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_陈根文

合集下载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作者:王东辉来源:《硅谷》2014年第13期摘要在我国金矿资源体系中,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是重要来源,同国外同类型金矿比较,不管是资源量、数量方面,均具有较大差距。

而我国地质构造背景,有利于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文章主要分析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探讨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成因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3-0179-011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类型与特征根据相关文献显示,全球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分布地区为:古亚洲矿区、喜马拉雅矿区、环太平洋矿区。

在1970年~1980年间,矿床学家按照矿石类型、元素、矿物与机理因素,明确划分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高硫型、低硫型与碱性岩型,对于金矿床划分,主要采取这种划分方法。

一般而言,低硫化型主要为网脉状、脉型结构,而交代状、侵染状较少,且呈角砾状、胶状或条带状,在矿石中,主要包含石英、阴金矿、黄铁矿等,以金银、铅锌为主,该矿床主要为大气降水流体,含有碳、硫等成分,酸碱饱和度为中性。

而高硫型主要为脉状矿石、侵染状矿石,呈现脉状、角砾状与交代状围岩结构构造,含有重晶石、黄铁矿与铜矿,以金银、铜砷元素为主,该矿床主要为岩浆水流体,具有较高的酸度。

按照成矿深度、矿物组合与围岩蚀变划分为小类型,虽然存在机理差异,却按照连续系列成矿。

所以,对于规模较大金矿床,发现的小规模矿床的类型有几种。

2 浅成低温热液的金矿床成矿条件1)地球力学背景。

在板块俯冲带的岛弧、大陆弧的拉账动力学背景下,处于部分特定环境下,在海面上极可能形成该类型金矿床。

所以,该类型金矿床和挤压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拉张环境相关。

2)构造条件。

该金矿床主要处于火山环境产生,金矿床和破火山口之间构造关系较为密切,少数矿床未含有火山岩出露。

区域性断裂控制这矿床产出位置。

处于多种情况下,在破火山口环状断裂、区域性深大锻炼之间的交汇部位是控矿部位,但深大断裂中不产生金矿床。

浅析新疆西天山地区金矿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

浅析新疆西天山地区金矿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

浅析新疆西天山地区金矿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新疆西天山地区地处古亚洲构造域天山一兴蒙成矿带的西段,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讨论了本区主要金矿化类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又进一步划分为冰长石一绢云母型和硅化岩型)、斑岩型、韧性剪切带型、穆龙套型等的成矿特征指出找矿方向。

标签:西天山金矿床成因类型矿床特征找矿方向1前言该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区带,中元古代,就有海底喷流成矿作用的发生,在元古代结晶基底以及震旦一奥陶纪盖层沉积过程中,预富集了金等成矿物质,是后续成矿作用成矿物质来源之一奥陶纪开始的古克拉通解体、板块拉张聚合交替活动,特别是发生于石炭纪一二叠纪的伊犁裂谷的形成,引发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2西天山金矿床主要成因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体,矿床形成是复杂的,是一种地质作用或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产物.包括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建造、容一控矿条件、成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和环境等众多因素. 根据Au元素化学属性,在常规地质环境下,Au只能呈现自然状态,因而在外生作用条件下形成砂金,但在内生成矿环境中自然状态的金矿物质,必然是首先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溶于水的络合物进人成矿热液中,而后发生迁移、富集再分解沉淀而成矿,其中关键所在是热液的存在与否.变质作用、岩浆侵人作用、火山作用、渗滤作用等都可以形成热液系统,这是本文遵循的基本原则。

3西天山地区金矿主要成因类型特征原生金矿可以大致分为4个主要类型:即浅成低温热液型(又进一步划分为冰长石一绢云母型和硅化岩型)、斑岩型、韧性剪切带型。

3.1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3.1.1冰长石一绢云母型金矿以阿希金矿为代表的该类金矿,形成于海西中期拉张环境的吐拉苏断陷火山盆地中,金矿最终定位于早石炭世火山地热波及范围内的火山岩系统的浅部,成矿作用发生于火山活动晚期,容矿岩石为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矿体呈脉状,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辅以蚀变岩型,规模较大.成矿显示低温、浅成特点,成矿温度120一180℃,成矿压力1000×105Pa左右,成矿深度400一50om,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介质为中性到弱碱性,流体盐度w均为3.26%,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物质来自于火山岩和基底岩系.常见矿物组合有石英、冰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深红银矿、银金矿、白铁矿等低温矿物组合.矿石组构方面,角砾构造和层纹构造十分发育,黄铁矿、白铁矿变胶状和环带组构常见.自然金成色不高(700%一800‰),主要特征元素Au、Ag、As、Sb、Te、Se组合。

浅谈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找矿标志

浅谈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找矿标志

6 . 矿 床空 间分带
位, 多 发 于 有 浅 成 热 液 矿 体 贵 金 属 和 含 硫 砷 铜 矿 块 状 硫 银 矿 床 的重 要 地 球 化 学 找 矿 标 志 。高 硫 型 浅 成 低 温 热 液 金 化 物矿 体 。
二、 矿 床 成 因 和 找 矿 标 志
( 一) 矿 床 成 因
现 规律性 的分带 。
直接标志 , 如硅 4 L( 玉髓 ) 、 冰 长 石化 、 绢 云母 化 组合 , 是 低硫 型浅成低温热液金 银矿床 ; 硅化 ( 石英 ) 、 明 矾 石 金 银 是 主 要 的 矿 化 元 素 ,一 般 形 成 Au — Ag组 合 的 化 、 强 黄铁 矿 ( 硫化物 ) 化组 合 , 是 高硫 型 浅成 低 温 热 液 矿床 , 同 时 含 有 较 高 的 Hg 、 As 、 S b、 T e等 元 素 。Au , A g比 金 银 矿 床 。黏 土 化 虽 然 与 金 银 矿 床 无 直 接 关 系 , 但 它 是
3 . 矿物 组合 特征
值 范 围变 化 大 , 银 的含 量 明显高 于金 。主要矿 石 矿物 为 浅 成 低 温热 液 的 产物 , 在地 表 其 出露 范 围广 , 可 作 为 间 自然 金 、 自然 银 、 碲金矿 , 常见 铅 、 锌 、 黄铜 矿 等 , 有 些 矿 接 找矿 的标志 。 床 中产有 大量 辰砂 、 辉锑 矿等 。 4 . 地球 物理 找矿 ) I ,  ̄ - … A - : z
Au — Ag — T e — Hg 。一 般 说 , 探 路 元 素 的晕 圈 是 主 元 素 晕 圈 的 些 国外 学 者 通 过 研 究 环  ̄ - y- , 洋 浅 成 低 温 热 液 型 十 几 倍 到几 十倍 。通 常金 银 矿床 的形 态 、 规模 、 品位与主元 金 银矿 床后 指 出 , 在 火 山岩 区许 多 斑 岩 型 铜 矿 系 统 高 部 素 晕 圈成 正相 关 。上 述 元 素 组 合 是 低 硫 型 浅 成 低 温 热 液 金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及研究现状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及研究现状

b a s e d o n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p r o s p e c t i n g g u i d e ,ma k e f u l l u s e o f he t g o l d d e p o s i t s o f g e o l o 舀c l a g e o p h y s i c n — f e r r o u s me t a l a n d s i x n u c l e a r i n d u s t r y g e o l o c a l s u r v e y t e a t n i n g u i z h o u , G u i y a n g 5 5 6 0 0 0 , C h i n a )
g r a de ,mi ne r a l de p os i t s s uc h a s wi de m or e a d v a n t a g e s ,S O e xt e ns i v e l y b y t he s c h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I n o r de r t o b e t t e r t he h yp a b ys s a l l o w t e m pe r a t u r e h yd r ot he r ma l y pe t g o l d d e p os i t s f o r e fe c t i v e a na l ys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n t he e dg e o f t he Pa c i ic f we s t
Ab s t r a c t : S h a l l o w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h y d r o t h e r ma l t y p e g o l d d e p o s i t s w i t h mi n e r a l d e p o s i t s , s h l a l o w d e p t h , h i g h mi n e r a l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近年来,随着大批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在环太平洋地区的相继出现,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已成为当前矿业地质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了当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

从理论上来看,我国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成矿条件比较优越,其找矿前景也十分优越。

本文有效分析了我国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征,并提出了该类矿床的找矿方向,以期能有效促进我国矿业的发展和进步。

标签: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模式矿床特征1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批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作为金矿床和银矿床的一种重要形式,形成于中压和低温情况下的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常发生于较浅的部位经火山岩定位形成矿化体,以此形成一些极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在同一个矿床中可以同时出现高、低温两种矿物组合。

现代矿业学研究表明:这种矿床存在的成矿条件比较高,尽管目前仍然沿用“浅成低温”这一名词,但其实际内涵已发生了质变,其矿床主要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和微细浸染型矿床三种类型。

本文重点针对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进行研究,对其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能对我国浅成低温热矿床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2矿床主要地质特征由于受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条件的制约,我国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东北沿海和西北新疆地区以及台湾地区。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我国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形成基本上都与火山断陷盆地以及隆起区断裂发育的火山岩带有关,其共有特征就是火山机构控矿,其具有的主要地质特征如下。

2.1成矿时代就世界范围来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相对比较新,大部分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

