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

合集下载

5G应用场景白皮书

5G应用场景白皮书

5G应用场景白皮书一、智能制造领域在智能制造中,5G 技术能够实现工业设备的智能化连接和控制。

通过 5G 网络,工厂内的机器人、数控机床、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高效地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

这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在汽车制造工厂中,5G 可以支持无人驾驶的运输车辆在车间内准确无误地运输零部件,同时能够对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

一旦某个设备出现异常,相关数据会立即通过 5G 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可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大大减少了生产中断的时间。

此外,5G 还能实现远程操控和虚拟工厂。

技术人员可以在千里之外通过 5G 网络对工厂内的设备进行精准操控,就如同在现场一样。

虚拟工厂则利用 5G 带来的高速数据传输,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和优化,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降低生产成本。

二、智能交通领域5G 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善交通状况和出行体验。

首先,5G 支持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车辆之间能够实时通信和共享信息。

车辆可以获取周边车辆的速度、位置、行驶方向等信息,从而提前做出预警和决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也变得更加顺畅,交通信号灯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时长,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其次,5G 助力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感知周围环境和做出决策,5G 的低延迟和高速率能够确保这些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使车辆能够及时响应各种复杂的路况。

再者,5G 还可以用于智能公交系统。

乘客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获取公交车辆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合理安排出行。

公交公司也可以根据实时客流量数据,灵活调整车辆的发车频率和线路,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医疗健康领域在医疗健康领域,5G 技术为远程医疗、医疗物联网和医疗大数据等方面带来了新的突破。

远程医疗借助 5G 网络的高速和低延迟,专家可以远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华为 5G-Advanced(2021)网络技术演进白皮书

华为 5G-Advanced(2021)网络技术演进白皮书

5G-Advanced网络技术演进白皮书(2021)——面向万物智联新时代从产业发展驱动角度看,键,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均明确要求将5G作为长期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从业务上5G将要进入千行百业,从技术上5G需要进一步融合DOICT等技术。

因此本白皮书提出需要对5G 网络的后续演进—5G-Advanced进行持续研究, 并充分考虑架构演进及功能增强。

本白皮书首先分析了5G-Advanced的网络演进架构方向,包括云原生、边缘网络和网络即服务,同时阐述了5G-Advanced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智慧、融合与使能三个特征。

其中智慧代表网络智能化,包括充分利用机器学习、数字孪生、认知网络与意图网络等关键技术提升网络的智能运维运营能力,打造内生智能网络;融合包括行业网络融合、家庭网络融合、天地一体化网络融合等,实现5G与行业网协同组网、融合发展;使能则包括对5G交互式通信和确定性通信能力的增强,以及网络切片、定位等现有技术的增强,更好赋能行业数智化转型。

,华为,爱立信(中国),上海诺基亚贝尔,中兴,中国信科,三星,亚信,vivo,联想,IPLOOK,紫光展锐,OPPO,腾讯,小米(排名不分先后)1 产业进展概述 (01)1.1 5G产业发展现状 (01)1.2 5G网络演进驱动力 (01)1.2.1 产业发展驱动力 (01)1.2.2 网络技术驱动力 (02)2 5G-Advanced网络演进架构趋势和技术方向 (04)3 5G-Advanced关键技术 (06)3.1 网络智能化 (06)3.1.1 网络智能化关键技术 (06)3.1.2 智能网络应用场景 (08)3.2 行业网融合 (08)3.3 家庭网络融合 (09)3.4 天地一体化网络融合 (10)3.5 交互式通信能力增强 (11)3.6 确定性通信能力增强 (11)3.7 用户面演进 (12)3.8 网络切片增强 (12)3.9 定位测距与感知增强 (13)3.10 组播广播增强 (13)3.11 策略控制增强 (13)4 总结和展望 (14)5G网络的全球商用部署如火如荼。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介绍5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然后深入探讨其关键技术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5G网络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5G网络的发展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5G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5G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5G网络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代表,被广泛认为将引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节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

2. 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2.1 背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第四代(4G)时代,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4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的需求。

因此,推动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2.2 目标5G网络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好的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5G网络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3. 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和特点3.1 关键技术3.1.1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是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通过增加基站的天线数量和天线阵列的规模,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速率和更好的频谱效率。

3.1.2 毫米波通信(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它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但也面临传输距离较短和穿透能力较差的挑战。

3.1.3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5G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

《5G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
基于5G网络“最后一公里”的位置优势,互 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更具差异性的用户体 验。例如,基于网络开放的位置区域、移动轨迹和 无线环境等上下文信息,APP能够筛选出更恰当的 服务参数,提升客户黏性;同时,利用网络边缘的 内容缓存和计算能力,服务提供商可以为指定用户 提供更优质的时延和带宽服务质量保障,在竞争中 占得先机。
对于移动网络运营商而言,5G网络有助于进一 步开源节流。开源方面,5G网络突破当前封闭固化 的网络服务框架,全面开放基础设施、组网转发和 控制逻辑等网络能力,构建综合化信息服务使能平 台,为运营商引入新的服务增长点。节流方面,按 需提供的网络功能和基础设施资源有助于更好的节 能增效,降低单位流量的建设与运营成本。
第二,为了支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场 景设备高效接入的要求,5G系统需同时满足 Tbps/ k m2的流量密度和百万/ k m2连接密度要 求,而现有网络流量中心汇聚和单一控制机制
在高吞吐量和大连接场景下容易导致流量过载 和 信令拥塞。
第三,为了支持自动驾驶和工业控制等高 度实时性要求的业务,5G系统需要在高可靠性 前提下,满足端到端毫秒级的极低时延要求。现 网中,端到端时延和业务中断时间都在百毫秒量 级,与5G时延要求存在两个数量级的差距,也难 以满足特定业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面对5G极致的体验、效率和性能要求,以及 “万物互联”的愿景,网络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 遇。5G网络将遵循网络业务融合和按需服务提供 的核心理念,引入更丰富的无线接入网拓扑,提 供更灵活的无线控制、业务感知和协议栈定制能 力;重构网络控制和转发机制,改变单一管道和 固化的服务模式;利用友好开放的信息基础设施
1. 5G系统设计:逻辑视图与功能视图
如图3所示, 5 G网络逻辑视图由3个功能平面 构成:接入平面,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

