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全文)

合集下载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最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最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是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指导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机构的性质。

第二条教指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充分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任务第三条教指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

(一)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组织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

(三)开展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评议与咨询,指导高等学校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四)指导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推动高等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参与开展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加强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六)承担教育部委托的其他任务。

第三章组织第四条教指委一般按照专业类设置。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综合类、课程类、专项工作类等教指委。

第五条教指委根据需要下设分委员会。

分委员会在相关教指委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分委员会在推出具有实质影响的教育教学领域相关举措时,应当经该教指委同意并由该教指委统一进行工作协调、部署。

第六条各教指委及分委员会各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委员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人。

各教指委设秘书长1人,原则上在主任委员所在单位聘请,协助主任委员处理日常工作。

教育部为高校学风"建章"倡导良好学术风气

教育部为高校学风"建章"倡导良好学术风气
2 .促进探 究性 学 习
探究性学 习 ,是一种 在好 奇心驱 使下 ,以问题 为导 向、学 生
有 高度 智力投 人且 内容和 形式都 十分 丰富 的学习活 动 。 究性学 探 习 的前提是 学生 “ 自主 活动 ” ,教 师在 学生 的探究 性学 习 中是一 个 帮助者 的角色 , 师将 为学生 提供学 习材料 , 释阅读 材料 中 教 解 的 问题 , 出问题 , 师不 直接告 诉学 生答案 , 提 教 而是要 挑 战学生 , 鼓励学 生 自己找到 问题的答 案 。例如 《 房地产市 场营销 》 程 中 课 房地产 市场调 查章节 :市场 营销 活动必 须始 于市场 、终 于市 场 ,
欺 膏 讯 ●
教 育部为高校学风 “ 建章" 倡导 良好学术风气
《 3月 2 5日讯 l 教育部 目前公布 了教育部 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其 学风建设委员会 的有关章程。根据 《 教育部科 学技 术 委员会学风建设 委员会章程 》 ,学风建设 委员会是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内 的专 门委员会 ,是全 国高等 学校科学 设 技术学术规 范、学术道德 、学术风气等建设 的指导和咨询机构。 学风建设委 员会的主要任务包括 ,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 相关文件精神 ,拟定高等学校进 一步加强学风
性 。 房地产 市场营销 》中涉及 到的基本概念 、 本原理 、基本 方 《 基 法 ,需要学生 进行接受性 的学 习 。例 如 ,房地 产市场 营销理念 及 其演 变过程这 部分 内容 。接受性 学习 的最大价值 在于学 习者不 必
从零开 始学习 活动 ,可 以通过继 承接受 前人或他 人 的认 识成果 而

中外教 育研 宄 ・
2 1 年 3月 N . 00 O3 “ 、 、做 ”一 体化 中 “ ”是核 心 ,教师 在做 中教 ,学 教 学 做 生在 做 中学 。从教 师对学 生的关 系上说 ,做便是 教 ,从学生 对教 师 的关 系上说 ,做便 是学 。《 房地产 市 场营 销 》是 一 门实践性 很 强 的课程 , 教学 中应 以学生 的 “ ”为重 点 。例如 房地产 专题 在 做 策划 , 这是 对所学 房地 产市场 营销 理论综 合而具 体 的应用 ,是一 次实 实在在 的系统 学习 和理论 联系 实际 的大作 业 ,要 真题真做 。 房地 产市场 营销理 论学 完后 , 教师应 将专 题策划 的任 务安排 给学 生 。 过专题 策划 使学 生熟悉 房地产 市场 营销策 划的全 过程 , 通 使 学生 在资料 的收集 、处理 及应用 ,策略 的分析 , 案 的制定 、评 方 价与优 化等 方面能 与具体 对象 结合起 来 , 提高房 地产市 场营销 策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源自教育部直属高校(75 所)
位置 北京市 大学名称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华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天津市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甘肃省 陕西省 重庆市 四川省 广东省 湖南省 湖北省 安徽省 浙江省 福建省 山东省 位置 上海市 江苏省 大学名称 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合肥工业学院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征求意见稿)2010年3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 组编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 文 件 之 三 会议材料 注意保存序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4)、《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2006)、《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09)等一系列文件;出版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2009);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从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无私奉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也时有发生,还比较严重。

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纠正,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自律:要通过教育引导,提高思想觉悟,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

他律: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形成社会舆论,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惩治要严,使其付出极大代价,从而消除任何侥幸心理。

总之,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根本,制度建设是保证,社会监督是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和技术思想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净化校园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要大力宣传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前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中培养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促进大学生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并为大学生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本章程制定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结构、职责和运作方式。

