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和想象
做梦的原因: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2)内外部刺激的影响
“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如果在其头部喷洒水雾,梦境中就会遇上大雨、河水、海 洋;如果缓慢地转动其小腿,梦境中就有可能坠入深渊或 被追赶;如果将手或其他物体压在前胸,会感觉恐惧、被 追杀。
(二)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思考题答案
B
C
返回
思考题二
如下图所示,在一块木板上有1、2、3三个立柱, 在1柱上串放着三个圆盘,小的在上面,大的在 下面,要将1柱上的三个圆盘都移到3柱,每次只 能移动任何一个柱子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大的圆 盘不能放在小的圆盘上。该怎么移才能成功?
1
A B C
2
3
1
2
3
A B C
思考题三
DONALD + GERALD ROBERT 已知D=5
三、思维与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A、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 B、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 C、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2、区别:
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语言是 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维却不能与别人直 接交流;语言规律具有民族性,而思维规律则 有全人类性。
小松最高
(三)根据思维的独创性
1、习惯思维
2、创造思维
五、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
(一)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概括 (四)具体化 (五)演绎、归纳、类比
思考题一
• 1、由16根等长的小木棒组成的5个正方 形(图A),请移动其中3根火柴,使 之成为4个正方形。
A 2、如何用六根火柴构成每条边都等于1 根火柴长度的4个等边三角形? 答案
心理学课件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4)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 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 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 巧。 4.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 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 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 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 综合越完善。
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或对象的各个部分、方 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 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 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 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3.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 (1)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 构、属性和特征; (2)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 识深化; (3)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 决思维问题。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 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 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 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 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 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 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2.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 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 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 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 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 的数的知识。 3.系统化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 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使 知识易于记忆。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 理解知识,才能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心理学2.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干预能力。
4. 课时安排:32课时5. 适用年级:大一、大二学生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 章节目录: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二章认知与行为第三章情绪与情感第四章人际关系与社交心理学第五章发展心理学2. 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分支和研究方法;(2)掌握认知、行为、情绪、人际关系和发展的心理学理论;(4)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咨询和干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案例;(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解读;(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干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PPT等软件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2)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心理学资料,拓宽知识视野;(3)心理测试: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4)心理咨询软件:引入心理咨询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咨询体验。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占总评的40%;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2课时2. 第二章认知与行为:4课时3. 第三章情绪与情感:3课时4.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社交心理学:3课时5. 第五章发展心理学:6课时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章节目录:第六章心理测量学第七章心理辅导与咨询第八章临床心理学第九章心理物理学第十章心理生物学2. 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心理测量的应用;(2)学习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心理咨询能力;(3)了解临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临床心理评估和干预方法;(4)掌握心理物理学基本原理,了解感觉和知觉的心理机制;(5)了解心理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探讨心理生理机制及应用。
程正方《心理学》第6章-思维与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想
象
再造想象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理想 空想
三、想象的种类
(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目的性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 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如:读小说、看图施工等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七)策略与方法
手段—目标分析法 爬山法 目标递归(或逆向)策略 头脑风暴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排障法"。所有 子目标,其实就是子障碍排除。一个个子目标被实现的过 程,也就是一个个子障碍被排除的过程。
它分这么一些阶段: 第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妨碍目标的障碍。 第三步:分析造成障碍的原因。 第四步:对症下药,排除障碍。
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作家、设 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因A﹥B 且B﹥C 则A﹥C
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 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根据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方向不同
