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合集下载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

规模 经济 比较 明显 , 以钢铁 行业 的合理 集 中度 所 设 备 制 造 、 织 等 行 业 集 聚 效 应 明 显 。 即 江 苏 省 的 产 业 集 人壁 垒高 , 纺 这样 有 利 于提 高 国 际竞 争力 和 降低 成 群主要 为传统 比较优 势 行业 ( 织业 , 纺 纺织 服 装 , 帽 制造 应该处 于较高水平 , 鞋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2 0 —0 70 1 7— 1 8 2 1 ) 60 5-2
1 前 言
集中, 但是江苏 省的产业集 群也 存在 一些 问题 , 具体 有 以下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苏 省 的 产 业 集 群 抓 住 历 史 机 遇 , 得 几 个 方 面 : 江 取 () 织 业 过 度 竞 争 。 江 苏 省 纺 织 服 装 、 帽 制 造 业 和 1纺 鞋 了 快 速 发 展 。但 是 , 个 不 争 的事 实 是 , 苏 省 产 业 集 群 大 一 江
完整 的价值链 , 如南 通是 纺 织 基地 , 主要 提供 初 级 加 工 品 , 壁 江 山 , 些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以 出 口 为 主 , 2 0 这 如 0 8年 外 资 企 常 州为牛仔 布的生产基地 , 供 中间产 品 , 提 而无锡 是 服装 加 业 出 口量 前 1 0家 企 业 中 , 子 信 息 制 造 行 业 7 家 ( 中苏 0 电 2 其 工 基地 , 生产 出最 终 产 品 , 这 些 传 统行 业 主要 集 中于 苏 州 5 且 7家 )外 商投 资行 业 或外 商 并购 本 地企 业 并不 会 带来 , 南, 地域集 中度较 高 , 行业集 中度 较低 ; 石化 、 金等 传统 重 预期 的技术外溢 和技术转移 (ol t b l a dF a kRe e 冶 Je Si ae n rn i , e z

破坏性创新推动本土产业升级的机理研究——基于协同演化理论的视角

破坏性创新推动本土产业升级的机理研究——基于协同演化理论的视角

本土产业升级问题的分析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在 全 球 价 值 链 和 模 块 化 分 析 范 式 的 研 究 中 ,本 土 产 业 被 抽 象 概 括 为 全 球 价 值 链 中 的 一 个 模 块 、一 个 节 点 , 甚至是 “ 箱” 黑 。对 本 土 产 业 而 言 ,全 球 价 值 链 表 现 为 一 种 外 生 的 、静 态 的 结 构 ,分 析 的 重 点 在 于 跨 国 公 司 所 主 导 的 分 工 格 局 和 资 源 配 置 关 系 层 面 , 忽 视 了 处 在 全 球 价
化 分 析 范 式局 限性 基 础 上 ,对 协 同 演 化 理 论 的 提 出及 意 义 进 行 了 阐 释 ,并 以 协 同演 化 理 论 为 分 析 框 架 , 分 析 了破 坏 性 创
新 与 本 土 产 业 升级 的协 同 演 化过 程 ,总 结 归 纳 出破 坏 性 创 新 推 动 本 土 产 业 升 级 的 机 理 。破 坏 性 创 新 通 过 与 产 业 环 境 中诸
基 于 协 同演 化 理 论 的视 角
向吉 英 黄 韦华
( .深 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管 理 学 院 ,中 国 深圳 5 8 5 ; 深 圳 市 经 济 贸 易 和 信 息 化 委 员 会 , 中国 深 圳 5 8 1 ) 1 105 2 10 0

要: 积极 引入破 坏性创新是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和技 术跨越 的有效途径 。本 文在 既有 的全球价值链相 关理论 与模块
不 足 ,导 致 本 土 产 业 层 次 不 高 、 缺 乏 创 新 的 结 构 性 矛 盾 更 加 突 显 ,以代 工 为 主 导 的 外 源 型 、 粗 放 型 产 业 发 展 方 式亟待改变 。

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战略分析

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战略分析
限 , 利 于 区域 间 的协 调 发 展 。东 部 沿 海 地 区产 业 不

中国产 业 区域转 移 的战 略意义
随着东 部沿 海 地 区经 济 的发 展 , 部 沿 海 地 区 东 也 面 临着产 业 转 型升 级 的压 力 , 些 丧 失 比较 优 势 一 的制 造业 环节 开始 向外 转 移 。利用 这 一 机 遇 , 动 推 东 部沿 海地 区产 业 链 向 中西 部 地 区延 伸 与 转 移 , 对 缩 小地 区差 距 , 进 东 中西 部 区域 协 调 发 展 具 有 重 促
本有效 积 累 不 足 和 短 缺 成 为 制 约 其 经 济 发 展 的瓶 颈 。 中西 部地 区要 想获得 快 速 的发 展 仅靠 自身 有 限
水平的资本积 累是难 以实现 的, 其发展需要借助外
劳动力优势 , 承接了大量 的国际加工制造环节 的转 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这种承接 国际产业链低端的 片段化转移方式 , 促使其通过发挥 比较优势较快地 融人 到全球 产 业 链 分 工 体 系 中 , 得 了产 业 发 展 的 获 集 聚效 应 , 造 了经 济 发展 的 奇迹 。这 种 承 接 方 式 创
[ 关键词] 产业链分工 产业区域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 中图分类号] F6 . [ 29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6 1 (02 0 — 05— 5 04— 97 2 1 )6 06 0
随着科 学技 术 的发展 , 产业 分工 更 加 细化 , 业 产 链 分 工成 为 当前 产业 分工 的一种 新 形 态 。改 革 开放 以来 , 中国东部 沿海地 区利 用 政 策优 势 、 缘 优势 和 地
基 子产 业 链 分 工 酌中 国 产 业 区域 转 移 战 略 分析