第一章组织原则1.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是由在校的大学生自愿组成的学术性、专业性、自治性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2.协会遵循学校相关法规,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风尚。

3.协会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4.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必须符合学校的教育规划和培养目标。

第二章组织结构2.1 主席团1.主席团成员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包括协会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等。

2.主席团负责协会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负责制定和执行各项工作计划。

3.主席团成员的任期为一年,可以连任。

4.主席团成员必须全面负责本章程规定的各项工作。

2.2 会员大会1.会员大会是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协会会员参加。

2.会员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主席团组织召集并主持。

3.会员大会的职责包括选举产生主席团成员、讨论和审议工作报告、制定和修改章程等。

2.3 监事会1.监事会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由监事长组织工作。

2.监事会负责对协会的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3.监事会对协会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

第三章协会职责1.组织开展科技座谈会、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促进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

2.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为会员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指导和支持。

3.积极参与学校和其他机构举办的科技活动,提升协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4.搭建协会网站和社交平台,发布科技信息和成果,增加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5.组织实施科研项目,鼓励会员进行科技创新和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6.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大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理解。

第1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第1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20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目的
本课程旨在培养教育学生,知晓学术规范、弘扬 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降低学术失范行为, 旗帜鲜明的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绝不能任 其滋长蔓延。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提高道学术 德修养,增强负责研究行为,多出原创性研究成 果;在进行学习、研究的初级阶段,提早接受学 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课程简介
本课程亦结合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将学术 规范的训练渗透于课堂学习活动和课程作 业中。
14
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为三次作 业,每次作业10%。 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为统一开 卷考试。
15


[1] 叶继元. 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5 该教材电子书所在位置:武汉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 数据库中,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阿帕比教参全文数据库;链接地 址: :81/List.asp?act=Simpl eQuery&DocGroupID=2&lang=gb&all=%D 1%A7%CA%F5%B9%E6%B7%B6%CD%A8 %C2%DB [2] 自编讲义+PPT课件
28
教学大纲
学时分配及授课方式 学时数:2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 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2] 肖东发,李武.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4. [3]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 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等学校科 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6 [5] 韩启德.要从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方面 的作用[C].重庆: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09:8-10 29

