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合集下载

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心理学在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面临问题或任务时,能够产生新颖、有独创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分享有趣的事例和故事,以及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对问题和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

2.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权和表达空间。

学生在讨论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促使学生形成自信和勇气,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学习资源和环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让学生能够广泛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教室环境的设计也需要提供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氛围,如墙上贴上学生的作品和创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意识。

他们应该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不要轻易放弃。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处理问题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教授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如分析、归纳、排除法等。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学生通过多次的实践和应用,逐渐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2
8
3
2 7
8 6
3 5
2 8 7 6
3 5
1
6
4
5
1 ※ 4
1 4 ※
※ 7
3、问题行为图
由两个成分组成,一是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 所知的关于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二是操作,即人 在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在制图时,可用方框来表示知识状态,用箭头来改变知 识状态的操作,箭头的方向指出知识状态变化的路线。 一个被试解决“DONALD+GERALD”的口语记录片断:
(二)比较
1、定义:是将对象的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确 定它们的区别、共同点及其关系。
2、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形式:
(1)同类事物的比较;
(2)不同类却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比较。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和过程; 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 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2、树形图 又称搜索树,它象一棵倒置的树,有树干和许多分枝。 从树干的起始状态引出一些分枝,并且指明在所有可能 的方向上进行搜索所产生的各种中间状态,直至目标状 态。 以八张牌难题的部分树形图来说明。图中任何一条路线 都表示问题解决者可能移动的一种步子序列。
2 8 1 6 3 4
起始状态
7 ※ 5
第六章
第一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
思维概述
第二节
问题解决
本章要求:(1)了解思维的种类、思维过程;
(2)掌握发散性思维的特征、问题解决过程 及其特征; (3)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本章重点:问题解决 本章难点:问题解决方法的习得 本章课时:6课时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 内在联系。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创造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8
四、思维的形式
(一)概念的含义 – 内涵: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
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 – 理解: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
12
(二)问题解决的概念
– 内涵: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心理活动过程
–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 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人 类思维的普遍形式。
– 代表: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1972)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14
(三)问题空间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三种状态: 初始状态:是问题解决的最初状态。 目标状态:是问题解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其间所需要通过的各种 操作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状态。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称为中介状态。 上述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问题状态空间。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18
(二)“试误说”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 1847~1949)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 和动物一样,是通过许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问题 答案的。
用猫进行了著名的迷笼实验。
(三)“顿悟说”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他认为人类解决 问题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突然地找到了答案,即对问题的整个情境产生了理解。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必备项)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它是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该课程的活动主要由课堂讲演、课堂讨论、课例录像分析、课堂观摩以及探究学习等五部分构成。

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2.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

4.课程地位: 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二、课程目标(必备项)1.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通过学习理论的学习,探讨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为师范生今后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教学心理的探讨,以求提高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一)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主要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研究趋势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主动联系教育实际,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建立对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的认识。