模块化生产下的产业发展内生机理

模块化生产下的产业发展内生机理

论 与 内牛增 长 理论 之 别 。 以 内生 增 长 的 观点 , 以
演 化 的观点 看 , 济 系统 的 形 成 以及 发 展状 态是 经
的信息技 术 (r产业 , r) 在美 国硅 谷 、 在全 球其 他 地
区具有难 以预料 的发展 速 度 , 什 么 只有 为 数 不 为 多的产 业 才 具 有 如 此 之快 的发 展 速 度 ? 飞 速 发 展是 由于产业 特 定 的 原 因 , 是 有其 一般 的普 遍 还 的成 因?就 产业 内部 来 讲 , 些 产业 是 否存 在 一 这 种 自我 演 进 的 内 部 驱 动 力 , 导 致 其 “ 众 不 才 与
度 也是 千差万 别 , 我们 能 看 到 的进 入 产业 内部 探
讨内部组 织制 度 的研究 成果较 少 。 近 几年产 业集 群 的迅 速 崛 起 , 引起 了 国 内学 者较 多 的关 注 。 围绕 着 对 集 群 产 业 竞 争 优 势 的
解 释 , 者关注 的 目光 , 渐 进 入 到 区域 分 工 、 学 逐 产
维普资讯
@ 张元 智
内容提 要 生产组织方式不 同,产业 内部 的发 展驱 动力就 不 同。在模块 化 生产方
式下,核 心企业与外围企 业之 间的界 限变得模 糊 了,甚 至可 以没有核心 企业。模块 化 以及行业标准 改变 了企业 的竞争行为 ,同时降低 了产业发 展 的不确定 因素 ,引发 了网
下 的市 场 与 科 层 的选 择 。然 而 它 只 能 解 释 产 业
组织 选择 的原 因 , 没 有解 释每 一 种 方 式 下 的演 却 化机 理 , 更没 有 回答 在 不 同 的选 择 中产 业 内 在 的
发 展动 力是 强还 是弱 。

生产流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生产流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生产流程中的模块化设计与实践研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模块化设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模块化设计使得生产制造更加高效和灵活,也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本文将介绍生产流程中的模块化设计及其实践研究。

一、模块化设计的概述模块化设计是将产品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同时之间具有可组合和可替换的特性。

这种设计方式将不同的功能部件分离出来,使得产品的设计、生产和维护更加容易。

模块化设计的主要优点包括:提高设计和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等。

二、模块化设计的实践研究模块化设计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模块化设计思想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传统的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定制化生产”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产品开发时间和成本的增加。

而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将产品的不同功能模块分离出来,使得不同的部门可以一起协作完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模块化设计已经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模块化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工程项目的不同模块也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来实现。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可以将不同的构件分离出来,使得建筑施工更加高效和方便。

再例如,日益增多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机场、公路等,也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来提高建设效率。

3. 模块化设计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物联网、智能制造、3D打印等,模块化设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部件多、结构复杂、生产难度大等问题,而模块化设计可以帮助这些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三、生产流程中的模块化设计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在生产流程中成功应用模块化设计的案例:1. ThinkPad笔记本电脑在笔记本电脑生产流程中,ThinkPad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将电池、硬盘、CPU 等重要电子元件分离出来,使得维修、升级等操作更加方便和快捷。

模块化环境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以国内手机产业为例

模块化环境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以国内手机产业为例

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青木昌彦等 ,0 3 。 20 )产业模块化
则是指某一行业一体化 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 干独立 的价值节点 , 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 向集 中、 整 合以及功能的增强 ,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 值模块制造者 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 业动态分化 、 整合的过程。 在产业模块化不断深人 的
突破 。
关键词 : 模块化 ; 全球 生产 网络; 产业升级 ; 两难 困境
中图分类号 :4 4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3 9 (0 10 — 0 8 0 10 — 8 02 1 )6 0 5 — 5


模 块化生产 网络的产生及本质
量, 模块化的不同环节主要依靠市场予 以协调 , 垂直 体化的大企业不断剥离业务 ,不再充当上下游环
摘要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 化的加速 , 模块化在发展 中国家嵌入全球 生产 网络 中发挥 了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然 而, 模 块化 知识 特性带来 的技术创新 障碍 , 模块化 与集成化动态转化 带来 的市场风 险, 国外品牌 与本地 草根企业 的双 重 夹击, 也成为影响 中国产业升级的深层次原 因。对此应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 改变经营策略 , 在产业转 型升
模块化环境下 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
不必考虑其他模块的设计思路 。这样每一个模块都 具有信息异化的特征 , 即除了遵循系统信息外 , 内 其 在的个别信息是隐藏的、 不为外界所了解 的“ 黑箱 ” 。
与其他组织形态相比, 模块化组织具有如下优势 : 随 着外包 的发展和完善 , 组织可 以跨越边界利用外部 能力 ; 可以与其他组织联合开发产品; 可以在设计或
生产方 面挑选更有能力 的供应商 , 以在 给定时间内 设计或制造产品部件 ; 可以在设计部件时增加最终 选择方案的预期价值 ; 可以进行“ 模块革新 ”通过改 , 进和完善模块化部件的价值和功能来提升最终产品

链网双重架构下的中国企业升级

链网双重架构下的中国企业升级

收稿 日期 :2 o 1 2 _l 1 _2 基 金 项 目:国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项 目编 号 :1 2 B G L 1 2 6 ) ;广 东 省 高新 区发 展 引 导 专项 计 划 ( 项 目编 号 :2 01 1 1 ] 0 1 0 6 0 0 0 3 7 , 2 0 1 2 B 0 l l O 0 o 0 4 5 ) 。 作者简介 :张鹏 ,华南理工大学工 商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主任。研 究方 向:区域经济、高科技产业化 、科技管理。陈芳菲 。华 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技术经济。
[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 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 的提 出
随着 国际分 工 从行 业 间 深化 到行 业 内不 同产
值 网络上 的两个 低 端 锁定 ,陷入 俘 获 型 网 络 和模 块 化陷 阱。
品,再从行业 内不同产 品深化到同一产品内不 同
为突破这种低端锁定 ,众多学者围绕本 土制
F e b . 2 O1 3
链 职能 区段 升 级 并 不 足 以概 括 升 级 的根 本 内涵 ,
指导 我 国企 业 突破低 端锁定 。
2 模块化分工、价值链分工与全球生产网络
2 . 1 全球 生产 网络 的双重 架构
在国际分工体 系的演进过程中,随着复杂产 品系统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 的出现和
技 术提 升 、市 场开 发 拓 展 等实 现 价 值链 条 上 的高
端升级 ,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努力上升至研发区段、 营销区段 , 但却仍然 发现 自己依 然陷入 “ 被俘 ”
分工层次上的 自动升级 ,从而形成 价值链条和价
( 张其仔 ,2 0 0 8 ) [ 9 ] 的现实 ,这表 明仅仅依靠价值