国科〔20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科〔20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年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依托部门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2015CB150100 光合作用分子机制与作物高光效品种选育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立新2015CB150200 油菜高产油量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2015CB150300 牛羊重要寄生虫致病机制的分子基础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朱兴全2015CB150400 作物高产高效群体与关键生态因子的匹配及其调控教育部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2015CB150500 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及其调控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2015CB150600 微生物群体感应通讯系统与病害防控基础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华南农业大学张炼辉2015CB150700 可控水体中华鲟养殖关键生物学问题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水利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常剑波—1—态研究所2015CB150800 人工草地生产力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梁正伟2015CB250900 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育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姜汉桥2015CB251000 高压直流短路电流开断机理及其应用基础教育部西安交通大学荣命哲2015CB251100 新型高性能二次电池的基础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理工大学吴锋2015CB251200 海洋深水油气安全高效钻完井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育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2015CB251300 大规模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秦伟2015CB251400 典型化工冶金过程节能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锁江2015CB251500 燃煤发电系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基础研究教育部华北电力大学杨勇平2015CB251600 我国西北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中国矿业大学张东升2015CB351700 视觉认知的脑工作机理及高级脑机交互关键技教育部西安交通大学龚怡宏—2—术研究2015CB3518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部北京大学高文2015CB351900 可延展柔性无机光子/电子集成器件的基础研究教育部清华大学冯雪2015CB352000 纳米分辨快速光学成像机理与技术的基础研究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大学刘旭2015CB352100 超灵敏微纳生物化学传感器集成自治系统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夏善红2015CB352200 基于开源生态的网构化软件开发原理和方法教育部北京大学金芝2015CB352300 面向城市管理的三元空间大数据计算理论与方法教育部清华大学朱文武2015CB352400 城市大数据三元空间协同计算理论与方法教育部上海交通大学过敏意2015CB352500 城市大数据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教育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大学陈宝权2015CB452600 中国西南特提斯典型复合成矿系统及其深部驱动机制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军2015CB452700 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中国科学院、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邓伟—3—2015CB452800 登陆台风精细结构的观测、预报与影响评估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端义宏2015CB452900 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调控原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小平2015CB453000 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国土资源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金若时2015CB453100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特征、环境风险与控制原理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明辉2015CB453200 热带和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动力机理及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天明2015CB453300 近海环境变化对渔业种群补充过程的影响及其资源效应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2015CB553400 大气细颗粒物引发呼吸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干预研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蒋澄宇2015CB553500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记忆的形成和消除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马兰2015CB553600 中国人代谢综合征的分子营养机制及干预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宁光—4—育部金医院2015CB553700 炎-癌生物信号交互调控癌进展及阻抑治疗分子机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2015CB553800 炎-癌信号互作在肿瘤发展和肿瘤干预中作用的研究教育部、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大学韩家淮2015CB553900 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研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詹启敏2015CB554000 结直肠癌和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和侵袭的早期分子事件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曹广文2015CB554100 异种肝脏移植免疫耐受机制及诱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窦科峰2015CB554200 重要病原细菌关键生物学特性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朱宝利2015CB554300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逃逸与免疫病理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钟劲—5—2015CB554400 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2015CB554500 基于临床的灸法作用机理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2015CB654600 高储能密度无机电介质材料的关键问题教育部清华大学南策文2015CB654700 高性能轮胎橡胶材料制备科学与关键技术教育部北京化工大学刘力2015CB654800 高速、重载轮轨系统金属材料与服役安全基础研究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何华武2015CB654900 新型多铁材料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原子尺度观测与表征教育部南京大学潘晓晴2015CB655000 高效率、低成本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研究教育部华南理工大学彭俊彪2015CB655100 严酷环境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长寿命的基础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东南大学缪昌文2015CB655200 非烧蚀防隔热一体化轻质热防护材料及其演变规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张大海2015CB655300 面向应用的高性能水处理膜设计与制备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工业大学汪勇—6—2015CB755400 活细胞的太赫兹波无标记检测技术基础研究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府伟灵2015CB755500 脑胶质瘤精准诊疗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2015CB755600 灵长类神经回路精细结构成像的新方法和新工具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曾绍群2015CB755700 生物固氮及相关抗逆模块的人工设计与系统优化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林敏2015CB755800 飞机结冰致灾与防护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桂业伟2015CB755900 超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国家海洋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刘峰2015CB856000 非结构数据的统计学习:数学基础及算法教育部北京大学鄂维南2015CB856100 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2015CB856200 表观遗传信息建立与解读的分子基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2015CB856300 靶向线粒体代谢的分子探测与过程调控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大学郭子建—7—2015CB856400 睡眠脑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教育部北京大学陆林2015CB856500 分子基功能碳材料新型拓扑结构的基础与前沿研究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天津大学Jay Siegel2015CB856600 基于惰性体系的新一代化学转化教育部北京大学施章杰2015CB856700 北京谱仪IIItau-粲物理实验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沈肖雁2015CB856800 非晶体系的热力学、动力学微观特征和时空关联性基本物理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2015CB856900 高压缩重子物质的物理实验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华中师范大学许怒2015CB857000 暗能量观测:基于大规模红移巡天精确测量宇宙膨胀历史和结构增长速率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上海交通大学杨小虎2015CB857100 110米大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关键技术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王娜2015CB057200 20/14nm集成电路晶圆级三维集成制造的基础研究教育部中南大学朱文辉2015CB057300 大功率屏蔽式核主泵自主化形性协同制造原理教育部大连理工大学雷明凯—8—2015CB057400 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教育部西安交通大学陈雪峰2015CB057500 压电精密驱动功能部件的基础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裘进浩2015CB057600 高压氢系统大型承载件设计制造的基础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浙江大学郑津洋2015CB057700 