5G WiFi6融合技术方案

5G WiFi6融合技术方案

中国联通5G+WiFi6融合技术白皮书一、5G和WiFi6技术对比分析(一)5G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简称,是4G技术最为重要的拓展与延伸,是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5G传输速率高,理论带宽是4G的一百倍;容量大,可容纳100万设备同时在线;时延低,4G到5G的网络时延从20ms降至为1ms,同时可靠性增强,通过波束赋形技术,可提供在500公里/小时的高速运动场景下的稳定通信。

面向增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5G可以提供更高速率的体验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支持解析度更高、更鲜活的多媒体内容体验;面向物联网设备互联场景,5G可以提供更高连接密度时的强大信令控制能力,支持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IoT设备的高效接入和管理能力;面向车联网、应急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5G可以提供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支持互联实体间高度实时、高度精密和高度安全的业务协作。

当前5G产业发展迅速,5G网络在建设应用与升级完善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是中国5G主流的3.5GHz频段穿透能力较弱,使得5G信号在室内折损较大。

并且由于5G基站覆盖半径从4G的数百米减小到数十米,在保证业务畅通的条件下,对5G基站的数量要求相比4G基站数量大大增加,导致在短时间内5G信号覆盖率在社区、楼宇或家庭的最后百米内必然有所不足;二是5G对终端设备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而各行业在用设备大多不具-6-备5G接入能力,设备升级替换成本较高,导致行业内对5G通信网络的改造热度不高;三是5G需要满足新场景下的新需求。

例如,在传统4G时代,普通用户对下行速率要求比较高,而5G时代的个人业务由单向下载转为主动分享,导致上行速率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行业数字化也对上行速率有很大要求,大数据采集、智能监控、AR/VR 视频直播等海量高清视频的并发回传,对5G小区的上行容量是严峻的考验。

白皮书-5G网络架构顶层设计理念-Huawei

白皮书-5G网络架构顶层设计理念-Huawei

远程控制等,满足人们对于数字化工业的 需求;mMTC 则覆盖对于联接密度要求 较高的场景,例如智慧城市,智能农业, 满足人们对于数字化社会的需求。 移动网络业务范畴的扩展,也将丰富 电信网络的生态环境。很多传统行业例如 汽车,医疗,能源,市政系统等等都将参 与到电信生态环境的建设中。5G 是人类 将数字化从个人娱乐为主,推向全联接社 会的奇点,是移动通信行业的机遇,也对 现有移动通信技术提出了挑战。
8
9
5G
Network Architecture-A High Level View
5G Network Architecture-A High Level View
RAN Real Time 功能主要包含接入网络的调度、链路适配、功率控制、干扰协同、 重传、调制编码等。这部分处理对于定时、处理实时性要求高,计算量大,当前硬件加 速器处理的规格和能效远高于通用处理器,因此仍需要采用专用硬件实现,并部署在靠 近业务的站点中。而 RAN Non- Real Time 功能主要包括小区间切换、小区选择与重选、 用户面加密、多连接汇聚等处理,这部分功能的实时要求低,时延可以宽松至数十毫秒, 适合进行集中化部署,并可以采用通用处理器进行处理,可以根据具体业务要求部署在 MCE 中或站点中。 MCE 的引入,将使能基于大区域的时间、频段、空间及协同各种处理能力的多维 度复杂管理。使 CloudRAN 能够支持 4G,4.5G,5G,WIFI 等多种不同制式,及宏站, 小站,微站等多种不同站点形态的协同与调度。云化的网络功能可以按需部署到无线汇 聚点、骨干汇聚点,甚至核心汇聚点等不同的节点上,实现网络的最大效率和最大能力。
5G Network Architecture-A High Level View

5G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

5G网络架构设计白皮书

引言5G网络:挑战与机遇5G网络架构设计5G网络代表性服务能力5G网络标准化建议总结和展望主要贡献单位P1 P2 P4 P8 P15 P17 P18目录1随着5G研究的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入,业界就5G场景形成基本共识:面向增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5G提供更高体验速率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支持解析度更高、体验更鲜活的多媒体内容;面向物联网设备互联场景,5G提供更高连接密度时优化的信令控制能力,支持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IoT设备的高效接入和管理;面向车联网、应急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5G提供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支持互联实体间高度实时、高度精密和高度安全的业务协作。

面对5G极致的体验、效率和性能要求,以及“万物互联”的愿景,网络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5G网络将遵循网络业务融合和按需服务提供的核心理念,引入更丰富的无线接入网拓扑,提供更灵活的无线控制、业务感知和协议栈定制能力;重构网络控制和转发机制,改变单一管道和固化的服务模式;利用友好开放的信息基础设施引言环境,为不同用户和垂直行业提供高度可定制化的网络服务,构建资源全共享、功能易编排、业务紧耦合的综合信息化服务使能平台。

5G国际标准化工作现已全面展开,需要尽快细化5G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并聚焦关键技术方向,以指导后续产业发展。