环太平洋的矿床成矿时代东部较西部新;而在我国东部地区除台湾的金瓜石矿床外,其余大多数的矿床都形成于中生代。

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也相继发现了大批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形成时间主要位于晚古生代,这充分表明这一时期也可能是该种矿床形成的又一重要时期。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笔者收集 了这几个矿床的一 流 {包 本
裹 体 肃静 ( 2 , 二 个矿 J 均 一温 度 多 表 )这 术的 集 中在 小 于 30 的区 间 内 , 有 部分 高于 0℃ 也
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岩浆带, 个别矿床形成 于托张弧后环境, 金矿床主要在偏 张性的地 壳应力条件下形成, 少数金矿床可能在区域 挤压的条件下形成。 此类矿床形成于火山环 境 中, 受与火山作用有关 的构造控制 , 尤其
致判断包裹体的形成温度 , 早期形成的包裹
体气液 比大 , 一 均一 温度 高, 晚期 形成的包 裹 体气液比小, 均一温度低 。 而在深度上, 随深 度的增大 , 包裹体气液比增大。从表 1中小
难发 现 , j 个矿 床 的最 大 特征 就 是郜 含 这
还 作用形 成大量 的气 体 ,大 多数 HO和
呈 圆形 或椭 咧形 , 渐一 概 念 由美 国 学 者
岩型矿床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疑问 , 但随着地 质事业 的发展 , 在大量浅成热液矿床深部发 现斑岩型矿化或在斑岩矿床附近找到浅成 热液矿床 , 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 已 成为不争的事实。G mm n 和 W la j a os i| s lm 提出假设解释斑岩型矿床与浅成低 温热液 型金矿伴生机理, 他们认 为, 起源于浅成斑 岩体的岩浆流体易于沸腾, 沸腾作用形成
环太平洋成矿域 ;② 地 中海 一 喜马拉雅成
矿域 ; 古亚洲成矿域。 ③ 这类矿床在我国分 布甚广 , 已成为当今 的研究热点。
1 矿 床特 征 . 有 学 者 将 浅 成低 温 热 液 金 矿 床分 为 低
HS进入气相 ,当其冷却 时就会形成低 盐
度、 富含 H 的具有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特
岩系统浅部 ;金 矿化作用主要与火山活动

青藏高原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其“缺位找矿”之实践

青藏高原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其“缺位找矿”之实践

青藏高原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及其“缺位找矿”之实践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该地区存在着丰富的铜、铅、锌、钨、锡等金属矿床。

而其中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成矿类型之一。

它们的独特成矿特征,以及在“缺位找矿”的实践中的意义,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的成因特征。

该类型的矿床大多形成于斑岩侵入后、浅成卤水热液作用下的矿化过程。

其中,卤水热液往往具有高含盐度、低温度的特征。

这些热液在斑岩和周围的火山岩中运移和沉淀,引起了斑岩和围岩的矿化作用,形成铜、铅、锌、钨、锡等多种金属矿床。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这种矿床成矿亚系列所具有的缺位找矿特征。

缺位找矿是指在找矿过程中,根据某个区域矿产资源分布的不规则性和不均匀性,通过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找到那些在原矿力度、熔点或溶解度等物理特性不太突出的富矿化异常体,从而进行找矿勘探的方法。

对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而言,其形成大多是受到斑岩侵入和卤水热液作用的影响,因此,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我们通常借助电静位法、自然电场法等相应的矿床物理勘探方法进行矿化区划和矿体定位,以便进行后续的找矿作业。

此外,我们也需要依据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的特点,结合岩浆作用和热液作用的分异效应,将探测的异常进行区分:一类是非金属矿异常体,与岩体岩浆作用和改造作用有关;二类是金属矿异常体,与岩体卤水热液作用和矿化作用有关。

总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的“缺位找矿”实践,对于发现更多的隐蔽性矿体是极为重要的。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多种勘探技术,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从而尽可能地发掘地下矿藏。

同时,对这种成矿亚系列的研究,也可以为今后的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鉴于本题未有具体研究对象,我进行了模拟,模拟了两个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亚系列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矿产储量、含铜率、含铅率、含锌率等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双峰山_结勒喀腊金矿成矿环境评价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双峰山_结勒喀腊金矿成矿环境评价

2012年新疆有色金属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双峰山-结勒喀腊金矿成矿环境评价亚夏尔·亚力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44)摘要双峰山金矿床地处准噶尔板块库兰卡孜千岛弧南缘,克拉麦里一梅钦乌拉大断裂北侧的库兰卡孜千Au、Hg、Cu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与成矿有关的断裂、火山机构、中性侵入体发育。

为浅成低温热液活动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矿化范围大,具有很好的远景。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构造演化陆内断陷火山盆地环太平洋成矿带金矿勘查表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容易形成超大型矿床的重要矿床类型,它不仅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也发现于全球各会聚板块边缘及古造山带中。

新疆东天山北部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陆缘结合部位,西部博格达构造带属晚古生代裂谷;东部为克拉麦里板块缝合带;南、北两侧分别是喀尔力克和库兰卡孜干晚古生代岛弧。

其西部裂谷带的成矿作用以铜为主体,东部岛弧区金成矿作用显著,是克拉麦里金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几年来,在新疆北部,一系列陆相火山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相继被发现和确认,前景十分广阔。

1大地构造环境矿区位于克拉麦里-梅钦乌拉碰撞造山带的北缘,在大地构造背景上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拼接的东准格尔库兰喀孜干岛弧构造-建造体系。

在大地构造演化上,库兰喀孜干岛弧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加里东期陆壳形成阶段、海西早中期板块俯冲-碰撞活动阶段、海西中晚期陆内构造-岩浆活动阶段以及中新生代稳定沉积阶段。

2区域构造条件区域断裂构造以北西向至近东西向为主,加里东期构造层与海西早中期构造层呈断层接触。

下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主要分布于海西中晚期的陆内断陷火山盆地中,以沉积不整合覆盖在海西早中期构造层之上,并且海西中晚期的陆内断陷火山盆地明显受北西向基底断裂构造控制,同时陆内断陷火山盆地中的次火山-侵入岩体大多呈北西向至近东西向展布。

3区域岩浆演化在海西早中期,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中基性火山喷发,在早石炭世发生的板块碰撞造山作用,使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板块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克拉麦里蛇绿岩带和南明水组混杂堆积岩建造。

浅成热源矿床的特征及野外观察

浅成热源矿床的特征及野外观察

2.
3.
四、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分类
分类的方案很多,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可以对比,参考理解。 1、 根据矿物和蚀变的划分 (1)P.希尔德(1986)分类〔2〕 通过对美国西部16个第三纪浅成热液矿区的研究,首次将以火山岩为容矿 岩石的浅成热液矿区(未包括伴有大面积泉华的近地表矿床)分为两类:冰 长石—绢云母型、酸性硫酸盐型。此后的各种分类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容矿岩石通常是流纹质—安山质的,安山质火山 岩居多,也可以是其它岩石。矿化带的垂直延伸通常在400~700米之间。 矿石总是在容矿岩石形成后一百多万年才沉积。 酸性硫酸盐型矿床:容矿岩石几乎都是斑状结构的流纹英安岩。采矿区呈 等轴状,而不是拉长状。矿化范围的垂直延伸通常小于500米,比水平延 伸小得多。矿石的沉淀与容矿岩石的侵位时间非常接近。
浅成热液矿床及野外观察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一、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概念及其变化 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点 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模式 四、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分类 五、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和野外观察
一、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概念及其变化

1933年,W.林格伦在矿床成因分类上首先使用“浅成低温热液” ﹝1﹞这个术 语。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由来源不定,含火成射气的上行热水,在浅部发生的 金属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温度50—200℃,压力中等。“与热泉的产物有明 显的相似之处”。 ﹝1﹞ 二十世纪40—50年代,在北美和其它地方“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这个术语被 人们普遍接受。成矿温度的上限提高到至少300 ℃。因此有人提出应该称为 “浅成热液矿床”。 二十世纪60—80年代,由于贵金属的需求加大,美国西部及加拿大,乃至环 太平洋火山岩带出现找矿和研究热潮,总结出成矿特征,提出了多种成矿模 式。概念上有些变化,强调“浅成、中—低温度、与中-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 或容矿岩石为火山岩、以大气水为主的热水循环过程”等要点。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近几年普 遍被接受,形成中生代火山岩区找矿的主流理论观点。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汇总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汇总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综述毛光武1,2,曹亮1(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福建福州350001)摘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重要的金矿类型,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类型之一。

近年来对该类型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岩浆背景、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研究表明该类矿床形成时代主要是中、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高硫化型矿床主要形成于挤压应力场环境和流体混合导致成矿物质沉淀, 而低硫化型矿床主要产于张性或中性环境下由于流体的沸腾使得成矿物质沉淀;蒸气冷却收缩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斑岩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关系,这对指导找矿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构造-岩浆背景;成矿机理;成因模式;找矿标志0 引言“浅成低温热液”一词于1922年由Lindgren提出,起初用来规范流体的来源(地壳深部充有火山喷气的含水流体)、成矿深度(小于1.5km)、成矿温度(50-200℃)与压力(中等压力),当时认为矿床形成的温度与其形成深度一般成正消长关系[1-4]。

20世纪80年代,部分研究者[5-10]从勘查学和成矿系列的角度出发,将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深度上限提高到2km,温度上限放宽至320℃。

同时强调浅成热液矿床成矿系统是火山岩地区地热体系的一部分,成矿热液中大量天水的加人,成矿物质来源是含岩浆射气的热水溶液,矿石矿物是在浅成环境沉淀而富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也开始系统的研究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其主导性的命名是陆相火山岩型金矿床、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床等,强调火山-岩浆本身的热液系统及成矿地质环境的中-低温、浅成等特点[2、3、4、10-17]。

目前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定义是:在浅的深度(一般小于1.5km)、与火山-侵入岩系有关, 成矿温度在200-300℃之间(少数情况下可以小于200℃或大于350℃)和较低压力(10~50 MPa)条件下形成的热液型金矿床。