特大跨桥梁安全性设计与评定的基础理论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长沙理工大学张建仁2015CB057800 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的基础研究教育部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2015CB057900 强震区重大岩石地下工程地震灾变机理与抗震设计理论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盛谦2015CB058000 燃(油)气爆炸灾害安全性基础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方秦2015CB058100 TBM安全高效掘进全过程信息化智能控制与支撑软件基础研究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李建斌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CB910100 真核生物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教育部清华大学颜宁2015CB910200 植物细胞表面受体的功能和作用机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周俭民—9—学研究所2015CB910300 基于蛋白质调控网络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教育部北京大学汤超2015CB910400 代谢应激和肿瘤发生发展中蛋白质修饰动态调控及生理病理效应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雷群英2015CB910500 流感等重要病毒与宿主动态互作的细胞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吉龙2015CB910600 DNA损伤响应重要蛋白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机制研究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大学华跃进2015CB921000 宏观量子态的表面与界面调控教育部清华大学王亚愚2015CB921100 高迁移率半导体及新型二维电子材料的新有序态教育部北京大学谢心澄2015CB921200 磁电功能氧化物界面的量子调控和原型器件研究教育部南京大学吴迪2015CB921300 强自旋-轨道耦合体系中的关联效应及其量子态调控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江平2015CB921400 受限磁结构中的自旋相关输运及其动力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复旦大学吴义政—10—员会2015CB921500 垂直磁各向异性铁磁/半导体异质结构中自旋调控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赵建华2015CB931800 肺癌在体分子分型的新型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基础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哈尔滨医科大学申宝忠2015CB931900 耐极端条件的有机含氟纳米材料的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胡金波2015CB932000 功能纳米材料在地下水体优控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景传勇2015CB932100 难溶性药物口服纳米制剂的转运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教育部北京大学张强2015CB932200 钙钛矿型太阳电池的基础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工业大学黄维2015CB932300 面向车用燃料电池的纳米-介观-宏观多级结构的电催化体系的研究厦门市科学技术局、教育部厦门大学田中群2015CB932400 面向光信息处理功能的新型纳米等离激元器件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徐红星—11—2015CB942800 消化器官发育的细胞和分子基础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西南大学罗凌飞2015CB942900 植物根干细胞形成与可塑性调控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2015CB943000 长非编码RNA在精子发生中的功能及机制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文波2015CB943100 利用遗传修饰猪及小鼠研究骨骼肌与脂肪发育的分子机制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李奎2015CB943200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育及其相关疾病的调控机制教育部清华大学吴励2015CB943300 母-胎交互对话异常致妊娠相关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李大金2015CB953600 地球工程基础理论和影响评估研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John Moore2015CB953700 全球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施建成2015CB953800 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南京师范大学郑洪波—12—2015CB953900 北极海冰减退引起的北极放大机理与全球气候效应教育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2015CB954000 南海碳循环过程、机理及其全球意义教育部、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大学戴民汉2015CB954100 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相互影响的模拟与评估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林珲2015CB964400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免疫学基础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吉林大学杨永广2015CB964500 小分子药物调控细胞命运及其机理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2015CB964600 眼上皮成体干细胞原位再生治疗重要致盲眼病的机理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中山大学刘奕志2015CB964700 干细胞修复动物肝病模型中受损肝组织的方法及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尹雄2015CB964800 干细胞衰老的细胞分子机理及转化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2015CB964900 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调控机理及功能研究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大学黄河青年科学家专题—13—2015CB158200 稻田自然生物膜养分转化功能与调控机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吴永红2015CB158300 作物-固氮根瘤菌特异与广谱共生的分子机理与设计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二涛2015CB258400 高比能锂硫二次电池界面问题的基础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谢佳2015CB258500 致密储层压裂诱发微地震的发震机理与波传播规律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一博2015CB358600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检测应用基础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苏州大学邹贵付2015CB358700 大数据群体计算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教育部清华大学李国良2015CB358800 移动应用恶意行为检测控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旦大学杨珉2015CB458900 富营养化湖泊中POPs在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和机制教育部北京大学刘永2015CB459000 新型持久性有机物在电子废弃物污染源及周边区域的迁移转化与修复控制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南开大学王莹莹2015CB559100 多囊卵巢综合征关键基因调控网络及药物作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上海交通大学师咏勇—14—机制研究育部2015CB559200 模型驱动的奖赏记忆相关脑区的功能整合研究教育部北京大学李健2015CB659300 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热传导的机理及调控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南京大学朱嘉2015CB659400 硅基微结构材料的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效应及中红外探测的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南京大学刘晓平2015CB759500 大脑皮层微尺度信息传入活动图的绘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谌小维2015CB759600 高压大容量碳化硅IGBT电力电子器件若干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张峰2015CB859700 基于逆康普顿散射的高增益超快x光源若干前沿问题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上海交通大学向导2015CB859800 新抗病毒基因的作用机理与病毒拮抗机制的研究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大学杨海涛2015CB059900 玻璃微纳阵列高效超精密模压制造基础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理工大学周天丰2015CB060000 大跨桥梁持续环境荷载的时变效应与服役性能评估教育部大连理工大学伊廷华—15—2015CB060100 道路沥青混合料全天候服役的损伤机理交通运输部、教育部武汉理工大学罗蓉2015CB060200 复杂采空区大规模坍塌的灾害孕育机理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中南大学周子龙2015CB910700 蛋白激酶R在脓毒症中导致免疫抑制的分子调控机制教育部中南大学吕奔2015CB910800 单分子膜蛋白原位定量检测技术的研发及其在神经突触膜蛋白研究中的应用教育部浙江大学陈伟2015CB910900叶绿体重要生理过程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鹏2015CB921600 多重非常规外场耦合下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与器件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南京大学缪峰2015CB921700 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及相关异质界面电磁特性的量子调控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清华大学于浦2015CB932500 柔性能源存储纳米材料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教育部清华大学伍晖2015CB932600 基于响应性生物探针设计的微纳米器件用于乳腺癌早期检测的基础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夏帆—16—2015CB932700 基于二维层状材料的新型纳米信息器件与集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苏州大学鲍桥梁2015CB943400 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与肠道免疫相关疾病的关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邱菊2015CB943500 复叶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研究教育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大学周传恩2015CB954200 草地土壤碳氮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晓娟2015CB954300 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绕极流区的子午向环流的变化及其气候效应教育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海洋大学张钰2015CB965000 三维培养下电刺激及信号通路调控干细胞分化为螺旋神经元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同济大学杨晓伟—17—。