本白皮书从逻辑功能和平台部署的角度,以四维功能视图的方式呈现了新型5G网络架构设计,并提炼了网络切片、移动边缘计算、按需重构的移动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接入网和能力开放等5G网络代表性服务能力。

白皮书最后提出了5G网络架构和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建议。

21. 极致性能指标带来全面挑战首先,为了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极致的视频及增强现实等业务体验需要,5G系统提出了随时随地提供100Mbps—1Gbps的体验速率的指标要求,甚至在500km/h的高速运动过程中,也要求具备基本服务能力和必要的业务连续性。

第二,为了支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场景设备高效接入的要求,5G系统需同时满足Tbps/km 2的流量密度和百万/km 2连接密度要求,而现有网络流量中心汇聚和单一控制机制5G 网络: 挑战与机遇在高吞吐量和大连接场景下容易导致流量过载和信令拥塞。

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

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

目录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

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

引言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5G承载转发面架构与技术方案5G承载协同管控架构和关键技术5G同步网架构和关键技术我国5G承载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和展望主要贡献单位P1P2P4P21P25P29P34P35I M T -2020(5G )推进组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I M T-2020(5G)推进组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2I M T-2020(5G)推进组5G承载网络架构和技术方案白皮书引言随着3GPP 5G非独立(NSA)和独立(SA)组网标准的正式冻结,我国运营商同步启动规划和设计5G试点和预商用方案,5G迈向商用的步伐逐步加快。

相对4G网络,5G在业务特性、接入网、核心网等多个方面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在业务特性方面,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等典型业务场景将分阶段逐步引入;在无线接入网方面,将重塑网元功能、互联接口及组网结构;在核心网方面将趋向采用云化分布式部署架构,核心网信令网元将主要在省干和大区中心机房部署,数据面网元根据不同业务性能差异拟采用分层部署方案,随着物联网(IOT)等垂直行业的业务发展,5G控制平面也将呈现大区部署趋势。

5G新型特性变化为承载技术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根据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工作组2018年6月发布的《5G承载需求分析》白皮书, 5G对承载网络主要带来三大性能需求和六类组网功能需求,也即在关键性能方面,“更大带宽、超低时延和高精度同步”等性能指标需求非常突出,在组网及功能方面,呈现出“多层级承载网络、灵活化连接调度、层次化网络切片、智能化协同管控、4G/5G混合承载以及低成本高速组网”等六大组网需求,如何满足和实现这些承载需求至关重要。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

中国5G通信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中国移动5G行业专网技术白皮书目录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 (5)1.1组网需求 (5)1.1.1业务加速 (5)1.1.2业务隔离 (5)1.1.3本地业务保障 (5)1.1.4业务数据不出场 (5)1.1.5边缘计算 (5)1.1.6无线上行带宽增强 (6)1.1.7无线专用 (6)1.1.8接入控制 (6)1.1.9能力开放 (6)1.2运营及运维类需求 (6)1.2.1业务运营 (6)1.2.2网络运维 (7)1.2.3安全 (7)1.2.4计费 (7)1.3业务能力与网络技术能力的映射 (7)2.技术架构及技术要求 (9)2.1技术网络架构 (9)2.2技术要求 (10)2.2.1端到端QoS优先调度 (10)2.2.2专用DNN (11)2.2.3网络切片 (12)2.2.4边缘计算 (14)2.2.5无线专网定制 (15)2.2.6无线专网增强 (16)2.2.7核心网定制 (16)2.2.8能力开放 (16)2.2.9开通 (20)2.2.10计费 (21)2.2.11安全 (21)3.产业及商用发展建议 (23)4.结束语 (24)缩略语列表 (25)1.5G行业专网能力需求1.1组网需求行业客户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业务需求众多且差异巨大,各类行业应用的差异化组网需求主要包括:业务质量保障、业务隔离、超低时延需求、数据不出场、边缘计算、超级上行、接入控制和能力开放。

1.1.1业务加速行业用户要求增强的数据业务质量保障,根据业务质量要求在带宽和时延方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质量保障,保证高优先级用户获得更好的业务加速体验。

1.1.2业务隔离行业客户要求专用网络资源与公众网隔离,通过专用的业务数据通道实现业务流量的定向汇聚传输和隔离,保证数据专用和安全。

1.1.3本地业务保障行业客户要求对时延敏感的业务(20-40ms)在靠近用户的位置进行卸载,就近处理。

1.1.4业务数据不出场行业客户要求超低时延保障(≤20ms),企业内部相关业务数据要在园区内分流卸载,不出园区,满足数据安全和本地数据快速处理的需求。

IMT2020-5G网络架构白皮书

IMT2020-5G网络架构白皮书

引言5G网络:挑战与机遇5G网络架构设计5G网络代表性服务能力5G网络标准化建议总结和展望主要贡献单位P1 P2 P4 P8 P15 P17 P18目录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

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

1随着5G研究的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入,业界就5G场景形成基本共识:面向增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5G提供更高体验速率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支持解析度更高、体验更鲜活的多媒体内容;面向物联网设备互联场景,5G提供更高连接密度时优化的信令控制能力,支持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IoT设备的高效接入和管理;面向车联网、应急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5G提供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支持互联实体间高度实时、高度精密和高度安全的业务协作。

面对5G极致的体验、效率和性能要求,以及“万物互联”的愿景,网络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5G网络将遵循网络业务融合和按需服务提供的核心理念,引入更丰富的无线接入网拓扑,提供更灵活的无线控制、业务感知和协议栈定制能力;重构网络控制和转发机制,改变单一管道和固化的服务模式;利用友好开放的信息基础设施引言环境,为不同用户和垂直行业提供高度可定制化的网络服务,构建资源全共享、功能易编排、业务紧耦合的综合信息化服务使能平台。