辐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 个方向提出
第二节 思维过程及规律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特 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 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 过程的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 合。
txt心理学第六章完整版
3. 已有知识经验和动机。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时间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同样与自身需要和动机有关。需要和动机越强烈,思维越活跃,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人的动机强度适中,能获得最佳的效率;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是,动机强度偏高,效率最佳;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偏低,效率最佳。
C. 同时,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使得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加深化。
D. 人的思维活动总是照分析、综合、在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
4) 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简答):
A. 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B. 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C. 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十二、 创造思维的过程:
1. 准备期。在这一阶段,创造者收集材料、信息,即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各种信息,组织已有的旧经验,掌握必要的技能。创造活动的准备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的基础准备,另一种是有特定目的的准备;
2. 酝酿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创造活动就进入了酝酿期;
3. 豁朗期。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新的假设出现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做灵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阶段;
4. 验证期。这个阶段,将假设和新的观点放到实践中进行验证,验证可以对新的观点和想法加以判断、完善、修正。
十三、 创造思维的培养:(论述题)
心理学之思维和想象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 2、迁移 � 3、相关的知识经验 � 4、问题解决的策略 � 5、心理定势 � 6、功能固着 � 7、酝酿效应 � 8、原型启发 � 9、情绪与动机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 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 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1、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 中产生有关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成条件:
(1)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及实物标志的意义。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某美术学院举行考试,题目是 “野水无人渡,孤 舟尽日横 舟尽日横” ”,要求考生必须把这两句诗中的意境 在画上确切地表现出来。结果,三名考生分别画 了如下三幅画:
附:创造力自测
测定时,对符合你情况的用 “√” , 不符合的用 “×”,不确定的用 “0”,或 不记符号。你必须用直觉判断,只用50道题目。
1.我不做盲目的事,也就是说,我总是有的放矢,用 正确的步骤来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 2.我认为只提出问题而不想获得答案的事情,无疑是 浪费时间。 3.无论什么事情,要我发生兴趣,总比别人困难。 4.我认为,合乎逻辑、循序渐进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的最好方法。 5.有时我在小组发表意见,似乎使一些人感到厌烦。 6.我花费较多时间来考虑别人是怎样来看待我的。 7.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要比得到别人赞同重要得多。 8.我不尊重那些做事似乎没有把握的人。 9.我需要的兴趣和刺激比别人多。
2、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 过程。 特点:首创性、新颖性、独立性 产生条件: 1 .激发创造动机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利用原型启发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2.2 非正式推理:启发式 启发式 启发式:对一种事物粗略但实用的估计方法 ,它能提供一个行动过程或指向问题解决, 但不能保证有一个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学家和修理工解决单车修理问题的差别。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三、非理性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忽略事实的某些部分,或者 加入主观的想像、愿望。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3.4 事后聪明偏向(hindsight bias) 一旦知晓事件结果,就过高估计对事件预测 的能力的一种倾向;一种“我早就知道”的 现象。 根据当前的知识,我们会重新构建并会记错 早先的判断。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3.5 证实偏向(confirmation bias) 仅仅寻找或者关注那些能证实自己信念信息 的倾向。 “妈妈就是偏心的,你看,礼物都只给我个 小的。” “某某经济学家”的预言等等
一、思维的定义(Thinking)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 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人的理性认识过程, 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什么是思维? 第一节 什么是思维?
二、思维的成分 1.概念 2.原型 3.命题 4.认知地图 5.心里表象
什么是思维? 第一节 什么是思维?
2.1 概念 把具有相同属性的物体、关系、活动、抽象 物或品质进行分类的一个心理范畴。 如:杯子
什么是思维? 第一节 什么是思维?
2.5 心理表象 指反映或者表征类似事物的一个心理表征, 特别是视觉表象。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一、理性推理 推理(reasoning)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心理活 动,涉及对信息进行处理来获得结论。 理性推理是从观察、事实或者假设中做出的 详细的推论。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有如下几种: 1.夸大不可能 2.避免损失 3.心理定势 4.事后聪明偏向 5.证实偏向 6.认知相符的需要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可编辑ppt
1
主要内容:
一、思维概述 二、概念的获得 三、问题的解决 四、想象 五、青少年思维品质的培养
可编辑ppt
2
一、思维概述
(一)思维
(142页)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特点:概括性、间接性
概括 本质规律
感性认识
内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
间接 未知
可编辑ppt
问题 编号
1 2 3 4 5 6 7
8
给定空瓶(单位:升)
3
(二)思维的一般过程
1、 分析与综合 2 、 比较 3、 抽象与概括
(143页)
可编辑ppt
4
(三)思维的分类(144-145页)
1. 直观动作思维 、 形象思维和抽象 思维
2.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可编辑ppt
5
二、概念的学习(151-159页)
给定空瓶(单位:升)
A
B
C
所需的 水量
29
3
20
21
127
3
100
14
163
25
99
18
43
10
5
9
42
6
21
20
59
4
31
23
49
3
20
15
39
3
18
可编辑ppt
解决方式
A-3B B-A-2C B-A-2C B-A-2C B-A-2C B-A-2C B-A-2C B-A-2C
29
用给定容量的空瓶来量所需要的水?
心理学概论第6章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三)敏捷性
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指能单刀直入地指向问题的核心, 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遇事胸有成竹,当机立断,但又不草率行事。 与敏捷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这种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解决问题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1)含义: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抽取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及规律,加以概括。 思维的概括性主要表现在: ① 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② 思维反映事物之间关系与规律。 概括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可以说,概括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维水平.