教育部第35号令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 (1)

教育部第35号令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 (1)

教育部第35号令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高等学校规范和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学术委员会在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高等学校应当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并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实施本科以上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与运行等,适用本规程。

第三条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制度和规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尊重并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并为学术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四条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遵循学术规律,尊重学术自由、学术平等,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学术质量;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履行职责,保障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第五条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依据本规程,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或者通过学校章程,具体明确学术委员会组成、职责,以及委员的产生程序、增补办法,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及其他本规程未尽事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22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22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为做好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项工作,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6月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专家对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咨询、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等作用,提高教学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教指委下设若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

第二条教指委是教育部直接领导的专家组织,配合、协助教育部围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开展专业性工作。

第二章组织第三条教指委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0人左右,委员若干。

各专委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5人,委员若干。

第四条教指委秘书处设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各专委会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秘书处设置单位或部门。

第三章任务第五条受教育部委托,围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依据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文件精神,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相关政策研究,并向教育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

第六条受教育部委托,围绕教育部年度重点工作,聚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进行重大教育政策解读。

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章程

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章程

XXXX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实行科研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科学研究委员会在学校科研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根据《xxxx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及相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XXXX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学研究委员会)是XXXX大学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学校科学研究规划、科研机构设置、科研成果评定及科技奖励申报、科研项目设置及申报等事项。

第三条科学研究委员会按照本章程公平、公开、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循学术规律,尊重科研自由,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研质量,促进学校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组成规则第四条科学研究委员会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及其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人数为11人左右的单数。

科学研究委员会的委员组成中确保有一定比例的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的考虑,吸纳非校学术委员会专家。

分管科学研究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人选,依职务替代原则更换。

第五条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公道正派;(二)在本学科或者专业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公认的学术成果或具有丰富的科技管理工作经验;(三)关心学校科技事业发展,有参与科学研究议事的意愿和能力,能够正常履行职责;(四)学校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由校学术委员会聘任。

科学研究委员会实行任期制,一届任期一般为4年,当选委员原则上在退休前能任满一届。

除根据职务替代原则实行更替的委员外,可连选连任,但连任最长不超过2届。

科学研究委员会每次换届,连任的委员人数应不高于委员总数的2∕3o第七条科学研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

主任委员由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提名,校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

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名单由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议定。

教育部:本科高校年底前出台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

教育部:本科高校年底前出台本校学术委员会章程
聱 帮一 謦
西 南 民大 博 物馆 被 命 名 为 民族 团 结进 步教 育 基地
本刊讯 : 国家 民委近 日发 出《 关于命名第 四批全 国民族 团结进
步教 育基地的决定》 ( 民委发[ 2 0 1 4 ] 2 4号 ) , 命名第四批共 3 0个全
浙江 宣布 全面下 放 高 校教 师 专 业技 术 职 务评 审权
改革 之 后 , 高 校 可 结 合 自身 发 展 需 要 , 自主 制 订 分 类 评 审 技 术 职 务 证 书 。
全 国首 个 思 想政 治理 论 类 混合 式 共 享课 平 台开 讲
理论类的混合式共享课 平台日前在复旦大学 、 北京大学开讲。
浙江省教育厅表示 , 此举是 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 积极 回应高校 近 年 来 ,民 族 博 物 馆 在 西 南 民 族 大 学 民 族 团结 进 步 创 建 和 宣 传 教 育 活 动 中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 西 南 民族 大 学 民族 博 物 馆 现 为全 长期 以来 的强 烈要 求, 主动削减行政权力事项 、 简化行政 审批 程序 , 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 员单位 、四川 I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 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和用人 自主权 ; 同时打破聘任终身制 , 形 地; 2 0 1 1 年 3月 ,民族 博物馆成为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与西南 成竞争择优 、 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民族大学合 作共建的 “ 民族 团 结 进 步 教 育 示 范 基 地 ” ; 2 0 1 2年 1 1 据了解 , 纳入此次改革实行 自主评聘的范围与对象 , 包括浙江全 月, 四川省委宣 传部 、 四川省委统战部 、 四川省 民委授 予该校与武 省地方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 独立学院 、 高等专科学校 、 高等职业 院 候区人民政府共建的 民族博物馆为 “ 四川省 民族 团结进步教育基 成人高等学校等 , 对 象包括教 师和从事 自然科学 研究、 社会 科学 地” ; 2 0 1 3年 1 0月 , 该校 申报 的校 园文化建设成果《 发挥民族博 物 校 、 实验技术 、 图书资料等 岗位工作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此 馆育人功能 精心 培育民族英才》荣获 2 0 1 3年四川省高校校 园文 研究 、 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外, 其他辅助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空缺 岗位 内由高校 向有 关评 委会 择优推荐评审 , 自主聘任。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2019)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2019)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2019)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11.07•【文号】教技〔2019〕3号•【施行日期】2020.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教技〔201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我部对2015年2月印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

