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教学提纲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1、有结构的问题: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
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
②解法的确定性。
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
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
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
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
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
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
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
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
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初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全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圣才出品】
第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目标】1.掌握问题解决的相关概念并灵活运用;2.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原理;3.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4.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掌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6.掌握创造性定义及其基本特征;7.了解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8.了解创造力研究的基本进程;9.掌握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0.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核心讲义】一、问题解决概述1.问题解决的含义(1)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类型①有结构的问题;②无结构的问题。
(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目的性;②认知性;③序列性。
2.问题解决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确认当前问题的存在,它是问题解决的起点。
人们只有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才可能引发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是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分清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或适当的图示对问题进行表征。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即提出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或方法。
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
通常,如果表征中预示出可能的解题策略或者方法,个体就直接提取该策略来解题,如果没有出现预示正确答案的方法,个体得进行策略的搜索。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即通过一定方法以确定假设的合适性、科学性等。
通常,在选择并运用一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种策略运用的结果进行评估。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问题中的事件及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以及物体当时表现出的特定功能。
这些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可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若大量的知识是以杂乱无章的方式贮存在头脑中的,则对于有效的问题解决毫无帮助。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3、问题解决的过程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
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已有的观点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过程,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
掌握创造性的含义与心理结构,理解如何培养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创造性思维;难点是问题解决的训练。
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
关于问题解决的学说有联想理论和格式塔理论。
本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出现了新的转折。
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此来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对人的问题解决的研究。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含3个基本的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
第一,给定成分: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与问题情境的描述,即间题的起始状态。
第二,目标成分:关于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所要求的答案,也就是问题的目标状态。
第三,障碍成分: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问题的目标状态之间的中介状态与各个步骤。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是指对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在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可能操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算子都是清楚的。
明确限定性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归类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重新排列问题。
归纳结构问题给予几个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隐含再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
例如:类推问题转换问题给予一个最初的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一系列到目标状态的操作。
例如:著名的河内塔问题,传教士与野人过河问题,水罐问题等常见于研究的问题。
教师资格证——两学复习材料——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共15章)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指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它只能是那些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间接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的情境,而不是指个人直接运用已有知识(即仅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有的问题都含有3个基本成分:(1)一组给定的已知条件即初始状态;(2)期望达到的目标即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的类型:☐ 1. 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即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要达到的目标即目标状态(goal state)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到达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 2.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界定含混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就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2008、2010简答)☐ 1. 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 2.认知性: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不属于问题解决,因为没有心里加工过程。
☐ 3.序列性:一系列的心智操作过程,例如分析、联想、比较等⏹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问题的时间等有关。
☐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即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
☐影响因素: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记忆、思维等。
☐ 3.提出假设☐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1)算法式: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优点: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教育心理学第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目标状态:即问题要求的答案
障碍:在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一系列需要加以克服的因素
定义:问题(problem)是在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 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二)问题的分类
JPKC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各种各样,但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 界定清晰的问题:条件清楚、目标明确的问题
体化:“有些香蕉是绿色的,有些橘子是绿色的。所以, 有些香蕉是橘子。”对于这一结论,每个人都知道是错误 的。可见,将问题具体化,有助于问题解决。
结论: ①解决具体问题易,解决抽象问题难 ②解决纯数字题易,解决文字题难
4.问题的结构特点
【九点图问题】
JPKC
(二)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要计算西尔维亚在快餐店逗留的时间,只需要知道她到达 和离开快餐店的时间(6:18到,9:25离开)就行了。 ——但是,有用的数据和许多无关的信息混杂在一起,从而增 加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困难。
JPKC
德国心理学家戴维·卡茨(David Katz, 1950):多余刺激对问题解决的干扰作用
实验发现,有名称的数学加法增加了12%的 时间。
【用餐问题】
JPKC
西尔维亚在6点18分和3个朋友走进一家快餐店。她们买了4份 汉堡面包,每份1.25元;2份法国油炸马铃薯条,每份65分; 3杯苏打水,每杯75分,另外还买了1份洋葱,花去55分。西 尔维亚的母亲让她在9点前回家。但当她告别朋友离开快餐店 时,已经晚了25分钟。西尔维亚按每小时80英里的速度,开 了3英里回到家。问西尔维亚在快餐店停留多久? (Slavin,1989)
中国心理学家:四阶段说 (一)发现问题 (二)理解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验证假设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结构 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可以选择一个定义良好的途径来达到解 决问题的目的。
与结构良好的问题相对的就是结构 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 即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
一个更为完善的定义(Duncker,1945)
一个问题产生于一个活着的人,他有 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 个目标之时,每当他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 从一种情境达到另一个需要的情境时,就 要求助于思考……。这种思考的任务是设 计某种行动,这种行动能使其从当前的情 境达到需要的情境。
2.问题解决
结构不良是指,这类问题没有明确 的解决途径。
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研究是一个结构不良问题,而不是一 个结构良好的问题。
教师应当学会判断什么样的问题是结 构良好的,什么样的问题是结构不良的。
2.定义明确的问题 和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问题本身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全部信息,这样的问题就是“定义明确” (well-defined problem)的问题。
目标中隐含着清楚的判断标准。
例如:象棋
目标状态或初始状态或两者有时只有 部分论述,这种缺乏某种成分的问题被认 为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ill-defined problem )。
我们在世界上面对的大部分是定义不 明确的问题。
例如:什么是一个人的成功?
