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肝炎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肝炎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肝炎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肝炎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肝炎由不同的病毒引起,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肝炎病的传播,有必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肝炎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以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一、加强肝炎病毒的认识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对于预防肝炎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进行传播,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因此,提高公众对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重视血液、性接触和注射等高危行为的风险,是预防肝炎病感染的基础。

二、加强肝炎病疫苗的推广与接种乙型肝炎病可通过疫苗进行预防,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已经成为我国全民免疫规划的一部分。

除了婴儿出生后及时接种疫苗外,各年龄段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性工作者、吸毒者等,都应该接种肝炎疫苗,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加强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消毒与管理医疗设施和器械的消毒与管理是预防肝炎病感染的重要环节。

在医疗机构中,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消毒,确保医疗设施的卫生安全。

此外,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减少手术、治疗和注射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四、促进安全性行为与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和安全性行为对于预防肝炎病感染起着关键作用。

公众应该养成勤洗手、饭前便后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不洁食物和饮用水源,同时做到饮食卫生、正规消毒和安全性行为。

性伴侣间应保持忠诚和正确使用安全套。

在注射过程中,应强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避免因注射器具重复使用导致的交叉感染。

五、加强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管理针对性地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管理是预防肝炎病扩散的重要措施。

针对吸毒人群、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肝炎病的认知,并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与支持。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主动发现高危人群,进行及时的干预和控制,降低肝炎病的传播风险。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患病率比较高的传染病之一,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造成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严重的破坏患者的肝功能,还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还可以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或是携带病毒,造成传播。

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生,降低患病率,本文总结了乙肝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期为防控乙肝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患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该病在我国的流行比较广泛,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比较沉重的负担。

全世界感染过乙型病毒者约6.9亿人,约3.5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研究显示,我国长期携带HBV者有1.2亿,约2000万人患有慢性乙肝,新发病120万人/年,约有28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我国在肝炎和肝病方面花费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亿元。

我国卫生部2005-2015年乙肝防治规划中明确的要求:至2015年<10岁的儿童HBSAg携带率要降至1%以下;全人群携带率<7%,对于全人群HBSAg携带率已经<7%的省份,进一步降低1.0-1.5个百分点。

因此,我国的乙肝防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笔者通过分析乙肝病原学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1乙肝病原学HBV作为嗜肝DNA病毒科的一种病毒,呈球形,具有不完全双链病毒。

HBV的唯一宿主是人类。

完整的HBV病毒颗粒直径约为42nm,由核心颗粒和蛋白质包膜组成。

病毒复制所必需DNA聚合酶与HBV DNA关系密切,均被壳蛋白包绕。

核壳体由核酸与壳体构成,也是病毒的核心颗粒。

HBV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强,在30-32℃的环境中存活>6个月,-20℃的环境中存活15年。

经过20min的121℃高压、1h的100℃干烤、煮沸10min的情况下可被灭活。

环氧乙烷、含氯制剂、戊二醛、碘伏及过氧乙酸等也有效灭活HBV。

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

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
乙肝感染标志
临床意义
HBsAg 表面抗原
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但并不能反映病毒复制、传染性及预后
抗-HBs 表面抗体
HBV进入人体出现免疫反应,大约在感染6~12个月才会出现。疫苗也可产生此抗体
抗-HBc 核心抗体
急性期:感染HBV后出现IgM型核心抗体(抗-HBc IgM ),慢性或恢复期:抗-HBc IgG是既往受HBV感染的指标
慢性乙肝是严重的进展性疾病
每年有9%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
每年有5%以上的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癌
*
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医学科技领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体广告宣传的“转阴”“根治”等难题。 对慢性乙型肝炎可使用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这对部分患者可能会有所帮助。 肝癌几乎是致命的。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癌症患者在诊断出癌症后数月内即死亡。在较高收入国家,通过外科手术和化疗,部分患者的寿命可延长到几年以上。 肝硬化患者有时要接受肝移植,成功几率各不相同。
让我们共同进步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病毒性肝炎按照传播途径分类

乙肝概述
乙肝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为靶器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 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了该病毒,3.5亿以上的人患有慢性肝病。目前中国人口中约有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在儿童时期获得慢性感染的成人中,约25%会因持续感染死于肝癌或肝硬化(肝脏上的疤痕)。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毒强50至100倍。 在已知的人类致癌因子中,乙肝病毒仅次于烟草占第二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及对策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及对策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及对策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预防控制的策略。

方法:本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中抽取出498例,以预防控制方式为依据将所有体检人员分成对照组(n=249,常规预防控制)与实验组(n=249,综合性预防控制)。

比较两组体检人员的疾病认知情况与各时间段的发病情况。

结果:实验组体检人员的疾病认知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体检人员各时间段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上述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采取综合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策略的效果理想,可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进而减少发病率,可广泛推广。