5G国际标准化工作现已全面展开,需要尽快细化5G网络架构设计方案并聚焦关键技术方向,以指导后续产业发展。

本白皮书从逻辑功能和平台部署的角度,以四维功能视图的方式呈现了新型5G网络架构设计,并提炼了网络切片、移动边缘计算、按需重构的移动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接入网和能力开放等5G网络代表性服务能力。

白皮书最后提出了5G网络架构和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建议。

中国联通5G网络切片白皮书

中国联通5G网络切片白皮书

中国联通5G网络切片白皮书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网络技术研究院2018年6月目录1引言 (1)25G网络切片需求及挑战 (1)2.1 市场发展需求 (1)2.2 网络挑战分析 (2)35G网络切片关键技术要求及解决方案 (3)3.1 5G网络切片整体架构 (3)3.2 E2E网络切片技术要求 (4)3.2.1 核心网子切片技术要求 (4)3.2.2 无线网子切片技术要求 (6)3.2.3 传输网子切片技术要求 (8)3.2.4 切片编排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9)45G网络切片商业形态重构分析 (11)4.1 5G网络切片对业务及商业形态的影响 (11)4.2 5G网络切片典型业务场景及需求 (12)4.2.1 自动驾驶 (12)4.2.2 增强现实 (13)4.3 面向5G网络切片的网络演进及业务需求对接规划 (14)5总结和展望 (16)I 版权所有©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2018中国联通5G网络切片白皮书1 引言5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将成为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强力催化剂,未来的移动通信将进一步发展并触及各种垂直行业,如自动驾驶、制造业、能源行业等,并持续在金融业、健康护理等目前移动通信已有涉及的行业进一步深入发挥作用。

移动通信网络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就取决于这些垂直行业提出的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但业务需求的多样性同样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运营商遵循传统网络的建设思路,仅通过一张网络来满足这些彼此之间差异巨大的业务需求,那么对于运营商来说将是一笔成本巨大同时效率低下的投资。

基于这样的需求,网络切片技术应运而生,通过网络切片,使得运营商能够在一个通用的物理平台之上构建多个专用的、虚拟化的、互相隔离的逻辑网络,来满足不同客户对网络能力的不同要求。

由此,通过基于5G服务化架构的网络切片技术,运营商将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网络对外部环境、客户需求、业务场景的适应性,提升网络资源使用效率,最优化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资,构建灵活和敏捷的5G网络。

50G-PON技术白皮书

50G-PON技术白皮书

1PON技术回顾和50G-PON展望1.1PON技术发展史回顾PON技术是一种基于无源ODN的宽带接入技术,上下行传输波长独立,数据时分复用。

PON 网络采用P2MP点到多点拓扑,一个PON口可以接多个ONU,有效节省局端资源。

连接OLT和ONU的ODN网络采用纯光介质,全程无源,避免了电磁干扰,环境适应性强,易于扩展和升级。

PON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并具有高带宽、高可靠性、多业务承载和低成本等优点。

在PON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标准组织FSAN/ITU-T和IEEE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ON技术起源于早期的APON/BPON,商用PON技术历经3代发展,GPON和EPON已经大规模商用部署。

目前10G-EPON和XG(S)-PON设备已经成熟并步入大规模商用窗口期。

表1-1 PON技术演进第一代GPON/EPON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百兆带宽接入能力,逐步替换原有铜线接入技术。

第二代10G PON可以为用户提供300Mbps-1Gbps带宽,满足4K/8K视频业务规模应用,以及VR/AR业务的前期导入。

面向未来1G以上带宽需求业务如极致AR、政企接入、5G Fronthaul/Backhaul等,并对PON技术的带宽和延迟提出更高要求。

10G PON之后的下一代PON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方向:方向一是提高单波长速率;方向二是多波长复用提高总速率。

业界普遍认可将下一代光接入网容量提升至50Gbps,因此如何简单、高效地实现系统容量升级成为目前PON领域研究的热点。

IEEE和ITU-T就是基于这个思路来研究PON技术的后续演进,并在积极推动中。

IEEE率先启动了下一代PON技术的标准制定,在单根光纤上支持25Gbps下行速率,同时上行支持10Gbps或25Gbps速率,并支持和10G-EPON的兼容。

对于50Gbps带宽需求,采用多波长叠加技术和通道绑定技术提供2个25Gbps通道,实现50Gbps速率。

5g网络安全白皮书2023简版

5g网络安全白皮书2023简版

5g网络安全白皮书5G网络安全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探讨5G网络的安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复杂和智能化的网络攻击,保障5G网络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5G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5G网络的安全需求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引言随着挪移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5G网络作为第五代挪移通信技术的代表,具备高速、低延迟、大连接等特点,将会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5G网络带来的高速连接和大量的终端设备也带来了更多的网络安全威胁。

当前网络犯罪和黑客攻击的频繁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

为了保障5G网络的安全,我们需要深入研究5G网络的安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5G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1. 窃听和窃取数据威胁由于5G网络的高速连接和大容量传输,使得窃听和窃取数据的威胁变得更加严重。

黑客可以通过攻击基站、无线传输介质以及网络设备等手段,获取敏感数据。

这对于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构成为了潜在的威胁。

2. 网络攻击和拒绝服务威胁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大连接性也为网络攻击和拒绝服务(DoS)攻击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手段。

黑客可以利用网络漏洞、恶意软件和僵尸网络等方式,对5G网络发起攻击,导致网络瘫痪或者无法正常运行,给用户带来严重的影响。

3. 虚拟化和云化安全威胁5G网络的虚拟化和云化技术使得网络更加灵便和可扩展,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