课前学习要求:阅读教材与相关推荐阅读的文献重点、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3.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哪些主题?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教育心理学的可分为哪几个阶段?4.教育心理学当前的主要研究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5.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及所用研究方法。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招聘广告:应聘者必须能熟练地打字,善于解决办公室里的问题。
一 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
主试问:“你说的打字的问题是什么意思? 应聘者:“我常常发生很大的困难,不知道应该打哪一个键,可是在周围找一阵后,我总能找到那个键解决问题”
一个应聘者打电话来说:“我特别善于解决打字的问题”。
1、什么是问题
1、什么是问题 问题的心理学描述 所谓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障碍—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分析问题。(主要是分析问题的要求与条件,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关系,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检验假设。(直接检验 、间接检验)
02
03
01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构成 问题呈现方式 问题:求内切圆半径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 面积。 问题呈现方式一 问题呈现方式二
在头绪不是太多的情况更管用。
启发式策略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启发式策略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 手段-目的分析有两种分析方式:一种是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另一种方式是寻找消除差别的算子。 该策略的核心是要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
2
1
解题情境
软性情境:问题解决者不能明确感知,但对其解决问题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期望、暗示、政治、文化、领导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教学应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
• 好处: ①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②利于记忆的保持。 ③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 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⑤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间 隙。
教学应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
• 学习的准备性: 激进的观点:“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 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 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 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
发现学习是最佳学习方式
•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 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 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
答案。
• 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 原理原则。
• “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
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
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
发现学习是最佳学习方式
• “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出的发现,还 是科学家通过努力于尖端的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发 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
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
思维去推理、解释周围的事物。
•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 后期及其以后的年代。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 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人关于现实世界 的内在的编码系统(coding-system),是一系列相 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 • 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籍以加 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 人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 借助已有的类别来感知、处理外来信息,并基于外 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 • 学习在于超越所给的信息。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结构 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可以选择一个定义良好的途径来达到解 决问题的目的。
与结构良好的问题相对的就是结构 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一个更为完善的定义(Duncker,1945)
一个问题产生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 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 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 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个需要的情境时,就 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任务是设 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 境达到需要的情境。
2.问题解决
结构不良是指,这类问题没有明确 的解决途径。
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研究是一个结构不良问题,而不是一 个结构良好的问题。
教师应当学会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结 构良好的,什么样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
2.定义明确的问题 和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问题本身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全部信息,这样的问题就是“定义明确” (well-defined problem)的问题。
目标中隐含着清楚的判断标准。
例如:象棋
目标状态或初始状态或两者有时只有 部分论述,这种缺乏某种成分的问题被认 为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
我们在世界上面对的大部分是定义不 明确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一个人的成功?
一般地讲,如果初始状态是模糊的或 不具体的,或目标状态不清楚,或要求从 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操作是不清楚的, 这个问题就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关注问题解 决的每一个步骤。

心理学概论第6章思维

心理学概论第6章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三)敏捷性
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指能单刀直入地指向问题的核心, 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遇事胸有成竹,当机立断,但又不草率行事。 与敏捷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这种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解决问题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1)含义: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抽取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及规律,加以概括。 思维的概括性主要表现在: ① 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② 思维反映事物之间关系与规律。 概括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可以说,概括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维水平.
03
独特性(最高层次: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因而最能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指标)。
04
(四)根据思维的活动结果的创新程度 1.常规思维 它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低,对现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用公式解题。 2.创新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如参加科技竞赛作品的设计。 一般说来,创新性思维具有:敏锐性、首创性、新颖性、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等特征。
第六章 思维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本章概要:
01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项选择题1.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缩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试误法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3.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4.发散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是()。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5.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应了创造性的()特征。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6.搜寻解决方法的首选策略是()。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启发式策略D.问题分解E.想法-检验7.当人们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

A.流畅性B.变通性/灵活性C.独创性D.新颖性8.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表征是在()阶段。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A.目的性B.序列性C.结构性D.认知性10.有一种创造,它所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人而言具有独创性。

这种创造叫做()。

A.假创造B.真创造C.类创造D.虚创造11.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l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

机械原理
能量守恒 牛顿原理 应用条件
坐标变换 如果有加速度 如果平衡 斜面
平面 木块 表面性质 第二定律 ∑F=0

摩擦 引力 常态力
F=MA
专家关于“斜面”的记忆结构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鼓励质疑 2.问题难度适当 3.学会正确表征问题 4.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丰富学生的观念性知识 学会整理观念性知识 5.重视知识的程序化(自动化、策略) 6.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问题解决
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Anderson,1990)
目的指向性 子目标的分解 算子的选择
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1.理解与表征问题
理清问题中蕴含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关系,明 确问题的结构。
主要: 抽取相关信息
表征问题
例1:在拉凯店,每小块黄油65分,比万斯店便宜2 分。在万斯店买4块要多少钱?
老师问,“每瓶装多少?” “2/3升。”
“这是多于还是少于1升?” “少于呀。”
“共有多少瓶子?” “6个。”
“那少于6升的瓶子怎能装18升?”
学生想想,做了怪脸说,“就这么做出的”
(采自P.Eggen,1997)
三.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专家的主要特征表现
知识程序化(将陈述性表征转变为程序性知识) 记忆问题的组块大(大师:组块均3.8个棋子,7.7个组块;
对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各策略的适应情景
7.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 深刻性与广阔性 独立性与批判性 灵活性与敏捷性 逻辑性
思维品质训练与思维策略训练的有机结合
1.请将下图分为二等分 2.请将下图分为四等分
3.请将下图七等分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思维知识点汇总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思维概括性是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映,而感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多选、简答)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脑海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一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二)比较(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把事物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内容的舍弃。

