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章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爱之名让爱飞翔
-----读张德芬《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有感
刘婵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是张德芬老师从外在关系解读个人的成长的一本“心灵鸡汤”。人是社会的动物,在社会上生存,就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络,而有一种人的关系则更为特殊,是你爱的人——父母、爱人、孩子。因为爱,让这本身亲密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爱,让彼此耳鬓厮磨,也更易擦出破坏爱的“火花”;因为爱,把直视变俯视,如执了放大镜,一切都在放大镜下观视,缺点也变得更大……张德芬老师用女性的智慧和心灵的研习所得解读了怎样对待父母、怎样看待爱人、怎样与孩子对话。
父母的爱有时也会成为羁绊,他们爱我们,所以希望我们完全按他们想的样子生活。我们渴望放开父母的手,尝试着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作为80后的独生子女,我从小就在父母的爱和唠叨声中长大,成人后有一段时间我腻烦这种唠叨的爱,变得很叛逆,处处与父母对着干,父母希望我赶紧在婚姻中安定下来,我偏偏就要一个人晃来晃去。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岁月就是和父母作对。看《绝望的主妇》,我记得有一个小细节,Bree和别人在谈论佛洛依德,她说,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归为母亲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她说的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弗式的“精神分析法”。在西方,很多心理研究都会用到这个伟大的理论,但是一个人长大了,是否可以将自己所有的心理暗疾都归结为母亲?这个问题我很久没有想通,在张德芬老师的这本书里,她告诉我们:这种心态的子女,都还是内心不成熟的,他们还在用孩童的心态来要求父母、责怪父母。每一对父母都在尽他们所能的对子女好,只是当时他们的能力有限、知识有限,所以,他们能给我们就只有那么多。如果我能早一些看到张德芬的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就会有不同。父母的牵绊是因为深沉的爱,如何看待这爱,并与这爱公平对话,巧妙地与之周旋,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对自己的认知。
放下书,我沉思良久。或许,这就是那个伟大的理论的漏洞——人无完人。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能够看得清楚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的时候,为什么却要选择去责怪去较真,而不是看清楚之后选择宽容和原谅呢?几乎每一对亲密关系都要遇到这样的问题,控制权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足够强大了,或许不是争夺控制权,而是面对控制权不争夺却也不被控制。我知道,很少有人,那些在亲密关系中痛苦的纠结的沉沦的人们,真的能够做到。我也做不到,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直到不久之前才最终说出了“不”字,也终于说出了“随便你”。就像张德芬老师曾经对她父亲说的那句“断就断”。后来还是很多人来责备我,用的无非就是书里所说的“恐吓,责怪,让你内心罪疚”等手段,但是我告诉他们,为什么我们要绑在一起死却不肯放对方一个活路?明明是很相爱的人,如果没有了尊重和宽容,那么其实还不如去做陌路人。是的,我痛苦过,大哭过,要死要活过,从来都是想要对方给自己一个活路,但是却从来不肯放开手。我终于明白,没有什么可以要挟我的时候,自由来到了。我们需要给彼此空间和时间,让大家都去成长。我记得有本书说,凡是让你感到痛苦的那就不是爱。张德芬老师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是真的,每一个当下,痛苦的纠结的难捱的,其实都是内心在作祟。如果你难过你痛苦,你可以选择离开,或许走远了,发现大家还是
可以相爱的,那个时候,也许就是她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她和她父母的关系模式,我期待着。
我每天睡前读一小段,这本书,真的能营养内心,虽然是如此朴实的文字,但是却需要思索的时间去消化。
爱啊爱,多少伤害以爱之名。这是张德芬老师在《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里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有种爱是:我不管你的快乐和幸福,我只关心你是否按照我说的去做,去生活。如果你正被这种爱凌虐,请别允许自己待在这种处境里,无论对方是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如果你正用这种爱加诸别人身上,请诚实面对。爱的前提一定是希望对方在自由意志下幸福快乐,即使你觉得他的选择是错的,也由他去,祝福他。”
学会如何去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以爱的名义,但别把那爱负重,压在你所爱的人身上;以爱的名义,更不要让爱成为束缚的借口。爱一个人,就是用爱作指引,带着他一起轻盈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