03
独特性(最高层次: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因而最能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指标)。
04
(四)根据思维的活动结果的创新程度 1.常规思维 它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低,对现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用公式解题。 2.创新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如参加科技竞赛作品的设计。 一般说来,创新性思维具有:敏锐性、首创性、新颖性、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等特征。
第六章 思维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本章概要:
01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心理学2.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3. 授课对象:四川理工学院在校学生4. 课时安排:32课时5.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学导论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分支与研究领域2. 认知心理学感知与认知记忆与思维语言与言语3. 生物心理学神经系统与行为激素与行为进化心理学4.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人际关系与沟通5. 心理测量学心理测量原理与方法常见心理测验介绍心理测验的应用与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心理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心理测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学教材。
2. 辅助资料:心理学期刊、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
3. 心理测验工具:选用权威的心理测验软件和工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心理学导论2. 第5-8周:认知心理学3. 第9-12周:生物心理学4. 第13-16周:社会心理学5. 第17-20周:心理测量学七、教学要求1. 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需参加期中考试,检验学习效果。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课程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学效果。
2.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旨在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提高心理学素养。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1 课程介绍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
解释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强调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的重要性。
1.2 心理学的分支介绍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讨论各个分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研究方法解释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强调研究伦理和道德规范。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2.1 认知过程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解释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
2.2 认知偏差讨论认知偏差的概念和类型,如确认偏误、自利偏差等。
分析认知偏差对决策和判断的影响。
2.3 改善认知能力探讨提高认知能力的策略,如注意力训练、记忆技巧等。
强调认知训练在教育和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3.1 生命周期发展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解释生命周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等。
3.2 认知发展讨论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如皮亚杰的理论、维果茨基的理论等。
分析认知发展对学习和教育的影响。
3.3 情感发展介绍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如情感社会化、情感调节等。
讨论情感发展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4.1 社会影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解释社会影响的概念和类型,如从众、服从等。
4.2 社会认知讨论社会认知的概念和过程,如归因理论、刻板印象等。
分析社会认知对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4.3 群体行为介绍群体行为的概念和类型,如群体动力、群体决策等。
讨论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和群体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心理测量学5.1 心理测量原理介绍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解释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则,如标准化、信度和效度等。
5.2 心理测量工具讨论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如智力测验、性格测验等。
分析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5.3 心理测量分析与应用介绍心理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
公修心理学第六章思维和想象
• (二)知识经验
• 知识经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 检验假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人已有的知识经 验愈丰富、愈概括就愈容易被应用到解决问题 的活动上。
• 一般说来,知识经验越广博就越容易解决问题, 如果知识丰富但结构不合理,思维策略和方法 不科学,或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不能实现广 泛的迁移,也难以解决问题。
请给右列未标 音节的图形标上合 适的音节。
三、推理
• 概念
– 内涵: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 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 活动。
• 种类
–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 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 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三段论推理
• 未婚者都不戴结婚戒指。 • 小李未戴结婚戒指。 • 所以,小李未婚。
•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 • 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 形象思维 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解决
问题的思维。 • 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
的思维。
•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 • 求同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
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又称辐合思维。 • 求异思维 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出多
•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紧密联系的
• 一方面,由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不 表露在外部,而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因此只 有通过间接的途径才能概括地反映出来。
• 另一方面,间接地反映事物之所以可能,是由 于人们通过实践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 联系才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间接地推断其他未 知的方面。
二、思维的分类
• 若问题情景具有很大的确定性,主要服从思维规 律;
• 若问题情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依赖于想 象。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思维与想象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思维与想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思维与想象的概念及其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3. 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与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思维与想象的评价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 思维与想象的概念1.1 思维的定义与特征1.2 想象的概念与特点2. 思维与想象的分类2.1 按照思维过程的指向性分类2.2 按照思维的逻辑性分类2.3 按照思维的创造性分类3. 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特点3.1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3.2 想象的丰富性、生动性、逼真性、预见性4. 思维与想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4.1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4.2 想象在学习和创造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思维与想象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思维与想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
4.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运用思维与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材《思维与想象》。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 案例材料:收集与思维与想象相关的实际案例。
4. 活动用品:准备用于实践活动的道具和器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实践活动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5.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思维与想象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思维与想象的概念及分类。
2. 第3-4课时:讲解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特点。
3. 第5-6课时:探讨思维与想象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4. 第7-8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思维与想象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6学时)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二、授课类别:理论课三、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思维的概念,了解思维的种类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2、明确思维的过程及形式3、理解想象、创造想象的概念,了解想象的种类,创造想象的条件4、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及语言与言语的关系5、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方法四、教学重、难点:思维概念、想象概念、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解决、想象种类、创造性思维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模拟讲课法六、教学组织与设计1、本章较抽象的部分是思维的过程与形式、问题解决,拟采用问题分析的方式来教授这两部分知识,用平时积累的一些思维问题来论证;2、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训练;3、在创造思维的讲解中结合学生自己的创造经历,用大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再现创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心理过程的分析。
