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注意与意识

合集下载

《公共心理学教程》03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公共心理学教程》03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 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 意识比较清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从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可以看出,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 的心理过程。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适应性的动作 (二)无关动作的停止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四)多余动作的产生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
一是转移的时间,即从一种活动过渡到另一种活 动所需要时间的长短;
二是活动的准确性,即转移注意时,是否出现动 作的差错;
三是活动的效率,即与前一种活动比较.注意转 移活动作效率的高低。
第六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充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一)创设优良教学的环境 (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 催眠的应用
①治疗精神官能症、身心障碍 ②催眠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 ③帮助失眠的人入睡 ④帮助戒烟、戒酒、减肥、美容,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 ⑤催眠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放松,不再被压力、焦虑、悲
伤、挫折感等各种负面情绪所影响,更有自信,勇于面 对考验。
4.有关催眠的理论
1、角色扮演的观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活动间的关系 3、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 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新活动的特点 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衡量注意转移质量的标准有三个
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 关系。被催眠者扮演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 眠的人,他要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心理学2.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干预能力。

4. 课时安排:32课时5. 适用年级:大一、大二学生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 章节目录: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二章认知与行为第三章情绪与情感第四章人际关系与社交心理学第五章发展心理学2. 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分支和研究方法;(2)掌握认知、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和发展的心理学理论;(4)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咨询和干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案例;(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解读;(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干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PPT等软件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2)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心理学资料,拓宽知识视野;(3)心理测试: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4)心理咨询软件:引入心理咨询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咨询体验。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占总评的40%;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2课时2. 第二章认知与行为:4课时3. 第三章情绪与情感:3课时4.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社交心理学:3课时5. 第五章发展心理学:6课时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章节目录:第六章心理测量学第七章心理辅导与咨询第八章临床心理学第九章心理物理学第十章心理生物学2. 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心理测量的应用;(2)学习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心理咨询能力;(3)了解临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临床心理评估和干预方法;(4)掌握心理物理学基本原理,了解感觉和知觉的心理机制;(5)了解心理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探讨心理生理机制及应用。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注意与意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注意的分类、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让学生了解意识的结构、功能和测量方法。

4.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注意的概念与分类2. 注意的特点与影响因素3. 意识的结构与功能4. 意识的测量方法5. 注意与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注意与意识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注意与意识的内涵、特点和作用,促进学生互动。

4. 实践操作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注意与意识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或教辅资料。

2. 课件:注意与意识的相关图片、图表、动画等。

3. 案例材料: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

4. 活动器材:用于实践操作的相关物品。

1. 导入:通过趣味故事或现象,引发学生对注意与意识的兴趣。

2. 讲解注意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注意的重要性。

3. 分析注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调节注意的方法。

4. 讲解意识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意识的作用。

5. 介绍意识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意识的可度量性。

6. 分析注意与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

7.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注意与意识的知识进行分析。

8. 实践操作: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注意与意识的影响。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注意与意识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实践操作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的表现,注意其对注意与意识的应用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注意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注意与意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注意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注意与意识的定义及分类2. 注意与意识的相关理论a. 过滤器模型b. 多任务处理理论c. 意识层次理论3. 注意与意识的功能和作用4. 注意与意识的测量和评估5. 注意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注意与意识的定义、分类、理论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注意与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注意与意识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注意与意识的测量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材《注意与意识》章节。

2. 课件:注意与意识的图片、图表、案例等。

3. 实验器材:注意与意识的测量和评估工具。

4. 小组讨论题:注意与意识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进程1. 导课:介绍注意与意识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兴趣。

2. 授课:讲解注意与意识的定义、分类、理论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注意与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注意与意识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注意与意识的测量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注意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7. 作业布置:布置注意与意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实践操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测量和评估方法的运用、数据处理等。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心理学2. 课程章节:注意与意识3. 教学对象:四川理工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4. 教学时间:2学时5. 教学目标:a. 了解注意与意识的定义及重要性b. 掌握注意的种类、特点及应用c. 理解意识的状态及其调控方法二、教学内容1. 注意与意识的概述a. 注意的定义b. 注意的重要性c. 意识的定义d. 意识的重要性2. 注意的种类与特点a. 主动注意b. 被动注意c. 选择性注意d. 分配性注意e. 持续性注意f. 注意的选择性与分配性3. 注意的应用a. 提高注意力的方法b. 注意力的训练c. 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4. 意识的状态a. 觉醒状态b. 睡眠状态c. 做梦状态d. 意识模糊状态5. 意识的调控方法a. 提高意识清晰度的方法b. 调整意识状态的方法c. 增强自我意识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注意与意识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注意与意识的概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注意与意识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提高自身的注意与意识水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心理学教程《注意与意识》章节。