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多选、简答)(一)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单选/多选/填空)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

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借助手指这种思维活动。

2.具体形象思维。

是运用已有表象产生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主要的思维类型。

如:在头脑中用3个苹果加4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预测与推断
鼓励学生预测问题的可能 结果,并推断出可能的原 因和解决方案。
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信息整理
教导学生如何整理和分析 问题相关的信息,从中提 取关键要素和关系。
逻辑推理
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方 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 理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
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不盲目接受现有观点。
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启发式策略
教授学生使用启发式策略,如分治策 略、逆向思维等,来寻找问题的解决 方案。
创新性思维
实践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将所学 问题解决策略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 的解决方案,不受传统思维限制。
04 创造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理念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 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集 体讨论、交流,激发彼此的灵感
和创意,共同解决问题。
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 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培养其
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创新教育评价
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给予积 极的反馈和指导。
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宽松的环境
创造一个鼓励自由思考、开放交流和 自主探索的环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 创造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
通过训练个体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 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 创造力。
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鼓励个体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积 极探究和尝试新事物,有助于培养创 造力。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一、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概述1.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是指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系列性;(3)情境性;(4)经验性。

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它是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和前提。

(2)分析问题。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在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3)提出假设。

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它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直接检验(实际操作)、间接检验(思维活动)。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愈系统、愈概括、愈活化,就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对问题解决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

有研究表明,优等生的知识总量显著多于差生,并且其结构趋于更加合理。

3.定势和功能固着。

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定势常常意识不到,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物体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45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五)流畅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产 生的数量越多,思维流畅性越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 1、用词的流畅性; 2、联想的流畅性; 3、表达的流畅性; 4、观念的流畅性;
46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六)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之一。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认知 飞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集中全部精 力解决问题时,因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 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终止一连串导向目标的行为”
(2) 动机是个体创造能力的核心
个体由于某种需要而引发某种行为之后,会积极、努力 地采取行动,直至满足需要,完成动机目标。
49
四、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内部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1.动机对个体创造力发展影响
(1)动机
关于动机的表述,不同的着眼点会有不同的表述。泰
勒等人认为:“动机……被心理学家一致地认为是一个过
41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新颖性 与一般思维活动相比,创造性思 维最突出的特征是与创造性活动 联系在一起,其思维结果具有新 颖性。
42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二)敏感性
是指具有及时把握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创 造性观念的把握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感受性。 独特新颖观念就如歌德所说的那样,“像一 位陌生的客人”来到思想者身边,思维的敏 感性就是这位“陌生的客人”,富有创造力 的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 4.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 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 •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S-R公式不能解 释人的复杂行为背后的心路历程,尤其不 能解释人的行为的个性差异。O表示有机 体的内部变化。这是托尔曼的一大贡献, 也符合“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这条辨证 为唯物主义原理。 • S-stimulus 刺激 • O-Organism 有机体 • R-Response 反应
• 2.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以意识为中介 的 • 学习者主动地去构造一种完形,这种构造 作用后来发展成为中介变量、认知地图、 图式、认知结构等概念。 • 3.学习是由顿悟 顿悟实现的 顿悟 • 学习是由顿悟 顿悟实现的,而不是由渐进的尝 顿悟 试错误的过程实现的。这是格式塔心理学 家对学习研究的一大贡献。问题是完形上 的缺口;问题解决是对情境的整体理解, 是旧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形成
• (四)促进学习的条件 • 第一,知识的呈现方式。必须选择和学习 者当前的智力水平相适应的形式来呈现新 知识。 • 第二,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 要条件。结构是指知识构成的基本架构。 如果教材的组织缺乏结构性,或者学生本 身缺乏认知结构的基础知识,发现学习是 不会发生的。
• 第三,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的主动性体现在他必须主动地让新知 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对新现象 进行归类和推理。 •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 学习的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 现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知识学习成功 的关键。
• 局限性有二: • 1.不如行为主义学习论完整具体。行为主 义学习论强调渐悟,渐悟可以详细探讨其 心路历程,所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而 “顿悟”不可言说。如佛教的“天眼”, 认为“天眼”一开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 2.有过于强调顿悟之嫌。 • 顿悟是有条件的,这条件便是学习情境的 设置要完整、难度适中、要使学习者能够 知觉到。

