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
经济发展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与民生改善
经济发展由出⼝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与民⽣改善---------------------------------------------------------------最新资料推荐------------------------------------------------------ 经济发展由出⼝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与民⽣改善经济发展由出⼝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与民⽣改善经济发展由出⼝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与民⽣改善佛⼭科学技术学院吕浩明【摘要】在过去的 30 年,出⼝导向型战略使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国内⽣产总值和出⼝⼀直保持着⾼速度增长。
有⼈甚⾄认为, 出⼝导向战略曾是改⾰开放 30 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伟⼤成就的引擎。
但是,中国⽬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表明出⼝对经济增长的作⽤是间接和有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影响也⽇益凸显,社会和经济的内外部失衡不断扩⼤,已经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对出⼝导向战略导致的过⾼的外贸依存度、贸易摩擦、巨额顺差、资源与环境⽇益恶化、内需不⾜等对经济运⾏的影响,如何实现从出⼝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进⾏转变,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地发展,⼈民⽣活要有幸福感,本⽂将结合⼗⼆五规划展开论述。
【关键词】出⼝导向内需不⾜民⽣改善转变发展⽅式和谐稳定⼀、我国出⼝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现状(⼀)我国出⼝导向型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改⾰开放以来,在亚洲四⼩龙1 / 17崛起的背景下,和⽐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盛⾏,为模仿四⼩龙的⾼速发展,我国逐渐坚信出⼝导向战略是带来经济腾飞的惟⼀出路,不遗余⼒地推⾏以出⼝创汇为主要⽬的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当初制定政策时看到的是⽇本和四⼩龙的出⼝导向政策带来的⾼速增长,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是在满⾜本⼟需求、使本国、本地区⼈民⽣活⽔准⼤幅提升的基础上,才转⽽寻求海外市场的。
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少,市场⼩,不得不向外发展。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
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
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三个制约因素
Y N Qn I i ( c ol f ngmet uqa n ut n o mec nvr t,Q a zo 60 0 hn ) Sho o ae n,H a i Id s yadC m reU i sy unhu3 2 0 ,C ia Ma o r ei
Ab t a t sr c :T i p p ra g e h t n o ai n i e c r f c n mi d v lp n s u r n i o .I d s u s st e s s h s a e r u st a :i n v t st o e o o o c e eo me ti e i t st n t ic s e y ・ o h e s n a i h tm ,t e t u t r n p r h ti f e c n o ain,w i h c l r s t e t n fr t n o h n g e o o c d v lp e l a n ,c l e a d s i tt a n u n e in v t u i l o h c u t e i h r s mai fC i a c n mi e eo — u a o o me t u d me tlfco . n n a n a a tr f
殷 勤
( 华侨 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 ,福 建泉 州 3 20 ) 1 6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要 :创新是 经济发展 方式转型的核心 问题 ,在此基础 上探讨 了体制、人 才、文化三 个 因素对创 新精神 的影响 , 其 中文化是制约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 型的最基 本因素。
关键 词 :发展 方式转型 ;体制 ;人才 ;文化 ;制约 因素
Ke r s t somain o e d v l p n ; s se y wo d : r fr t f h e eo me t y t m;t ln ; c l r n a o t ae t u t e;c n tan s u o s i t r
传统“举国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再探:以“失去的十年”为例
传统“举国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再探:以“失去的十年”为例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过去的某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甚至有人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这段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思考传统“举国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以“失去的十年”为例,探讨传统“举国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失去的十年”通常指的是中国经济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至国企改革开始的1992年这一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明显下滑,实际上经济总量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增长。
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当时采取的“举国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举国体制”下,国家是经济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大部分生产要素和资源由政府垄断管理,私营部门的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
政府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对经济进行调控,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受到政府的指导和干预。
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有序发展,但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由于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垄断和干预,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整个经济体制呈现出僵化和僵化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企业无法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而且,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造成了企业创新能力的丧失,使得中国经济在此期间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革缓慢,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传统的“举国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国有企业的膨胀和浪费,企业的效率低下。
由于政府对国企的直接管理和指导,企业的主管机关不再依赖市场机制来调节经营行为,而是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
这就使得国有企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经营效率极低,盈利能力下降,甚至有一部分企业成为“吃空饷”的“僵尸企业”。
而且,国有企业在此期间还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
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
中国工业化的缺陷及经济增长的代价
中国工业化的缺陷及经济增长的代价----20年来改革历程之检讨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程晓农教授提示:中国是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但一旦将这种要求达到不合理的高度,甚至成了全社会挥之不去的一种思维定势,那就将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目前,这种为增长而增长的发展已经给中国带来了付作用,其一就是使中国的工业化“弱质化”,为了赶速度和拼凑GDP,大量吸引外资,引进设备,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经济出现“虚胖”,并出现了一种“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现象,大批的传统技术工人失业,制造业创新能力弱化,核心竞争力丧失,技术对外依赖严重,产品出现两极分化,社会分裂成两大集团,一小部分发达人群率先现代化,与国际先进接轨,一大部分人被甩离现代化的进程,与现代化无缘。
这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发展,它最大弊端是,当靠内力发展达不到官方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时,便不遗余力地借用外力,但外部技术资金的进入,虽然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原有的内部发展动力,原有的工业生态被打破,产业结构出现畸形。
由于过度追求机械化,结果使一大批简单劳动力被淘汰,社会失业现象严重。
另外,专制制度下的经济增长,其手段往往依是依靠强权集中资本,主要形式是官商勾结,经济资源逐渐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经济发展与多数人无缘。