2. 课件: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资料:收集与注意与意识相关的实际案例。

4. 练习题库: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目,用于课后练习和考试。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注意与意识的好奇心。

2. 讲解注意的种类与特点:利用PPT展示注意的种类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注意力训练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注意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意识的调控方法,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心理学讲义之第三章(2)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讲义之第三章(2)意识与注意

3.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定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新异性、强度、运动 变化、人本身的状态等。 不随意注意的作用:积极和消极作用。 (2)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定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注意目的与任务、对兴趣、对过去 经验、对人格的依从性。 (3)随意后注意
3.梦的起因

生理因素:疾病等 外部刺激:光线、温度、声音等 白天强烈而持久的刺激
4.梦的特征

霍尔认为:梦倾向于来自人的内部冲突。 1 自我中心: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以自我为中心是 梦的第一 重要特征。 2 受生活环境影响 3 带预见性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 的定义、功能、种类 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 选择、保持(维持)、调节与监督功能
什么是意识:意识个体对内外刺激的 觉知 (awareness)
意识是外部环境的感觉觉知 意识是内部思想、情感、记忆的觉知 意识是选择性注意 意识是自我感 意识是清醒的状态

无意识的定义:相对于意识而言,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 和过程。
二、意识的种类

意识有四种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 意识最清晰,注意最集中的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 识,但又不太清晰,成为自动化过程。 3、白日梦状态:是指意识水平很低的意识状态。 它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仍有意识活动,只是我 们自身并未意识到。
(二)梦

定义:梦是睡眠期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 理活动。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第三章
本章要点:
注意的概念与功能 意识的概念与功能 注意的种类与品质
注意与意识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意的概述
1、注意的含义和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
①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 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 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
激发兴趣 ; 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 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活动条件 。
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
志努力的一种注意形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 形式,它兼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注意 的特点。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 时间内所能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多少的 特性。 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 :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 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8、 想干的事情很多,却不能专心于一样事情 9、 听课时常呵欠不断 10、说话时,有时会无意识地说出其他的事情 11、在等人时,感到时间长得难熬 12、对刚看完的笔记会重新阅读好几遍 13、读书不能坚持两个小时以上 14、一件事做得时间太长后,就会急躁地希望早点 结束 15、学习时,对周围人的说话声听得很清楚
课堂实验:注意的动摇
请注视下图3分钟, 在注视时请不要把它想 象成任何实际物体
(三)培养转移注意的能力 (四)扩大注意的范围 (五)培养注意的分配能力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创设有利于教
学的环境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明确目的任务,

基础心理学第3章 意识和注意

基础心理学第3章 意识和注意
➢ 这天,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亲自考一考这 位著名的心算家。许多人知道了都前来观看。
➢ 这位心理学家开始出题: “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 这时下来87人,又上去65人;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来112人;在 下一站下去37人,上来96人;在再下一站下去74人,上来69人; 在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23人;在再下一站下去55人,仅仅上来7 人;在再下一站下去43人,又上来79人。”
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人本身的状态 ① 需要与兴趣 饥饿者对食物的注意 ② 情绪情感状态 女孩对漂亮衣服的关注 ③ 人的知识经验 不同的人对报纸上不同信息的关注
(二)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阅读时,自觉将注意力指向文章的内容。当 遇到困难时,人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 所要集中和指向的内容上。 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只有 人才具有随意注意。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第二节 意识状态 第三节 注意 第四节 注意品质
第一节 意识
一.意识概述 二.意识的特征 三.自我意识
一、意识概述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在给定的任何时 间里,个体所能觉察到的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 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是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 变化的觉知。
第四节 注意品质
一、注意广度 二、注意稳定性 三、注意分配 四、注意转移
7±2
(1) 注意的广度
在一瞬间内,人能清楚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
心理学家耶文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布上放 置了一个白盘子,然后在上面撒黑豆,让被试迅速判断 内黑豆的数量。
实验表明,当黑豆数量在3粒以内时,正确判断率为 100%;当盘子内有5粒黑豆时,开始发生估计上的错误; 当不超过8-9粒时,估计还比较准确,错误次数在50%以 下;但超过8-9粒时,错误明显上升,大于50%。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心理学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3. 授课对象:四川理工学院在校学生4. 课时安排:32课时5.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导论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分支与研究领域2. 认知心理学感知与认知记忆与思维语言与言语3. 生物心理学神经系统与行为激素与行为进化心理学4.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人际关系与沟通5. 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原理与方法常见心理测验介绍心理测验的应用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心理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心理测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学教材。