恶意用户可以通过攻击虚拟化平台和云服务,获取未经授权的访问权限,或者利用虚拟化网络的隔离脆弱性进行攻击。

5G网络的安全需求为了应对5G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我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需求:1. 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5G网络的核心关注点。

我们需要加强终端设备的安全性,采用合适的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技术,确保用户隐私和敏感数据不被窃取。

2. 确保网络可用性和稳定性5G网络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对于用户和业务来说至关重要。

《迈向5G-C-RAN:需求、架构与挑战》白皮书

《迈向5G-C-RAN:需求、架构与挑战》白皮书

迈向5G C-RAN:需求、架构与挑战Toward 5G C-RAN: Requirements,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目录前言 (1)1需求 (2)1.1灵活的无线资源管理需求 (2)1.2空口协调和站点协作需求 (2)1.3功能灵活部署及边缘计算的需求 (2)1.4增强网络自动化管理的需求 (3)25G C-RAN的概念 (4)2.1C-RAN的基本概念 (4)2.2C-RAN产业推进目标 (7)3关键技术的考虑 (9)3.1无线可编排技术 (9)3.2无线协议栈功能 (10)3.3虚拟层能力提升 (11)3.4设备形态的思考 (12)4总结 (14)缩略语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8)前言自从2009年,中国移动首次提出C-RAN概念,已有7年。

期间中国移动一直保持着每隔几年发布一个版本的C-RAN白皮书,向业界通报C-RAN进展并呼吁业界共同参与C-RAN的研发。

这期间,中国移动始终坚定不移地在推进C-RAN集中化部署和协作化技术在现网中的应用,并研究无线云网络,为最终实现无线通信网的“Open & Soft”的目标而奋斗。

自从中国移动的网络进入4G时代,前传网络对传输资源消耗过高而相对应传输资源有限的网络现实,使得C-RAN在中国移动网络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其发展也相对迟缓。

而从2014年起,通过引入无源波分设备WDM(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和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压缩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传网络的光纤资源消耗过多的问题。

继而,在2015年至2016年年中,中国移动在一年的时间内发起了多省的C-RAN规模部署的验证工作。

通过福建、江苏、安徽三省的规模部署和长期运维验证,不仅证明了C-RAN组网方式在综合成本、无线协作化抗干扰、降低能耗等方面优势明显,也证明了C-RAN采用无源WDM(彩光)传输方案的10站以下的小规模集中,降低了对机房的配电、空间、可靠性等要求,通过长期运维,在运维难度、故障率等都未明显上升。

5G总体白皮书2.0 中文版 v1

5G总体白皮书2.0 中文版 v1

摘要5G致力于应对2020后多样化差异化业务的巨大挑战,满足超高速率、超低时延、高速移动、高能效和超高流量与连接数密度等多维能力指标。

FuTURE论坛5G 特别兴趣组(SIG)围绕着“柔性、绿色、极速”的5G愿景,以“5+2”技术理念,重新思考5G网络的设计原则:1)香农理论再思考(Rethink Shannon):为无线通信系统开启绿色之旅2)蜂窝再思考(Rethink Ring & Young):蜂窝不再(no more cell)3)信令控制再思考(Rethink signaling & control):让网络更智能4)天线再思考(Rethink antennas):通过SmarTIle让基站隐形5)频谱空口再思考(Rethink spectrum & air interface):让无线信号“量体裁衣”,以及6)前传再思考(Rethinking fronthaul):通过下一代前传接口(NGFI)实现柔性无线接入网(RAN)7)协议栈再思考(Rethinking the protocol stack):实现差异化接入点灵活配置以及BBU和远端无线系统功能优化围绕上述理念,FuTURE论坛5G SIG 在5G网络架构、RAN和空口研发方面的取得了显著进展,本白皮书对相关成果做出总结,特别介绍了用户中心网络(UCN)和软件定义空口(SDAI)两个核心概念。

UCN架构有如下四个特征:•RAN重构:为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接入技术组合、提升组网效率,传统的蜂窝边界将允许动态重构调整、传统的协议栈以及基带功能将被切分并以最优的方式分布在重构的RAN网络节点和相关子系统上;•边缘提升:以支持超低的端到终端延迟(低至1ms),高效的数据分流、分发、本地移动性、各种边缘业务(包括RAN上下文开放使能的跨层优化),以及移动边缘云;•CN-RAN再划分:以支持融合多制式技术、低的端到端延迟(不超过10ms),并充分利用控制转发分离(SDN)和软硬件解耦(NFV)的优点;•网络切片即服务:支持通过SDN/ NFV实现多个垂直子平台,并能够通过一种更强大的水平平台实现多个垂直子平台的融合;对于有效地满足“互联网+”的挑战和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联通5G通用模组白皮书

中国联通5G通用模组白皮书

中国联通5G通用模组白皮书(V1.0)中国联通2019年3月目录1.范围 (1)2.缩略语 (1)3.产业发展 (1)4.5G通用模组功能要求 (2)4.1.基本功能要求 (2)4.1.1.网络架构要求 (2)4.1.2.多模要求 (2)4.1.3.子载波间隔要求 (2)4.1.4.频段和带宽要求 (2)4.1.5.调制模式要求 (3)4.1.6.功率等级要求 (4)4.1.7.IP协议栈要求 (4)4.1.8.业务能力要求 (4)4.2.设备管理功能要求 (5)4.2.1.身份识别功能 (5)4.2.2.状态管理功能 (5)4.2.3.升级功能 (5)4.2.4.参数预置功能 (5)4.2.5.调试功能 (5)5.5G通用模组硬件要求 (5)5.1.元器件要求 (5)5.1.1.应用处理器和存储单元 (5)5.1.2.SIM卡 (5)5.2.封装要求 (6)5.3.尺寸要求 (6)5.4.接口要求 (6)6.5G通用模组软件要求 (8)6.1.AT指令 (8)7.5G通用模组性能要求 (8)7.1.速率性能要求 (8)7.2.功耗性能要求 (9)7.3.射频要求 (9)8.5G通用模组稳定性要求 (9)8.1.温度特性要求 (9)8.2.稳定性要求 (9)1.范围本白皮书为中国联通5G通用模组技术白皮书,规定了中国联通5G通用模组的基本功能要求、设备管理功能要求,以及通用模组硬件要求(包括元器件要求、封装要求、尺寸要求和接口要求)、通用模组软件要求、性能要求和稳定性要求。