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

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

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摘要:以模块化为载体的模块化生产络呼应了资本主义对灵活积累的诉求,还为资本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可能,从而成为络经济时代主流的生产组织方式。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模块化分工中多从事低附加值的工序,所以模块化生产络仍然属于依附性的国际分工体系。

处于模块化分工中依附地位的中国,只有创建由自己主导的模块化生产络,才有可能实现产业链工序的升级。

关键词:模块化生产络;络经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生产络是继跨国公司内部络(集团)、虚拟(项目小组)、战略联盟、中小络(集群)等络组织之后,新近引起广泛关注的络化生产组织方式。

纵观历史,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从福特制到精益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每一次变迁都有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都是资本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继续追求利润最大化,促进资本积累所塑造的。

模块化生产络也不例外。

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如何能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有利于资本追逐利润,从而成为新型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本文试图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特征和生产方式的演变视角对以上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形态资本主义生产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和福特制之后,逐渐步入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交界区。

以信息通讯技术(ICT)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再构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孕育着一种崭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络经济。

络经济诞生之前的福特制资本主义积累体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和技术体系的资本积累过程,是基于以下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资之间由集体谈判所形成的工资增长与生产率机制诱发了大规模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家之间的垄断竞争使生产建立在对未来计划的基础之上。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与福利国家制度,不断熨平经济周期和维持有效需求,调节着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

基于产业模块化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

基于产业模块化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

基于产业模块化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李丽杜兴端[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系统逐渐从模块化走向集成化。

产业集成建立在模块化基础上,是对模块化生产的有机整合和综合集成。

它跨越了行业界限和时空概念,使组织结构、信息传递、创新能力与功能发挥产生质的飞跃,推动了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强产业竞争力。

按照产业集成原则(价值最大化原则,效益倍增原则,增强产业竞争力原则),从产业集成框架、集成方法和集成步骤入手,可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集成实现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成;产业模块化;产业集成原则;产业集成框架;产业集成步骤[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2X(2012)—01—0122(05)[作者]李丽,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杜兴端,助理研究员,四川省农科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一、引言经济系统演进遵循着“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模块化”[1]这一基本路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模块化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产业组织基于松散耦合的联结使得协作与控制日益困难,组织间协调成本和彼此要挟的机会成本上升,系统抗风险能力下降;同时,当模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子模块与整体规则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并由此导致系统突破性创新的困难。

“产业集成”是产业模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它从模块化组织整合的角度,通过优化产业流程,降低组织和经营成本,以适应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日趋及时化的趋势,并逐渐成为继“模块化”之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21世纪以来,产业集成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在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整合和拉紧产业链上各环节,锁定合作伙伴和顾客,不断巩固自身的市场垄断地位。

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摆脱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摆脱微利化和模块化陷阱,开始以价值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主线,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产业集成,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移动。

基于模块化系统的产品创新能力研究:海尔案例

基于模块化系统的产品创新能力研究:海尔案例

基于模块化系统的产品创新能力研究:海尔案例陈占锋【摘要】海尔通过型号经理制、模块经理制以及市场化管理机制等组织变革,培育了企业内部模块化的组织能力;通过开放式的产品创新平台,整合上游供应商的核心技术,培育了整合外部模块化的能力.外部模块化+内部模块化的整合将对产品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增加创新多样性、增加创新可靠性;同时它也可能阻碍新产品的系统创新及其新产品容易被模仿,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等局面.【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产品创新;内外部模块化;开放式产品创新平台【作者】陈占锋【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3一、引言Starr(1965)[1]最先提出了模块化生产的概念,指出其实质是所设计、开发和生产的零件能产生最大组合或通用性,不仅能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高效率、高质量生产,还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进入90年代后,世界企业均面临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需求两难处境时,模块化才得到应有的重视。

Ulrich(1995)认为,模块包括一个从功能结构中的功能元素到产品物理部件的一对一映射,以及部件之间的分解与链接的界面。

[2] Baldwin和 Clark(2000)认为,模块化为一种特殊的设计结构,其参数和任务结构在单元(模块)内是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

[3]青木昌彦(2003)认为,“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4]Baldwin和Clark(1997)指出,模块化系统能否高效运行关键在于严格界定系统的设计规则和个别的设计规则。

系统的设计规则是界定模块之间关系的规则,由结构、界面和标准三个部分组成。

产品创新是企业实现其产品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通过某种产品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实现;而模块化作为一个新的“设计规则”,甚至作为一种“新产业结构的本质”[4],必然会对产品创新管理产生影响,比如企业模块化给企业带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5]。

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兼论产业耦合转移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升级

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兼论产业耦合转移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升级

二、 全球 生产 网络背景 下国际产 业转 移的新特 点与产业
次 年代 化 工产业 、 机械产 业和汽 车产业等
结构升级的新趋 势
1产 品 内分 工是 全 球 生 产 网络 背景 下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的 主 .
16- 9 0 幕三砍科 技革 命爆发 . 美荐 发展锕恢 、 美 、l锥等 国劳动 密 日 E、 “ 中心—外 围“ 的国际 产 l7 化】和 汽车等 资本密集 型产业 与电子 、 集 型产业_ 亚洲新 兴 9O = + 业结 构升级布 局 第 年代 航空航 天和 生物医疗等 技术密 集型产业 1业化国 家和地 区 =