总起来说,中国目前所走的道是一条为精英服务的路,这种局面也是一场精英与大众博弈的结果。
如果深究它的政治根源,便是共产党性质的变异。
这既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带来了上述问题。
“三个代表”何去何从?值得全党、全军、全社会仔细思考。
结论:放弃一味赶超的发展战略,走均衡发展的道路。
一、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简单回顾----精英之路我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出现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那一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譬如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国有企业蓬蓬勃勃,而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发展便进入了少数人的发展时期。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一.环境污染严重。
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
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例如,北京的雾霾就是环境污染的杰作三.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
作为中国人民的我们切身的感受就是经济上去了环境却恶化了。
四.资源消耗过大,资源浪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
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巨大的资源投入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
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国内背景探析
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国内背景探析摘要:现阶段,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等,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与发展挑战,为此我国经济领域需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特征下,寻找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我国经济健康、稳定、长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背景;经济发展方式;总体判断引言:经济发展方式是影响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的关键条件,只有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与适应性,才能帮助我国经济实现对发达国家赶超的目标。
结合目前国际经济背景和国内经济背景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和内在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改革的进程,并造成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脱节分离的情况,这就意味我国推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属必要之举。
笔者认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应立足于国际和国内的经济背景,合理协调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尽可能将外部压力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
一、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背景(一)我国经济发展领域面临着诸多的外部压力,基于凡事存在双面性的特点,我国同样面临着将外部压力转变为内部动力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波及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而且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有的只是通过国家调控手段,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影响。
从根本上看待全球金融危机,并不是单纯的对经济市场造成冲击,而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所以哪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性、适应性强,就能够快速渡过金融危机[1]。
客观分析,各国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加剧了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在此种国际经济背景下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质疑,当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将国际经济带来的压力,通过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转化为内部发展动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幻莫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与弊端一.环境污染严重;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例如,北京的雾霾就是环境污染的杰作三.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作为中国人民的我们切身的感受就是经济上去了环境却恶化了;四.资源消耗过大,资源浪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巨大的资源投入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三.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这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 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四.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五.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沿海的,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陆地区,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且在我国人民收入严重两级分化,长期如此会造成社会矛盾加剧,进而演变出种种问题;例如仇富等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1单位:元七.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八.一个简单的“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这说明了我过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自主知识产权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并会造成国家创新地位下滑;一个国家如果在在高新技术领域不能实现自己的核心技术那将会是很可怕的,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国家的继续发展进步;但是,我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高科技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个人,在技术创新的起步阶段,都面临着筹资难、利润低的困难,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税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创新方面受到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发明所获收入缺乏相应的税收激励,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这些问题的存1依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后文如无说明,数据一般引自《中国统计年鉴》。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领域,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二、传统发展理念的弊端过去,传统的发展理念主要以经济增长和资源开发为导向,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这种发展方式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这不仅影响了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未来留下了巨大隐患。
三、新型发展理念的提出面对传统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人们开始反思发展理念,提出了新型的发展理念。
这种新型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利用,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一理念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新型的发展方式也应运而生。
四、新型发展方式的涌现新型发展理念的提出催生了新型发展方式的涌现。
在生产方式上,人们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推动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也倡导了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的建设模式。
新兴产业和新型经济形态也不断涌现,如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经济等,这些都是新型发展方式的有力体现。
五、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总结回顾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需要在理念上转变思维,由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推动新型发展方式的实践和推广。
需要在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新型发展理念和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推动广泛参与,共同推动新型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实现。
