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方式回归生活,拓展课堂空间合作学习
生活化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活化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生活化教学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本文以《春天来了》为例,探讨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二、教学背景《春天来了》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尝试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春天来了》的教学实践中。
三、生活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天的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 教学内容(1)生字词:春、天、来、了、花、开、草、绿、风、暖。
(2)课文内容: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开草长,风暖日丽。
3.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景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春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春天来了,大自然会发生哪些变化,并举例说明。
(4)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春天景色,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播放春天景色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春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请谈谈你们对春天的印象。
生1:春天很美丽,万物复苏,花开草长。
生2:春天阳光明媚,温暖宜人。
(2)自主学习教师分发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春天来了,大自然会发生哪些变化,并举例说明。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基础课程改革百问
基础课程改革百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第一,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二,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第三,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第四, 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 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 有独特性, 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 学习的主体, 责权的主体)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第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不家务事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三,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四度”好课堂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四度”好课堂摘要: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揭开了“课堂革命”的序幕,课堂改革如火如荼。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打造具有学生主体参与度、学生思维深度、学习效度和教学互动温度的“四度”好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参与度,深度,效度,温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新时代,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迫切呼唤“课堂革命”,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21 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我国自 2001 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小学课堂在静悄悄的变化——从“知识传递”到“知识构建”的课堂转型(钟启泉,2017)。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育人的主渠道。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一堂好课应以“四度”即参与度、深度、效度、温度为指标,打造“四度”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落实新课改要求,培育时代新人。
一、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堂好课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这一主题展开研究。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多以传统的讲解方式为主,将教材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孩子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常常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缺乏对于真实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回归生活实践,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生活实践场景构建要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就需要在校园和社会生活场景中构建相应的实践项目。
比如校园内可以设置交通安全守则、环境卫生公约等项目,组织学生们亲身参与相关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交通规则、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道德和法治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法院、派出所等地方,让他们了解和体验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从而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学校开展法治教育讲座,让学生们听取法律专家的讲解,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对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四、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更加重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深化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加强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法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们在模拟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再枯燥而是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践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生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最新文档
“四生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G633.41“四生课堂”是指: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成课堂、生活课堂;它围绕着学习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怎样构建“四生课堂”而让课堂更具魅力?一、生本课堂:一是指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打造生本课堂的必须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师教学行为。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研究中提炼出了“自主学习”的三个环节和基本流程:1.三个环节是指:第一环节:课前教师把下一节课的内容及“自学目的”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完成“学案”设计的相关的自主学习的任务;第二环节:教师上课时重新引导学生自学概括。
由于学生已自学过,故上课以提示讲解为主,一般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接下来分别提问差、中、好学生,与学生共同探?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教师引导解决,即释疑抓重点,这是重要环节,一般用15分钟左右完成;第三环节:对课堂进行小结,然后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布置1~3道作业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写出课后还存在的问题,最后一起上交。
2.基本流程:“自学――讨论――展示――反馈――作业――测试”。
自学:即课前完成对教材的自主学习,做好自学笔记(这主要针对中高段,对低年级来说,适合课中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有序的自学)。
自学要求基本上要符合三点:其一、了解所学的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提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其二、根据书本所给的材料或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看的懂吗?读完教材后你有想法?其三、把自己的想法同最近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疑问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有效解决。
讨论:是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化解,这与五步教学法中“议”的环节基本一致。
但讨论的方法是多元的,讨论的结论也应该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讨论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激情和矛盾冲突,同时也是矛盾化解的过程。
更新教学方式回归生活,拓展课堂空间合作学习
更新教学方式回归生活,拓展课堂空间合作学习摘要: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合作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开放是先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回归生活合作学习开放教学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回归生活、建构生活,使教育具有生活意义,也使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开放教学理念、拓展课堂空间,倡导合作学习,把学生置身于社会背景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从而将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协调统一。
下面以九年级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回归生活,教育无痕在《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把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由课本知识引向生活实际。
【课前准备】: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课前延伸两周时间。
第一周,结合学生、家庭、矿区实际,围绕水的净化,创设系列“水”的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采访调查:(1)水暖公司:矿区饮用水来源?(2)矿区商场:饮水机眼花缭乱,能推荐几款吗?上网调查:(3)水净化:①水的净化方法有哪些?②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是怎样的?(4)饮用水:①饮用水的标准?喝什么样的水最健康呢?采集水样:(5)矿区水:矿区中存在着很多的水,能帮助采集几种水样吗?(6)井水:听说西面村里,至今仍有人饮用敞口井水,卫生吗?观察调查:(7)分离方法:注意过有哪些将混在一起的物质分开的方法吗?看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们不禁兴趣陡生、跃跃欲试。
二、合作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自主创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倾听、发问、赞扬、支持、说服与接纳等。
因此合作学习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第二步组织实践调查:有针对性地分组分工,发动并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
第三步分析整理汇报,指导展示交流:第二周,各小组将调查所得信息整理后,汇报,得到评价、指导和鼓励,然后组内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并以调查报告、手抄报、板报、物品样本等形式在教室内展示出来。
立足师生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课堂新生态的实践与反思
钟启泉先生说过:“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何引领教师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新教材为载体,创新课堂生态,努力焕发常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共育共生,恐怕是每一所普通高级中学需要深入研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生本课堂微格着手生本课堂,顾名思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必将被新生态的生本课堂所取代。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以素养为主旨的生本课堂,其教学设计一定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关注、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专注度的调动。