2.缩略语3.产业发展GSMA移动智库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最大的5G 市场,5G 连接数将超过4.5 亿,约占全国移动连接总数的30%(固定无线和基于授权频谱的蜂窝物联网络除外),约占全球5G 连接数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已将5G 作为国家优先重点发展技术,从而更有益于推动经济领域广泛的数字化转型。

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工作报告中指出开展5G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是《“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重点工作,将进一步促进5G快速发展。

无线云网融合智慧服务白皮书--中国移动

无线云网融合智慧服务白皮书--中国移动

无线云网融合智慧服务白皮书(2020年)前言5G作为当前信息通信业发展的焦点,正在逐步部署和商用。

5G网络将涵盖To C到To B,满足多样化的业务和场景需求,提供用户体验个性化服务,其所带来的复杂度和挑战前所未有[1]。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新理念、新技术的支撑。

随着近些年业界对AI、大数据等技术的探索,智能化已经成为5G及未来无线网络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此外,为满足不同的5G业务应用场景,尤其是To B场景下差异化的业务需求,需要无线网络具备从网络层到业务层的多维环境感知能力,实现网络和业务跨层协同的定制化业务保障与优化。

本白皮书围绕着实现面向行业多样化需求的无线定制确定性网络的目标,首先从需求场景、标准演进、产业研发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基于云网融合的无线智慧服务发展趋势。

基于此,白皮书提出了以无线智能控制平台和无线智能管理平台相结合的无线云网融合智慧服务总体架构、核心功能及关键技术,并相应地给出多个典型用例说明。

此外,白皮书还提出无线云网融合智慧服务的产业和标准推进思路。

最后结合全文内容和无线云网融合智慧服务的发展前景给出对未来的展望。

旨在与产业界同仁共同探讨,凝聚共识,深入合作,共同推动无线云网融合智慧服务的关键技术研究和落地,增强网络优势,共同构建5G网络开放智能新生态。

目录前言 (3)1.基于云网融合的无线智慧服务发展趋势 (6)1.1需求场景趋势 (7)1.1.1业务SLA体验保障 (7)1.1.2无线能力定制与开放 (7)1.1.3无线资源精细管控 (8)1.2标准演进趋势 (8)1.3产业研发趋势 (9)2.无线智慧服务架构 (10)2.1总体架构 (10)2.2核心功能 (12)2.3关键技术 (13)2.3.1定制化数据采集与控制 (13)2.3.2基础数据分析服务能力 (14)2.3.3无线能力微服务化 (18)3.典型用例 (19)3.1基于业务感知的无线SLA保障 (19)3.1.1基于业务体验预测的视频业务保障 (19)3.1.2工业互联网上行业务保障 (21)3.1.3工业互联网下行业务保障 (24)3.1.4工业互联网业务可靠性保障 (27)3.1.5适配上下行业务模型的帧结构优化 (28)3.2基于无线状态预测的业务体验优化 (29)3.2.1基于空口感知的TCP优化 (29)3.2.2基于链路质量预测的视频缓存优化 (30)3.2.3基于链路质量预测的视频码率优化 (31)3.3基于无线状态预测的无线网络优化 (32)3.3.1基于虚拟栅格的负载均衡 (32)4.产业推进思路 (35)4.1研发、测试和应用推进思路 (35)4.2标准推进思路 (35)5.总结与展望 (35)缩略语列表 (37)参考文献 (38)1.基于云网融合的无线智慧服务发展趋势无线云网络已经成为业界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2024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2024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一、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2024年会出现更加发达的移动互联
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随时随地想要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从而增强用户体验。

本白皮书将详细介绍移动互联网在2024年发展的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
1、5G无线网络
2024年,5G无线网络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提供更大
的带宽、更快的网络速度、更安全的信息传输以及更低的延迟等功能。

2、智能语音技术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让用户更轻松的与智能设备进行交流,具有中
文语音识别、国际语音识别等功能,以及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处理复杂的
任务,可以为智能家居、智能安全和社交、电子商务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虚拟现实技术
2024年,虚拟现实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
有趣的体验。

它支持多种形式的虚拟现实体验,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网的
消费者需求,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消费者行为,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满意度。

4、跨屏技术
2024年,跨屏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中国移动5G_OpenUPF白皮书

中国移动5G_OpenUPF白皮书

目录1UPF是5G拓展行业市场的钥匙 (1)2典型应用场景 (2)2.1生活园区 (2)2.2生产制造 (2)2.3总结分析 (3)3OpenUPF愿景 (4)3.1总体目标及愿景 (4)3.2统一架构、开放接口 (4)3.3规范平台、开放设备 (7)3.4拓展行业、开放服务 (9)3.5面向演进、开放智能 (11)4OpenUPF 安全要求 (12)5产业合作与推进 (13)5.1产业推进计划 (13)5.2行业组织建议 (14)6开放合作,用好5G (16)缩略语列表 (17)编写人员 (19)1UPF是5G拓展行业市场的钥匙UPF是连接运营商和垂直行业的桥梁,是5G拓展行业市场的钥匙。

