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延安颂》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延安颂》赏析

专业:音乐学姓名:李帅指导教师:沙涛

摘要:《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4月,是一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曲,此曲由五个部分组成,采用带再现变化的复三部曲式,以六度大跳的颂赞性音调的起首部分,是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全曲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千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反映出一种时代精神——延安精神。

关键词:复三部曲式,承前启下,革命圣地,抗日歌曲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全曲可分为五个部分,曲式结构为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中间节奏比首尾稍快,风格上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部分带有叙述性,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的由衷的赞美。结尾处二声部合唱把全曲推向高潮。

词曲作者简介:

莫耶(1918-1986),原名陈淑媛、陈媛,1918年,莫耶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14岁开始发表散文,15岁发表诗歌、小说,16岁赴

上海当刊物校对、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

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1937年10月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延安创作

出著名的抗战歌曲《延安颂》,21岁任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的编剧、创作组长,22岁被推选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主持

报社工作。1986年5月7日因病在兰州军区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郑律成(1918-1976),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朝鲜族,原名郑富恩。1918年8月13日生于韩国,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郑律成从

小就开始学习音乐,1933年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7

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后任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9年

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郑律成回朝鲜工作。曾先后任

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1950年在北京

定居,并且加入中国籍,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

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品有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兴安岭组歌》、《中国

人民志愿军进行曲》等。

创作背景及简介: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

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

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

家的心愿,1937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入鲁迅艺

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后任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8年夏日的一

个晚上,在延安城北的上坡上,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正在那里眺望

着刚从群众大会上散出来的人群。看,那英姿勃勃、步伐整齐的是

抗大的队伍;听,那此起彼伏、响彻全城的是抗战歌声。革命圣地

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灵感,他请延安鲁迅文

学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女同学诗人莫耶写好歌词,很快就谱成歌曲,

一首革命圣城的歌——《延安颂》诞生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千百万

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强烈愿望和真挚情感,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的由衷的赞美。抗战八年,这虽然首歌没有正式出版过,但它却象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

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至海外。当时很多人正是唱着这支歌,冲破险阻,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的。这首歌所以流传得这

么广、这么快,主要由于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当时全国抗日的中心,人们景仰它、向往它;同时,在艺术上它也有着较高的成就。

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延安颂》全曲由五个部分构成,属多部曲式结构,但从此

曲的旋律布局、速度安排、节拍的处理以及逐段歌词的含义来看,采用了首尾和中间的速度对比(稍慢、稍快、稍慢),也可看成

为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C大调,采用了3/4和2/4 两

种拍子,使抒情和激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歌曲开始时,卓越多姿的优美旋律,在妩媚之中蕴含着豪迈

的激情,带有叙述性,它是对某个特定环境和风光的描绘,如词

中的“塔影”、“河边”、“原野”、“群山”等,都足以令人

产生实际联想。这段旋律,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明朗而开阔的

六度大跳音型,它在全曲中先后共出现六次之多,是一个富有特

性的动机,这一部分在这里具体地点明了歌曲所描绘的地方是革

命圣地延安,热情而亲切地歌颂这庄严而雄伟的古城;中段转入

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拍子由3/4转入2/4,这段旋律中两次出现的八度跳跃,使歌曲更加强了坚定性和动力性,有一种不可遏止的

战斗激情,同前后抒发性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起着一种承上

启下的作用,但两者又同具雄健奔放之势,使全曲浑成一体,这

是一段沉着有力的进行曲,倾注着对革命圣地无比的热爱和由衷的

赞美,它表现了千百万革命青年怀着对敌人的仇恨,聚集在山野

田间的景象;歌曲进入结束段落以后,变化再现第一段落,加强

了歌曲的整体感和赞颂性。速度稍慢,转回3/4 拍子,特别是加

入了二部合唱,前两部分又形成对比,使歌曲情绪达到高潮,仿

佛把人民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是以六度大跳的颂赞性音调的起首部分,表现出中国人民抗击日军

的坚强斗志,以及最延安革命圣地的热爱和崇仰。

这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是莫耶与郑律成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

一曲心灵之歌,他们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

敌斗志。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千千万万青年人

在抗日战争潮流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

结语

本曲以激昂的旋律,显示出我国文艺工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用

特殊的方式表现出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和坚强的抗战决心,激

励中国人民的杀敌斗志。在演唱此曲时,要求与历史相结合,深情、坚韧有力,再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坚强信心。音乐来自于生活,波澜壮阔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抗日歌曲注入了

永远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抗日歌曲是全民抗战宏伟画卷的组成部分,它从独特的角度承载了那段让国人不可忘记的烽火岁月,它联系着

社会各界,不仅是教育后人的爱国主义生动题材,亦是联系台湾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