波 危机 后 蕾源 、 料荨高 附加值 、 新材 低能耗 的技术 电等资 本密集型 产业 “ 阵’ 式 雁 l 穰



鸯 橐和知识密集 型产业
呻 f 工业化 国家 兴
美 国个人 计算机产 业的模块 化战喀 经营 、美 日 欧资本 、 劳动密羹 1a  ̄f 标准 化生产 , 展徽电子 、 工程 、 9o f 发 生物 光纤 型产业_东 亚 四 + 小龙 亚太地 区形成 丁 条轻 一
裹 1 国再产 业转移的演进历程殛其影响 :
时期 转移动因 转移 产业与路径 产生的影响
口导 向型经济受 困, 东部地 区适时提 出“ 腾笼换 鸟” 措施 。在 此 背景下 , 国际产业 转移呈 现出前所未 有 的新 格局 , 即国际
高端产业 向中 国东 部地 区转移 以及 中 国东 部地 区产业 向 中
经 济 大 视 野
产品 内分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业转移与中国 产业结构升级
兼论产业耦合 转移背景下 中国加工贸易 升级

基于模块化的产业创新

基于模块化的产业创新

模块化的技术创新强调模块 的兼容性,为了使模块的研 组织形式所取代 :生产不再仅仅 由一个纵向一体化企业来独 发者一开始就考虑 复杂产品各个模块 的所有因素,统一的产 立完成 ,而是由网络组织中的成员企业跨越各 自边界来共 一项 生 产职 能 。
模块集成商、中介机构等 。多层次的模块化组织具有交叉性
在模块化 分工条件下,系统设计师对产品系统进行模块 和互动性 , 某个模块的变化会受到其他模块 的影响, 并会 引起 化分解 , 明确规定产品或产 品体系的结构、 界面和标准 , 被分 其他模块的变化。譬如计算机产业每次 C P U 的升级都会导 解 的子模块或系统通过事先规定的界面联接在一起 ,构成整
起 产 业创 新 的 一个 重 要 方 面 。 关键 词 模块 化 产 业 创 新 维度 路 径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F 2 7 2
l 文 献综 述 往具有探索性创新性 质。 鲍 德温 与 克 拉 克( B a l d wi n &C l a r k 1 9 9 7 ) 认 为, “ 模块 化 ” 是 3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创新维度 指 通 过 每个 可 以独立 设计 的 ,并 且 能够 发 挥 整 体作 用 的 更 小 基 于模 块 化 的产 业 创 新 包 括技 术 创 新 、 产 品创新 、 组 织创 的子 系 统来 构筑 更 加 复杂 的 产 品或 业 务过 程 。 青 木 昌彦 ( 2 0 0 2 ) 新 和 制 度创 新 , 现 在 从 这 四 个 方面 详 细 展 开论 述 。
另一方面 , 模块之间的创新也要保持协调, 以实现兼容和整体系 块化系统内“ 看不见的信息” 和“ 看得见的信息” 使各模块之间 统的最优。由于治理结构松散, 模块相互独立 , 模块之间既“ 背 既独立又统一 。 一方面模块间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耦合, 另一 靠背” 地参与模块设计的竞争, 又相互合作 , 结构 、 共同界面以及 方面各模块之间也该保持较 高的独立性。模块化组织可 以是 设计规则保证 了模块的兼容性 , 使模块化系统保持协调一致。 个有机 的, 内部关系可重新进行组合的松散形式的系统, 即 “ 松散的耦合” 。 松散耦合不仅目 有效的降低机会主义的风险, 在模块化条件下 , 每一个模块都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企 而 且 能在 保证 各 结 点组 织利 益 的条 件下 实现 网络 的整 体 绩效 。 业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赢得竞争。不仅模块生产商之间 3 . 4 制 度 创 新

产业转型与升级文献综述

产业转型与升级文献综述

产业转型与升级文献综述作者:田小燕冯新星来源:《企业文化·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的概念尚存争议,在分析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促进产业升级理论和时间的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有必要对产业升级的研究进行回顾。

关键词: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包含了两个问题,即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产业转型与产业产业升级是有本质区别的,“转型”意味着转变或转换,即对事务进行的根本性变革;而“升级”意味着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强调从的劳动生产率向高劳动生产率、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变迁。

尽管如此,孙宝强(2011)指出,产业转型与产业产业升级是有联系的,两者相互促进,产业转型的方向是产业升级,并且指出前者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组织升级、后者包括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组织转型两个方面。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格里芬(1999)通过对服装出口企业的研究,提出可以从企业内部、产业内部、地区内、地区间四个维度利用产业链升级进而促进整体产业升级。

张其仔(2008)指出产业升级路径的理论选择有比较优势演化模型、HK模型,根据模型推导发现:产业升级的路径不一定的线性的,非线性产业升级包括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叉(优先实行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叉(优先实行产业间升级),如果产业间升级的技术距离少于产业内的技术距离,就需要发展产业剑升级,从我国的时间来看,实施产业间升级更有利于保持经济的高成长性和出口的高成长性。

刘志彪(2009)提出构建国家价值链,理由在于:本土市场的容量特别是高端市场的容量是决定改过产业创新能力能否培育成的根本因素;对于成长中的中国经济来说,越是处于产品或产业价值链环节的高端要素,越要依赖于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空间来实现其价值的转移和增值过程;从竞争手段来看,发达国家日益依靠对市场进入壁垒的打造来获取竞争优势,利用本土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标准体系可以作为一种进入别国市场、绕开对方市场标准壁垒的交换筹码。

模块化对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

模块化对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

模块化对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研究【摘要】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的过程是其价值增值的过程,价值最大化,是每个产业、企业甚至个人所关注的,产业生态系统和模块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新趋势。

本文研究了模块化对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在分析我国模块化产业生态系统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模块化;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本文的产业生态系统是指围绕价值网而构建的多个相互联系的企业的集合体,系统内各单位进行着价值与利益的交换,形成成员之间的共生关系。

它是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组织,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自发、自行、自我组织起来,使产业走向组织化和有序化。

一、模块化对产业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一)加速知识流动,促进技术创新:知识流动是一个价值交换与学习的长期过程,包括知识的创造、转移、整合和共享。

