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翻译的发展与佛教_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世界文学・翻译的发展与佛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寇学敏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阻隔,不同民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信号交流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打破语言障碍,互传信息,互通有无的需求一直是很迫切的。
古老的中华民族与世界许多民族一样,很早就和周围的民族开始交往。
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翻译功不可没。
《周礼》和《礼记》两书就有周朝翻译官职的记载:“属象胥,谕语言”;“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 ,北方曰译”,(马祖毅, 1984:2)并有“舌人”之谓,当然大多指的是口译了。
(马祖毅,1984:3)纵观我国整个译史,宗教翻译引人瞩目,佛教、基督教、摩尼教、回教的传播都对翻译活动起过推动作用。
但是,其中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大的当推佛教和基督教。
佛教和基督教这两大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需要将其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译成中文,同时为了辅助传教,也将国外的科学、哲学知识等介绍进了中国,这样就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两大高潮: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佛经翻译高潮与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科技翻译高潮。
这两次翻译高潮,无论在翻译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将中国的翻译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翻译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佛典翻译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
相传创始人是古印度北部达罗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交替时传入我国。
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有“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马祖毅,1984:10)东汉初年,有派人往西域书写《四十二章经》的记载。
可见东汉时,佛教在中国已有传播,但范围只在王室贵族等上层社会中。
直至东晋佛教才在汉地输入成功。
佛教以其“因果报应”、“专务清净”的教义麻醉劳动人民,因而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鼓励,并进一步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封建社会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爱的教育 读书心得
读《爱的教育》及民国时期教育小说有感《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作家艾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发表于1886年的代表作品,《爱的教育》是一部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全书以一个四年级学生的日记形式为题材,简述了许多美好的故事,里面的人物都充满着美好的情怀,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它诠释着生活和教育中的“爱”。
指导人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要注意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爱和尊重。
此书自出版之后就一直位居意大利畅销书的高榜行列。
在当时仅有3000万左右人民的意大利国家就发行了100多万册。
该书不但在意大利几度形成洛阳纸贵的情形,其销量也遍布了世界各国,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译本,甚至有的国家有多种译本。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爱的教育》就有全译本9种,改变改写译本30多种。
本书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小学生的生活当中,却曾被誉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之一的作品,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书中的故事有的是讲述师生之爱、有的是讲述家庭之爱、有的是讲述同学友谊、有的是关乎热爱祖国的大爱情怀,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十分动情,点点滴滴里洋溢着儿童的烂漫与真性情,教会孩子为人处世,朝着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品格正直的人、懂得肩负责任和承担义务的人去发展,也让许多家长以及从事教育的教育者重新反思自己要如何处理和学生、孩子的关系。
《爱的教育》在教育界的影响是迅速而且巨大的,当时的中国教育小说写作也深受影响。
王志成的《爱的教育实施日记》和《爱的教育》在形式上就一脉相承,都是日记体。
其内容是以上海尚公小学教师的角度写的四年级下学期一个月的工作日记,以“每日例话”来起始,把《爱的教育》中的人物故事贯穿其中。
日记从1928年12月3日开始,第一天就告诉孩子们“《爱的教育》上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号召孩子们来“实现爱的教育”,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要克服的困难当然也是有的,第二天就遇到困难,由于正值深冬,天寒结冰,孩子们大半来的很迟,几乎有一半孩子听不到“爱的故事”,迟到的孩子都很失望。
评析经典译著《爱的教育》的三个版本
评析经典译著《爱的教育》的三个版本作者:王宜清来源:《出版参考》2011年第21期2011年是《爱的教育》出版125周年纪念。
十年前,在115周年出版之际,诸位专家都撰写了許多文章,勾勒这本经典译著的诞生及流布,详实而全面。
《爱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全球销量已不可估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青少年读物之一。
自被译入中国以来,我以为有三个版本能代表不同风格和时代特色。
一,包天笑的缩编版在中国,最早翻译《爱的教育》的,是现代小说家包天笑先生(1876-1973)。
他首次从日文译介成中文,名为《馨儿就学记》,以浅近文言写成,自商务印书馆1909年2月15日的《教育杂志》创刊号开始连载,差不多历时一年,共连载12期。
包天笑的翻译自日译本而来,日译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包天笑在转译这部日译本时“又一切改变为中国化”。
比如书名《馨儿就学记》,将意大利男孩名字改为“馨儿”,时间改为“丙寅之秋”,人名改为“兰姐”“张生”等。
包天笑的第一个儿子叫可馨,可惜在三岁时夭亡,为纪念他,包天笑借用在书中。
包天笑的版本只收录了五十个故事、八万余字,比原著少了近一半。
他以“天笑生/著”署名。
但严格说来,应该算是“缩编本”。
可以说,包天笑的译本虽然并非严谨的译作,但适合了当时辛亥革命之后小学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而且他于1905年以二十九岁应聘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1907年后在上海任《时报》编辑,此前还设帐授徒、开办书庄,更加注重教育及育人的角度。
二、夏丏尊的经典版夏丏尊于1920年接触到日本翻译家三浦修吾的译本《爱的学校》,深受感动,并将该书译成中文,取名《爱的教育》。
这个传神的译名从此流传下来。