3-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

3-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

第10卷第3期地 质 与 资 源Vol.10 No.3 2001年9月GEOLO GY AND RESOU RCES Sept.,2001文章编号:167121947(2001)0320165207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陈根文1,夏 斌1,肖振宇2,喻亨祥1,王 核1,钟志洪1,王国强1(1.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650; 2.广东省旅游集团,广东 广州510020)摘 要: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和岛弧之后的张裂带,大多数形成于第三纪,少数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和古生代.矿石具脉状、网脉状和角砾状构造,发育有特征的矿物组合、元素分带.围岩具特征的蚀变分带.矿化围岩主要为分异良好的火山岩类.矿床形成于地表以下1000m深度范围内,成矿温度一般为200~300℃,成矿流体以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结合我国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条件分析,提出该类矿床在中国的有利成矿区.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特征;成矿模式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11;P612;P618151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按W・林格伦(1922,1933)对浅成热液的定义,这类矿床包括贵金属(碲化物或硒化物)、贱金属、汞和辉锑矿等矿床,矿床是在低温(小于200℃)和中压条件下从有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形成的,是指发生在浅处并常在火山岩中定位的矿化体,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即在同一矿床中同时出现高温矿物组合和低温矿物组合.现代矿床学研究认为这类矿床普遍存在过较高的成矿温度(200~300℃),有时可达400℃,成矿压力低于112 MPa.尽管如此,现在仍然沿用了“浅成低温(ep2 ithermal)”这个术语,但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这类矿床必须形成于低温(如小于200℃)条件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以及微细浸染型矿床.前两类矿床的成矿围岩通常为火山岩、次火山岩,后一类矿床的成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本文将只讨论前两类矿床.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如下:Silberman 等(1986)将浅成热液矿床划分为高硫和低硫的富矿囊型以及高硫和低硫热泉型;Heald等(1987)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酸性硫酸盐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Bonham(1986)将这类矿床为低硫型、高硫收稿日期:2001-05-23;修回日期:2001-08-06.张哲编辑.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编号:95-预-2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1999043204)联合资助.型和碱性岩型.其中以Heald的分类和Bonham的分类应用最广.1 成矿背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岩浆弧和弧后的张裂带.这种岩浆既可以是陆缘岩浆弧,也可以是岛弧环境.这样的构造在全球主要有3条,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古亚洲成矿带.在环太平洋东西两带均发育有火山、次火山内外两条带.在环太平洋东带,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除沿美洲西海岸岩浆弧分布外,在弧后几百公里有一条平行于火山弧的弧后引张带.该带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在北美,表现为盆地-山脉省,正断层广泛发育,地堑(盆地)和地垒(山脉)相间平行排列,其双峰式火山作用表明拉张应力场的存在,系弧后裂谷作用早期阶段的表现.盆岭省为北美一条长700km的裂谷系的一部分,包括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运道岩墙和斯内克河平原西部的地堑.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侧,有大片高原碱性橄榄玄武岩发育,说明在火山弧的内侧,弧后引张作用广泛存在.在西太平洋也存在两条成矿带,一条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形成于岛弧环境.日本的菱刈、串木野、春日,中国台湾的金瓜石矿及新西兰的豪拉基矿带,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矿均属该成矿带.另一条成矿带分布在大陆内部,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南至华南地区.我国一些重要矿床如二道沟、五凤、山门、冷水坑、遂昌、治岭头、大岭口、紫金山、梅仙、嵩溪等矿床即产于这一成矿带中.在环太平洋带,虽然分布在东西太平洋两岸的浅成低温热矿床数目近于相等,但分布在岛弧和大陆边缘的矿床数明显不均衡,其中14个超大型矿床中有10个分布在大陆边缘.分布在岛弧区的矿床全部为金矿,而以银为主要开采金属的矿床只有两个分布在大陆边缘.成矿作用形成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一般与两个或多个方向发育的几个世代的断层或裂隙有关.矿床产出位置受区域性深大断层控制,多数情况下区域性大断层与火山口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大多数情况下,矿床并不直接产于深大断层中,火山口环形边界控制了某些金矿床的分布.这类矿床中均发育有断层或破裂,大多数为正断层,浸染状矿化主要产于孔隙度很高或破裂密集发育的部位,层面构造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如日本菱刈金矿1/3的矿石产于不整合以上的火山岩中,2/3的矿化形成于不整合以下的白垩系沉积岩基底中.最常见的区域构造环境是破火山口.破火山口环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年轻的热液系统提供极佳的流体通道系统,但也有一些矿床与火山口关系不密切,甚至直接产于沉积岩中的构造破碎带中,这类矿床的围岩对成矿影响不大.而Mckee (1979)统计的内华达31个破火山口中,只有2个是已知含矿的.Rytuba(1981)统计的美国西部125个破火山口中,仅有14个具有伴生矿,而这种含矿主要是因为破火山口产生了大型断裂系统,有利于对流热液和成矿液体流动所致.美国西南部第三纪火山岩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矿石的形成年龄比形成破火山口的火山活动要年轻得多.因此,在破火山口边缘及其围岩中的构造发育岩石中,似乎热液活动原本与破火山口活动无关,但与后期的次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多数研究认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中—新生代钙碱性火山岩区有关,包括基性—中酸性层状火山岩(安山岩),中—酸性(安粗岩-英安岩)岩流,酸性(高硅流纹岩)岩流穹隆,中—酸性破火山口和热液喷口.但Mckee(1997)统计的98个矿床中,仅有5个矿床产于硅质凝灰岩中,多数矿床产于安山质浅成岩和火山岩中.这是由于在热液活动期间,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具有高渗透性,并且安山岩在长期的矿化作用中遭受断裂作用形成弧形或反弧形构造,并发育张裂隙和扩张孔所致.从环太平洋带14个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围岩看,其中有8个矿床与从流纹岩到安山岩的钙碱性火山岩有关.2个矿床与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有关,1个矿床与岛弧拉斑玄武岩有关.这些矿床中,有3~4个矿床形成于爆破角砾岩中,3~4个矿床形成于流纹穹状杂岩中,1~2个矿床形成于火山灰流中,1个矿床形成于经历矿化事件的具崩塌构造的小型层状火山岩中,其他矿床形成于不确定的火山岩背景中.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般较新,大多数形成于第三纪.形成于太平洋东岸岛弧的矿床比西岸大陆边缘的矿床平均年龄要晚.东太平洋岛弧区金矿床的形成年龄一般小于20Ma,美洲西部的成矿年龄主要为39~10Ma.我国东部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45~67Ma,如二道沟金矿、五凤金矿、浙江遂昌金矿、福建紫金山金矿、粤东北嵩溪银锑矿等均形成于J—K.这段时期可能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加拿大科迪勒拉西部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就形成于早侏罗世岛弧火山活动末期的安山岩中.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年龄较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类矿床形成较浅,容易被剥蚀,矿床不易被保存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保存下较早时期的矿床,如北美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和Lachlan造山带的一些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其形成时代为古生代.我国新疆北部的阔尔真阔腊金矿、阿希金矿形成于泥盆纪和石炭纪.乌兹别克斯坦石炭-二叠纪造山带火山岩地区有碲化物产出.随着时代变老,矿床数目越来越少,在前寒武纪地体中,浅成低温型金属矿在加拿大安大略的Cobalt地区,苏必利尔湖的Silver湾,和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大熊湖、Bathurst湾区的那些小而富的银-钴-镍矿床就表现出很多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某些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如安大略省的Hemlo的那些矿床和南非的Muchison山脉的那些矿床,具有特征的低温浅成热液元素组合,包括Sb、Hg、Bi、As.这些矿床可能代表一种与大陆火山伴生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太古宙原始同类物.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的基本特征(1)矿床形成于近地表.矿化最大深度不超过地表下1000m,矿体可以具有相当大的长度,但在垂向上的长度平均为350m.很少超过600m.底部在661 地 质 与 资 源 2001年无矿围岩中或向下穿到次经济带中的矿带中,含有贱金属硫化物.(2)脉状、网脉状和角砾状构造是矿床中的主要矿石构造,还有条带状、壳状、多孔状、晶簇状,以及由片刃方解石组成的网格状构造.(3)矿床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张性断裂体系和正断层.这些断裂系统通常与大规模的火山塌陷构造伴生.(4)矿化常常发生在具有良好分异的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屑岩和许多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内.在未被强烈剥蚀的热液排放中心,有时见到热泉矿床和火山喷气现象.(5)矿石与共生矿物在开放的裂隙中沉淀,矿物沉积的重复循环比较常见.矿石矿物为细粒,但常有粗粒的结晶良好的脉石矿物的次生加大边.某些交代结构也常见,并以石英交代方解石呈假象为特征.(6)金、银是主要的有用金属,同时还有较高含量的汞、砷、锑及微量的铊、硒和碲.金、银比的范围大,银的丰度明显高于金.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螺硫银矿和含银砷碲硫盐,局部有硫化物的富集.常见方铅矿、闪锌矿,铜常以黄铜矿形式出现,但在有些矿床中形成硫砷铜矿、黝铜矿和砷黝铜矿,有些矿床中还出现大量的辰砂、辉锑矿和硒化物.(7)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的萤石、重晶石、绿泥石、白云石组成.硅以多种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是石英,也可见蛋白石、玉髓和方石英.(8)矿床含有一套矿石元素和微量元素异常: Au、Ag、Sb、Hg、Ti、Mo、W、Cu、Pb、Zn、Te、B和F.矿石元素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Cu、Pb、Zn、Ag异常经常形成于矿体的下部,近地表的元素有Sb、Ti、Hg、Ba、As和F等.矿石元素还出现侧向分带,Hg、Mn和部分贱金属元素在蚀变带的周围形成分散晕.