2. 辅助资料:心理学期刊、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

3. 心理测验工具:选用权威的心理测验软件和工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心理学导论2. 第5-8周:认知心理学3. 第9-12周:生物心理学4. 第13-16周:社会心理学5. 第17-20周:心理测量学七、教学要求1. 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需参加期中考试,检验学习效果。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课程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学效果。

2.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旨在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心理学素养。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1 课程介绍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

解释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强调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的重要性。

1.2 心理学的分支介绍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讨论各个分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研究方法解释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强调研究伦理和道德规范。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2.1 认知过程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解释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

2.2 认知偏差讨论认知偏差的概念和类型,如确认偏误、自利偏差等。

分析认知偏差对决策和判断的影响。

2.3 改善认知能力探讨提高认知能力的策略,如注意力训练、记忆技巧等。

强调认知训练在教育和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3.1 生命周期发展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解释生命周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等。

3.2 认知发展讨论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如皮亚杰的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等。

分析认知发展对学习和教育的影响。

3.3 情感发展介绍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如情感社会化、情感调节等。

讨论情感发展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4.1 社会影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解释社会影响的概念和类型,如从众、服从等。

4.2 社会认知讨论社会认知的概念和过程,如归因理论、刻板印象等。

分析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4.3 群体行为介绍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类型,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等。

讨论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和群体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5.1 心理测量原理介绍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解释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则,如标准化、信度和效度等。

5.2 心理测量工具讨论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如智力测验、性格测验等。

分析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5.3 心理测量分析与应用介绍心理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

心理学概论第三章注意与教学

心理学概论第三章注意与教学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至少有一 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当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时,个 体就可以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关注比较生疏的 活动,保证几种活动同时进行。我们可以做 到边听报告边记笔记,显然是由于写字已经 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驾驶技术高超 的司机可以边驾车边为乘客报站名,也是这 个道理。
主动而迅速地进行注意的转移,对各种工作和 学习过程都十分重要。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 对各种新刺激作出迅速准确地反应,对注意转移 的要求尤其高。例如,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在起飞 和降落时的五六分钟之内,注意的转移就达200次 之多。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 中的运用
一、集中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谢谢观赏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在 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 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 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
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 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 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 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
个体对原来活动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 集中,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一个沉迷 于电脑游戏的孩子很难让他转移注意力, 去拿起书本温习功课。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假如那个正玩电脑游戏的孩子,听到自 己特别喜欢的电视动画片开演了,可能 会离开电脑,将注意力转移到看电视上。
3.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 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 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

心理学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心理学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性质: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 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 来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 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从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 作或活动。 在哲学层面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 实体。
第三章
第一节
意识和注意
意识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第三节 注意概述 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节 青少年注意品质的培养 学习要求: 理解意识和注意等有关概念和规律,了解意识的各个 不同层面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 意的理论,把握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了解注 意的品质和青少年注意的特点,重点掌握青少年良好注意 品质的培养。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睡眠 睡眠的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 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 低。身体状态:放松,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 刺激惊醒,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 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 波。身体状态: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约20 分钟。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无意识? 潜意识是指在当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信息, 但它却保持在记忆中,可以通过一定的 方式把它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 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意识
什么是无意识?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 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 压 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 抑 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 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 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 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里 的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 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 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 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 程是无意识的。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注意与意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注意与意识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注意力分配,提高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注意与意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注意的概念与特征注意的定义注意的类型(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持续性注意)注意的功能(信息筛选、加工与应用)2. 意识的概念与特征意识的定义意识的结构(潜意识、意识层、超意识)意识的功能(感知、思考、判断与决策)3. 注意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注意与意识的区别(概念、功能、作用范围)注意与意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4. 注意力分配的策略注意力分配的原理提高注意力分配的方法(时间管理、任务优先级、心理调适)5. 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他人意识的培养(换位思考、同理心、沟通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注意与意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注意与意识的运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注意力分配策略和自我意识、他人意识的培养方法。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注意与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或教辅资料。