一般地讲,如果初始状态是模糊的或 不具体的,或目标状态不清楚,或要求从 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操作是不清楚的, 这个问题就是定义不明确的问题。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关注问题解 决的每一个步骤。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简答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在某种条件下相互关联,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说明,高智力只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性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出假设是指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在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时,上述几个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往往比较简缩,如在理解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假设。
教育心理学课件—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 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 (一)问题 • 含义
思维为支持性因素、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二)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含义
• 发散思维
– 求异思维,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 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或核心
• 聚合思维
– 求同思维,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三)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 基本特征
–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 三、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造性的含义
• 含义
– 过程定义
• 早期行为主义者、格式塔心理学、信息加工
– 人格定义
•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 发散思维训练:材料扩散、功能、结构、特征 – 推测与假设训练 – 自我设计训练:小制作、小发明 – 头脑风暴训练:奥斯本
• 吉尔福特:人们所特有的能力
– 产品定义
• 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定义 • 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并且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 创造性是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或特性
– 结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灵感、美感 –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它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四
、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联想技术 联想技术包括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两种。定 向联想,指对联想的方向给出了规定,是有限制 的联想方法
四、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培养
(一)创造性学习 国内学者把创造性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 几点: 1.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2.创造性学习倡导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 策略 3.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 习方法 4.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 追求的是创造性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会”水平 取决于“爱学”的程度
创造性
第二节
二、创造性的结构与成分 (一)创造性的信息加工结构理论
1.获得信息的能力 2.储存信息的能力 3.激活信息的能力 4.加工信息的能力 5.输出信息的能力 6.监控能力
创造性
第二节
二、创造性的结构与成分 (二)创造性的投资理论 这是由斯滕伯格(Sternberg R.J.)和洛 巴特(T.Lubart)共同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以 往的各种创造力构成理论大多强调其中的某些 方面而忽视、排斥其他方面。为此,他们试图 对创造力的构成成分及其结合方式作出较完整、 较全面的解释。
沉思,即酝 酿阶段
灵感或启迪, 即突然涌现 出问题解决 办法
验证阶段, 即检验各种 解决办法
第二节
创造性
五 创造性的测量
(一)实验法 (二)评定法 (三)测验法
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性测验 2.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3.芝加哥大学创造性测验
返回
创业的核心任务是经营创业项目,所以创业 项目也是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选定创业项目是 开展创业活动的第一步,因为创业项目的选定可 一、创造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以为整个创业活动指明方向,成为以后创业相关 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 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功能固着: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5.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答:(1)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求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
(3)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2.简述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答:(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另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有哪些?答:(1)提高学习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有哪些方法?答:(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网络结构。
6.教师应该怎样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答:(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7.老师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答:(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简述创造性的基本特征?答:(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整理)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教育学院心理系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无论是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适应问题。
本章的主要内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及其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的含义•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起始状态: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常常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问题有两个关键特征•某种情境下的未知状态•发现解决这一状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或智力上的价值问题的类型•结构良好问题vs 结构不良问题对代数式a²-2ab+b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因式分解(二)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例如,河内塔问题(tower of Hanoi problem)目标:将盘从柱1移到柱3,且保持原大小顺序。
规则: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移动时可利用柱2。
两个问题的情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个字谜,会意格,谜底是一个双音节词,这个双音节词是什么?–有7个银币,其中的一个是假的(重量较轻),如何在天平上只称两次,找出这个假币来?•问题解决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目标指向性–认知性操作–操作序列性1.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进行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上述两个问题的目的?2.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也有目的性,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如走路、系领带3.操作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vs 创造性问题解决问题的类型:结构良好问题 vs 结构不良问题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分析•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柯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阶段说”呈现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选择最佳假设斯滕伯格问题解决的七个步骤•问题识别•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小鸟飞行问题)如图斯滕伯格问题解决的七个步骤•问题识别•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小鸟飞行问题)•形成策略•组织信息•分配资源•监控•评估(象棋问题)象棋问题•有4个人一起下象棋,每人下了2盘,问总共下了几盘棋?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问题情境•无关信息的干扰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或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刺激模式圆外切正方形图这两个问题情境一样吗?•“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0元买回来,再以900元卖出去。
教育心理学之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之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交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
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评价标准和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第0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加涅认为: “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 解决问题 ——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
”事实上我们每 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
人类的文明史, 从火的发明到宇宙飞船上天, 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