在西太平洋岛弧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型金矿区往往为活动地热区,在其地表径流中高度富集有特征的矿石元素和微量元素Au、Ag、As、Sb、Hg、W和Ti.其高温区的元素异常垂直分带为:As、Sb、Au、Ti富集在近地表,Ag、Se、Te、Bi、Pb、Zn、Cu、Co主要富集在地热系的深部.(9)热液蚀变明显.贵金属矿化常与硅化有关.硅化带的两侧可以是伊利石-绢云母蚀变和黏土化,这些蚀变都归属于大的青磐岩化蚀变内.在深部,脉状构造内含有冰长石;靠近地表,可以是大规模的泥化带为主,其中含有明矾石.有些矿床具有铝质的高级泥化蚀变组合,含有高岭石、绢云母、叶腊石,与同源硬水铝石、锐铁矿.但是不同类型的浅成热液矿床又可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这里按低硫化型、高硫化型和碱性岩型3种类型来描述.211 低硫化矿床就火山岩为围岩的低硫化型浅成热液矿床而言,围岩是典型的钙碱或碱钙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安岩或流纹岩.不论是低硅还是高硅,这种矿床形成的地区总是有流纹岩,它们作为主岩并没有什么意义.目前仍然认为流纹质火山作用与低硫化贵金属矿床具有空间关系,与这类矿床共生的高硅质流纹岩含有较高的Mo、W、F、Ni、Sn,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Burt等提出的这类矿床产于含钼斑岩成矿系统的上部的说法.矿石形成于开放的充填空间中,具有脉状构造特征.胶状条带、壳状、梳状构造、角砾化构造及一些交代组构是这类矿床的典型组构.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砷、自然铋、汞化物、金银矿、银硫化物、硫盐、银硒化物、贱金属硫化物等.其中能反映热液流体氧化-还原状态的矿物,如毒砂和富铁闪锌矿是典型的低硫化态矿物,它们在低硫化矿床中常见,而在高硫化矿床中则少见或罕见.围岩蚀变作用是由于p H近中性的热水产生的,主要包括冰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泥化和青磐岩化.蚀变矿物组合具有分带现象,在紧靠脉、网脉和裂隙附近的蚀变矿物有石英、冰长石、方解石、白云石、含锰碳酸盐和硅酸盐,少量氟石和重晶石.在脉边缘的蚀变组合及裂隙蚀变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绢云母、绿泥石、蒙脱石、钠长石、方解石、沸石.少数矿床中有绿帘石化、高岭石化和绢云母化大量形成于脉状构造上盘,这种蚀变反映H2S 在矿液沸腾期间转变为蒸气相.泥化和绢云母化基本被限制在脉岩带中,在地表常形成热泉及硅华.含矿流体呈中到弱酸性,具低盐度(10%~5% NaCl),CO2、CH4含量变化大,低硫,成矿温度为200~300℃,形成深度从小于400m到600m左右. 212 高硫化矿床对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浅成热液矿床来说,其围岩主要是钙碱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英,偶见低硅流纹岩.在空间上与矿床共生的火成岩是斑761第3期 陈根文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 岩,典型的斑晶矿物包括斜长石、正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及辉石类,这些斑岩、中性火山岩通常形成流纹-穹隆组合.这类矿床含丰富的硫及硫酸盐和硫化物,具有特定的矿石矿物(硫化物)组合,如Hg、As的硫化物、、硫砷铜矿-四方硫砷铜矿组矿物、砷黝铜矿-黝铜矿组矿物、辉铜矿、自然银、银硫化物和硫盐、贱金属硫化物、碲化物等.高硫化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与围岩蚀变流体不同.围岩蚀变在先,其流体呈酸性;成矿作用在后,其流体为中性.因此矿床中含有酸性条件下稳定的矿物,如明矾石、高岭石、迪开石、叶腊石、硬水铝石和绿黄晶.这些矿物组合构成了高硫化环境下初期淋滤过程形成的高级泥质蚀变组合.遭受酸性蚀变最强烈的岩石是一种被称为多孔硅化岩的二氧化硅残余,它常常是赋矿岩石,并伴有一个高级泥质蚀变晕,该蚀变晕向外依次形成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或蒙脱石分带.典型的蚀变组合为泥化、石英-高岭石-钾云母、石英-伊利石-蒙脱石、石英-高岭石、明矾石-重晶石-叶腊石等.其蚀变分带特征为:在矿化构造及筒状构造中为硅化、石英-自然硫-重晶石、石英-叶腊石-氟氯黄晶组合,在高级泥化带附近为高岭石和绢云母等组合.高硫型矿床的矿石组构变化较少,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残余(多孔状)石英块体,成矿溶液由200~250℃的酸性流体淋滤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不能形成硅化.213 碱性岩型矿床矿床的围岩以正长岩、响岩、橄玄岩、粗面岩为主,形成于各种环境中,如低平火山口—破火山口.碱性岩组分为:SiO2>45%,Na2O+K2O>8%, Na2O/K2O<1,Fe2O3>117FeO,Au>10×10-9等.矿石矿物组合包括:Ag-Au的碲化物、银金矿、毒砂及含Hg、Sb的硫化物.含硫盐及一些贱金属硫化物.蚀变作用包括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泥化.蚀变矿物分带表现为:近脉体蚀变矿物为石英、萤石、方解石或白云石、冰长石;脉边缘蚀变为钠长石、绿泥石、碳酸盐、绢云母、蒙脱石和伊利石.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碱性岩型矿床比较少,研究得也不多.根据P1Heald等的研究,低硫系列矿床与他本人划分的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可以对比,高硫化系列相当于他划分的酸性硫酸盐型矿床.这两种矿床的区别主要在矿物组合上: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的矿物组合以绢云母蚀变占主要地位,有冰长石,此外有时有高岭石,常有硒化物,存在含锰的脉石矿物,常有绿泥石,无辉铋矿和硫砷铜矿;而酸性硫酸盐型矿床则相反,含硫砷铜矿、黄铁矿、铜蓝,广泛发育明矾石,数量较多的高岭石,无冰长石、硒化物,锰矿物和绿泥石稀少,有时有辉铋矿等.另外,两类矿床中矿石沉淀与容矿岩石就位的时间关系也不同.据研究,酸性硫酸盐型矿床的矿石一般富含硫化物,矿石的沉淀看来发生在容矿岩石就位后不久(时间差小于015Ma).而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的矿石沉淀作用几乎总是比容矿岩石的形成晚1 Ma以上.在尤里卡矿区,容矿岩石形成与矿石沉淀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2~15Ma.在矿床的矿化规模上,每个矿区内,矿床的侧向延伸(1~200km)远超过垂向延伸(200~1000 m).酸性硫酸盐型矿床的垂向延伸一般不到500m,而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的垂向延伸范围可达1000 m,其侧向延伸也比酸性硫酸盐型矿大得多.3 成矿成因和矿床模式对成矿溶液的来源,早期以岩浆水为主的观点受到了挑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资料研究认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由相对较稀的、近中性到弱碱性的氯化物水溶液(5%NaCl当量以下),经过沸腾或发泡放气、流体混合及氧化作用形成的,其形成温度一般为200~300℃,最常见的是230~260℃.流体在上升或侧向迁移过程中的沸腾或混合是2个重要的冷却过程.Pergera金矿床的流体化学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同时经历了岩浆热液金成矿的初始阶段,其中存在超高盐度的流体包裹体(32%NaCl当量),这些流体代表着冷却下来的饱和盐度的岩浆源.同时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存在一种低盐度的被认为是大气起源经过演化的地下水.说明早期成矿溶液为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成矿溶液以大气降水为主.目前在一些地区观察到的地表热泉大部分为大气降水来源.对成矿溶液来源的研究,多利用氢、氧、碳同位素示踪研究,近年来逐渐引入了2He-40Ar法及矿物包体中的N2、He、Ar等微量气体组成研究成矿溶液的来源.矿石铅同位素研究认为,很多浅成热液型矿床中的成矿物质来自上地壳中,铅同位素组成落在造山带演化曲线之上,也有一部分铅同位素组成与其周围的861 地 质 与 资 源 2001年火山岩组成极为相似,铅的来源可能与火山岩或岩浆流体有关.现已对各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作了研究,分别对不同矿床的成矿模式作了总结,L1J1Buchanan[1]在综合了北美60多个产于火山岩系中的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后,建立了“瓜那华托矿床综合性浅成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模式”.该模式试图对整个浅成热液矿床的特点作出概括,其主要思想为含矿溶液是由对流水体形成的,对流水体中的水,主要是大气水.当这种水循环到深部火山-沉积堆积物时,形成热水,并溶解了金属钾、钠、氯化物和硫,形成低盐度的热液.这些热液在下部热力作用下,通过裂隙系统上升.由于含矿热液存在较大的内压力,当上升到地表附近时,将发生沸腾.这种沸腾可以多次发生,并且在不同时期内沸腾面的位置不一样.沸腾作用一方面形成爆破角砾,在断裂隙附近形成细脉和网脉,从而形成一个在沸腾面以上发育的漏斗状构造系统,及由下部大脉构造和上部小脉构造和网脉组成的构造体系.由于沸腾作用,使成矿溶液本身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剧变,一方面使金属矿物沉淀出来,一方面与围岩反应发生围岩蚀变.在沸腾面控制下,下部形成贱金属矿床,沸腾面之上形成贵金属矿床.这种沸腾作用是周期性发生的,早期是强烈的沸腾期,接着是无沸腾期或大大缓解的沸腾期,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矿化分带.在热液上升过程中,周期性沸腾使金属矿物沉淀.该成矿模式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矿物和蚀变分带型式,因此受到了矿山地质工作者的欢迎.但该模式也遭到了异议,特别是在实际研究中仅有少数矿床具有沸腾作用的迹象.还有些现象用沸腾作用不能解释,如日本菱刈金矿,常发现在较小范围内热液温度可由250℃变到200℃,这样快的冷却速度不能简单地利用沸腾作用来解释,也可能是与冷水混合的结果.冰长石和高岭石细粒集合体偶尔出现在石英脉中,这与正常情况不符.正常情况下,冰长石和高岭石多为绢云母稳定带所分隔,两者不平衡共生.但如果在150~200℃条件下,且石英超饱和,冰长石、高岭石也可以是稳定的组合.在本古矿脉中发现的特水硅钙石,表明其形成于石英相对饱合的水中,因此特水硅钙石的存在和冰长石、高岭石的共生表明上升流体的快速冷却.Berger等[2]根据对世界上许多生产矿床的研究,提出了浅成热液贵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概念模式,分别对热液在不同的条件下的活动方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3个表示浅成低温热液体系热液流动方式的主要流体力学单元:(1)近地表至热泉喷口单位;(2)上升、自由流动、向地表开放的(物理上是开放的,化学上是封闭的)热液单元;(3)周期封闭或抑制的流体单元,其中封闭有热液胞及一些侧向流体.并据此建立了3个对应的模式.热泉沉积模式认为贵金属是在热液系统的近地表部分沉积的,热液在地表表现为热泉、喷气孔或间歇泉,并形成硅华,泉华下面是强烈的硅化带、酸性硫酸盐及黏土蚀变带.开放对流模式认为,大气水向下运动中,受下部侵入体的热作用,沿开放通道上升,当体系压力超过围压时,开始发生沸腾,使H2S和CO2等溶液气体从溶液中析出,p H值发生变化,温度降低,因而发生沉淀作用.上面较冷的水或者先期形成的不渗透蚀变产物,可以使析出的水蒸气和其他气体重新凝结并发生氧化,产生酸性淋滤溶液,使岩石蚀变.这种模式强调,控制热液向上运移的构造通道是开放的,可以使热液不断向上迁移.叠置热液胞模式提出,热液在向上运移时受到了上部不透水层的阻挡,使溶液发生侧向运动.在透水带,因矿物沉淀引起的热液通道周期性封闭.当流体的内压上升超过围岩的强度时,流体冲破围岩,喷出地表,形成构造裂隙并伴随有广泛角砾发育.由于溶液的叠加、周期性重复的成矿作用,以及早期矿物的溶解交代,形成复杂的矿物沉淀次序.Sillitoe[3]根据对环太平洋斑岩型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研究,提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斑岩型矿床相伴生的成矿模式,认为一些浅成热液矿床是斑岩型矿床的高位体系.如美国北布莱克山第三纪火山岩中的金矿床,在不整合面以上,成矿温度低于300℃,矿化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石英-黄铁矿-辉钼矿-斜方辉铅铋矿-硬石膏-磁黄铁矿-黄铁矿组合,第2阶段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黄铜矿-冰长石组合,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向深部温度增加到350℃,金属分带为Cu-Zn-Pb -Ag-Au-Mo-Bi,表明深处矿化作用为与斑岩有关的深成中温热液环境.此外Bonham[4]、Cunning2 ham(1991)还分别建立了酸性硫酸盐型、冰长石-绢云母型、碱性岩型及玻利维亚火山穹隆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4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在我国的分布及找矿方向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3条成矿带961第3期 陈根文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 。