2. 课件:注意与意识的相关图片、图表、动画等。

3.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注意与意识案例。

4. 小组讨论题目:设计关于注意力分配和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培养的小组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趣味心理测试或现象介绍,引发学生对注意与意识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注意与意识的概念、特征、区别与联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注意与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注意力分配策略和自我意识、他人意识的培养方法。

5. 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注意与意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第三章注意

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第三章注意

第三章注意(6学时)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2学时)注意的选择是人们熟悉的一个重要事实,问题是人们怎样处理同时遇到的各种信息,即选择一种信息而放弃另外的信息,这种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一、什么是选择性注意(一般掌握)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输入时,只选择其中的一种信息进行加工,而对其它的信息不进行加工。

1953年彻里(E.C.Cherry)开始对选择性注意进行研究。

他首先研究了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的效应说明人在选择输入信息时,是和一系列条件有关的。

有哪些条件影响人们的选择信息呢?首先,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影响信息的选择。

如:非追随耳的材料改为外文或顺序颠倒时,被试很少注意到,但是插入一个纯音或男声变为女声时,能注意到。

(1953年Cherry的实验)其次,个体的知识经验也影响信息的选择。

奈塞尔的选择性阅读实验。

课文用两种颜色印刷,如一行红色一行蓝色。

要求只读其中一种颜色,结果被试对这种颜色课文的理解好,对另一种颜色的内容一无所知,但后一种课文中若有自己的名字则能发现。

再次,两种作业的相似性对信息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二、选择注意模型(重点掌握)怎样解释注意的选择性?主体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从5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研究假定了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叫做“瓶颈”(bottleneck)的装置,它对输入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选择。

(一)过滤器模型(The filter model)(难点)该模型最早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

是关于注意的一个较早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后来被Welford称为单通道模型。

实验设计: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但每只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息是不一样的。

如左图所示。

通过实验考察被试反应信息与双耳接受信息的关系。

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特点。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7学时)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注意和意识的概念2、了解注意的种类(理解三级记忆系统)3、理解注意的品质4、学会把注意的规律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四、教学重、难点:注意的种类和品质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注意与心理过程相比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拟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理解这一点;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区别是本章的重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平时学习中的疑惑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主动质疑,主动解惑;3、注意利用学生的前科学知识,创造问题情景,纠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

七、教学内容:第一节注意的概述(1学时)一、什么是注意(一)注意的定义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方向。

所以,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如学生在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把教师的讲述从许多事物中挑选出来,并且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

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事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都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如听课时不仅是指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而且也是对与听课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的抑制,这样,对教师的讲课就得到鲜明而清晰的映像。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因为心理过程是对特定客观现实进行反映的过程。

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它没有独立的对象。

通常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

当人在注意什么时,它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而与这些过程分不开。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注意都不能离开心理过程而单独起作用。

平时我们常说“请注意黑板”“请注意我下面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可以离开认识过程,实际上只是说“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听我下面的问题”,只是在口语中把“看”字和“听”字省略掉了。

二、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注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的一些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一)选择功能注意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种种刺激中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自身需要的,并且和当前活动有关的刺激。

由于注意的作用,外界刺激进入感知、动作和记忆的范围便大大缩小了,其中一些强的、重要的或新的刺激占着优势,另一些弱的、无关的或非常熟悉的刺激则受到抑制。

注意的选择功能使人有可能将有关信息检索出来,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当前活动。

(二)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表现在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

注意的保持功能使人从外界获取的感知信息或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意识中,从而实现对这些信息的深加工,使有用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为人利用有用信息完成当前活动提供保障。

没有注意的保持功能,所有信息在意识中转瞬即失,人的任何智力操作都没有办法完成。

(三)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对于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至关重要,只有在注意的状态下,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督。

在注意状态下,人可以发现和纠正活动中的错误,提高活动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当活动的条件或人的需要发生变化时,可以适时分配注意和转移注意,使人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