华莱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华莱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2011-03-31 20:56:52)转载▼标签:《中学心理学》解决问题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应用环节。

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中学生应用知识是中学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启动主动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过程。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什么叫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所涉及的几个心理学概念1.问题及其种类(1)认知心理学家邓克尔认为,问题即有机体具有一个目标,但并不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标是所面临的情景。

(2)梅耶认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状态,而不知道如何排除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

(3)对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的心理学家则倾向于认为,问题一般由三部分构成:a给定状态,即问题的现实情境与已知条件;b目标状态,即解决问题的最终要求;c阻止给定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障碍,即阻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以及当前处于无知状态的方法策略和潜在资源。

(4)一般把问题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又叫封闭式问题,又称为结构良好问题;一类是未定答案问题,又叫开放式问题,也叫做结构不良问题。

2.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一般分为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新性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有效思维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明确目的性(2)一系列心理操作程序(3)认知参与(二)问题解决的类型1.根据问题解决所涉信息的清晰程度,分为清晰的问题解决与模糊的问题解决2.根据问题的出现方式,分为别人提出的问题解决和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3.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问题解决和复杂问题解决4.根据问题解决的目标特征,分为需要发现、检验规律的科学性问题解决和需要设计方案或产品的技术性问题解决5.根据问题解决的对抗性,分为有对手的问题解决和无对手的问题解决6.根据问题解决的专门化程度,分为一般领域的问题解决与专门领域的问题解决7.根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应用的结构化程度,分为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二、问题解决过程(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与流程1.杜威的经典问题解决过程:最早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描述的是杜威,包括五个步骤,(1)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2)将问题识别出来(3)收集关于问题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并据此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决定接受假设或拒绝假设(5)形成结论并评价结论2.华莱士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华莱士在观察学生顿悟式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四阶段论,(1)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信息(2)沉思阶段,主要为酝酿问题解决方案(3)灵感或启迪阶段,此阶段中,问题解决者头脑中可能涌现出问题解决办法,突发式地使问题迎刃而解(4)验证阶段,验证各种解决办法的有效性3.奥苏贝尔流程:奥苏贝尔和鲁宾逊通过学生对几何问题解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流程,分为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的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白(4)解答问题之后的解验4.格拉斯流程(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2)制定计划(3)重构问题表征(4)执行计划与检验结果5.基克流程:将一般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四个阶段(1)理解与表征问题(2)寻求答案(3)尝试解答(4)评价总之:首先必须界定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最后对思维的结果进行检验,如不能达到目标,则从第一步做起。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6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6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与1910年根据自己大量的观察和逻辑分析,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五个步骤:1、失调:感受问题的存在;2、诊断:确定和界说问题;3、假设:在分析问题空间的基础上,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其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有关的北京观念和先前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形成假设;4、推断: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进行经验的或实际的检验,推断这些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对问题再作明确的阐述,以检验各种假设,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5、验证:找出经检验证明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的方法。

2.美国心理学家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关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1、准备期;2、孕育期;3、明朗期;4、验证期。

3.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4.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

创造性思维使“一种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5.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既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中疑难的过程。

6.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以知信息,产生出某中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通常也称创造力。

7.发散性思维: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

8.集中性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9、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