邹振环先生在1996年出版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说:夏丏尊据日译本转译的《爱的教育》,首先在胡愈之主编的《东方杂志》1923年1月25日的第二十一卷第二号至1924年12月10日的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三号上连载。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作者:邹振环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页码:402 页·出版日期:2008年03月·ISBN:9787534386916·条形码:9787534386916·包装版本:第1版·装帧:平装·开本:16·正文语种:中文内容简介比如说在基督世界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圣经》;在穆斯林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可兰经》;在共产主义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资本论》;在疯狂的岁月里对中国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不能不是“小红书”,即《毛主席语录》。
举出的书愈多,则愈不好定,也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所以,这部有重大资料价值的书,还不如取个朴素的书名,更切合实际。
否则,例如书中第十八种《造洋饭书》——介绍西餐做法的——考证起来是很有趣的,也许是很有意义的,但人们很难想象此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发生过什么重大影响。
目录修订版序前言1 《交友论》与中国伦理文化2 把中国放在世界中心的《坤舆万国全图》3 历经两个半世纪才译全的《几何原本》4 《同文算指》的译述及其意义5 《泰西水法》——第一部传人中国的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书6 最早的机械工程学译著《远西奇器图说》7 《名理探》及其续篇《穷理学》8 《泰西人身说概》——最早传人的西洋人体解剖学著作9 《火攻挈要》的编译与流传10 《哄咭喇国新出种痘奇书》与牛痘接种法在中国的传播11 《圣经》中译本之最12 通过《海国图志》影响国人的《四洲志》13 合信及其编译的《博物新编》14 《代数学》——西方代数学的第一个中译本15 《谈天》与近代科学方法论16 《重学》的发现与影响17 《万国公法》与近代国际法的传人18 西餐的出现与最早汉译的西餐烹饪专书《造洋饭书》19 徐寿及其《化学鉴原》与《续编》、《补编》20 充满疑问的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昕夕闲谈》21 《地学浅释》:拓开进化论东传之道.22 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洋照相术专书《脱影奇观》23 《普法战纪》:最早由中国人编译的欧洲战争史24 培根《新工具》究竟是在何时传人中国的25 最早汉译的日文图书《琉球地理志》及其编译者姚文栋26 《佐治刍言》与《大同书》27 颜永京与最早汉译的西方心理学著作《心灵学》28 《百年一觉》与百年的乌托邦梦想29 《泰西新史揽要》——最乏味的残余与最风行的读物30 《治心免病法》与《仁学》31 首传X射线知识的《光学揭要》32 《文学兴国策》与中国近代教育33 《天演论》:危机意识的产物34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刊与清末士人观念的转变35 《佳人奇遇》:政治小说译述的开篇36 《经国美谈》在日本与中国37 卢梭《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38 《法意》与传人中国的“三权分立”学说39 《黑奴吁天录》——一部影响中国历史的译作40 《物竞论》的译本与原作41 拜伦《哀希腊》在中国的幸运42 《社会学》的翻译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43 《原富》的译刊及其引起的有关“雅”与“俗”的讨论44 《十五小豪杰》与所谓“豪杰译45 《群学肄言》和斯宾塞学说的流行46 名著名译:《悲惨世界》的中译本47 《近世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学说间接输入的第一种48 《社会主义神髓》——20世纪初汉译社会主义的启蒙读物49 《近世无政府主义》与《自由血》50 《迦茵小传》——近代中国一大外国畅销书51 暗杀时代的《血史》52 近代中国人在鲁滨孙身上寻找什么53 《进步与贫困》——三民主义的思想酵母54 名著名译与名作家——《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在中国55 《穆勒名学》与清末西方逻辑学翻译热潮56 辜鸿铭与《痴汉骑马歌》57 《妖怪学讲义录》与近代“妖怪学58 《拊掌录》与“西洋笑话59 《日本法规大全》——西方法律传人中国的桥梁60 伍光建及其《侠隐记》与《续侠隐记》61 《不如归》的魅力62 《苦儿流浪记》与《苦儿努力记》63 一本对毛泽东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伦理学译著64 《科学管理原理》最早的中译本及其译者65 《威廉·退尔》:最早汉译的席勒作品66 风靡一时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67 在中国吟诵的《马赛曲》68 《玩偶之家》与中国作家笔下出走的“娜拉69 轰动一时的杜威演讲录7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译出的《达尔文物种原始》71 《创化论》: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冲动72 《共产党宣言》早期节译摘译与全译本初版之谜73 20世纪轰动一时的《互助论》74 《茵梦湖》的译刊——五四时代中国青年情感生活的观照75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奉献给近代中国成年人的一本童话76 由爱因斯坦学生译出的《相对论浅释》77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汉译与“维特热78 《莎乐美》与“莎乐美文化79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民国的翻译与影响80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文坛81 呼唤爱的《爱的教育》82 来自《浮士德》的灵感和启示83 《忏悔录》与民国时代学人的忏悔意识84 《毁灭》——为“起义的奴隶”偷运的“军火85 《精神分析引论》与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译介86 《哲学的故事》:一本引导中国读者进入哲学殿堂的通俗哲学史87 《交感巫术》:人类学百科全书——《金枝》的早期中文节译本88 七十年才圆成的梦——从《奈端数理》到《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89 赛珍珠《大地》的翻译及其引起的争议90 《李尔王》:中国镜子里的莎士比亚戏剧91 使民国青年倾倒的《约翰?克利斯朵夫》92 《资本论》:中国翻译最伟大的工程93 《西行漫记》:让世界发现中国和让中国发现自己94 民国政府查而未禁的《震撼世界的十天》9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载人中国革命史册的教科书96 《天下一家》:轰动抗战中国的一部译作97 《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超胜西方的一种尝试和雄心98 《性心理学》:其节译、全译精注及其传播与影响99 中国的《恶之花》之路100 “干部必读”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主要参考书目后记修订版后记……序言尽管我不很喜欢这个书名,坦率地说,甚至很不喜欢这个书名,可是我被书中丰富的材料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书。
爱的教育在华版本考录1909—1949
版,至修正 20 版时总印数达到了 37000 本。
第6期
郑锦怀《: 爱的教育》在华版本考录(1909-1949)
117
除了商务印书馆外,伪满州国启智书店也
于 1944 年(康德 10 年)出版了夏丏尊译的这本
《爱的教育》。
总而言之,夏丏尊译《爱的教育》是 Cuore 一
书在近现代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译
个学生的日记”。1946 年,三民图书公司又推出了该
书的新一版。
“新京”(长春) 大陆书局于伪满州国康德七年
(1940 年)9 月 15 日初版印刷、同年 11 月 15 日初版发
行了知非翻译的 《爱的教育》,封面插图为丰子恺作
张鸿飞译《奇童六千里寻母记》书影
品,至伪满州国康德八年(1941 年)5 月 1 日再版印刷、
1938 年 8 月,开明书店又推出了夏丏尊译《爱的教育》的修订一版,增加了著名美术家丰子恺
绘的插图,图文并茂,更有吸引力。该修订版改列入“开明少年文学丛刊”,至 1941 年 9 月便印至修
正 6 版,1946 年 4 月印至修正 10 版,1948 年 6 月印至修正 16 版,到 1951 年 4 月更是印至修正 20
Cuore 汉译情况时,列出的第一个译本就是《馨儿就学记》;王晨爽与刘爽也称《馨儿就学记》是“《爱
的教育》在中国的最初译本”。
但其实早在 1903 年,包天笑就已
经据 Cuore 日译本《爱的教育》中的“每