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众多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业界纷纷探寻5G+行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UPF作为5G核心网的重要网络功能,担负着数据流量的处理、路由等核心功能。

随着5G边缘计算的拓展,UPF 已逐渐从运营商的核心层走向行业客户的接入层。

面向行业应用场景,需要轻量化、低成本、灵活部署的UPF。

当前,UPF与控制面(SMF)的接口(N4)尚未完全开放、服务化能力尚未完全实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5G响应行业客户需求的能力。

运营商网络核心侧的UPF需要承载面向全网的业务、用户数为百万级以上、业务功能要求全、容量和性能要求高。

作为核心网的关键设备,系统级的UPF部署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N4接口的非标准化,造成UPF与SMF同厂商的绑定,无法满足边缘用户侧UPF轻量化、低成本和灵活的部署需求。

中国移动提出的OpenUPF合作伙伴计划从开放接口、开放设备、开放服务和开放智能四个方面定义可靠、可管、可信、简洁、灵活、开放的UPF。

本计划通过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以推动产业成熟、增强网络能力、助力5G服务垂直行业用户。

2典型应用场景2.1生活园区生活园区如科技园区、医院、校园、办公等,信息化改造需求较强,通过5G可以为园区提供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更便捷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场景与技术需求5G无线技术路线5G空口技术框架5G无线关键技术总结主要贡献单位P1 P2 P3 P5 P11 P34 P35IMT-2020(5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

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

1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移动通信经历了从语音业务到移动宽带数据业务的飞跃式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作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G)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面向2020年及未来,数据流量的千倍增长,千亿设备连接和多样化的业务需求都将对5G系统设计提出严峻挑战。

与4G相比,5G将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场景,融合多种无线接入方式,并充分利用低频和高频等频谱资源。

同时,5G还将满足网络灵活部署和高效运营维护的需求,大幅提升频谱效率、能源效率和成本效率,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移动通信升级换代都是以多址接入技术为主线,5G的无线技术创新来源将更加丰富。

除了稀疏码分多址(SCMA)、图样分割多址(PDMA)、多用户共享接入(MUSA)等新型引言多址技术之外,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和全频谱接入都被认为是5G的关键使能技术。

此外,新型多载波、灵活双工、新型调制编码、终端直通(D2D)、全双工(又称同时同频全双工)等也是潜在的5G无线关键技术。

5G系统将会构建在以新型多址、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全频谱接入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之上,全面满足面向2020年及未来的5G技术需求。

当前,5G愿景与需求已基本明确,概念与技术路线逐步清晰,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即将启动。

为此,迫切需要尽快细化5G技术路线,整合各种无线关键技术,形成5G无线技术框架并推动达成产业共识,以指导5G国际标准及后续产业发展。

IMT-2020(5G)推进组5G 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2与以往移动通信系统相比,5G需要满足更加多样化的场景和极致的性能挑战。

归纳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主要场景和业务需求特征,可提炼出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时延高可靠和低功耗大连接四个5G主要技术场景。

连续广域覆盖场景是移动通信最基本的覆盖方式,在保证用户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无论在静止还是高速移动,覆盖中心还是覆盖边缘,用户都能够随时随地获100Mbps以上的体验速率。

热点高容量场景主要面向室内外局部热点区域,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网络极高的流量密度需求。

主要技术挑战包括1Gbps用户体验速率、数十Gbps峰值速率和数十Tbps/km 2的流量密度。

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主要面向车联网、工业控制等物联网及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或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保证。

•••场景与技术需求低功耗大连接场景主要面向环境监测、智能农业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具有小数据包、低功耗、低成本、海量连接的特点,要求支持百万/平方公里连接数密度。

总之,5G 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0.1~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数十Gbps的峰值速率,数十Tbps/km 2的流量密度,1百万/平方公里的连接数密度,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以及百倍以上能效提升和单位比特成本降低。

•IMT-2020(5G)推进组5G 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3面对5G场景和技术需求,需要选择合适的无线技术路线,以指导5G标准化及产业发展。

综合考虑需求、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网络平滑演进等因素,5G空口技术路线可由5G新空口(含低频空口与高频空口)和4G演进两部分组成。

LTE/LTE-Advanced技术作为事实上的统一4G标准,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部署。

为了持续提升4G用户体验并支持网络平滑演进,需要对4G技术进一步增强。

在保证后向兼容的前提下,4G演进将以LTE/LTE-Advanced技术框架为基础,在传统移动通信频段引入增强技术,进一步提升4G系统的速率、容量、连接数、时延等空口性能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5G技术需求。

受现有4G技术框架的约束,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等增强技术的潜力难以完全发挥,全频谱接入、部分新型多址等先进技术难以在现有技术框架下采用,4G演进路线无法满足5G极致的性能需求。

因此,5G需要突破后向兼容的限制,设计全新的空口,充分挖掘各种先进技术的潜力,以全面满足5G性能和效率指标要求,新空口将是5G主要的演进方向,4G演进将是有效补充。

5G 无线技术路线5G将通过工作在较低频段的新空口来满足大覆盖、高移动性场景下的用户体验和海量设备连接。

同时,需要利用高频段丰富的频谱资源,来满足热点区域极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系统容量需求。

综合考虑国际频谱规划及频段传播特性,5G应当包含工作在6GHz以下频段的低频新空口以及工作在6GHz以上频段的高频新空口。

5G 低频新空口将采用全新的空口设计,引入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波形等先进技术,支持更短的帧结构,更精简的信令流程,更灵活的双工方式,有效满足广覆盖、大连接及高速等多数场景下的体验速率、时延、连接数以及能效等指标要求。