六、个人观点作为撰写者,我个人认为,新型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是必然的选择。
只有在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与进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拥抱这一变革,从自身做起,为推动新型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 国经济 的发展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 农村城市 经
l 农村发穗 】
农! 臣 经济 2 0 1 3 / 8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安 伟娟
摘 要 :面对全球 日益减少的 自然资源、 日益严重的气候 变暖和频繁发 生的 自然灾害 ,世界各 国强烈的意识 到环境保 护
的重要性。随着各国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பைடு நூலகம்的深入研 究与 实践发现 ,“ 低能耗、低排放 、低污染”的低碳 经济模式能够有效的 统筹 能源消耗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化发展之 间的关系。我 国是世界第二经 济体 ,是一个特殊的农业 国,农业是低
农村 的环 境污染问题 目益突 出 ,不仅给 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是一种既能够促进经济数量增加 而且也 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
能够 促进 经济 结构优 化 的模式 ,是一 种能 够促 进经济 、环 农 村农 民生活带来 了不 良影 响 ,而且也通过水 、食 品 、空气 境 、生态 、社会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等方面 的模式 。我国现行 等渠道威胁到城市居 民的身体 健康与生活质量 ,不利 于社 会
治理 不当 ,环境污 染产生 的不 良影响正 由局部 向整体蔓延 。 业装备较差 ,技术水平较低 ,员工素质 不高 。第二 ,产业 比
如今 我 国农 村很 多地 区 ,仍然将 传统 的生 物质 能资源 如树 例失调 ,在 我国农村 ,非农产业 中一直偏 重第二产业 ,第三
第十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
快速发展:
参考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价方法,用创新资源、 支持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几十 个指标来衡量,目前我们在世界排名第21位。 我们在知识创造方面进展较快,在企业创新 方面进展相对较慢,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仍然 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现实中的创新:
中国新型“岷山”发动机
西 部 现 状
2002年,最富裕的省级行政区(上海) 的人均GDP是最穷的省份(贵州)的12.9倍, 最富裕的广东省的人均GDP是贵州的4.8倍。
问题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是什 么?如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西部的 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发 展,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 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 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 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 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 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 页)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
越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 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 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
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 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
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优势突出和 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 育、丰产栽培、节水农业等。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水 利基础设施建设、节水灌溉等。 四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 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 骨干等。 五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信 息服务等。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转变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转变作者:匡雅雯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03期[摘要]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时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221-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集中总结。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照抄不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
一、历史经验。
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经济体制。
为适应新的经济状况的客观需要必须抛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至少存在三个不足之处:第一,经济信息的迟滞与失真。
第二,难以调动广大工农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第三,经济决策失误增多。
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下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法,它通过供求引导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引导生产各环节的正常运行,自动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强烈的竞争机制和灵敏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也将给财政带来压力。
2.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中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但整体上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相对不足。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4. 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并影响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
中国需要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来缩小收入差距。
5.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
中国需要调整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6. 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金融风险也在增加。
中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这些挑战需要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包括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改善收入分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
同时,企业和个人也需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升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障碍及其跨越
始于 20 年 的国际金融危机 ,更加暴露了我国传统 08 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制障碍 从 19 9 5年党 的十 四届 五 中全会 明确提 出 转变 经 1 . 与 市场 的关 系失衡 政府 济增 长 方式 到 20 党 的 “ 07年 十七大 ” 调加 快 转变 经 强 理论界认识到 , 不仅市场会失灵 , 政府失灵也是 济发展方式 , 历经 十余年 , 但是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 客观存在的。市场经济是本质上 自由和竞争的经济 , 最 深层次 的原因还在于现存的一些制度安排 内在地制 同时又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 的法治经济。 政府承担着 约 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果仅仅靠国家 的物质投 维护社会经济制度 、 提供公共 品、 调节经济运行、 调整 入, 而没有行之有效 的制度安排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利益结构 、 校正市场失灵等多方面任务。如果政府这 就 会 十分 困难 。政府 和 市场关 系扭 曲 、 产权 制 度改 革 只 “ 看得 见 的手 ” 随意 操控 市场 这 只“ 不见 的手 ” 武 看 , 的落后等因素都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设置了障碍 。 断 干预微 观 经济运 行 ,就会 导 致政 府职 能不 明确 , 市 党 的 十七届 五 中全会 提 出 , 快转 变经 济 发展 方 场主体地位模糊 , 加 市场机制扭 曲 , 碍经济资源的有 妨 式 是我 国经 济社 会领 域 的一 场深 刻变 革 , 须 贯穿 经 效配 置 。 必 可见 , 正确处 理政 府与 市场 的关 系至关 重要 。 济社 会 发展全 过程 和各领 域 。 改革 是加 快转 变经济 发 著名经济学家刘诗 白教授对 日本的案例进行 了分析 , 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 必须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 指出 日 本在政府扶持和保护下 , 工业也存在着盲 目的 各领 域 改革 。“ 十二 五 ” 规划建 议也 提 出深入 推进 改革 发展。 银行在大量坏帐的情况下 , 继续进行信贷扩张,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周鹏机械13-07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