月故事”之一转译了一本《三千里寻亲
记》,总共不到一万字。后来他将其改名
为 《儿童修身之感情》,由文明书局于
鸿飞据日译本汉译的《奇童六千里寻母记》,包括 8 篇“每月故事”,而原 施瑛译《爱的教育》书影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林纾翻译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译才并世数严林”,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林纾与严复齐名,严复主要翻译社会科学著作,而林纾主要翻译小说。
如果从译作的数量和读者的数量上来说,林纾远远超过严复,成为当时中国文学翻译中最具成就、最有影响的翻译大家。
在邹振环先生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林纾一人就有五部译作入选:分别为《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茵小传》、《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和《拊掌录》,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①对于林纾的翻译,已有诸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予以论述,但目前尚未见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这里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性适应的前提和依据”。
②许建忠教授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既包括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也包括内在的译者生理和心理环境。
③与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相比,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评价译者和译事活动。
本文就从拟生态翻译学的视域对林纾及其译介活动做一描述性的个案研究。
一、林纾翻译的生态环境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奇才。
他不懂外语,依靠与口译者合作,翻译了180多种外国文学,其中小说163种,涵盖英、法、美、俄、希腊、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作品,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多、最集中地介绍西方文学作品的译者。
在林纾生活的清末民初时期,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瓜分中国,西方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也大量涌入;同时,当时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保种,也开始将目光瞄准西方。
20世纪中国最受欢迎十本外国文学译作
20世纪中国最受欢迎的十本外国文学译作(含原版下载)近读大陆学者邹振环的一本著作,名叫《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颇有学术价值,内中提到不少鲜为人知但影响深远的译作,诸如《昨夕闲谈》(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百年一览》(直接影响近代中国的乌托邦思想的小说,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泰西新史揽要》(晚清最风行的西洋史读本)等,也引发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研究的兴趣。
其实,中国近代文学史受翻译文学的影响极大,无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翻译都直接促进了新文学的创作,但至今尚未受到重视。
此处我权且举出20世纪中国最受欢迎的十部通俗西洋的小说的翻译,纯属个人的主见,而非研究成果。
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下载此书】这可能是本世纪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西洋小说,文言和白话的版本,不下五六种,甚至有人(如程小青)改写福尔摩斯和亚森罗苹斗智的小说,惟妙惟肖。
二、《巴黎茶花女遗事》(流传最广泛的译名《茶花女》)【下载此书】这本林琴南翻译的小仲马小说,最早出版于1899年,可谓整整影响了半个世纪,我幼时读此小说,对其古文不甚理解,最近重读,才发现林琴南的文采,不愧为古文大家,其文采不在一般才子佳人小说家之下,难怪当年可以雅俗共赏。
我至今听西洋歌剧《茶花女》时,脑海内尚残留林译“原作”的影子。
三、《黑奴吁天录》(流传最广泛的译名《汤姆叔叔的小屋》)【下载此书】又一部林琴南的译作,誉为“一部影响中国历史的译作”出版时适逢美国制定法律歧视华工,遂成为激励中国人“爱国保种”的重要文献,后被春柳社改编为中国第一出话剧。
四、《基度山恩仇记》(流传最广泛的译名《基督山伯爵》)【下载此书】这本大仲马的著作才是我幼时最喜欢的读物,读来废寝忘食,竟获父亲批准,原来他也酷爱此本小说。
译者时伍光建。
另一本《侠隐记》即是后来的电影《三剑侠》和《新三剑侠》的原本,都是西洋江湖武侠故事,难怪令人着迷。
五、《飘》【下载此书】傅东华译,即是改编成电影的《乱世佳人》,此本小说译笔之佳,值得大书特书,且把人名华化,如把Scarlett O’Hara译为赫丝嘉、 Rhett Butler译为白瑞德,更是神来之笔。
第十一章-文献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与方法
◆ 对于研究一事物或主题的多方面的文献,归入到类 表中能够概括这些方面的类目,若没有共同上位类的, 则依重点归类或在有关类中同时反映。
《轿车使用、保养、维修400问》,标引为U469.11 涉及使用、保养与维修等多个主题。
在标引时,一般分入结果方面的主题所属的类目。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按结果主题归类,标引为: R596.1(一个原因,多个结果);没入Q343.2(YS)
back
21
● 论述两个主题相互比较的文献,一般按著者重点论 述的或所赞同的主题归类,必要时为另一个主题作互见;
如果是多个主题之间的比较,若在分类法中有包含这 些主题的类组成的概括性类目,则归入该类目中。例如:
back
23
◆ 多卷书的分类标引方法 ◆ 丛书的分类标引方法
back
24
● 多卷书的含义 多卷书是一种分卷、辑、册逐次或一次出版的文献,通
常有总书名,各卷、册自成一个单位,有的有分卷书名, 全书内容连贯,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多卷书均应集中分类,依据全书的整体内容所属学 科归类,如果分卷内容相对独立,并有分卷题名的,应 进行分析分类。例如:
◆ 当主体因素(事物)所在类目不再细分时,有关该 事物各主题因素(各个方面)的文献归入该事物类下。
15
back
◆ 并列关系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 ◆ 从属关系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
◆ 应用关系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
◆ 影响关系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
◆ 因果关系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
◆ 比较关系主题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