因此,课堂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要基于学习目标,做出深入而精准的微格化研究,如在课堂观察中,我校教研团队会针对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从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观察有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小组,组内成员的分工如何,学生合作学习的状态怎样,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是否恰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如何,是否有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依托课题研究,解决瓶颈问题面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校积极探索真正帮助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新生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跨越三个“五”年,持续进行高中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这一研究项目经过多名教师的课堂实践与探索,不断地被加以深化和创新,生成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历史教研组研究整理出的拼切式学习模式策略研究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影响。
“拼切式合作学习”以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本质特征,将“研究”与“分享”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去理解学习目标;借助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最大程度实现了全体学生学习“无死角”。
丰富学习资源,拓展教材空间
丰富学习资源,拓展教材空间作者:陈伟新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08期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而教材是教与学的中介。
当今知识更新迅速,教材不等于教科书,因此教师要加快学习速度,树立“大教材”观,进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理论及创新教学的有关策略,通过发挥主题探究,充分利用生活知识、科学实验,以丰富多彩、形象逼真、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创设入手,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发现和体验,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造意识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快乐时空。
新课程改革日益强调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在“大教材”观指导下,选择和加工教学内容成为每位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例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及互联网上的信息等)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
因此,教师课前应加强对课堂学习环境的创建,加强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便有效放大教材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提供帮助,创造学习科学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一、灵活运用教科书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主要物质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受固有思维影响,往往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任务完成,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逻辑、知识体系乃至观点不敢进行丝毫的调整和变更,这就导致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讲深讲细教材的“知识点”而赶时间、赶进度,疲于应付。
其实,课程标准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教学行动的指南;而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一种物质载体。
为此,教师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努力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个性化教学。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最新)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最新)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思维: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具、实物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语文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模拟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理解:在课堂上用表演的方法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学习。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表演及创作能力,使学生乐学好学。
3.延伸生活情境,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应当把课堂中的学习所得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应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变枯燥为有趣,变呆板为鲜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与运用。
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之一,包括讲解、解释、说明和论证等。
在语文课堂上,讲授法主要用于传授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品德等方面。
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要注意条理性、连贯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2.互动法:互动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讲、辩论等。
在语文课堂上,互动法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教师在使用互动法时要注意任务设计、角色分配、课堂管理和评价反馈。
3.案例法:案例法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研究等。
在语文课堂上,案例法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教师在使用案例法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4.多媒体法:多媒体法是一种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的教学方法,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
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法主要用于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报告(5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实践活动课与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路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一、要注意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特色,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也获得发展。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探究和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的学习中了解了情况。
二、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验学生生活中的教学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报复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生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合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先有系统性的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应回归社会与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二)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我不断努力、探索,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实自己,让综合实践课生根、发芽。
下面总结一下工作。
让学生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初步的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往,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应运而生,旨在将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课程体系1.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家庭、社区、学校等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融入生活元素: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生活化的案例、故事、图片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3. 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校本课程,如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1. 利用生活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室、校园、社区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2. 设计生活化案例: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亲子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三、培养生活化学习习惯1.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时间管理能力: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家校合作1.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增进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 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
3. 引导家长关注家庭教育: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1.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能力。
2. 转变教学观念: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
数学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
数学教学呼唤生活的回归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是为人所用的,是训练人的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使人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概括性,更简洁精练,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不难发现,数学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而是在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收集到大量资料:木工师傅制作箱子、柜子、装修工人粉刷房屋。
并深入到社会中询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
上课了,面对收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到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较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极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在自主探索中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创新个性数学是人们为了建立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主观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明,是主观建构。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的课堂教学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少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