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

IWASHITA
ARABIRA
MARUYAMA
MARUYAMA HIGASHI
安山质火山岩
硅化带
矿体
300m
日本Iwato金矿山
ZK4703 开 孔 标 高3 5 4 . 9 5 m
0
黑龙江高松山金矿
安山岩
30
60
Ch
90
Ch Py
Py
Ka o
Ch
120
Kao
流纹质熔 结凝灰岩
Py
Kao
150
Py
Ka o
Ch
火山角砾岩
Py
Kao
180
Si Ch Si
Si Ch
金矿体
210
Si
Si
240
Si
Si
安山岩
Si
270
Si
火山角砾岩
300m
热液矿床
3.6 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
成矿受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控制,尤其受古火
山口和破火山机构中的断裂、裂隙系统控制,矿 化区面积数至数十km2。
日本Nansatsu
也称为: 冰长石-绢云母型
明矾石-高岭石型
低硫型矿床典型的蚀变及分带
青磐岩化
粘土矿物分带
矿脉
粘土化
冰长石 绿泥石
White Hope, Cracow
昆士兰, 澳大利亚
高硫型矿床典型的蚀变及分带
青磐岩化 粘土化+明矾石 多孔石英
粉末状酸性淋滤带 0m
安山质熔岩
热液爆破角砾岩
பைடு நூலகம்
多孔状酸性淋滤带
火山碎屑岩
3.6 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
高硫型
(酸性pH, 岩浆水)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摘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也是当前国际矿床学界研究热点之一。

文章主要论述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对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和斑岩型矿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流体特征中图分类号: P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前言美国学者Lindgren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人们对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是指金矿床在低温(300±)、低压(10~50MPa)条件下形成,具有很低的成矿流体盐度,大气降水是流体主要来源,在火山-次火山岩及斑岩系统浅部产生热液活动;火山活动促使金矿化作用,在火山活动晚期形成成矿作用,最后在火山地热系统波及范围内定位。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产在古亚洲成矿域、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以及环太平洋成矿域三个巨型成矿域。

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这类矿床,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的关注热点。

二、矿床特征有学者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分为低硫型和高硫型,并进一步将低硫型划分为岩浆弧型和裂谷型。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构造背景主要是板块俯冲带上盘、大陆边缘及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岩浆带,个别矿床形成于拉张弧后环境,金矿床主要在偏张性的地壳应力条件下形成,少数金矿床可能在区域挤压的条件下形成。

此类矿床形成于火山环境中,受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构造控制,尤其是火山口和破火山机构。

不论时间还是空间上,大多数情况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都与陆相火山岩伴生, 并与次火山侵入体有关。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有关的岩浆岩是碱性岩和斑岩。

而这类碱性岩以高K、高氧逸度和高挥发份含量为特征,这已在世界各典型矿床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然而另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是与斑岩的关系,虽然有不少的矿床学家对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斑岩型矿床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疑问,但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在大量浅成热液矿床深部发现斑岩型矿化或在斑岩矿床附近找到浅成热液矿床,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鄢云飞;谭俊;李闫华;阮诗昆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
【年(卷),期】2007(21)1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环太平洋地区发现大批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以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已经成为当前金矿地质研究的热点,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时代受其所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的控制.一般产于岛弧环境或大陆边缘环境的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系及相邻岩石中.根据矿物组合及蚀变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可划分为高硫化型和低硫化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与斑岩型铜-金矿床往往密切共生,它们可能是同一成矿系统的产物.理论上,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成矿条件比较优越,找矿前景广阔.
【总页数】6页(P7-11,46)
【作者】鄢云飞;谭俊;李闫华;阮诗昆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上杭,36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及研究现状 [J], 侯华江
2.哈萨克斯坦北东天山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J], 武广;陈毓川;陈衍景
3.东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J], 刘智明
4.安徽东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形成时代——流体包裹体和赋矿安山岩U-Pb年代学约束 [J], 朱江;彭三国;彭练红;雷天赐;龚银杰;刘兴平
5.中国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研究现状 [J], 赵智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温热液矿床

低温热液矿床

低温热液矿床低温热液矿床是指形成温度低于200℃的各种热液矿床,形成深度大多在2km至地表范围内。

矿体主要受各种断裂系统、角砾岩筒、层间破碎带等构造控制。

矿体形态复杂多样,由充填作用形成的矿体主要呈各种脉状、透镜状和似层状等。

由交代形成的矿体主要呈囊状、似层状和层状浸染体等。

围岩蚀变有高岭土化、明矾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石膏化等。

矿石常由一系列的低温矿物组成,金属矿物有辰砂、辉锑矿、雌黄,雄黄、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铜、黝铜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白铁矿等。

非金属矿物有石英、冰长石、萤石、重晶石、明矾石、高岭石、沸石以及碳酸盐类矿物等。

矿石结构一般具细粒结构、胶状结构等,矿石构造包括脉状、条带状、浸染状、角砾状、皮壳状、梳状、环状及晶洞构造等。

据研究,低温热液矿床的热液来源比较复杂,不完全是与岩浆活动有关。

近年来对碳、氢、氧、硫等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携带成矿物质的热液主要来自循环的大气水热液。

低温热液矿床主要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卡林型金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以及似层状汞、锑矿床等四大类。

一、(一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epithermal deposits)最初由林格伦(1933)将其定义为形成深度小于1km 和温度低于200℃的一类矿床。

但现在这个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主要特指产于陆相火山岩系中或相邻岩石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成矿温度小于150℃,极少数情况下可达300℃,矿床的形成深度主要集中在地表到地下1km,个别情况下可达2km。

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多数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一类金、银(多金属)矿床。

形成于拉张构造动力学背景条件下,与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形成的挤压背景条件存在显著区别。

该类矿床工业意义很大,包含许多世界级的超大型金银矿床,并伴生有较多的铜、铅、锌等金属。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分类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最近三十多年来在找矿和矿床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一类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分类、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金矿床研究和金矿找矿行业。

标签: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类型特征;成因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是指形成深度小于1km和温度低于200℃的一种金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其中相对规模较大的有秘鲁的anacocha金矿床、印尼的Kelian金矿床、阿根廷的Veladero金矿床、西班牙的Rodalquilar 金矿床、我国的紫金山金矿等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角度对该类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和赋存状态等进行了研究[1-2]。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笔者对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分类、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总结。

1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分类及特征文献表明,世界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矿域、地中海-喜马拉雅矿域和古亚洲矿域三个地区。

上世纪80年代矿床学家依据矿石类型、矿石矿物、成矿机理、元素组成等因素将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分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和碱性岩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等三个类别,这种划分是目前金矿床研究方面最为常用的划分方法。