G612 教学理论、教学法----学前教育 G622 教学理论、教学法----初等教育 G632 教学理论、教学法----中等教育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高等教育 G652 教学理论、教学法----师范教育 G712 教学理论、教学法----职业技术教育 根据其上下位类限定关系来理解其类目的涵义。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梦游的松鼠2013-11-29 00:11:07※网站推荐1.中国翻译协会/tran/index.htm2.中国科技翻译/2002/magazine/index.asp?MagID=19173.译路网/html/e/2006-11/10/12_47_12_734.html4.译商网/Resourcehtml/Resource413.html5.词汇术语网/news/a1/1.htm6.英语之声/englishstudy/ch/jgmc/index2.html7.舍生取译网/5※参考书目翻译杂志类:中国翻译,2003(6).王占斌,《上海翻译》2005( 1), 32-35.王方路,《中国科技翻译》2005(1),45-47.陈恪清,《中国科技翻译》2004(2),39-40.苏淑惠, 《外国语》1996: (2) “广告英语的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魏彩霞,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翻译. 中国翻译, 1997, (3)教程类:张培基等,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范仲英, 1994.《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梅德明,2000,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厦门大学外文系,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学生用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厦门大学外文系, 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教师用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杨莉黎,1993.《英汉互译教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吴冰,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练习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曾诚,200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陈宏薇.李亚丹,2004.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翻译技巧类:钱歌川,1980.《翻译漫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刘重德编著,1991.《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金圣华、黄国彬主编,1998.《困难见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译作赏析类:刘士聪,2002.《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崔永禄,2001.《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喻云根,1996.《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湖北教育出版社.黄源深、周立人,2003.《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翻译理论类:Newmark,P.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Newmark,Peter.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玉刚,1989.中国翻译文学史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谭载喜,2004.《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商务印书馆.金缇,1998.《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廖七一,2001.《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郭建中,2000.《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郭著章,1999.翻译名家研究.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罗新璋, 1994.翻译论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马祖毅, 2001.中国翻译简史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买提尼牙孜, 热扎克, 1994.西域翻译史. 新疆: 新疆大学出版社.孟昭毅, 李载道, 1995.中国翻译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秉钦, 2004.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王建开, 2003.五四一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宏印, 2003.中国传统议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严复.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王宏志, 1999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谢天振, 2004.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上海: 上海外语出版社.张力等,1997.中国历代高僧. 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周发祥, 李岫, 1999.中外文学交流史.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邹振环, 1996.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黄国文, 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贾文波, 2004.应用翻译功能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金堤, 1997.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靳涵身, 2004.诗型广告翻译研究.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刘宓庆, 1999.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秦秀白, 2002.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佐良, 1997.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年8月.蒙兴灿.孔令翠,2002.实用英汉翻译[M].四川的大学出版社.王佐良,1998.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杨自俭.李淑华,1999.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5※翻译大家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_日本法规解字_与中国近代法律新词
第 32 卷 第 3 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Vol.32 No.3 2011 年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日本法规解字》与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崔军民(四川警察学院 基础部,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1904年翻译的《新译日本法规大全》,是近代中国引进日本法律最为全面的一部,《日本法规解字》是对《大全》中有关法律专门术语作的解释。
通过《日本法规解字》流行的新名词,成为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日本法规解字》;近代;法律;新词 [中图分类号] DF0-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71(2011)03-0107-03午战争使中国人改变了对日本的看法。
甲午之前,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欧美列强才能打败中国,而日本只是一个“事事以中国为宗”的蕞尔小邦,无足轻重。
但事情是变化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一战中,蕞尔岛国的日本竟一举战胜了老大帝国,并且使洋务派倾注全力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这样,才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要图国家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要成功地学习西方,必须效法日本的经验。
“日本旧时制度,唐法为多,明治以后,采用西法,不数年遂成强国。