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显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内容。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1.什么是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人们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不断地去解决它们。
要详 细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首先应了解到底什么是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人们把问 题定义为: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其实就是个体 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处理当前所遇到的疑难情境。
也就是难题。
事实上,任何问题都必然含有四个基本的成分。
一是目的, 即在某种情境下想要干什么。
一种情境可能有许多目的,也可能只有一种目的; 目的可能很明确,也可能很模糊。
教学情 境中的大多数问题目的是相当明确的。
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 这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一开始 就已具备的知识技能。
三是存在的障碍, 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
是解决的方法, 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法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能力、知识、工具等。
另外, 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 取决于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 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 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 对勤于思考、 问题,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者则未必是问题。
2.问题的分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倾向于把问题分为两类。
(1)有结构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非常明确,个体只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 就呵获得问题的答案。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2)结构不良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 因素不确定, 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整理)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教育学院心理系问题解决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无论是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适应问题。
本章的主要内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及其培养第一节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的含义•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起始状态: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常常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问题有两个关键特征•某种情境下的未知状态•发现解决这一状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或智力上的价值问题的类型•结构良好问题vs 结构不良问题对代数式a²-2ab+b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因式分解(二)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例如,河内塔问题(tower of Hanoi problem)目标:将盘从柱1移到柱3,且保持原大小顺序。
规则: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移动时可利用柱2。
两个问题的情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个字谜,会意格,谜底是一个双音节词,这个双音节词是什么?–有7个银币,其中的一个是假的(重量较轻),如何在天平上只称两次,找出这个假币来?•问题解决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目标指向性–认知性操作–操作序列性1.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引下进行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上述两个问题的目的?2.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也有目的性,但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如走路、系领带3.操作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vs 创造性问题解决问题的类型:结构良好问题 vs 结构不良问题二、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分析•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柯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阶段说”呈现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选择最佳假设斯滕伯格问题解决的七个步骤•问题识别•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小鸟飞行问题)如图斯滕伯格问题解决的七个步骤•问题识别•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小鸟飞行问题)•形成策略•组织信息•分配资源•监控•评估(象棋问题)象棋问题•有4个人一起下象棋,每人下了2盘,问总共下了几盘棋?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问题情境•无关信息的干扰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或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刺激模式圆外切正方形图这两个问题情境一样吗?•“有一个人用600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0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0元买回来,再以900元卖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1、有结构的问题: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
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
②解法的确定性。
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
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
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
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
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
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
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
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
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
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将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应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可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如何教会学生解决问题?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3、在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理解1、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出假设是指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在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时,上述几个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往往比较简缩,如在理解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假设。
但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存在的,并可能出现多次的反复循环。
3、问题表征[参考答案]问题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
4、结合实例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要点]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体化的知识结构。
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第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
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主动发现问题,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5、怎样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009年,吉林)[答案要点]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评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对理论知识点有所掌握,然后才能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案例也是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的考点。
6、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案要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
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
(2)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算法和启发式两种。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
7、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8、结合实例分析一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知识记忆越牢、越准确,提取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只有被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
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得以融会贯通,建立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解决问题,教师可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授诸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心智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要求学生模仿掌握。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发现与识别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最难、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深刻识别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