模块化产业生态系统是以模块化生产为基础的网络组织形式,网络既是模块间的联系纽带,也是知识流动的渠道。

模块化生态系统中,企业组织的模块化和扁平化都大大加速了知识在系统内的流动。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r·mueser)。

在模块化生态系统中企业往往采取“二八”原则,即一项业务外包时,业务的80%分配给一家企业,另外20%分配给其他企业,这样就对下游企业形成了一个压迫力,而且由于在模块化生态系统中的技术的不保密性,企业只有自发地、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合约关系,生存下去。

所以模块化生态系统自身的组织特点促使知识的不断流动、技术的不断创新。

(二)减少协调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模块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正是基于降低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由原产业组织垂直解体而产生的。

在未采取模块化生产前,企业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各部门积极性不高,内部协调成本很大,而且企业经常受很多自己不擅长的业务牵绊,没有更多精力去发展核心业务,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
基 于产 品 内分 工的 中国加工贸 易结构要: 产品内分工 已经成为 当前 国际经 济中最热 门的话题 之一 , 而加工 从表 1 中国参与产 品 内分工跨期数 据的 比较看 出 :自 1 8 对 90 贸易是一国参与产品 内分工 的主要形式 。本文从产品 内分工的相关理 论出 年 以 来 , 国 参 与 产 品 内分 工 的程 度 呈现 上升 的 态 势 , 1 8 中 从 9 0年 的 发 ,在对我 国加工贸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数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的基础 上 , 试 00 6上 升 到 2 0 .5 0 6年 的 03 2 这 与 世 界 产 品 内 分 工 的发 展趋 势 是 .3 , 图 探 讨 我 国 加 工 贸 易结 构 升 级 的 对 策 。