”①近代日本法律来源于西方法律,日本明治维新后大规模引入西方法律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由东亚一弱小岛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震憾了中国,加上中日两国风俗、文字相近,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且同为君主政体国家,取道日本翻译西方法学成为理想之选。
“欲明西法之宗旨,必研究西人之学,尤必编译西人之书。
……欲取欧美之法典而尽译之,无论译者之难,其人且其书汗牛充栋,亦译不胜译,日本则我同洲同种同文之国也,译和文又非若西文之难也。
”② 这一时期,引进日本法律最为全面的一部,是1904年由南洋公学张元济等人翻译的《新译日本法规大全》(以下简称《大全》)。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
浅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那么,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研究对MTI学生的启示是怎样的?ﻭ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大。
据统计,自1582年至1773年,共有352种西方著作翻译到我国,其文学类71种,数学类20种[1].在西学译著中,《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泰西水法》、《火攻挈要》、《远西奇器图说》等被邹振环选入《影响近代的一百种译作.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以下特点:一、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是西方传教士和士大夫相结合的产物。
ﻭ受当时历史的影响,为了殖民地的扩张,传教士来到传教。
作为会士的首任会长,利玛窦了解到这种情况并发觉士大夫阶层在的地位和影响后,便开始学习经典巨著.1601年初他到朝拜神宗,贡品有报时钟、《万国图志》、天主经、西琴、珍珠镶嵌的十字架。
神宗及其称赞,给予他优厚待遇。
这样他建立起了教堂,开始与士大夫合作开始传教活动。
徐光启在论及《崇祯历书》编译工作的奏折中说:臣等借(西洋)诸臣之理与数,(西洋)诸臣又借臣等之言与笔,功力相倚,不可相无. 而从利玛窦记述自己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中的一段文字:徐太史先生来,太史既自精心,长于文笔,先生就功,命余口传,自以笔受焉。
我们可看出《几何原本》这样的科学著作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而成。
除了上述的合译方式外还存在以下一些中外人士合译方式:《同文算指》、《圜容较义》:西海利玛窦授,浙西李之藻演;《浑盖通宪图说》:利玛窦口授,浙西李之藻振之演,漳南郑怀魁辂思订.ﻭ二、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不具备翻译的专业性,一所好的翻译机构应该具备专业的翻译人员,完善的翻译理论,广阔的翻译内容。
明末清初,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翻译机构,在这里,徐光启和李子藻,李天经等人以及一些传教士共同编译了大量的西方天文学历书,图表。
但受當时历史的影响,首先就其翻译内容而言,虽然内容多,举凡天文、历算、地理、数学、医学、音乐、建筑,斑驳陆离,目不暇给[2]。
翻译的社会价值
翻译的社会价值翻译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在于对民族精神和国思维的影响,还在于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的直接影响等方面。
下面就是对翻译的社会价值进行的具体分析。
(一)翻译对社会交流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从本质上来说,翻译的最基本作用之一就是其基于交际的人类心灵的沟通。
因为从源头上说,翻译是因人类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正是因为翻译,人类社会从相互阻隔走向相互交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
从这点上看,翻译公司的译员在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可以说,没有旨在沟通人类心灵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即翻译活动,便不可能有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成果。
以邹振环(1996)所著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一书为例,从中可以看出翻译是如何以及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对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
邹振环以译本的社会影响为标准,选择了一百种译作。
邹振环指出,这些译作“使近代中国人超越了本民族、本世纪、本文化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见闻、激动、感悟、灵智与启迪,使他们开始了从狭窄的地域史走向辽阔的世界史的心路历程”。
这些译作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效应和作用,这些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回返影响,也有超越影响。
但无论如何这些译作的接受与传播史,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具体的历史事实为翻译的社会影响提供了难以辩驳的例证。
(二)翻译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翻译对于社会的推动力,还在于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的直接影响。
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部剧本为例,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部书的翻译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萧乾认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对我们的影响之大是西方人难以想象的,起自黄帝时代的社会习俗受到了挑战,个人开始维护他们独立思考与行动的权利,中国,这个在亘古未变的山谷中沉睡着的巨人突然从一个使人苦闷的梦魇中惊醒了”。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Reading List for MA Students[Note:Readers are expected to start their reading from those unmarked,then those marked with △,and finally those marked with ◆,if any, falling within the section of their specialty.]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Andrews,L.(2001).Linguistics for L2 Teachers.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Borsley,R.(1991).Syntactic theory: a unified approach.E.Arnold.Brown,G.&Yule,G.(1983).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rown, H. D.(1988).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rown, P.& S. Levinson.(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unningsworth, Alan.(1986).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Ellis, R. (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il Blackwell.△-----.(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berg, A.(ed.)(1996).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CSLI Publications.△Grabe, w., & Kaplan, R. B.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riting. 