现将修订后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2019年11月7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高等学校实际情况,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第二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

第三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设立下列奖项:(一)自然科学奖;(二)技术发明奖;(三)科学技术进步奖;(四)青年科学奖。

第四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学的评审制度,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实行提名制,每年提名、评审一次。

教育部关于聘任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聘任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聘任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6.03.30•【文号】教技函[2016]18号•【施行日期】2016.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聘任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通知教技函[2016]18号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央军委科技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有关高等学校: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委)组建工作已经完成。

科技委内设4个专门委员会和13个学部,即战略研究委员会、重大项目咨询和评审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数理学部、化学化工学部、地学与资源学部、生物与医学学部、农林学部、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材料学部、信息学部、先进制造学部、能源与交通学部、管理学部、国际合作学部、国防科技学部。

科技委设主任委员1名、常务副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5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5名(名单见附件1);委员90名(名单见附件2);各专门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4名(名单见附件3),成员为全体科技委委员。

现予以公布。

各学部组成人员由科技委另行发文聘任。

希望有关单位积极支持科技委工作,为各位委员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各位委员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1.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名单2.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3.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教育部2016年3月30日附件1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名单主任委员:赵沁平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院院士常务副主任委员:薛其坤男清华大学中科院院士副主任委员:詹启敏男北京大学工程院院士蒋庄德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院院士梅宏男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院士武维华男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院士彭苏萍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院院士秘书长:高润生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秘书长:李楠男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朱小萍女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周羽男清华大学教授周辉男北京大学研究员关新平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附件2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委员按学校音序排列)挂靠学校:清华大学姓名性别单位名称职称或称号序号1余成斌男澳门大学美国IEEE院士2龚旗煌男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3黄如女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4刘忠范男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5詹启敏男北京大学工程院院士6张平文男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7房建成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院士8赵沁平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院院士9谭天伟男北京化工大学工程院院士10谢建新男北京科技大学工程院院士11陈杰男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2史培军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3叶茂林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研究员14曹雪涛男北京协和医学院工程院院士15方滨兴男北京邮电大学工程院院士16刘新安男财政部17蹇锡高男大连理工大学工程院院士18王红阳女第二军医大学工程院院士19罗长坤男第三军医大学研究员20杨晓波男电子科技大学教授21柴天佑男东北大学工程院院士22王保平男东南大学教授23尤肖虎男东南大学教授24孟宪棠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5包信和男复旦大学中科院院士26金力男复旦大学中科院院士27高中琪男中国工程院高级工程师28宋宝安男贵州大学工程院院士29邓小刚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士30王长锐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级工程师31韩杰才男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院士32杨善林男合肥工业大学工程院院士33徐梅女黑龙江省教育厅34谭蔚泓男湖南大学中科院院士35肖国安男湖南省教育厅教授36杨勇平男华北电力大学教授37孙真荣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38余其俊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39丁烈云男华中科技大学工程院院士40邵新宇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41李元元男吉林大学工程院院士42吴学梯男科学技术部43陈发虎男兰州大学中科院院士44潘毅男南京大学教授45邢定钰男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46黄维男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院士47李廉水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48许京军男南开大学教授49郝吉明男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50雒建斌男清华大学中科院院士51吴建平男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52薛其坤男清华大学中科院院士53尤政男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54田中群男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55张荣男山东大学教授56林忠钦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院院士57梅宏男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院士58袁雯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研究员59李光宪男四川大学教授60谢和平男四川大学工程院院士61钟登华男天津大学工程院院士62张伯礼男天津中医药大学工程院院士63陈以一男同济大学教授64李建成男武汉大学工程院院士65郝跃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院士66蒋庄德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院院士67郑南宁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院院士68宋保维男西北工业大学教授69孙其信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70翟婉明男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71卢宠茂男香港大学学院院士72李行伟男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73陈云敏男浙江大学中科院院士74李兰娟女浙江大学工程院院士75吴朝晖男浙江大学教授76刘炯天男郑州大学工程院院士77吴立新男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院士78刘兴平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79潘建伟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士80彭苏萍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院院士81李德发男中国农业大学工程院院士82武维华男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院士83鲍威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84王颖女中科院教授85田红旗女中南大学工程院院士86罗俊男中山大学中科院院士87李燕东男中央军委科技委再帕尔·阿88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不力孜89周绪红男重庆大学工程院院士90周旭男重庆市教委教授附件3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一.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蒋庄德男西安交通大学工程院院士副主任委员:田中群男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龚旗煌男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杨善林男合肥工业大学工程院院士李光宪男四川大学教授二. 重大项目咨询和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薛其坤男清华大学中科院院士副主任委员:李兰娟女浙江大学工程院院士房建成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院士邵新宇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尤肖虎男东南大学教授三、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彭苏萍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院院士副主任委员:王红阳女第二军医大学工程院院士刘忠范男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翟婉明男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院士叶茂林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研究员四、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武维华男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院士副主任委员:曹雪涛男北京协和医学院工程院院士潘建伟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士郝吉明男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吴立新男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院士。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9.03.12•【文号】教社科[2009]2号•【施行日期】2009.03.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教社科[200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修订通过了新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并对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进行了换届。