致 的。其 中, 1 9 自 9 0年开始 , 中国产品 内分工的指标稳定的上升。 19 9 8年 开 始 , 一指 标 有 所 下 降 , 到 2 0 这 直 0 3年 才稍 微 有 所 上 升 , 之 随着 F I 增 长 和 跨 国公 司 的 全 球 布 点 , 统 意 义 上 的 以 商 品 D的 传 后 三 年 时 间 这 一 指 标 稳 中 有升 ,奇怪 的 是 2 0 0 6年 产 品 内 分工 指标 贸 易 为基 础 的 国际 分 工 格 局 正 在 被打 破 , 国际 分 工 由产 业 间 、 业 内 明显的下降了。 产 以上 的变化可 以用两方面的原因进 行解释 : 一方面我 深 化 到产 品 内部 ,产 品 内分 工 已成 为 当前 国际 经 济 中最 热 门的 话 题 国利用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的作用 不断增强 ,致使参与产品内分工 的 之 一 。 这 种 新 型 的 国 际 分工 格 局 下 , 为我 国参 与 产 品 内分 工 的 重 在 作 程度趋 于稳定 , 加上中国得天独厚 的投 资优势 , 跨国公司纷纷涌入 中 要 方 式— — 加 工 贸 易 , 过 3 经 O多年 的 发 展 , 充 分 发 挥 我 国 比 较 优 在 国 市 场 , F I 来 的 经 济 效 应 促 使 中 国 从 产 品 价值 链 的 中 间产 品 由 D带 势 、 动 技 术 进 步 、 进 产 业 升 级 等 方 面 发 挥 了越 来 越 重 要 的作 用 。 部 分 向最 终 产 品 推 进 , 成 中 国产 品 内 分 工 形 式 的 变 化 ; 一 方 面 , 推 促 造 另 但是 , 目前 我 国 的9 r企 业 仍 处 于 价 值 链 底 端 的 生产 环 节 , 争 力 比 随着 中 国 国 内市 场 的发 展 壮 大 ,跨 国 公 司 更倾 向 于把 生产 的各 个 阶 u n 竞 较 强 的依 然 是 附加值 比较 低 的劳 动 密 集 型 产 品 和 制 造 环 节 上 。 以 , 所 段集 中于一 国国内, 国内达到规模经济 , 在 而本文中测度 的只是 国际 基于 产 品 内分 工理 论 探讨 中 国加 工 贸 易结 构 升 级 的 对 策 具 有 重 要 的 范 围 内 的产 品 内 分工 , 这样 就 有 可 能 降低 中国 产 品 内分 工 的 程 度 。 意义。 22 结 构 分 析 为 深 入 分 析 我 国 加 工 贸 易 在 产 品 内 分 工 中 的结 . 1产 品 内分 工 理 论 构 , 先 要将 贸 易数 据 分 为 四大 类 : 级产 品 、 首 初 中间 产 品 、 终 产 品 和 最 产 品 内分 工 虽 然是 一 个 比较 新 的 理 论概 念 ,但是 与 之相 关 联 的 其他产 品 : 中, 其 又将中间产品分 为零配件和半制成 品 , 最终产 品分 概 念 可 以追 溯 到 2 O世纪 6 O年 代 。 之 后 , 外 经 济 学 领 域 对 该 理 论 国 为消费品和资本品。 这种 方法按照商品的主要用途进行分类, 容易把 进 行 了系 统 的 研 究 ,如 “ 分割 价 值 链 ”“ 、 生产 非一 体 化 ”“ 散 化 生 、零 中 间 产 品 和 最 终 产 品 加 以 区 分 。 本 文 参 照 Fa os e ie和 rn i L mon e 产 ” “ 包 ” 都 是 于 之 相 关联 的概 念 , “ 品 内 分 工 ” 一概 念 则 、外 等 而 产 这 D nz a e e c(0 2) 对 中 国 1 9 e i N l s n l2 0 年 u ~K 9 7年 和 1 9 9 9年 数 据 的 分 是 19 9 7年 A d t 次 明 确 提 出 的 。 国 内 对 于 产 品 内 分工 的 研 究 起 rn 首 析, 通过计 算 2 0 0 3年的相关数据 , 对加工贸易参与产品 内分工 的结 步 较 晚 , 是 近 几 年 来 ,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参 与 产 品 内 分工 程 度 的 日益 但 伴 构 进 行 分 析 。 ( 表 2所 示 ) 如 : 加 深 , 些 学 者在 对 价 值 链 的 分 析 , 国际 分工 深 化 的 研 究 , 产 业 一 对 对 表 2 各类产 品分别对进 口、 出口及 贸易余 额的贡 献 ( 位: ) 单 % 集聚的研究 , 对产业模 块化 生产 网络 问题 的研究等等 , 都从不 同角度 涉及并丰富了产品内分工 的相关 内容 ,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 , 以看 从 可 出: 产品内分工是 国际分工的进 一步 深化 , 其核 心内涵是指特定产品 生产过程 的不同工序或 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威跨地 区或跨 国性 的生 产 链 条 或体 系。 在 理 论研 究 之 外 ,还 有 很 多经 济 学 家 提 出 了一 些 实 证 方法 , 这 些 研 究 主 要 集 中于 产 品 内分 工 程 度 的 测 度 , 有 代 表 性 的 主 要 有 以 具 下 三 种 方 法 : 一 种 方 法 是 通 过 海 关统 计 数 据 进 行 度 量 , 接 计 算 第 直 出 零 部件 贸 易 的数 据 。第 二 种 方法 是 通 过 加 工 贸 易 间 接 的 度 量 。这 种 方 法 是 围绕 着 “ 境 外 包 ” 开 的 , 过 对 数 据 进 行 一 定 的 处 理 , 跨 展 通 设计 某 些指 标 来衡 量产 品 内 乡 的程 度 ; 三 种 方 法 也 涉 及 中 间 品 江 第 从 选 取 的三 年 数 据 的 比较 来 看 , 进 口 方面 : 间投 入 品 的进 口 在 中 进 口的计 算 ,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H mmes I iK iMu Y ( 0 1 提 在 总进 口中 占据 着 相 当大 的 比重 , 约 为 23 其 中又 以 半 制 成 品 的 具 u l, hi e— i2 0 ) s , 大 ,, 出 的 方法 。 们 运 用投 入 产 出 法 , 过 数 据 的 处理 定 义 “ 直 专 业 化 进 口为 甚 , 他 通 垂 而零 配件 的进 口在 中 间投 入 品 进 口中 占的 比例 较 小 , 增 但 比率 ” V rc lS e ilain V s ae) 个 变量 , 它 来 测 度 一 长 速 度 较 快 。最 终 产 品在 总进 口 中所 占 的比 例 较 低 , 约 为 1 。从 ( et a p c i t ( S)h r 这 i az o 用 大 / 4 国参 与产 品 内 分工 的程 度 。 也 是 本 文 用 于 衡 量 产 品 内分 工 程 度 的 中 , 们 可 以看 出在 产 品 内 分工 格 局 下 , 国主 要 是 进 口 中间 投 入 品 这 我 我 主要依据。 进 行 m T装 配 。 2 m I 贸 易 参 与产 品 内分 工 的 现 状 考 察 出 口方 面 , 进 口 的情 况 呈 现 相 反 的 趋 势 。 终 产 品 的 出 口在 总 和 最 17 9 8年 珠 海 市 签 订 了第 一 份 加 工 贸 易协 议 , 自此 我 国 的 m T贸 出 口 中 占据 着 绝 对 的优 势 , 年 的 数 据 都 保 持 在 6 % 以上 , 费 品 三 0 消 易 从 无 到 有 , 小 到 大 , 对 外 贸 易 中 的地 位 日益 提 高 。 是 , 发 达 的 出 口在 其 中 占较 大 比重 , 略 有 下 降 的 趋 势 , 资 本 品 比例 较低 , 从 在 但 与 但 而 国 家 或地 区相 比 , 国加 工 贸 易 的增 值 率 增 长 缓 慢 , 有 竞 争优 势 的 但 增 长 速 度 较 快 ,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显示 了 中 国 出 口商 品 结 构 的 转 变 。 我 具 这 仍 然 是低 附加 值 的劳 动 密 集 型 产 品 的生 产 和 装 配 环 节 。 下 面 从 两 方 中 间投 入 品 的 比重 保 持 相 对 稳 定 , 中零 配 件 的 比例 有 增 加 的 趋 势 其 面 进 行 考察 : 而半制成 品的比例则 呈现 下降的趋势。 21数量 分析 目前 ,我国对于产品 内分工程度 的衡量 多采用 . 从 对 贸 易余 额 的贡 献 可 以清 楚 地 看 到 ,最 终产 品对 于 我 国 的 贸 H mme , hi e— i 0 1 的 方 法 。 由于 我 国对 加 工 贸 易 的 易余 额 具 有 显 著 的正 向贡 献 , 中 尤 以消 费 品 的贡 献 为大 , 资本 品 u l I iK i Mu Y ( 0 ) s s , 2 其 而 数据进行 了严格 的统计 ,所以可以用加工贸 易的数据计算我国的产 呈现轻微 的负贡献。但是 , 中间投入 品对贸 易余额 的贡献则为负数 , 品 内分工 规模 , v =加工 贸易进 口额 , 用( S 总出 口额 ) 即 s 并 V/ 的数 而且 数 值 较 大。 值来代表 中国参与产 品内分工 的程度。 3 / t 贸易 结 构 升 级 的对 策 建 议 o r 加 工 贸 易 的 国际 经 验 显 示 ,随 着 一 国 或 一地 区 工业 化进 程 的发 表 1 中 国产 品 内分 工 指标 1 8 1 8 1 90 1 9 1 8 0 001 9 0 9 5 9 9 5 99 2 00 2 20 3 2 05 2 06 0 0 0 展, 加工贸易会逐步 实现从产业 、 技术到发展模 式的升级 转型 。 日本、 V ��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基于模块化理论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则”来 实现模块化 。在 多个 隐形模 块被 组 装成 系统后 ,由 系统集成与检测模块来解决各模块 之间遗 留下来 的小矛盾 。 “ 看得见 的设计 规则”是影 响下一 步设 计决 策 的规 则 ;“ 隐 形的设计规则 ”是一种 仅 限于一个 模块 之 内 、对 其他模块 的设计没有影响 的规则 ,是一种 “ 隐藏信 息” 。
关 键 词 :模 块 化 ;产 业 集 群 ;创新 能 力 中图分类号 :F o 27文献标 识码 :A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 世界性 的经 济 现象 ,它 是在某一 特定 领域里 由相互联系 的企业 和相互 支持 的机构 在地理 上 的集 中。并形成持续竞 争优势 的一 种现 象。在经 济全球 化和一 体化的发展背景下 ,产业集 群不 仅 没有被全 球化 和一体化 的浪潮所淹没 ,而且不 断涌 现和 发展壮 大 ,因此 产业集 群 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 的一 大热点 。对于集群 的形成 和发展 ,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 角度进 行 了研 究 。一般认 为产业 集 群形 成与发展的条件 有 以下多 个方 面 :生产 过程 的可分 性 、最
维普资讯
科披竹 研究
S ( Ia1 、 lI f ( n d g .Tg i n ( o y n ̄ a en l h I I e
2 0 o2 0 6 N .
文章编号 :10 79 (0 6)0 0 8 【 00— 6 5 2 0 2— 0 5一J 3
或服务 的设 计 、生 产 与 消 费 中 得 到运 用 ,并 由 此而 形 成
“ 模块 化设计”、“ 模块 化生产 ” 与 “ 块 化 消费 ” 的新概 模 念 ,其 中模 块 化设 计是 模 块化 的起 点 与 难 点 。S nhz和 ace Mao e 19 )指出 ,“ 块化 的产 品设 计需 要企 业组织 hn y(9 6 模