10. 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算法策略 (二)启发式策略 (三)产生—检验策略 (四)头脑风暴法
14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Eg: 一个保险柜有三个旋钮,每个旋钮上都有0~9个数字。要求 用尝试错误法打开这个保险柜,就要将三个旋钮上的数字随 机组合,共有10×10×10=1000种组合
24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问题的表征 (三)问题情境 (四)定式 (五)功能固着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七)个性差异 (八)人际关系
25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 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 的经验,即专家知识。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7
专栏5-1 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说与“顿悟”说
桑代克迷笼实验 苛勒对顿悟的研究
8
桑代克迷笼实验
尝试错误是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 (Thorndike, 1898)从动物 学习实验而提出 的,就是人们在 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可能采用随机 尝试的方法,经 过多次尝试错误, 最后找到答案。
桑代克问题箱9
32
33
34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在面对比较容易的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但在解决 困难问题时,动机太高效率反而会下降(R.M.Yerkes & J.D.Dodson,1908)。
35
36
(七)个性差异
● 理想远大、意志坚强、情绪稳定、 富有创造性等优良品质都会提高解决问 题的效率。而缺乏理想、意志薄弱、情 绪不稳定、骄傲懒惰、墨守陈规等消极 的个性品质都会有碍于问题的解决。
4
问题的三种基本成分:
5
(二)问题的类型划分
1.界定不清晰问题与界定清晰问题 2. 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3. 一般领域的问题与专门领域的问题 4. 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5. 有固定答案问题和无固定答案问题
6
二、问题解决及其问题解决的阶段
(一)问题解决的心理学含义
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是由一 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 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 的思维操作的过程。
优缺点: 题解决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尤其是当问题复 杂,尝试的次数较大时。另外,当有些问题尚不清楚有那些 方法可以尝试时,运用尝试错误法将是无效的。
15
(二)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2. 逆向搜索策略 3. 选择性探索
16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发现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 别,用某种操作来缩小这种差别,逐步 接近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具体的说,就 是将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 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21
结果
22
(三)产生—检验策略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假如你进入一间房间,用手去开电 灯开关,但是电灯没有亮。
这时可能的原因有(a)灯泡坏了;(b)停电了;(c) 开关坏了;(d)电灯插座坏了;(e) 电路断路器出了差错; (f) 保险丝断了;(g) 电线短路了。
23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二)启发式策略 (三)产生—检验策略 (四)头脑风暴法
17
河内塔问题
初始状态
条件:每次只移动一 个盘,大盘不能放在 小盘上,可利用柱2。
目标状态
A B C
1
2
3
1
2
3
18
河内塔解题步骤
19
例一
求证:AC=BD
20
这是一个加法算式,10个字母分别代表0-9 个数字,已知D=5,求其它字母分别是什么?
DONALD + GERALD
ROBERT 字母: A B D E G L N O R T 数字: 1 2 3 4 5 6 7 8 9 0
● 智慧品质、想象力等也影响着问 题解决的效率。
37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3)假设:提出问题的各种假设。 (4)推断: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
加以阐述。 (5)验证: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11
(二)问题解决的阶段
2.我国心理学家一般倾向于把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2
巧取硬币
13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苛 勒 的 顿 悟 研 究
10
(二)问题解决的阶段
1.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J.Dewey)于1910年根据自己大量 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1)失调:是在心理上出现困惑、挫折感或意识到困难的 状态。
(2)诊断: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的, 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
26
已知R=2cm,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 积
A
B
27
一个人的知觉特点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28
29
(四)定式
定势是人们接受了一个刺激物或刺激信号以后,马上根据以往的经验或习惯而 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可以促进问题解决,也可以阻碍问题解决。 对于后者的研究,以陆钦斯(A.S. Luchins,1946)的实验最为著名。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 性思维1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问题解决 第二节 创新思维
2
第一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问题的类型划分 二、问题解决及问题解决的阶段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五、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3
一、问题及问题的类型划分
(一)关于问题的定义 所谓“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 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因而感 到疑难的情境。 心理学家比较赞同梅耶对问题构成的分 析,梅耶认为一个问题有3种成分构成:给 定状态,目标状态以及阻止给定状态转变为 目标状态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