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不仅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热情,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可能把数学学好。

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育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注重灌输式讲授,而轻视探究式教学”;教师习惯于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显然这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的主体。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

人们已经认
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探究学习中点滴探索理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我们知道自主性是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显著特点,自主是探究性活动的根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

在上课开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

出示实物长方体,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很感兴趣的回答:长方体。

再问:老师想把它用彩纸包起来送给咱们班表现最好的同学,你们能帮老师计算一下最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彩纸吗?然后告之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兴致很高的相互交流着、讨论着,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从而自然而然的解决了问题,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二、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方法探究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

”在学习活动中没有
学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所谓的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的活动形式有多种多样,平时要鼓励学生勇于突
破常规思维,寻求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灵活、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在认识“长度单位”、“容积单位”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量时,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量一量,比一比,感知量的实际存在和大小,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量的表象认识。

在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情况,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当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通过学生已经的知识基础,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探究解决的方法,从而掌握了新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学中提倡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形成数学能力,同时积累生活经验。

三、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对于习惯了传统的“静听式”、“单干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也是合作性学习得以实施的关键所在。

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需要有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体验、
交流、比较、验证等活动中,进行反复构建,最终达到共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展示学生思维才华。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得出规律这一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投影依次出示一组分数1/4、2/8、4/16的题目(分子和分母逐渐增大),然后,要求学生比较这三个分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合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让学生观察第二组分数4/8、2/4、1/2,问还能得出什么规律?(学生合作,讨论)学生们有的选择最后一题(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样,很好的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适时开拓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通过他们动手、动脑,促使知识的消化。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参与,得出很多方法,主要有2种。

1、分别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加在一起即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2、根据长方体六个面的大小将六个面分成三组,先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再乘2即可。

以上,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很好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又完全是学生一种的自我发现。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激发学
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摇篮,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