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军舰的鼻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军舰的鼻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推销剩余军需产品和镇压危害他们“利益”的中国农民起义军,向清朝政府表示,愿意出售武器并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腐败的清政府欣然接受了西欧列强的建议,准备向外国购买火器船炮。然而,一些有识之士却对西欧列强的贪得无厌十分憎恨,并心怀戒心,认为应该在学习“洋人”技术的前提下,凭自己的力量制造各类兵器。

1861年,曾国藩着手筹建安庆内军械所。他非常重视懂得近代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委托江苏巡抚薛焕到民间巡访、网罗奇异人才,徐寿、华衡芳等人作为“奇才异能”之人被招人安庆内军械所。

徐寿和华衡芳都是江苏无锡人。徐寿幼年就感到科举制度下学到的知识不实用,转为学习数学、重学、化学、矿石、汽机、医学、光学、电学等能够实用的知识。徐寿不仅知识广博,而且勤于动手,试制各种仪器,甚至连著名的指南针、象限仅他都能够仿制,且工艺水平极为高超。直到今天,英国伦敦博物馆中仍藏有徐寿仿制的、可以乱真的墨西哥银元。华衡芳比徐寿小15岁,少年时就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任知县的父亲不但不责怪他不学习儒学而学习数学,反而给他买来了《九章算术》、《数理精蕴》等数学书籍。15岁以后,他开始接触西洋人的《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经典著作。1847年,徐寿和华衡芳相识,共同的志向使他俩成为知心好友。他俩在汲取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丰富遗产的基础上,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成为清末出类拔萃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俩在上海购得《博物新编》一书后,竟带回家中,自制各种简易实验仪器验证各条命题,探寻其中奥秘,并为验证枪弹运动轨道共同出版了《抛物线说》一书。

曾国藩对徐寿、华街芳“以宾师相待”,徐寿。华衡芳则以曾国藩“幕客”的身份开始了轮船的研究。

然而,要制造轮船,最为关键的就是制造推进用的机械。当时,蒸汽机是较为先进的推进动力机械。为此,徐寿。华衡芳合作研制蒸汽机。尽管徐寿。华衡芳在数。理、化、机械等方面造诣颇深,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制造近代机械的实际经验和大量的资料,且国内机械加工工具缺乏,大多数工作均由手工进行,困难重重,挫折不断。这一切并没有难倒徐寿、华衡芳,他们迎着困难上,硬是依据当时所能见到的一切关于蒸汽机的零星资料,用3 个月的时间,于1862年8 月试造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与当时居世界

先进水平的往复式蒸汽机相类似。曾国藩对他们极为欣赏。

蒸汽机的研制成功,为国产机动轮船的建造铺平了道路。

尽管如此,由于徐寿、华衡芳等人没有见过轮船的机动设备和运转状况,没有各种现代化的造船资料,他们只得来到安庆江边,远远地察看外国轮船的行驶情况,利用我国古代船舶制造中的各种合理因素,根据各人所长,分工负责,由对数学有较深造诣的华衡芳负责“绘图测算。推求动力”,由精通博物格致之学的徐寿负责造器置机,并在吴嘉廉、龚云棠、徐建寅等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造船工人的集体配合下,终于完成了船体结构的设计和有关数据的测算。经过不断试验,反复改进,终于在同治二年(1864年)年底,造成一艘长二丈八九尺的小轮船。试航时,一小时可行二十五六里。试航完毕,曾国藩高兴地说道:“要在这艘船的基础上放大,继续造多艘同类新船。”

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徐寿和华衡芳在这艘小轮船的基础上放大尺寸,改暗轮为明轮,增设炉管,除少数钢板从外国进口外,全部使用本国材料,由本国人员建造。

这期间,因湘军攻陷南京,安庆内军械所也随迁南京。

经过造船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同治四年(1866年)建造出新船。1866年4 月,新船在南京举行有中外记者参加的首航典礼。

这艘轮船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机械动力船舶制造的开始,是我国船舶制造业的一大飞跃。曾国藩看了这艘轮船之后,欣然命名为“黄鹄”号。这艘被认为是我国第一艘轮船的“黄鹄”号,载重25吨,长55尺,各舱都在主轴位置之后,机器几乎占满了船体的前一半。“黄鹤”号建成后在长江试航,在不到14小时的时间内逆水航行了225 华里,回程顺流仅花了8 小时。可见,“黄鹄”号与同时代西方轮船相比,是较为先进的。

“黄鹄”号虽不能与现代船舶相提并论,但它却导致了中国机械船舶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军舰当之无愧的鼻祖。从这一点上来讲,徐寿。华衡芳不愧为我国现代轮船之父。况且,他们在这之后,又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参与了中国第一个造船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办,并先后译著了我国第一代船舶基础理论和建造理论方面的专著,培养了我国第一代轮船制造师和轮船船员。解放后,我军第一代军舰,大多在江南机器制造局基础上兴办的江南造船厂兴建,后来,我国的不少造船厂都是从江南机器制造厂抽调力

量创办的。

中日大海战

自从日本于1874年从海上武装侵犯中国领土台湾之后,中日两国成为敌手。为了屈服敌手,两国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兴起了大规模的造舰热。

李鸿章自1879年开始督办北洋海防事务后,在自制军舰的同时,大力主张向国外订购大型铁甲舰。1880年,清政府派人来到德国柏林,与德国船厂签订了建造“萨克森”级铁甲舰的合同。1881年12月22日,第一艘名为“定远”号的铁甲舰下水;次年2 月,第二艘铁甲舰“镇远”号下水。

这两艘同型舰排水量7335吨,船长89.4 米,宽18米,航速14.5 节(1 节=1海里/ 小时),每天耗煤约60余吨。“镇远”舰在试航时,航速曾达到了15.4 节。两舰若以10节航速航行,续航力可达4500海里。两舰的不同之处在装甲防护上,“定远”号舰全用钢面装甲,而“镇远”舰水线下采用了熟铁甲。“定远”号舰装有防护装甲1461吨,装

甲防护从舰桥、中央炮台一直延伸到主炮,中央炮台长42米,水线以上2 .3 米处是细长的装甲带,厚度为355 毫米。炮台侧壁装甲厚度也是355毫米,主炮和舰桥的装甲厚度为304 毫米,主炮上设有厚25毫米、直径为9 米的钢制外罩。

两舰各装有4 门305 毫米口径的主炮,分别配置于两舷炮台内。副炮是单管150毫米的炮塔炮,首尾各1 门。此外,还各自配备了8 门五联装37毫米旋回炮和2 门76毫米炮。在鱼雷武器上,两舰还装有3 具固定式380 毫米单装鱼雷发射管,备有鱼雷ZI条。同时,还各自携带2 艘鱼雷艇,每艇各配380 毫米鱼雷发射管工具。当时,清政府花费巨资购建的这两艘军舰尽管称不上世界一流,但在远东各国海军中,它是独一无二的。以扩充海军装备。很快,日本人建成了“严岛”、“松岛”、“桥立”三艘排水量为4278吨的海防舰,每艘舰均安装一门可对付中国装甲舰的320毫米巨炮。接着,日本人又建成“浪速”、“高千穗”二舰。

在这之后,北洋海军就没有再添加一舰一炮,其造舰经费被当时的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挪用,去修建颐和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