七、教学内容:第一节思维的概述(1学时)一、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推知事物过去的历史、认识事物现在的规律性,预知事物未来的进程。
过去:珠穆朗玛峰,4千万年以前的地层。
现在:T根据ST表情推断去内心状态。
将来:“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怎知月晕而风?多次看到,概括出的。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
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
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只所以能间接反映事物,是因为有了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反映客观事物。
二、思维与感知的关系:(1)区别:反映内容、反映形式(2)联系: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感知的提炼与升华。
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操作、实践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人类特有的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思维是否遵循逻辑规则。
可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4)根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四、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一、思维过程:(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定义2、关系(二)比较和分类:(三)抽象和概括:(四)具体化和系统化:二、思维形式(1)概念(2)判断:(3)推理五、思维和语言的关系(1)区别:(2)联系:学生自学教材上的语言与言语一章的相关内容。
第二节想象的概述(1学时)一、什么是想象(一)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新形象形成1、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但个人尚未接触的事物形象。
如,没有到过海边的人,通过别人的描述可以产生波涛汹涌浩渺无边的大海形象。
2、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待于创造的事物形象。
如,作家、作曲家、发明家在实现创造之前,他们所要塑造的新人物、所要普写的新乐曲,所要发明的新成品,就已形象地出现在他们的头脑中了。
3、新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
例如,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关于神、鬼、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形象。
二、想象的功能(一)预见功能。
人类活动同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存于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和计划性,也就是人能实现在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工程师的工程设计,都是想象预见功能的体现。
因此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二)补充功能人们可以借助想象的机制,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间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经验的范围,对客观事物进行更充分、更全面和更深刻的认识。
如恐龙、星球的演变。
(三)代替功能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的某些需要和活动不可能满足或全面实现时,可以通过想象来代替,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如儿童的游戏。
三、想象的种类(一)根据想象活动是否有自觉的目的性,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
1、无意想象定义: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如:看云、听故事、看冰花等。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
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2、有意想象定义: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设,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二)按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1、再造想象(1)定义: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看地图再造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相对的,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的,而实际上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形象。
再造想象仍然有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每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再造想象的内容和创造水平必然有一定差异。
(2)形成条件。
A、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
不懂外语的人,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外语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场景的形象。
符号—形象B、丰富的表象的储备。
有关表象储备越丰富,再造想象越准确和充实。
(3)意义A、使人有可能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B、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使己掌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2、创造想象(1)定义: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独创的过程,具有首创性。
如: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形象。
舞蹈家创编一套新的动作组合,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地综合而形成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形象。
(2)特点: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
(3)条件:A、社会实践的需要:B、创造者强烈的创造欲望。
C、丰富的表象储备。
D、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
E、积极的思维活动。
3、幻想(1)定义: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2)分类: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把幻想分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
A、积极的幻想(理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
B、消极的幻想(空想):违背客观一物的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
它常使人脱离实际,想入非非,以无益的想象代替实际行动,害怕坚苦的劳动和逃避困难,给人带来挫折失望第三节问题的解决一、什么是问题解决(1)什么是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应具备的条件二、问题解决的过程(1)尝试错误说:美,机能主义,桑代克(4)顿悟说:德,格式塔,苛勒(7)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开端(2)分析问题(3)捉出假设:是问题解决最关键的阶段(4)检验假设: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知觉情境(2)问题表征(3)思维定势(4)动机与情绪(5)个性特征第四节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创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独特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独特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是用与众不同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德国的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用独特的方法,很快解决了1+2+3+……99=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表现。
2、新颖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结果、结论包含有新的因素。
如,歌白尼对“地心说”表示怀疑,经过长期的观察,提出了“日心说”的新观点。
二、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我们要解决某一创造性问题,首先进行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的方案;然后进行集中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一种最佳方案。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发散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解决问题方案。
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
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例如,让学生说出“红砖”都有哪些用途,学生可能回答:盖房子,筑墙,砌台阶,修路,当锤子,当武器,压纸,作画写字,磨红粉当颜料,练功,垫东西,吸水……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的数量越多,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
发散思维的着三个特点有助于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
集中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集大成的作用。
当通过发散思维,提出种种假设和问题的方案、方法时,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设想,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靠集中思维宋承担的,集中思维具有批判地选择的功能。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越明确,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创造性活动就容易进行。
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在于反复的创造性活动。
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或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活动,会使学生遇到种种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条件。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创造活动过程是由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又由集中思维再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的过程。
其中发散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训练,限制与排除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消极作用来进行。
例如,每次作业内容不要太单调,不要机械地死套公式,应多出一些选择题来锻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出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等。
教师也可利用数学应用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般可分为三步走:一是教小学生认识数量关系;二是让小学生根据题中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思考能提出哪些问题;三是进行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小学生把应用题,通过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