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一.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战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这两大新因素的推动下,国际战略格局正在酝酿着激烈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将继续由西方国家主导,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呈现群体性崛起及其战略地位的上升,欧美中心地带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相对下降。
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一)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正在崛起。
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如何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防止受到负面冲击,同时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战略力量决策者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由国际体系的被排斥者、外在者、被反对者逐步变成参与者和改造者;由过去被国际社会忽视和偶尔借重的对象变成既被重视、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必将加速中国的国际角色的新一轮的转变。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面对比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更加复杂的“崛起困境”。
能否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对立、中华民族复兴同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以及中国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冲突等产生的新的重大矛盾,是否能够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定律,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几百年发展对市场经济“ 一般” 性原理的认识。经济体制改 革主 要包 括深化 对市场 经济原理的认识 , 加大对 国有 企业 的改
革、 金融体制改革 , 财税体制改革 。而在 当前 , 加大对 国有 企业 的改 革仍 然是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必须退 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 并大幅提升垄断国企上交给政府的红利 , 至少不应低于 3%。 0 同
行改 造 。
革 。让进城 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 的权益 , 而不是 “ 被上
内容。
一
是 正 确 划 分 政 府 与市 场 的边 界 。中 国 模式 的一 个 重 要 特
征, 就是地方政府间 的相互 竞争对经济增长 的促进作 用。但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难 。经济结构调 整难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难 。而现 存的经济体制 , 正是在于 政府主导 , 在于经 济体 制尚未 实现由计划体制 向市场体制 的根 本转变 。因而在经济生活中相 当多的领域 , 划体制的 力量仍 计 很强大 , 甚至发挥 着主 导作用 。 现有的经济体制对发展方式转变 的影响表现在 多个 方面 。 以 目前的财税体制为例 ,我国的财税体制 实行的是分税 制 , 经
的基本机制 , 等等 。 府只有遵守上述基本规则 , 政 才会减少政府
看得见的手对经济无规 则干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是 大力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经 济体制改革 , 项重 一
要任 务是必 须对市 场经 济规 律有清晰认识 , 对市场经 济“ 一般 ”
及 其原理有一 个基本尊重 , 不是强调 自身特殊 性 , 而 无视 人类
在分析中国发展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根 本转变的原 因后 , 也 必须看到 ,中 国目前的经济 发展方式也 是~ 定历史阶 段的产 物 。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 设 , 首要 的工作是量上的
经济发展与体制弊端
经济发展与体制弊端作者:林镇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1期不久前,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里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却走了很大一段弯路,几乎陷入“贫困陷阱”。
后30年,修改了体制上的一些弊端,校正了方向,走上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目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但经济持续发展却又遇到了瓶颈。
这瓶颈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体制弊端。
依我的理解,党中央的“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今后的5年,是要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是展开政治改革的攻坚时期。
当然,为了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中央还提出了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毫无疑问,这些表述和决策都是正确的,对此,也没有什么人会提出质疑。
增长速度与发展方式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前进方向,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肯定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能否保持稳定高速地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民营经济由于受到体制在某些方面的遏阻而缓慢甚至停止发展,那么后果不只是民营企业家日子难过,而将是全国民生凋敝。
这个话并非危言耸听。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规划终究是写在纸上的东西,不去实施或者基本上不能实施,就等于一纸空文。
因此,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和实施。
从我们民营经济的发展来说,大家熟悉的新旧“36条”,落实和实施得如何,也不必妄加评论了。
许多经验表明,我们很多工作的目标往往很好,但我们的实施手段往往很差,有的甚至与目标相悖。
这就出现了民间流传的那句顺口溜: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党中央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就是想实实在在地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从宏观上稳定经济发展。
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实施结果都大大超过,就是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GDP增长率也达到8.7%。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摘要: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刻不容缓”的迫切程度,并表达了“要毫不动摇”、“打好硬仗”的决心。
这说明旧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考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刻不容缓”的迫切程度,并表达了“要毫不动摇”、“打好硬仗”的决心。
一、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一)“gdp增长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自身结构性缺陷的长期累积,形成的矛盾与问题日趋突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gdp增长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在“硬道理”发展理念指导下,围绕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把改革经济体制,尽快扭转经济短缺,促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任务,从而形成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全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gdp)增长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主导型”发展方式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制度,标志着我国经济短缺时代的彻底终结,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确立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2、尽管“经济增长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但自身也隐含了一些结构性缺陷。
缺陷之一:经济、社会、生态领域发展不协调。
“缺陷之二:公平与效率失衡。
缺陷之三:投入结构不合理。
缺陷之四:需求结构不协调。
缺陷之五: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
(二)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的新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倒逼”效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