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Grice, H. P. (1989).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Cambridge.△Halliday, M.A.K.(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e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1991). An Introduction th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d Arnold (a division of Holder & Stonghton).-----,&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Howatt, A.P.R.(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Jackendoff, R.(1993). Patterns in the mind: language and human nature. Harvester Wheatsheaf.◆Janssen, T. and G. Redeker (eds.)(1999).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 M. de Gruyter.△Kasper, G. & Blum-Kulka (eds.)(1993).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Pergamon Press.-----.(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Kroll, B.(ED.).(1990). Second Language Writing: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arsen-Freeman, D., & Long, M.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Lewis, M. (1993).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Hove, UK: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Levinson, S.(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Nattinger, J. R. & DeCarrico, J. S. (1992).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O’Malley, J. & Chamot, A. (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arry, K.(ED.).(1998). Culture, literacy, and learning English: Voices from the Chinese classroo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Prabhu, N. S. (1987).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ose, K. & G. Kasper (eds.).(2001).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udzka- Ostyn, B. (ed.)(1988). 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J. Benjamins.◆Seidlhofer, B.(ed.)(2003) Controversi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inclair, J. M. (1991).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Oress.△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perber, D and D. Wilson.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lackwell. Strevens, Peter.(1985).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wales, John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Taylor, J.(1995).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Clarendon Press.◆Verschueren,J.(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Arnold.◆Wenden, A.(1991).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Widdowson, H.G. (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Yule, G.(1996).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何兆熊,2000,《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复社译本《西行漫记》的翻译学解读
一 、 引言
二 十世 纪二 三十 年代 ,中国社会 内忧 外 患 ,国共从 合作 走 向对立 ,日军 侵 占中 国东 北 。 中国共 产 党领 导工农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创举 ,在国内被国民党妖魔化 ,在 国际政治舞台上则不为人知。因此 ,美国 记者埃德加 ·斯诺(Edgar Snow)于 1937年受邀深入红军苏区采访 ,之后在英美出版了 Red Star ovel"China 一 书,该书立即轰动世界。四个月后 ,中文版 以《西行漫记》面世 ,一时石破天惊 ,影响巨大 ,成为“影响中 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之一 (邹振环 ,1996:402)。
2018年 3月
二 、《西行漫记》的翻译 赞助人 、译者 、出版社
翻译学 中的“赞 助人 ”(patronage)概念 是 翻译研 究 “文化 学派 ”之 一 的美 国学 者勒 弗 维尔 (Andre Lefe— vere)所用 的术 语 ,指 拥 有 “促 进或 阻止 ”文 学创 作 和 翻译 的“权 力 ”的 “人 、机 构 ”,赞 助 人 感兴 趣 的通 常 是 文 学 的意识 形态 (Lefevere,1992:14—15)。以 勒 弗 维 尔 、巴斯 奈 特 (Susan Bassnett)、赫 曼 斯 (Theo Her- mans)等人 为代 表 的文化 学 派先 后 出版 了 《文 学 的操 纵 》(Hermans,1985)、《翻译 、历 史 、文 化 》(Bassnett、 Lefevere,1990)、《文化构建》(Bassnett、Lefevere,1998)等翻译学知名论著 ,指出任何翻译都是为特定 的人 群 服务 的 ,不 可 能有 中立 于诗 学 (poetics)和 意识 形态 (ideology)立 场 的翻译存 在 。这 一描 写 翻译 学 取 向突 出译 作 背后 “看不 见 的手 ”的研 究 旨趣 ,迅速促 成 翻译 学界 解放 思想 、走 向现代 。
川外翻译方向研究生阅读书目(参考)
翻译方向研究生阅读书目一、必读书目1.英文部分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 Kelly, L. G. The True Interpreter: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West.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9.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Chang, Lung-hsi. 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2.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Williams, Jerry, & Andrew Chesterman.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ng Literature. Cambridge: D. S. Brewer, 1997.------------------. Translation Studies. Revise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Katan, David.