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主要以脉型为主和网脉状为主,侵染状和交代状也有但较少见;该类型金矿床的结构多显示脉状、条带、胶状、角砾状等,矿石中夹杂的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银金矿、方铅矿、石英、碳酸盐类等,组合元素以金、银、锌、铅为主,铜、铯、汞等为辅;该低硫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多以大气降水为主,同时含有挥发分硫和碳,酸碱度接近中性。

高硫型金矿床以侵染状和脉状矿石为主,网脉状也有但少见;结构构造表现为围岩胶带状、角砾状和脉状等、夹杂有各类铜矿、黄铁矿、自然金、重晶石、石腊石等,组合元素以铜、金、银、砷为主,以铅、汞、锡等为辅;成矿流体多以岩浆水为主,酸度较高。

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又可根据成矿深度、围岩蚀变、矿物组合等分为小类,尽管形成的机理有所不同,但在成矿中遵循连续的系列,因此可在一个较大规模的金矿床范围内发现几种不同类别的小规模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摘要: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于低温(±300℃)、低压( 10~ 50MPa)条件下,该类矿床成矿流体中盐分含量一般都较低,其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热液活动在火山岩及斑岩型矿床浅层部位活动,而其中金的矿化作用与火山热液活动息息相关,其成矿多数发生在火山活动晚期,最终成矿于火山岩浆岩地热系统中。

本文有效分析了我国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特征,并对该类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能有效促进我国矿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物质来源;特征分析一、大地构造背景和控矿构造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大陆边缘及岛弧的岩浆弧和弧后张裂带。

从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该类矿床的分布特征及学者研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要在三个成矿区域广泛分布,这三个区域分别为:环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以及地中海 -喜马拉雅成矿带。

通过对该区域内浅成低温型金矿进行研究发现,发现其形成与火山岩浆岩构造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受到火山断裂构造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

该类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中,张性构造环境控制着金矿体的形成,深大断裂切壳构造通常成为矿物形成的导矿构造,并且在岩浆岩热液活动方面进行引导作用,成矿物质来源往往与深大断裂次级构造有关,为高价值工业矿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2.1 矿体及矿化的特征在国内,大部分矿床的矿化深度都比较浅,这是该型金矿的主要特点。

如果忽略长期剥蚀作用的因素,该矿体大多储存于离地表 100 到 1000 米的位置。

金矿矿体主要以脉状为主的形态存在,主要有树枝状脉、板状脉、细脉和网状脉,其次还有浸染状矿体、砾岩状细脉浸染状矿筒、囊状透镜体。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化的位置大多位于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岩区和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而且这些岩区都有比较良好的分异特点。

矿床的矿化具有分带性特点,地表为热泉沉淀,向下浸染状及网脉状矿化,脉状矿化多在最底部。

分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构造环境

分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构造环境

分析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构造环境摘要:浅成低温热液矿是金矿床的重要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于浅成低温热液矿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矿床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为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浅成低温热液矿的属性、开采以及分布,文章就浅成低温热液矿的形成环境、时空分布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时空分布;构造环境浅成低温热液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矿产类型,经过相关学者研究证明,在储藏量超过150吨的金属矿床中,浅成低温热液型占据13%的比例。

一般认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形成于三种构造环境,具体包含大陆边缘弧、大陆边缘弧后拉张区域和伸展区域。

在综合分析矿床的基本属性后,着重了解到这类矿床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喜马拉雅地带,从空中角度去看,矿床和大洋俯冲带基本上处于一种平行的状态。

在华北边缘,至少有十三个矿床被报道是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多分布在太行山北部和辽东地区,矿产资源会在总体上构成一个东西走向的成矿带。

在大地构造的角度去看,成矿位于古代亚洲构造和太平洋构造交会地区,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环太平洋。

因此,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到底形成于怎样的构造背景,其成矿作用和特征如何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所在地区的地质背景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中国路堤古老的地质单元,在经过多次的地质结构演变之后,一些山地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一些地区的山地结构形成了统一的变质基底。

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华北克拉通边缘的构造演化划分为三个回旋结构,第一个时期是早期的寒武纪。

寒武纪时期是变质基底形成的关键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晚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形成。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的陆缘构造演化。

第三个时期是中—新生代陆陆碰撞和陆内构造演化的时期。

在早期寒武纪的时期,高热流数值使得华北拉通北缘发生了强烈、广泛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作用,最终形成了第一次的绿岩带。

在绿色岩带入侵的时候会形成花岗绿岩地体。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以新疆伊犁博古图萨依金矿床为例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以新疆伊犁博古图萨依金矿床为例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以新疆伊犁博古图萨依金矿床为例博古图萨依金矿床地处新疆伊犁,位于中轴断裂北侧火山沉积盆地中,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而该类型的金矿床是当今世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同时也是矿床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是对该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富集规律,为找矿提供一定的识别标志,认为矿床形成时代、岩性、地层、构造和蚀变等因素特征是博古图萨依金矿宏观判别和找矿的主要标志。

标签:伊犁博古图萨依金矿床地质特征0前言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其研究的热度达到了很高的地步。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该类矿床有了更进一步归纳和分类,并且在流体形成演化、成矿年代以及成矿过程中与碱性岩之间的联系,其它的重要进展还涉及到该类矿床与斑岩型及其它类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

阿希金矿床是目前新疆地区发现的最大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该矿床的发现掀起了地区金矿床勘探的高潮,随着勘探的发展在后续的找矿勘查中,博古图萨依金矿作为典型的金矿床在特克斯县-巩留县边界的位置上被发现。

本文主要是对博古图萨依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为后期在该地区金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帮助。

1地质背景伊犁陆内裂谷下伏地层为晚古生代志留系,裂谷开始于泥盆纪时期,在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时期裂谷相继发生挠展并进入裂谷阶段,在晚二叠世时期裂谷封闭。

裂谷内主要地层为石炭系大哈拉军山组和阿克萨克组,岩性分别为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二叠系阿吾拉勒组和铁木里克组,岩性分别为火山岩和碎屑岩。

该地区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活动,这一过程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基性和中酸性为主侵入岩,整个侵入岩活动过程大致可划分为早期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以及晚期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