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可以利用实例和案例来讲解知识点。
教师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将知识点融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融入生活技能的教育。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技能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将生活技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生活技能训练,如制作餐点、修理电器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还可以加入一些游戏和竞赛的元素,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融入生活技能的教育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和实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
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
文章首先对教育回归生活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还将对教育回归生活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以期为推动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教育与生活的哲学关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源远流长,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之中。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教育始终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紧密相连,互为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活的引导,是人们在生活中寻求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
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所有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都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提炼。
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都应当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才能真正地引导人们的生活。
教育对生活具有塑造和引导的作用。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能力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掌握生活的技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引导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意义和价值。
然而,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生活的轨道,过度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技能,忽视了教育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这种教育模式的后果是,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无法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导致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门课程存在着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和理解。
因此,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脱节的现状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例如,在讲解法律条文时,只是机械地背诵条文内容,而没有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生活情境的创设。
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
课堂上没有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再者,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只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二、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重要性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将课程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此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能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以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挖掘素材,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创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首先概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和策略。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阐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教育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接着,我们将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育的质量,也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提出本文的核心观点和研究目标。
我们认为,要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需要采取一系列基本方式和策略,包括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等。
通过这些方式和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让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基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考。
这一理念主要源自对现代教育弊端的批判以及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反思。
现代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导致教育与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旨在纠正这一偏差,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具人文关怀。
该理念还受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陶行知则进一步提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应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思想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本质(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共识。
本文旨在探讨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本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回归生活的内涵教学回归生活,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生活经验、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本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教学回归生活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体现生活情境教学回归生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生活能力教学回归生活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生活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回归生活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
通过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路径1. 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空间,如布置教室、设计教学活动等。
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如网络、书籍、影视作品等,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
生活化教学资源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教育工作者应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实践活动等。
让知识回归生活,活化政治课堂教学
让知识回归生活,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摘要]传统教育与新课程理念发生激烈碰撞,新课程凸显以人为本意识,启示我们政治课堂教学必须贴近生活,把老师和学生真正当作生活着的人来对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知识回归生活,活化政治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使命。
[关键词] 知识生活体验活化当我们踏上新的旅程,开始新的变革时,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激烈地碰撞。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分重视高分、升学,只关注结论,不关注过程,更加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的发展。
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缺失。
新课程则更加凸显人本意识,以生活主题为基础,建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程框架,体现注重主体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的发展潜力,尊重个性差异,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调试、社会磨练,使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以经济模块每一框题而言,大多是通过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三目,把知识和生活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以生活为中心、超越书本,联系社会和学生经验,让学生去经历、实践和感悟。
笔者结合自己一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优化学案设计,关注学生课堂体验在陈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纯粹是“单向播音”,哪来的课堂体验可言?摒弃陈旧教育观念,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确立“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观念这是每个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时,要将重心从过去的认真编写教案转移到重在学案的设计上,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教学过程的焦点、教学行为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基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利于学生发展”这一生成课程的理念,做到“为学生而设计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来自于学生生活的教学也就具有生命的活力。
有调查表明,在课堂教学中,70%的学生认为“经常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很有价值”;在课堂教学方式中,40%的学生最喜欢“学生能较多参与讨论交流和参加社会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新教学方式回归生活,拓展课堂空间合作学习摘要: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合作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开放是先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回归生活合作学习开放教学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回归生活、建构生活,使教育具有生活意义,也使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开放教学理念、拓展课堂空间,倡导合作学习,把学生置身于社会背景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从而将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协调统一。
下面以九年级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回归生活,教育无痕
在《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把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由课本知识引向生活实际。
【课前准备】: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课前延伸两周时间。
第一周,结合学生、家庭、矿区实际,围绕水的净化,创设系列“水”的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采访调查:
(1)水暖公司:矿区饮用水来源?