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Hermans,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London & New York: Croom Helm, 1985.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Shuttleworth, Mark,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Flotow, Luise von.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Robinson, Douglas. What Is Translation?: Centrifugal Theories, Critical Interventions. 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7.Venuti, Laurence.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Rose, Marilyn Gaddis.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Pym, Anthony.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8.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8.Frawley, William, ed. Translation: Literary,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1984.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Sakai, Naoki. Translation and Subjectivit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Bowie, Andrew. Aesthetics and Subjectivity: from Kant to Nietzsche.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0.Robinson, Douglas.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7.2.中文部分: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近代三百余年西书中译的缩略全景——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作者: 颜繁冰[1]
作者机构: [1]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出版物刊名: 求知导刊
页码: 157-15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4期
主题词:�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百种译作》;翻译史;西书中译
摘要:文章是针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邹振环先生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以下简称《一百种译作》)所作的书评,以中国近代三百余年为一个分析单元,以“译作影响力”的视角窥见社会风貌,涉及领域广泛、涉及学科诸多,其文风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
该书视角独特,写作手法新颖,是近代出版史中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读《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作者: 赖某深
作者机构: 长沙电力学院社科部
出版物刊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9-130页
主题词: 中国近代社会;心路历程;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天演论》;毛泽东;孟德斯鸠;《万国公法》;洋务运动;弗洛伊德
摘要: 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读《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赖某深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外乎三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留学各国、出洋考察,获得对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感性认识;一种是通过与来华传教士及西方商人的接触,增进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作者:邹振环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页码:402 页·出版日期:2008年03月·ISBN:9787534386916·条形码:9787534386916·包装版本:第1版·装帧:平装·开本:16·正文语种:中文内容简介比如说在基督世界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圣经》;在穆斯林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可兰经》;在共产主义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资本论》;在疯狂的岁月里对中国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不能不是“小红书”,即《毛主席语录》。
举出的书愈多,则愈不好定,也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所以,这部有重大资料价值的书,还不如取个朴素的书名,更切合实际。
否则,例如书中第十八种《造洋饭书》——介绍西餐做法的——考证起来是很有趣的,也许是很有意义的,但人们很难想象此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发生过什么重大影响。
目录修订版序前言1 《交友论》与中国伦理文化2 把中国放在世界中心的《坤舆万国全图》3 历经两个半世纪才译全的《几何原本》4 《同文算指》的译述及其意义5 《泰西水法》——第一部传人中国的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书6 最早的机械工程学译著《远西奇器图说》7 《名理探》及其续篇《穷理学》8 《泰西人身说概》——最早传人的西洋人体解剖学著作9 《火攻挈要》的编译与流传10 《哄咭喇国新出种痘奇书》与牛痘接种法在中国的传播11 《圣经》中译本之最12 通过《海国图志》影响国人的《四洲志》13 合信及其编译的《博物新编》14 《代数学》——西方代数学的第一个中译本15 《谈天》与近代科学方法论16 《重学》的发现与影响17 《万国公法》与近代国际法的传人18 西餐的出现与最早汉译的西餐烹饪专书《造洋饭书》19 徐寿及其《化学鉴原》与《续编》、《补编》20 充满疑问的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昕夕闲谈》21 《地学浅释》:拓开进化论东传之道.22 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洋照相术专书《脱影奇观》23 《普法战纪》:最早由中国人编译的欧洲战争史24 培根《新工具》究竟是在何时传人中国的25 最早汉译的日文图书《琉球地理志》及其编译者姚文栋26 《佐治刍言》与《大同书》27 颜永京与最早汉译的西方心理学著作《心灵学》28 《百年一觉》与百年的乌托邦梦想29 《泰西新史揽要》——最乏味的残余与最风行的读物30 《治心免病法》与《仁学》31 首传X射线知识的《光学揭要》32 《文学兴国策》与中国近代教育33 《天演论》:危机意识的产物34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刊与清末士人观念的转变35 《佳人奇遇》:政治小说译述的开篇36 《经国美谈》在日本与中国37 卢梭《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38 《法意》与传人中国的“三权分立”学说39 《黑奴吁天录》——一部影响中国历史的译作40 《物竞论》的译本与原作41 拜伦《哀希腊》在中国的幸运42 《社会学》的翻译与社会学理论的影响43 《原富》的译刊及其引起的有关“雅”与“俗”的讨论44 《十五小豪杰》与所谓“豪杰译45 《群学肄言》和斯宾塞学说的流行46 名著名译:《悲惨世界》的中译本47 《近世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学说间接输入的第一种48 《社会主义神髓》——20世纪初汉译社会主义的启蒙读物49 《近世无政府主义》与《自由血》50 《迦茵小传》——近代中国一大外国畅销书51 暗杀时代的《血史》52 近代中国人在鲁滨孙身上寻找什么53 《进步与贫困》——三民主义的思想酵母54 