现将委员会章程和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特此通知。

附件:1.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2. 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员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九年三月十二日附件1: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部分修改,2008年12月3日通过)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适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决定成立社会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社科委)作为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咨询机构。

第二条社科委委员应具备如下条件: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勇于开拓创新;2.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热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3.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学术造诣深,学术声望高;4.有全局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办事公正。

第三条社科委委员由教育部从高等学校教师中聘任。

为保证社科委委员的代表性,应兼顾学科结构、年龄层次、地区分布等因素,并注意吸收中青年学者。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工作章程-教高厅[2002]4号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工作章程-教高厅[2002]4号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工作章程正文:----------------------------------------------------------------------------------------------------------------------------------------------------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工作章程(2002年4月12日发布教高厅[2002]4号)第一条为适应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向宏观管理转变,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成立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并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专家委员会系教育部的咨询、评议机构。

其任务是:接受教育部的委托,对国内外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学科专业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开展全国本科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的发展规划研究,为国家提供咨询和和建议;根据全国人才市场需求、现有专业布点情况、申报专业的办学条件等,对高等校申报设置须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进行评议和咨询。

第三条专家委员会由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部内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共41人组成。

设主任委员1人和副主任委员4人。

委员由教育部聘任,任期四年。

委员的任职资格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经验,熟悉高等教育,政策水平高,思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身体健康,能坚持参加专家委员会的会议及有关工作。

第四条专家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沟通教育部与专家委员会委员之间的联系;接收并初步审核各高等学校申报专业的材料;对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评议程序提出建议、提供有关背影材料并承担会务工作。

对不符合规定或逾期申报的材料,秘书处有权不予受理。

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47号(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47号(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47号(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4.10.11•【文号】•【施行日期】2014.10.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47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你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经中国科学院同意,报我部核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经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2014年7 月29 日教育部第2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核准。

核准书所附章程为最终文本,自即日起生效,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你校应当以章程作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教育部2014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章程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是一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理工科大学。

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

学校以“科教报国、服务社会”为使命,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坚持“学术优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弘扬“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建设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依法自主办学,实现学校使命与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国科学院章程》等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名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

英文名称为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USTC。

第三条学校法定注册地为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可视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及校址。

学校门户网站为。

关于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若干问题的说明

关于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若干问题的说明

关于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若干问题的说明【按】为便于广大教职工了解我们在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时对若干问题的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我们特对前期征求意见时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此次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依据是什么?答:修订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主要依据是:(1)教育部于2014年1月29日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以下简称《规程》)之第五条:“高等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依据本规程,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或者通过学校章程,具体明确学术委员会组成、职责,以及委员的产生程序、增补办法,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及其他本规程未尽事宜”。

(2)教育部办公厅于2014年3月5日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通知》(教政法厅[2014]1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高校要依据《规程》,尽快对现有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等进行调整,形成统一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框架。

(3)我校于2015年11月26日印发的《重庆理工大学章程》(重理工发〔2015〕92号)第十九条指出,学校依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设立学术委员会。

2.此次修订稿中校学术委员会内设的专门委员会为什么是学科建设、教师聘任、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5个?答:《重庆理工大学章程》第十九条规定,“学校依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设立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是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学术委员会设立学科建设、教师聘任、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专门委员会,具体承担相关职责和学术事务。