全球化背景下的模块化外包与我国产业升级

全球化背景下的模块化外包与我国产业升级

中 国改 革开 放 3 0多年 来 ,经济 与 社 会 建设 已 经取 得 巨大 成就 。然 而 , 当前 经 济 中 的结 构性 矛 盾
越 来越 突 出。传 统 产业 产 能过 剩 现 象 突 出 , 源 环 资
境 约 束愈 加 明显 ,经济 发 展方 式 尚未根 本 转换 , 社
会 经 济 的可 持续 发 展 面临 十分 严 峻 的挑 战 。因此 ,


JaHie c学 oluUr经oi uobni 院s feit济o r 湖fn报 n v北E m s 学c y o
全球化 背景下 的模 块化外包 与我 国产业 升级
叶 洪 涛
( 中 科技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经 济 学 系 , 北 武 汉 4 0 0 ) 华 湖 304 湖 3 2 5
模 块 化 外包 ( d l usucn ) 指 在 产 品 Moua O t rig 是 r o 模 块化 ① 设计 的基 础上 ,企 业将 生 产 系 统 中各 个 相 对 独 立 的功 能 模 块 分 包 给具 有 比较 优 势 的 外 部 企 业 来生 产 或 提供 的活 动 。通 过 这种 外 包 活动 , 产 生 组 织 就 会 由众 多 企 业 间 的分 工 协 作 的 网络 化 形 式 替 代 原 先 的 内部 一 体 化 形 式 (c iig Se nma S hln & t s , 1 e
的模 块 承 接 企业 , 即模 块 供应 商 。模 块化 外 包 的全
以利 于实 现经 济 结构 的战 略性 调 整 , 这是 一 个 值得
思考 的命题 。本 文选 取模 块 化 理论 视 角 , 它 与全 将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探究余亚平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探究余亚平

智能制造背景下电气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探究余亚平发布时间:2023-07-29T12:50:15.234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年8期作者:余亚平[导读] 近年来,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电气装备制造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

而构建智能制造则是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建设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与相关经验;还需要展开一定的创新与优化。

因为智能制造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在建设期间必须要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案,推动智能制造的建设与发展。

襄阳技师学院湖北襄阳 441000摘要:近年来,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电气装备制造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

而构建智能制造则是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建设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与相关经验;还需要展开一定的创新与优化。

因为智能制造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在建设期间必须要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案,推动智能制造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电气装备制造;智能化;策略1 智能制造概述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深度融合的生产方式,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具体生产再到管理和售后服务的整个生产过程。

互联网产业与制造业的连接,将加速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化。

工信部公布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清单》,其中包括过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设备及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管理与智能服务。

该类别反映了整个制造业的广泛覆盖和强劲表现。

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许多新技术,如新型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数字仿真技术、实时控制与优化技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模块化分工通过产业转移的形式可推动后起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

当前中国正面临国内产业升级的较大压力,同时也处于国际有利形势中。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可通过产业核心资源的整合、品牌模块企业的创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措施来实现。

关键词:模块化;国际分工;自主创新;产业升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而中国经济在强大力度的政策刺激下率先复苏,目前正逐渐稳步发展,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也相对提升。

然而,当前中国经济自身结构性矛盾依然很突出。

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

基于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已经明显表现为一种内在压力与客观要求,尤其是沿海经济带产业的升级换代,显得更为迫切。

当然,从客观上来看,国际上发生的这次危机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分工朝纵深发展,产业内出现的“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持续深入发展;以服务外包、服务贸易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方兴未艾。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利用相对上升的国际地位和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本文选取模块化理论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它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分析其对一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同时结合一些后起国家成功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实际,对中国当前产业升级的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下载。

一、全球化背景下模块化分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所谓模块化(Modularity),根据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03)的理解,其是把复杂的系统(或产品)分拆成不同模块(Module)①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

在设计层面,这意味着产品或复杂的生产系统可以拆分为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标准模块,同时各模块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则进行组合;在组织层面,生产上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分工协作网络体系(Schilling & Steensma,2001);在产业价值链层面,模块化导致的分工使不同企业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从事一个或若干模块的生产,由此分列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

模块化的这种内涵表明,它所形成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链已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由众多的模块生产企业和为数较少(或只有一个)的模块集成企业所构成的是一个庞大的生产网络,其产业价值链对应着各个价值模块;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网络体系与产业价值链通过模块化实现分工的国际化进一步动态演进与拓展。

这不仅意味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参与了产业的模块化的分工体系,并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模块化网络的动态演进,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动。