(2)矿区商场:饮水机眼花缭乱,能推荐几款吗?
上网调查:
(3)水净化:①水的净化方法有哪些?②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是怎样的?
(4)饮用水:①饮用水的标准?喝什么样的水最健康呢?
采集水样:
(5)矿区水:矿区中存在着很多的水,能帮助采集几种水样吗?
(6)井水:听说西面村里,至今仍有人饮用敞口井水,卫生吗?
观察调查:
(7)分离方法:注意过有哪些将混在一起的物质分开的方法吗?
看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们不禁兴趣陡生、跃跃欲试。
二、合作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自主创新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倾听、发问、赞扬、支持、说服与接纳等。
因此合作学习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和交往的技能,促进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发展。
第二步组织实践调查:有针对性地分组分工,发动并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
第三步分析整理汇报,指导展示交流:第二周,各小组将调查所得信息整理后,汇报,得到评价、指导和鼓励,然后组内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并以调查报告、手抄报、板报、物品样本等形式在教室内展示出来。
【课上探究】:第四步系列实验探究:
[实验一]沉淀:水井、自来水用明矾净水,每组实验台都有河水水样,加入明矾搅拌静置。
[实验二]过滤:怎么将沉淀后的泥沙与水分开?用什么可以让水透过而把泥沙留下?实验室提供了专业用品——滤纸,及其他仪器,请尝试过滤。
放手自主探究过滤操作。
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分工合作,兴致勃勃。
将过滤后的液体比较、展示,有的清澈透明、有的仍旧浑浊。
学生们顿生疑窦,各组间相互交流,介绍经验、查找问题、自学课本,重新过滤,终得澄清液体,兴奋不已。
[实验三]吸附:调查知道水井除了用明矾净化,还在井底铺了厚厚的活性炭层;饮水机、自来水厂都用活性炭净水,利用了它的吸附性。
向过滤得到的无色液体中滴入两滴红墨水,倒入一端装有活性炭的u型管中。
观察,哇!红色的液体变成无色,色素被吸附。
[实验四]鉴别“硬水”“软水”:“硬水”与“软水”清洗抹布的对比实验,从抹布的洗净程度、肥皂消耗、液体性状观察比较区别。
烧开水水壶内壁结垢,也是硬水软化的一种方法。
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碰撞、自主创新。
三、开放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尊重个性,自由放飞。
开放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处境感受,使学生走出被动学习局面,在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课后延伸】:第五步化学回归生活。
课外探究
1.做一做:自制简易净水器,上交,展出评比。
2.野外生存:爸爸国庆长假准备去野外探险,如何喝到比较安全的饮用水?
精心设计系列实验活动,提供科学探究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过滤的操作,先放手自主尝试、暴露问题;后展示成果,交互评价,探究方法;最后归纳操作要点,努力完善掌握正确方法的迫切心情,及得到理想实验效果后的喜悦,都得益于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实验装置设计能力,而且体验到合作探究的快乐!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彭钢,蔡守龙.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责编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