在系统设计时应当构建统一的技术方案,通过灵活配置技术模块及参数来满足不同场景差异化的技术需求。

5G高频新空口需要考虑高频信道和射频器件的影响,并针对波形、调制编码、天线技术等进行相应的优化。

同时,高频频段跨度大、候选频段多,从标准、成本及运维角度考虑,应当尽可能采用统一的空口技术方案,通过参数调整来适配不同信道及器件的特性。

高频段覆盖能力弱,难以实现全网覆盖,需要与低频段联合组网。

由低频段形成有效的IMT-2020(5G)推进组5G 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4网络覆盖,对用户进行控制、管理,并保证基本的数据传输能力;高频段作为低频段的有效补充,在信道条件较好情况下,为热点区域用户提供高速数据传输。

图1 5G技术路线与场景IMT-2020(5G)推进组5G 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52. 5G空口技术框架5G 空口技术框架图2 灵活可配的5G空口技术框架1. 设计理念5G空口技术框架应当具有统一、灵活、可配置的技术特性。

面对不同场景差异化的性能需求,客观上需要专门设计优化的技术方案。

然而,从标准和产业化角度考虑,结合5G新空口和4G演进两条技术路线的特点,5G应尽可能基于统一的技术框架进行设计。

针对不同场景的技术需求,通过关键技术和参数的灵活配置形成相应的优化技术方案。

IMT-2020(5G)推进组5G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6根据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5G空口技术框架包括帧结构、双工、波形、多址、调制编码、天线、协议等基础技术模块,通过最大可能地整合共性技术内容,从而达到“灵活但不复杂”的目的,各模块之间可相互衔接,协同工作。

根据不同场景的技术需求,对各技术模块进行优化配置,形成相应的空口技术方案。

下面简要介绍各模块及相关备选技术:帧结构及信道化:面对多样化的应用场景,5G的帧结构参数可灵活配置,以服务不同类型的业务。

针对不同频段、场景和信道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参数配置,具体包括带宽、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传输时间间隔(TTI)和上下行配比等。

参考信号和控制信道可灵活配置以支持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等新技术的应用。

双工技术:5G将支持传统的FDD和TDD及其增强技术,并可能支持灵活双工和全双工等新型双工技术。

低频段将采用FDD和TDD,高频段更适宜采用TDD。

此外,灵活双工技术可以灵活分配上下行时间和频率资源,更好地适应非均匀、动态变化的业务分布。

全双工技术支持相同频率相同时间上同时收发,也是5G潜在的双工技术。

波形技术:除传统的OFDM和单载波波形外,5G很有可能支持基于优化滤波器设计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基于滤波的OFDM(F-OFDM)和通用滤波多载波(UFMC)等新波形。

这类新波形技术具有极低的带外泄露,不仅可提升频谱使用效率,还可以有效利用零散频谱并与其他波形实现共存。

由于不同波形的带外泄漏、资源开销和峰均比等参数各不相同,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选择适合的波形技术,同时有可能存在多种波形共存的情况。

多址接入技术:除支持传统的OFDMA技术外,还将支持SCMA、PDMA、MUSA 等新型多址技术。

新型多址技术通过多用户的叠加传输,不仅可以提升用户连接数,还可以有效提高系统频谱效率。

此外,通过免调度竞争接入,可大幅度降低时延。

调制编码技术:5G既有高速率业务需求,也有低速率小包业务和低时延高可靠业务需求。

对于高速率业务,多元低密度奇偶校验码(M-ary LDPC)、极化码、新的星座映射以及超奈奎斯特调制(FTN)等比传统的二元Turbo+QAM方式可进一步提升链路的频谱效率;对于低速率小包业务,极化码和低码率的卷积码可以在短码•••••IMT-2020(5G)推进组5G 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7和低信噪比条件下接近香农容量界;对于低时延业务,需要选择编译码处理时延较低的编码方式。

对于高可靠业务,需要消除译码算法的地板效应。

此外,由于密集网络中存在大量的无线回传链路,可以通过网络编码提升系统容量。

多天线技术:5G基站天线数及端口数将有大幅度增长,可支持配置上百根天线和数十个天线端口的大规模天线,并通过多用户MIMO技术,支持更多用户的空间复用传输,数倍提升系统频谱效率。

大规模天线还可用于高频段,通过自适应波束赋形补偿高的路径损耗。

5G需要在参考信号设计、信道估计、信道信息反馈、多用户调度机制以及基带处理算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支持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应用。

底层协议:5G的空口协议需要支持各种先进的调度、链路自适应和多连接等方案,并可灵活配置,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业务需求。

5G空口协议还将支持5G新空口、4G 演进空口及WLAN等多种接入方式。

为减少海量小包业务造成的资源和信令开销,可考虑采用免调度的竞争接入机制,以减少基站和用户之间的信令交互,降低接入时延。

5G的自适应HARQ协议将能够满足不同时延和可靠性的业务需求。

此外,5G 将支持更高效的节能机制,以满足低功耗•物联网业务需求。

5G空口技术框架可针对具体场景、性能需求、可用频段、设备能力和成本等情况,按需选取最优技术组合并优化参数配置,形成相应的空口技术方案,实现对场景及业务的“量体裁衣”,并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场景和新业务需求,从而实现“前向兼容”。

•IMT-2020(5G)推进组5G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83. 5G低频新空口设计考虑低频新空口可广泛用于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其技术方案将有效整合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新波形、先进调制编码等关键技术,在统一的5G技术框架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