正是这种变动,会对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图1所示,生产系统(产品)在实现模块化后,当本国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或随着技术进步、制度或政策进行有利调整而使交易成本降低时,非关键模块或低技术、低附加值模块的生产就会以FDI或代工生产的形式被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这种转移实际上就是模块化分工国际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模块化网络和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化延伸。

模块生产的转移有着重大意义。

它为模块转出国(先发国家)和模块承接国(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对于模块转出国而言,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关键模块的提供上,同时又能进行更多的研发活动,这会使其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在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的升级。

而对于模块承接国而言,对来自先发国家以FDI或发包形式转来的模块进行筛选,本身就是对自身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继而在长期的代工生产或合资合作中干中学,产生外溢效应,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向产业价值链两端逐步爬升的同时也推动产业的调整升级。

因此,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模块化分工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其产业的升级都有着重要作用。

当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本文的分析侧重于后者。

二、以全球化的模块化分工促进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一些后起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如韩国、印度、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模块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了产业升级,优化了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起飞。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前的中国产业升级调整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发挥比较优势,以定牌生产合作方式嵌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在产业模块化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占据产业制高点,对后起国家或地区的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两者在发展中的地位并不对等。

后起的经济体要想充分利用模块化分工以及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就必须首先通过一定的方式切入到发达国家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以进入国际产业价值链,进而赢得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从后起的国家或地区推进产业升级的发展轨迹来看,这是共同之处,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它们往往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配套模块的生产与组装或定牌合作方式进入到国际产业价值链中。

如印度通过承接欧美发达国家的IT服务模块化外包、韩国通过为西方国家进行汽车组装与配套生产、中国台湾通过为欧美IT巨头加工组装计算机模块而分别嵌入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并获得发展机遇的。

(二)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促进价值链地位提升OEM等形式的代工生产只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最低,进入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只是获得了产业模块化升级的机遇。

在发达国家控制产业标准体系、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情形下,后进国家的产业链升级依然受阻。

因此,要想沿着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逐步向中端乃至高端攀升,除了要注重长期OEM实践的积累与学习效应所产生的制造能力与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技术的消化与吸收,直至能够自主设计与创新,创立自主品牌,形成某些方面较强的竞争力,即“OEM→ODM→OBM”演进过程。

从当前发展成功的一些后进国家的情形来看,产业能够升级并沿着价值链攀升,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OEM阶段,一般都是通过学习、创新与自主研发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甚至后来居上的。

(三)制造环节转移,拓展产业进一步升级空间迫于资源环境的外在压力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考虑,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演进至成熟阶段,后进国家在已占据产业价值链相对较高位置并且具备相应的核心竞争优势时,产业模块化发展中的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日渐削弱,相对成本上升,相对利益下降。

此时,在全球化平台上,充分利用模块化分工的契机,实施制造环节的“外转”战略,更有利于发展并突出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产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升级拓展有利的发展空间。

后起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的“外转”成为充分利用区域内外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如中国香港、台湾分别将玩具制造、计算机相关设备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内陆沿海地区获得了产业升级空间,释放了升级压力。

三、中国利用模块化分工机遇促进产业升级的实践及障碍(一)积极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造环节转移,但内外资发展失衡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而此时也正是模块化程度较高的典型行业如汽车、计算机、消费电子等产业的国际分工更为深入的时期。

中国抓住有利的时机,充分发挥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大量吸引来自发达国家如美、法、日、韩和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外资企业,通过模块加工、生产或组装的OEM形式嵌入国际产业价值链,成为国际跨国公司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同样是在面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与经济结构较大差距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分工的机遇加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

当然,在参与模块化分工并经历一定阶段的发展后,内外资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沿海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外资模块企业占据大多数,如在中国IT产业的模块化发展,80%以上的模块企业为外资,90%以上的产值由外资创造。

同时模块化的本土企业发展相对不足且规模小实力较弱,在模块化发展的“背对背”竞争中,外资企业控制着产业标准,核心竞争力难以替代,本土企业的模块化升级与自主品牌的创建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中国模块企业技术研发创新不足,在价值链位置的提升阻力较大中国在典型工业产业的OEM实践,促进了企业工艺流程的改善与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中国产业的模块化发展总体上仍停留在加工贸易与定牌生产合作阶段,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上遭遇的阻力较大,这一点与其他成功的后进国家相比较而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外跨国公司往往掌握着产业标准与核心模块的最新技术,通过控制这些标准与核心技术,跨国公司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领域。

反观中国不难发现,企业对外来技术的消化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偏弱是长期以来形成国际产业链升级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获取情况来看,国外技术引进支出平均每年约为315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则为约37亿元。

②由此可见其在技术上的“重引进、轻消化”的倾向。

同时,中国更多的本土模块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自主研发与创新更显不足。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环节“外转”与相应产业链升级缺乏支撑在产业模块化升级过程中,作为国际经验之一的将制造环节外转的做法并未在中国产业升级实践中显著地发生。

观察成功实现产业升级的国家或地区,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在价值链上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采购、品牌、物流、金融服务等一个或若干环节拥有特定的竞争力,而加工、组装与制造环节的等低附加值模块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这是制造环节转移并能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一个重要支撑。

在中国,由于长期停留在模块代工与组装的低附加值阶段,上下游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模块化发展中的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在经济增长中并未明显减弱。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这种现状是难以为产业链位置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的。

产业发展对位于产业链低端的模块代工与组装仍有较强的依赖性,导致产业升级动力不足。

四、政策建议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针对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不足,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当前推进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如下方面。

(一)充分利用当前模块化分工与外包发展趋势,推动本土企业成为品牌制造商与服务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国际转移与服务外包深入进行,同时国内产业模块化发展过程中,外资占据主导、本土企业竞争力偏弱的局面使中国面临产业链升级障碍。

此时,需要抓住难得的机遇,继续推动各类本土企业为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采购商以及全球供应商进行贴牌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同时推动本土大中型贴牌企业积极承接国际外包,最终形成专注于核心模块开发的若干品牌制造商和专业化服务商,为模块化发展中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