注意使人实现对活动全程的监督,适时调节,从而顺利地完成活动。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人处于注意状态时,会产生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脏、血管、呼吸、内分泌腺分泌量、皮肤电反应、瞳孔大小以及脑电的变化等。

这些反应可以作为注意的生理指标。

不仅如此,从行为上还可以观察到机体的各种定向反应。

人在集中注意时,行为上的变化主要包括:(一)适应性的动作人在注意状态时,常伴有一些适应性的行为。

如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耳朵就会转向声源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就会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所谓"举目凝视";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就会出现眼睛朝着某一方向“呆视”着,好象看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

(二)无关动作的停止当注意力集中时,人会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如教学过程中,学生高度注意时,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身体处于紧张状态,教室会呈现出一片寂静。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当人处于注意状态时,呼吸运动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时间愈加延长了。

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屏息"现象。

(四)多余动作的产生当人处于高度注意状态时,由于机体紧张,有时会出现一些多余动作。

如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手足无措等。

第二节意识与意识状态一、什么是意识(一)意识的定义对意识下定义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迄今为止,对意识还没有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定义。

意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

作为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水平,我们可以将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知觉。

理解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方面:1.意识是一种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

人对于自身、周围事物以及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是可以觉知到的。

如觉察到自己正在说话,觉得头痛,知觉到教师的声音、手势等。

2.意识的内容意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外部事物、内部刺激及自身状态的觉知。

3.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意识不只是对刺激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同时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现象。

(二)意识水平意识是一个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连续体。

所谓意识水平是指在某一时刻人对刺激能够觉知的程度。

一般来说,可以把意识水平分为无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及意识水平。

1.无意识水平2.前意识水平二、意识的其它几种状态(一)白日梦(二)睡眠与梦第三节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时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一)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一个人沿着街道走的时候,突然听到救护车尖锐的笛声,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注意这一情况。

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注意的初级形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的主体状态。

同时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

前者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当周围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异的刺激物,人就自然地把注意指向这种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

巴甫洛夫说:“对于我们起作用的每一种新刺激物,在我们这方面引起一种相应的运动,以便更好地而且更充分地把这个刺激物报给我们自己。

我们留意出现的每一个图形,倾听所有发出的声音,用力地嗅闻奇异的气味,并且如果一个新的物体接近我们,我们就设法去触摸它;一般说来,我们用适当的感受表面,即相应的感觉器官,尝试去抓握或攫取每一种新的现象或物体。

” 那些能引起我们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1)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对于引起无意注意具有重大作用。

强烈的刺激物,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按照条件反射的强度规律,刺激物在一定限度内的强度越大,它所引起的兴奋就越强,对这种刺激物也就越容易进行分化和形成条件联系。

刺激物的强度分为两种,即: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以上我们是指绝对强度。

实际上,对于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强度方面的特性,相对强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它强烈刺激物构成的背景上出现,就可能不引起注意;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有其它刺激物的背景上出现,也可能引起注意。

例如在喧嚣的工地,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在寂静的环境里,即使很小的声音,也会引起人的注意。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引起无意注意上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的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以外,客观刺激物之间的任何一种显著的差别——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都会引起无意注意。

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些小物体中间,很容易把一个大物体区分出来;在一片黑白背景中,很容易把一个彩色的物体区分出来;在夜里街上的霓虹灯会特别引人注意。

(2)刺激物的新异性。

当周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在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异刺激物的时候,人很容易以各种方式去探寻这种刺激物。

一般而言,越是新奇独特的刺激物,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越是刻板的、多次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刺激物越不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因人而异的。

所谓新异事物是对于一个人的经验从未有过或曾经历但还不熟悉的刺激物。

我们可以把刺激物的新异性分为两种:绝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经验中从未有过)和相对新异性(该刺激物在我们经验中有些熟悉但又感到新奇)。

一般而言,绝对新异的刺激物往往更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但如果人对其毫不理解,往往难以维持长久的注意。

而对于相对新异的刺激物,由于人对其有一些了解,为求进一步的认知,往往更能使人维持长久的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下,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很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如在熟悉的人或事物的外貌上突然有了显著的变化,光线、声音的加强或减弱,以及物体的运动等等,都会发生这样的作用。

2.人的主观状态无意注意主要是由事物的特点引起,但也跟人当时的主观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同样的一个刺激物可能引起这个人的无意注意,而不会引起另一个人的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产生的主观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需要和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