2矿床地质特征2.1构造及岩浆活动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的时间受到了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的制约,目前我国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中,东北及东部沿海主要形成于晚中生代地台活化区,而西北新疆地区形成于古生代裂谷带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于新生代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3期地 质 与 资 源Vol.10 N o.3 2001年9月GEOLOGY AND RESOURCES Sept.,2001文章编号:1671 1947(2001)03 0165 07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陈根文1,夏 斌1,肖振宇2,喻亨祥1,王 核1,钟志洪1,王国强1(1.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650; 2.广东省旅游集团,广东 广州510020)摘 要: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和岛弧之后的张裂带,大多数形成于第三纪,少数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和古生代.矿石具脉状、网脉状和角砾状构造,发育有特征的矿物组合、元素分带.围岩具特征的蚀变分带.矿化围岩主要为分异良好的火山岩类.矿床形成于地表以下1000m深度范围内,成矿温度一般为200~300 ,成矿流体以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结合我国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条件分析,提出该类矿床在中国的有利成矿区.关键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特征;成矿模式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11;P612;P618 51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是金、银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按W 林格伦(1922,1933)对浅成热液的定义,这类矿床包括贵金属(碲化物或硒化物)、贱金属、汞和辉锑矿等矿床,矿床是在低温(小于200 )和中压条件下从有火成喷气的含水溶液中形成的,是指发生在浅处并常在火山岩中定位的矿化体,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矿物组合,即在同一矿床中同时出现高温矿物组合和低温矿物组合.现代矿床学研究认为这类矿床普遍存在过较高的成矿温度(200 ~300 ),有时可达400 ,成矿压力低于1 2 M Pa.尽管如此,现在仍然沿用了 浅成低温(ep itherm al) 这个术语,但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这类矿床必须形成于低温(如小于200 )条件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包括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热泉型矿床以及微细浸染型矿床.前两类矿床的成矿围岩通常为火山岩、次火山岩,后一类矿床的成矿围岩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本文将只讨论前两类矿床.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如下:Silberman 等(1986)将浅成热液矿床划分为高硫和低硫的富矿囊型以及高硫和低硫热泉型;H eald等(1987)分为明矾石-高岭石型(酸性硫酸盐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Bonham(1986)将这类矿床为低硫型、高硫收稿日期:2001-05-23;修回日期:2001-08-06.张哲编辑.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编号:95-预-25)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G1999043204)联合资助.型和碱性岩型.其中以H eald的分类和Bonham的分类应用最广.1 成矿背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主要为岩浆弧和弧后的张裂带.这种岩浆既可以是陆缘岩浆弧,也可以是岛弧环境.这样的构造在全球主要有3条,即:环太平洋成矿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古亚洲成矿带.在环太平洋东西两带均发育有火山、次火山内外两条带.在环太平洋东带,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除沿美洲西海岸岩浆弧分布外,在弧后几百公里有一条平行于火山弧的弧后引张带.该带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在北美,表现为盆地-山脉省,正断层广泛发育,地堑(盆地)和地垒(山脉)相间平行排列,其双峰式火山作用表明拉张应力场的存在,系弧后裂谷作用早期阶段的表现.盆岭省为北美一条长700km的裂谷系的一部分,包括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运道岩墙和斯内克河平原西部的地堑.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侧,有大片高原碱性橄榄玄武岩发育,说明在火山弧的内侧,弧后引张作用广泛存在.在西太平洋也存在两条成矿带,一条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形成于岛弧环境.日本的菱刈、串木野、春日,中国台湾的金瓜石矿及新西兰的豪拉基矿带,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波尔盖拉矿均属该成矿带.另一条成矿带分布在大陆内部,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南至华南地区.我国一些重要矿床如二道沟、五凤、山门、冷水坑、遂昌、治岭头、大岭口、紫金山、梅仙、嵩溪等矿床即产于这一成矿带中.在环太平洋带,虽然分布在东西太平洋两岸的浅成低温热矿床数目近于相等,但分布在岛弧和大陆边缘的矿床数明显不均衡,其中14个超大型矿床中有10个分布在大陆边缘.分布在岛弧区的矿床全部为金矿,而以银为主要开采金属的矿床只有两个分布在大陆边缘.成矿作用形成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一般与两个或多个方向发育的几个世代的断层或裂隙有关.矿床产出位置受区域性深大断层控制,多数情况下区域性大断层与火山口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大多数情况下,矿床并不直接产于深大断层中,火山口环形边界控制了某些金矿床的分布.这类矿床中均发育有断层或破裂,大多数为正断层,浸染状矿化主要产于孔隙度很高或破裂密集发育的部位,层面构造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如日本菱刈金矿1/3的矿石产于不整合以上的火山岩中,2/3的矿化形成于不整合以下的白垩系沉积岩基底中.最常见的区域构造环境是破火山口.破火山口环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年轻的热液系统提供极佳的流体通道系统,但也有一些矿床与火山口关系不密切,甚至直接产于沉积岩中的构造破碎带中,这类矿床的围岩对成矿影响不大.而Mckee (1979)统计的内华达31个破火山口中,只有2个是已知含矿的.Rytuba(1981)统计的美国西部125个破火山口中,仅有14个具有伴生矿,而这种含矿主要是因为破火山口产生了大型断裂系统,有利于对流热液和成矿液体流动所致.美国西南部第三纪火山岩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矿石的形成年龄比形成破火山口的火山活动要年轻得多.因此,在破火山口边缘及其围岩中的构造发育岩石中,似乎热液活动原本与破火山口活动无关,但与后期的次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多数研究认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中 新生代钙碱性火山岩区有关,包括基性 中酸性层状火山岩(安山岩),中 酸性(安粗岩-英安岩)岩流,酸性(高硅流纹岩)岩流穹隆,中 酸性破火山口和热液喷口.但M ckee(1997)统计的98个矿床中,仅有5个矿床产于硅质凝灰岩中,多数矿床产于安山质浅成岩和火山岩中.这是由于在热液活动期间,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具有高渗透性,并且安山岩在长期的矿化作用中遭受断裂作用形成弧形或反弧形构造,并发育张裂隙和扩张孔所致.从环太平洋带14个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围岩看,其中有8个矿床与从流纹岩到安山岩的钙碱性火山岩有关.2个矿床与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有关,1个矿床与岛弧拉斑玄武岩有关.这些矿床中,有3~4个矿床形成于爆破角砾岩中,3~4个矿床形成于流纹穹状杂岩中,1~2个矿床形成于火山灰流中,1个矿床形成于经历矿化事件的具崩塌构造的小型层状火山岩中,其他矿床形成于不确定的火山岩背景中.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般较新,大多数形成于第三纪.形成于太平洋东岸岛弧的矿床比西岸大陆边缘的矿床平均年龄要晚.东太平洋岛弧区金矿床的形成年龄一般小于20Ma,美洲西部的成矿年龄主要为39~10M a.我国东部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45~67M a,如二道沟金矿、五凤金矿、浙江遂昌金矿、福建紫金山金矿、粤东北嵩溪银锑矿等均形成于J K.这段时期可能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成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加拿大科迪勒拉西部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就形成于早侏罗世岛弧火山活动末期的安山岩中.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形成年龄较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类矿床形成较浅,容易被剥蚀,矿床不易被保存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保存下较早时期的矿床,如北美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和Lachlan造山带的一些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其形成时代为古生代.我国新疆北部的阔尔真阔腊金矿、阿希金矿形成于泥盆纪和石炭纪.乌兹别克斯坦石炭-二叠纪造山带火山岩地区有碲化物产出.随着时代变老,矿床数目越来越少,在前寒武纪地体中,浅成低温型金属矿在加拿大安大略的Cobalt地区,苏必利尔湖的Silver湾,和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大熊湖、Bathurst湾区的那些小而富的银-钴-镍矿床就表现出很多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某些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如安大略省的H emlo的那些矿床和南非的Muchison山脉的那些矿床,具有特征的低温浅成热液元素组合,包括Sb、Hg、Bi、As.这些矿床可能代表一种与大陆火山伴生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太古宙原始同类物.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的基本特征(1)矿床形成于近地表.矿化最大深度不超过地表下1000m,矿体可以具有相当大的长度,但在垂向上的长度平均为350m.很少超过600m.底部在166地 质 与 资 源 2001年无矿围岩中或向下穿到次经济带中的矿带中,含有贱金属硫化物.(2)脉状、网脉状和角砾状构造是矿床中的主要矿石构造,还有条带状、壳状、多孔状、晶簇状,以及由片刃方解石组成的网格状构造.(3)矿床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张性断裂体系和正断层.这些断裂系统通常与大规模的火山塌陷构造伴生.(4)矿化常常发生在具有良好分异的火山岩区、陆上火山碎屑岩和许多小型的次火山侵入体内.在未被强烈剥蚀的热液排放中心,有时见到热泉矿床和火山喷气现象.(5)矿石与共生矿物在开放的裂隙中沉淀,矿物沉积的重复循环比较常见.矿石矿物为细粒,但常有粗粒的结晶良好的脉石矿物的次生加大边.某些交代结构也常见,并以石英交代方解石呈假象为特征.(6)金、银是主要的有用金属,同时还有较高含量的汞、砷、锑及微量的铊、硒和碲.金、银比的范围大,银的丰度明显高于金.主要矿石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银、银金矿、螺硫银矿和含银砷碲硫盐,局部有硫化物的富集.常见方铅矿、闪锌矿,铜常以黄铜矿形式出现,但在有些矿床中形成硫砷铜矿、黝铜矿和砷黝铜矿,有些矿床中还出现大量的辰砂、辉锑矿和硒化物.(7)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的萤石、重晶石、绿泥石、白云石组成.硅以多种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是石英,也可见蛋白石、玉髓和方石英.(8)矿床含有一套矿石元素和微量元素异常: Au、Ag、Sb、H g、T i、Mo、W、Cu、Pb、Zn、Te、B和F.