目前,河南省800多个小城镇可以划分为8种职能类型,即区域中心型城镇、中心城市周边镇、工业主导型城镇、边界窗口型城镇、交通枢纽型城镇、矿产资源开发型城镇、历史文化及旅游服务型城镇和商贸带动型城镇。
(三)地域空间结构分析河南城镇空间布局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轴带分布特征明显。
2007年,京广、陇海、新—焦—济、洛—平—漯、宁西、大连—广州6条主干交通沿线,集中分布了17个省辖市、1个省管市、11个县级市和56个县城,集聚了全省约80%的城镇人口和70%的GDP。
二是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集。
中原城市群集聚了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市和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分别为全省的50%、66.7%、37.5%、40.1%,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67个。
(四)河南城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中城市数量少,中心城市规模优势不突出。
省会郑州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等级地位不高;全省中等城市数量偏少,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不够突出;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功能不全,服务带动乡村地区发展功能较弱;城市间互补性不强,经济联系不够紧密。
2、核心城市首位度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郑州作为河南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质量、结构、环境,还是从地理位置、人才资源、城市功能等因素来看,都已具备核心增长极的一定条件和基础,但是由于其首位度较低,经济实力较弱,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导致其对全省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3、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分段相比,还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城镇化进程滞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2008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为36.0%,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45.9%,落后了9.9个百分点。
全省18个主要城市中,有6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18个城市的1/3;有15城市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18个城市的83.3%。
4、职能分工不尽合理,专业化职能不突出。
由于受到地方利益的驱使,河南城镇体系中各城镇职能分工不尽合理,专业化职能不突出,产业同构和经济结构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各城市之间对资源和产品留念市场的无序竞争,结果彼此制约,互补性差,经济联系弱,使城镇体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5、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目前,河南省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群、两心、三层、四带、五轴”的空间布局结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轻轨等的相继开工建设,这种空间布局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二、河南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着力点(一)河南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基本思路构建河南现代城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协调推进、共同繁荣的“一极两圈三层”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一极”即把郑汴新区作为核心增长极;“两圈”即围绕交通枢纽展开布局,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轻轨和民航机场,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层,半小时交通圈区域为紧密层,一小时交通圈内城市为辐射层。
通过交通优先发展,积极构建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协调推进、共同繁荣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总体思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谋划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通行速度提升引起的通勤时间缩短,进而导致河南省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便利,特别是到2012年左右,以郑汴新区为中心的高速铁路枢纽的建成,不仅可以连接省内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相关区域发展将迎来城镇之间的产业、文化、资源实现合作共享。
同时,城镇之间的分工也会更加明显,原本同质化的城市也会向差异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实现城镇职能结构和规模结构的优化,并且交通条件的变化,也会引起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
(二)河南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着力点1、积极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根据区域城镇体系演变模式理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镇体系具有不同的特征。
因此,河南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工业化中期以后,城镇化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工业化成熟时期的集聚和扩散阶段以及消费社会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
河南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发展也要经历上述两个阶段。
其中,在工业化成熟时期的集聚和扩散阶段,较高等级城市的专业化部门将得到较大发展,在高层生产活动向极核城市集聚的同时,某些较低层次经济活动开始向下级城镇扩散,下级城镇得到发展;在消费社会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城镇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强化了城市职能分工,促进了城镇间的联系,形成同级城镇和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联系网络。
河南将形成以一个综合性中心城市或数个职能互补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规模和结构较为均衡的现代城镇体系。
这是区域城镇体系在时间序列上的演进规律,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必须遵循这种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遵循点—轴—网络化的发展模式。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存在,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增长速度快、居支配地位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沿交通线形成有利于产业布局的新区位,导致产业和人口在轴线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使极化过程与扩散过程在空间上可以沿着既定的方向连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