”3.未来调整、改组后的校学术管理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答:学校实行校院两级学术管理制度。

校学术委员会内设学科建设、教师聘任、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专门委员会。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凡正高级职称人数达到学校规定的的学院(部)应成立学术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53号(河海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53号(河海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53号(河海大学)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5.03.11•【文号】•【施行日期】2015.03.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53号(河海大学)河海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你校第12届党委会第137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并报我部核准的《河海大学章程》,经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2015年1月20日教育部第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核准。

核准书所附章程为最终文本,自即日起生效,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你校应当以章程作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依法治校、科学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3月11日河海大学章程序言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

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

1985年确定校名为河海大学。

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由水利部划转教育部管理,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和保障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的登记名称为河海大学,简称河海。

英文译名为Hohai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HHU。

第三条学校是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我校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和教育部有关规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学术审议、评议和咨询机构。

第三条校学术委员会遵循“学术优先、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科学管理”的办学思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弘扬科学精神,树立优良的学风,服务学校战略需求。

第二章组成第四条校学术委员会由学术造诣高、学风端正、坚持原则的教授(或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

成员由各院系和直属科研单位根据其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和学科分布按比例推荐,由校长工作会议讨论确定,校长聘任,校长可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聘任不超过总数五分之一的委员。

第五条校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1名,人选由校长工作会议提名,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校长聘任。

校学术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科学技术处。

第六条校学术委员会可根据工作需要成立若干常设或临时性的评议组、评审组和专题组。

第七条每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与学校行政领导班子任期同步,可以连任,但连任总人数不超过上届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委员因故需要替换时,补缺人选由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报校长工作会议讨论确定,校长聘任。

委员的撤换由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提出,并经全体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报校长工作会议讨论确定。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成员由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

第八条学院、直属系及直属科研单位成立分学术委员会。

分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按一定的组织程序民主产生。

分学术委员会参照本章程制定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章程,并提出委员人选,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会议批准后执行。

各类重点实验室应根据相应的管理办法成立学术委员会并制定章程。

第三章职责第九条审议学科与专业的设置、学科和科学研究发展规划、院系调整和学校其他学术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全文)
Co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ll text)
编订:JinTai College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全文)
前言: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加强高等学校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促使高等学校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特设立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科技委)。

第二条教育部科技委是教育部指导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是国家和教育部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的科技工作提供服务。

第三条教育部科技委的主要任务是:
(一)对高等学校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贯彻中央关于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重大决定以及拟议中的有关方针、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建议。

(二)对国内外科学技术、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行战略研究,对我国和我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规划提供咨询,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与重大措施的实施提出咨询建议。

(三)受教育部委托,代表教育部参与有关制定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重大措施等活动;对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科研成果等进行评审和评估,并提交评议报告。

(四)促进高等学校在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任务方面的校际协作,以及与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交流,促进高等学校在国防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对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等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议。

推动有关方面创造条件,以利于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六)弘扬科学精神,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七)完成教育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章组织体制
第四条教育部科技委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设主任委
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2名;
秘书长在主任委员领导下,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第五条科技委委员主要由教育部从高等学校中选聘政
治立场坚定、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办事公正、视野开阔并且积极参加科技委活动的专家组成;另从海外和其他部门、行
业选聘部分专家。

每届任期4年,原则上不超过两届,每届新委员人数一般不少于二分之一。

科技委委员原则上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xxx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年龄不超过75岁,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不受届数与年龄限制。

科技委委员人数100人左右。

第六条教育部科技委内设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学风
建设委员会和若干学部,并依托高校建设若干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

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学部和战略研究基地依据相关章程、规定开展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常设或者非常设的跨学科综合性专门小组,开展专项研究工作。

第七条教育部科技委在教育部科技司内设立专门的日
常组织协调与办事机构。

第三章科技委活动
第八条教育部科技委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年度工作报告,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决定重大事项。

每季度召开一次主任办公会议。

第九条教育部科技委设立战略研究指导委员会,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组织指导重大战略研究。

第十条教育部科技委设立学风建设委员会,指导和推进全国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

第十一条教育部科技委设立若干学部。

学部既是战略研究平台,也是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每年的学部全体会议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部以及学部委员的作用。

第十二条教育部科技委依托有关高校建立一批战略研究基地。

战略研究基地是组织开展高水平战略研究、政策咨询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实体。

第四章财务管理第十三条教育部科技委经费由教育部预算单列,用于专项研究和日常办公。

教育部科技委经费使用严格按照国家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教育部科技委内设机构经费原则上由科技委提供,接受科技委和挂靠单位审计监督。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教育部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其他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于教育部。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