名著名译与名作家——《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在中国55 《穆勒名学》与清末西方逻辑学翻译热潮56 辜鸿铭与《痴汉骑马歌》57 《妖怪学讲义录》与近代“妖怪学58 《拊掌录》与“西洋笑话59 《日本法规大全》——西方法律传人中国的桥梁60 伍光建及其《侠隐记》与《续侠隐记》61 《不如归》的魅力62 《苦儿流浪记》与《苦儿努力记》63 一本对毛泽东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伦理学译著64 《科学管理原理》最早的中译本及其译者65 《威廉·退尔》:最早汉译的席勒作品66 风靡一时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67 在中国吟诵的《马赛曲》68 《玩偶之家》与中国作家笔下出走的“娜拉69 轰动一时的杜威演讲录7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译出的《达尔文物种原始》71 《创化论》: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冲动72 《共产党宣言》早期节译摘译与全译本初版之谜73 20世纪轰动一时的《互助论》74 《茵梦湖》的译刊——五四时代中国青年情感生活的观照75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奉献给近代中国成年人的一本童话76 由爱因斯坦学生译出的《相对论浅释》77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汉译与“维特热78 《莎乐美》与“莎乐美文化79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民国的翻译与影响80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文坛81 呼唤爱的《爱的教育》82 来自《浮士德》的灵感和启示83 《忏悔录》与民国时代学人的忏悔意识84 《毁灭》——为“起义的奴隶”偷运的“军火85 《精神分析引论》与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译介86 《哲学的故事》:一本引导中国读者进入哲学殿堂的通俗哲学史87 《交感巫术》:人类学百科全书——《金枝》的早期中文节译本88 七十年才圆成的梦——从《奈端数理》到《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89 赛珍珠《大地》的翻译及其引起的争议90 《李尔王》:中国镜子里的莎士比亚戏剧91 使民国青年倾倒的《约翰?克利斯朵夫》92 《资本论》:中国翻译最伟大的工程93 《西行漫记》:让世界发现中国和让中国发现自己94 民国政府查而未禁的《震撼世界的十天》9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载人中国革命史册的教科书96 《天下一家》:轰动抗战中国的一部译作97 《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超胜西方的一种尝试和雄心98 《性心理学》:其节译、全译精注及其传播与影响99 中国的《恶之花》之路100 “干部必读”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主要参考书目后记修订版后记……序言尽管我不很喜欢这个书名,坦率地说,甚至很不喜欢这个书名,可是我被书中丰富的材料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书。
感谢作者邹振环花了多年的精力,查考了一百多年来的报刊,引证了许多学人的著述,写成这样一部著作,给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涉猎者提供可靠的有关资料和线索。
虽然它远不是一部现代中国翻译史,但在很大程度上给这门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不喜欢这书名,是由于它显得太商业化;取这样的一个书名,显然是学前几年美国流行的一部什么《影响世界的十六本书》——那是市场经济中出版商人的“噱头”,也许可以促使它多销几万册。
不过说“十六本书”也许还能够多少站得住:本数愈少愈能服人。
比如说在基督世界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圣经》;在穆斯林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可兰经》;在共产主义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就是《资本论》;在疯狂的岁月里对中国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不能不是“小红书”,即《毛主席语录》。
举出的书愈多,则愈不好定,也愈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所以,这部有重大资料价值的书,还不如取个朴素的书名,更切合实际。
否则,例如书中第十八种《造洋饭书》——介绍西餐做法的——考证起来是很有趣的,也许是很有意义的,但人们很难想象此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发生过什么重大影响。
翻阅完全书,发现一点“奥秘”。
那就是一百部书中,有四十二本是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或印成单行本的;如果把最初的三十本(大抵出版于20世纪以前)除外,则列举的七十本书中竟然有四十二本由这家出版社印行。
这是现实。
于此可见商务印书馆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中所占的地位。
所列一百种,除了个别书外,都可以认为是对中国人有过影响的,这倒不错;当然可以举出不止一百本来。
书中每篇都加了论断性的标题,有些标题不免落入俗套,有些标题是很朴素的(例如《赛珍珠“大地”的翻译及其引起的争议》);多数标题带有倾向性,正是这倾向性大可商榷(例如《西行漫记》的标题是:《让世界发现中国和让中国发现自己》)。
各篇都老老实实用原书名,让读者自己从介绍和论述中去得到自己的论断,岂不更好些?文摘其便捷之法殆无以复加。
”称当时在上海最先产生社会影响的摄影家有法人李阁郎、华人罗元佑。
并称新近“格致之学渐悟,摄影人镜可以不用日光,但聚空中电气之光照之,更胜于日,故虽夜间亦可为之。
技至此,疑其为神矣”①。
王韬还在1860年的日记中写道,江西人吴嘉善准备学摄影术,托回英国的传教士艾约瑟购买摄影器材,李善兰甚至把一本《照影法》的书“已译其半”②。
据吴群《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一书,我国最早出版的西方摄影术专书,是1873年英国医生德贞(I)udgeon,JohnHepburn,1837~1901)编译而成的《脱影奇观》一书。
③德贞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医师,在英国时就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曾“初试照影,以为博戏之事”,1862年来华,在崇文门内设立京都施医院。
多年来前往就诊者不少,有的知其通摄影术,就不断上门请教。
他曾在《中西闻见录》上发表过《镜影灯说》和其他方面的摄影译文,很受读者欢迎。
面对众多向他讨教摄影术的初学者,他“终日应答不遑,衷情疚然,因思将脱影之事,译出华文编次成书,用酬友道,稍舒歉疚”。
这是该书诞生的由来。
1873年该书出版,为木版大字线装本,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分装元、亨、利、贞四册,版权为京都施医院所有。
1898年前又增译续编一册。
该书“例言”的开篇就讲:“是书之译也,为酬友谊而设。
摘其易于通晓者以便初学。
”全书分理学、艺术、法则三部分。
卷首附有《脱影源流史传》,卷末附录《镜影灯说》,内容完整,文理清楚,简明扼要。
书中介绍了银版法、湿版法、卡罗法等这些世界上早期并行发展的摄影方法,使读者能辨其差异,自行比较、选择。
药品名称,作者采用中西对照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和应用,随着照相材料和摄影方法不断更新,作者又补充刊行“续编”一册。
总理衙门大臣崇厚读后称赞说:“明白晓畅,开数十年不传之秘,且刊叙自何人创始以及何人讲习,精益求精,各极其妙。
可见一艺之难,专习者积数十年心力,甫能得其奥妙。
惟望后来者能神而明之,推陈出新,庶不负德贞医士翻译之苦心,且于光学化学中更有进境也。
”刑部尚书完颜崇实还即兴咏诗二首:“光学须从化学详,西人格物有奇方,但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
”“常住光中宝镜台,幻成真境早安排,何生何天凭君看,都自圆明觉海来。
”徐维刚《东西学书录》称赞“此书所言即灯影镜套下之法,然近来于脱影一事,法更加密,放大影像,有电光以摄影者,可为奇妙”。
后记说来惭愧,从事西书中译史这一课题的研究,至今算来已十多年了。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正是中国重新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年代,各种新思潮风涌而人,就如同五四新文化时代,我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