矿石元素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Cu、Pb、Zn、Ag异常经常形成于矿体的下部,近地表的元素有Sb、Ti、Hg、Ba、As和F等.矿石元素还出现侧向分带,Hg、Mn和部分贱金属元素在蚀变带的周围形成分散晕.在西太平洋岛弧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型金矿区往往为活动地热区,在其地表径流中高度富集有特征的矿石元素和微量元素Au、Ag、As、Sb、H g、W和Ti.其高温区的元素异常垂直分带为:As、Sb、Au、Ti富集在近地表,Ag、Se、Te、Bi、Pb、Zn、Cu、Co主要富集在地热系的深部.(9)热液蚀变明显.贵金属矿化常与硅化有关.硅化带的两侧可以是伊利石-绢云母蚀变和黏土化,这些蚀变都归属于大的青磐岩化蚀变内.在深部,脉状构造内含有冰长石;靠近地表,可以是大规模的泥化带为主,其中含有明矾石.有些矿床具有铝质的高级泥化蚀变组合,含有高岭石、绢云母、叶腊石,与同源硬水铝石、锐铁矿.但是不同类型的浅成热液矿床又可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这里按低硫化型、高硫化型和碱性岩型3种类型来描述.2 1 低硫化矿床就火山岩为围岩的低硫化型浅成热液矿床而言,围岩是典型的钙碱或碱钙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安岩或流纹岩.不论是低硅还是高硅,这种矿床形成的地区总是有流纹岩,它们作为主岩并没有什么意义.目前仍然认为流纹质火山作用与低硫化贵金属矿床具有空间关系,与这类矿床共生的高硅质流纹岩含有较高的Mo、W、F、Ni、Sn,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Burt等提出的这类矿床产于含钼斑岩成矿系统的上部的说法.矿石形成于开放的充填空间中,具有脉状构造特征.胶状条带、壳状、梳状构造、角砾化构造及一些交代组构是这类矿床的典型组构.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砷、自然铋、汞化物、金银矿、银硫化物、硫盐、银硒化物、贱金属硫化物等.其中能反映热液流体氧化-还原状态的矿物,如毒砂和富铁闪锌矿是典型的低硫化态矿物,它们在低硫化矿床中常见,而在高硫化矿床中则少见或罕见.围岩蚀变作用是由于pH近中性的热水产生的,主要包括冰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泥化和青磐岩化.蚀变矿物组合具有分带现象,在紧靠脉、网脉和裂隙附近的蚀变矿物有石英、冰长石、方解石、白云石、含锰碳酸盐和硅酸盐,少量氟石和重晶石.在脉边缘的蚀变组合及裂隙蚀变包括高岭石、伊利石、绢云母、绿泥石、蒙脱石、钠长石、方解石、沸石.少数矿床中有绿帘石化、高岭石化和绢云母化大量形成于脉状构造上盘,这种蚀变反映H2S 在矿液沸腾期间转变为蒸气相.泥化和绢云母化基本被限制在脉岩带中,在地表常形成热泉及硅华.含矿流体呈中到弱酸性,具低盐度(10%~5% NaCl),CO2、CH4含量变化大,低硫,成矿温度为200~300 ,形成深度从小于400m到600m左右.2 2 高硫化矿床对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浅成热液矿床来说,其围岩主要是钙碱性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英,偶见低硅流纹岩.在空间上与矿床共生的火成岩是斑167第3期 陈根文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岩,典型的斑晶矿物包括斜长石、正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及辉石类,这些斑岩、中性火山岩通常形成流纹-穹隆组合.这类矿床含丰富的硫及硫酸盐和硫化物,具有特定的矿石矿物(硫化物)组合,如Hg、As的硫化物、、硫砷铜矿-四方硫砷铜矿组矿物、砷黝铜矿-黝铜矿组矿物、辉铜矿、自然银、银硫化物和硫盐、贱金属硫化物、碲化物等.高硫化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与围岩蚀变流体不同.围岩蚀变在先,其流体呈酸性;成矿作用在后,其流体为中性.因此矿床中含有酸性条件下稳定的矿物,如明矾石、高岭石、迪开石、叶腊石、硬水铝石和绿黄晶.这些矿物组合构成了高硫化环境下初期淋滤过程形成的高级泥质蚀变组合.遭受酸性蚀变最强烈的岩石是一种被称为多孔硅化岩的二氧化硅残余,它常常是赋矿岩石,并伴有一个高级泥质蚀变晕,该蚀变晕向外依次形成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或蒙脱石分带.典型的蚀变组合为泥化、石英-高岭石-钾云母、石英-伊利石-蒙脱石、石英-高岭石、明矾石-重晶石-叶腊石等.其蚀变分带特征为:在矿化构造及筒状构造中为硅化、石英-自然硫-重晶石、石英-叶腊石-氟氯黄晶组合,在高级泥化带附近为高岭石和绢云母等组合.高硫型矿床的矿石组构变化较少,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残余(多孔状)石英块体,成矿溶液由200~ 250 的酸性流体淋滤形成,在这种条件下不能形成硅化.2 3 碱性岩型矿床矿床的围岩以正长岩、响岩、橄玄岩、粗面岩为主,形成于各种环境中,如低平火山口 破火山口.碱性岩组分为:SiO2>45%,Na2O+K2O>8%, Na2O/K2O<1,Fe2O3>1 7FeO,Au>10 10-9等.矿石矿物组合包括:Ag-Au的碲化物、银金矿、毒砂及含H g、Sb的硫化物.含硫盐及一些贱金属硫化物.蚀变作用包括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泥化.蚀变矿物分带表现为:近脉体蚀变矿物为石英、萤石、方解石或白云石、冰长石;脉边缘蚀变为钠长石、绿泥石、碳酸盐、绢云母、蒙脱石和伊利石.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碱性岩型矿床比较少,研究得也不多.根据P Heald等的研究,低硫系列矿床与他本人划分的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可以对比,高硫化系列相当于他划分的酸性硫酸盐型矿床.这两种矿床的区别主要在矿物组合上: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的矿物组合以绢云母蚀变占主要地位,有冰长石,此外有时有高岭石,常有硒化物,存在含锰的脉石矿物,常有绿泥石,无辉铋矿和硫砷铜矿;而酸性硫酸盐型矿床则相反,含硫砷铜矿、黄铁矿、铜蓝,广泛发育明矾石,数量较多的高岭石,无冰长石、硒化物,锰矿物和绿泥石稀少,有时有辉铋矿等.另外,两类矿床中矿石沉淀与容矿岩石就位的时间关系也不同.据研究,酸性硫酸盐型矿床的矿石一般富含硫化物,矿石的沉淀看来发生在容矿岩石就位后不久(时间差小于0 5Ma).而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的矿石沉淀作用几乎总是比容矿岩石的形成晚1 M a以上.在尤里卡矿区,容矿岩石形成与矿石沉淀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2~15Ma.在矿床的矿化规模上,每个矿区内,矿床的侧向延伸(1~200km)远超过垂向延伸(200~1000 m).酸性硫酸盐型矿床的垂向延伸一般不到500m,而冰长石-绢云母型矿床的垂向延伸范围可达1000 m,其侧向延伸也比酸性硫酸盐型矿大得多.3 成矿成因和矿床模式对成矿溶液的来源,早期以岩浆水为主的观点受到了挑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资料研究认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由相对较稀的、近中性到弱碱性的氯化物水溶液(5%NaCl当量以下),经过沸腾或发泡放气、流体混合及氧化作用形成的,其形成温度一般为200~300 ,最常见的是230~260 .流体在上升或侧向迁移过程中的沸腾或混合是2个重要的冷却过程.Pergera金矿床的流体化学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同时经历了岩浆热液金成矿的初始阶段,其中存在超高盐度的流体包裹体(32%NaCl当量),这些流体代表着冷却下来的饱和盐度的岩浆源.同时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存在一种低盐度的被认为是大气起源经过演化的地下水.说明早期成矿溶液为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成矿溶液以大气降水为主.目前在一些地区观察到的地表热泉大部分为大气降水来源.对成矿溶液来源的研究,多利用氢、氧、碳同位素示踪研究,近年来逐渐引入了2H e-40Ar法及矿物包体中的N2、He、Ar等微量气体组成研究成矿溶液的来源.矿石铅同位素研究认为,很多浅成热液型矿床中的成矿物质来自上地壳中,铅同位素组成落在造山带演化曲线之上,也有一部分铅同位素组成与其周围的168地 质 与 资 源 2001年火山岩组成极为相似,铅的来源可能与火山岩或岩浆流体有关.现已对各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作了研究,分别对不同矿床的成矿模式作了总结,L J Buchanan[1]在综合了北美60多个产于火山岩系中的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后,建立了 瓜那华托矿床综合性浅成火山热液金银矿床成矿模式 .该模式试图对整个浅成热液矿床的特点作出概括,其主要思想为含矿溶液是由对流水体形成的,对流水体中的水,主要是大气水.当这种水循环到深部火山-沉积堆积物时,形成热水,并溶解了金属钾、钠、氯化物和硫,形成低盐度的热液.这些热液在下部热力作用下,通过裂隙系统上升.由于含矿热液存在较大的内压力,当上升到地表附近时,将发生沸腾.这种沸腾可以多次发生,并且在不同时期内沸腾面的位置不一样.沸腾作用一方面形成爆破角砾,在断裂隙附近形成细脉和网脉,从而形成一个在沸腾面以上发育的漏斗状构造系统,及由下部大脉构造和上部小脉构造和网脉组成的构造体系.由于沸腾作用,使成矿溶液本身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剧变,一方面使金属矿物沉淀出来,一方面与围岩反应发生围岩蚀变.在沸腾面控制下,下部形成贱金属矿床,沸腾面之上形成贵金属矿床.这种沸腾作用是周期性发生的,早期是强烈的沸腾期,接着是无沸腾期或大大缓解的沸腾期,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矿化分带.在热液上升过程中,周期性沸腾使金属矿物沉淀.该成矿模式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矿物和蚀变分带型式,因此受到了矿山地质工作者的欢迎.但该模式也遭到了异议,特别是在实际研究中仅有少数矿床具有沸腾作用的迹象.还有些现象用沸腾作用不能解释,如日本菱刈金矿,常发现在较小范围内热液温度可由250 变到200 ,这样快的冷却速度不能简单地利用沸腾作用来解释,也可能是与冷水混合的结果.冰长石和高岭石细粒集合体偶尔出现在石英脉中,这与正常情况不符.正常情况下,冰长石和高岭石多为绢云母稳定带所分隔,两者不平衡共生.但如果在150~200 条件下,且石英超饱和,冰长石、高岭石也可以是稳定的组合.在本古矿脉中发现的特水硅钙石,表明其形成于石英相对饱合的水中,因此特水硅钙石的存在和冰长石、高岭石的共生表明上升流体的快速冷却.Berger等[2]根据对世界上许多生产矿床的研究,提出了浅成热液贵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概念模式,分别对热液在不同的条件下的活动方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了3个表示浅成低温热液体系热液流动方式的主要流体力学单元:(1)近地表至热泉喷口单位;(2)上升、自由流动、向地表开放的(物理上是开放的,化学上是封闭的)热液单元;(3)周期封闭或抑制的流体单元,其中封闭有热液胞及一些侧向流体.并据此建立了3个对应的模式.热泉沉积模式认为贵金属是在热液系统的近地表部分沉积的,热液在地表表现为热泉、喷气孔或间歇泉,并形成硅华,泉华下面是强烈的硅化带、酸性硫酸盐及黏土蚀变带.开放对流模式认为,大气水向下运动中,受下部侵入体的热作用,沿开放通道上升,当体系压力超过围压时,开始发生沸腾,使H2S和CO2等溶液气体从溶液中析出,pH值发生变化,温度降低,因而发生沉淀作用.上面较冷的水或者先期形成的不渗透蚀变产物,可以使析出的水蒸气和其他气体重新凝结并发生氧化,产生酸性淋滤溶液,使岩石蚀变.这种模式强调,控制热液向上运移的构造通道是开放的,可以使热液不断向上迁移.叠置热液胞模式提出,热液在向上运移时受到了上部不透水层的阻挡,使溶液发生侧向运动.在透水带,因矿物沉淀引起的热液通道周期性封闭.当流体的内压上升超过围岩的强度时,流体冲破围岩,喷出地表,形成构造裂隙并伴随有广泛角砾发育.由于溶液的叠加、周期性重复的成矿作用,以及早期矿物的溶解交代,形成复杂的矿物沉淀次序.Sillitoe[3]根据对环太平洋斑岩型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研究,提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斑岩型矿床相伴生的成矿模式,认为一些浅成热液矿床是斑岩型矿床的高位体系.如美国北布莱克山第三纪火山岩中的金矿床,在不整合面以上,成矿温度低于300 ,矿化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石英-黄铁矿-辉钼矿-斜方辉铅铋矿-硬石膏-磁黄铁矿-黄铁矿组合,第2阶段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黄铜矿-冰长石组合,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向深部温度增加到350 ,金属分带为Cu-Zn-Pb -Ag-Au-Mo-Bi,表明深处矿化作用为与斑岩有关的深成中温热液环境.此外Bonham[4]、Cunning ham(1991)还分别建立了酸性硫酸盐型、冰长石-绢云母型、碱性岩型及玻利维亚火山穹隆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4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在我国的分布及找矿方向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3条成矿带169第3期 陈根文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