关键词:预防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策略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strategy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B.Methods:498 healthy persons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 = 249,routine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experimental group(n = 249,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disease cogni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with the disease incidence of each time period.Results:the excellent rate of disease cognition of the physical examine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incidence of physical examine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each period of time,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Conclusion: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y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 is effective,which can improve people's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and can be widely used.Key words:prevention and control;hepatitis B;strategy乙型病毒性肝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且症状不明显,对人们的威胁极大,为降低该疾病的发病率,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极为必要,笔者认为以往的常规预防控制策略效果并不理想,可应用综合性预防控制策略,为分析具体效果开展本次研究,现做出如下汇报。

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方法研究

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方法研究

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方法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乙型肝炎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方法:对某地的乙型肝炎年发病率进行调查,并对该地实施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实施前后的乙型肝炎年发病率进行对比。

结果:该地在实施了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后,年发病率为0.032%,而实施前的年发病率为0.057%,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乙型肝炎的防控过程中,通过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社会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字】乙型肝炎预防控制乙型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患者主要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发病,主要以肝脏的炎性病变为主,严重者可能引发多脏器损害[1]。

乙型肝炎主要的侵犯对象为儿童和青壮年,由于少数患者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造成严重威胁[2]。

在本次研究中,对某地实施了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旨在对该地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进行控制和降低,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某地区59.72万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从疫情库当中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从2014年1月起在本地区实施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1.2 方法1.2.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我国已经从2005年开始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目前接种的乙型肝炎疫苗包括了汉逊酵母、酵母CHO细胞等,适合人群包括新生儿、婴幼儿以及高危人群。

整个疫苗接种过程分为三次:第一次,出生时-16个月;第二次:在第一次接种后的一个月;第三次,在第二次接种后六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接种者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对酵母过敏,都不能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3]。

部分接种者会出现发热、疼痛或肿胀等不良反应,但大多会自行消退,严重者在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有效消除。

1.2.2 接触乙肝病毒后的有效预防措施。

如果不小心与乙肝病毒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应进行积极地预防。

主动到医院检查血清,检测HBsAg、抗-HBsALT,检查主动和被动免疫能力是否出现问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流行因素,并且研究具体的预防措施加以干预。

方法选择该县2012—201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的人口资料以及患者的疾病情况展开统计学分析。

针对乙肝患者患病情况以及疾病的流行特征加以分析,并且创建具体的乙型肝炎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干预。

结果从2012—2016年,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

从2012年的2.5‰(253/101 279)下降直2016年的1.17‰(119/101 279)。

针对统计数据实施分析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在18~31岁之间的人群中多发,男性患者例数约为女性患者例数的2.37倍。

针对不同职业居民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进行分析发现,每一种职业患有乙肝疾病的概率表现较为稳定。

对于不同户籍居民在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概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2012年以及2013年两个时间段,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低于暂住人口极为明显。

在2014年与2016年之间,在乙肝疾病发病率方面,常住人口高于暂住人口极为显著。

结论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选择有效方法制定具体的乙肝疾病防控方案,并且有效实施,最终成功降低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概率。

[關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因素;控制对策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简称为乙肝,主要因为出现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最终导致。

疾病是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作为较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会对患者的诸多器官造成损害。

通过血液、体液、母婴、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并且表现出的传染性较强,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特点。

我国将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归属为乙类传染病,对此除了需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因素加以分析之外[1],还需创建有效的疾病防控方案并且有效应用意义显著。

为了确保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获得有效控制,并且得以有效治疗。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观察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观察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及作用。

方法:选取本中心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取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行常规预防)和实验组(行综合预防),各100例。

比较两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患病情况及患者认知程度。

结果:研究组乙肝患病率明显快于参照组(P<0.05),疾病传播、疾病防控、疫苗接种、控制方法等认知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综合预防控制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可有效预防乙肝的发病,提高大众对乙肝的认知程度,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发病率;认知程度乙肝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等途径实现病毒的传播,有注射毒品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偿献血、与血液接触从业人员以及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都是乙肝高危人群。

根据病程进展不同可分为轻度乙肝、中度乙肝和重度乙肝。

乙肝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HBV病毒感染所致,典型症状表现为恶心、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如不及时治疗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

因此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大众对乙肝认知程度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选取本中心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对预防控制对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中心2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取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行常规预防)和实验组(行综合预防),各100例。

实验组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36.5±0.8)岁;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平均(36.6±0.5)岁,两组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数据相比P>0.05。

纳入标准: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提供的病历资料完整属实;签署知情同意书,能积极配合本次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综合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综合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综合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综合措施和效果。

方法:选择到我院实施健康体检的12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受检例数分别为60例,对照组受检人员按照传统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方式实施教育;实验组受检人员采取综合性防控制措施予以教育,对比分析两组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满意情况。

结果:对照组2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为15.0%,满意度为80.0%;实验组2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为1.7%,满意度为96.7%,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低,同时满意度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采取综合性预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预防和减少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所获效果良好。

【关键词】预防;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从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毒为乙肝病毒,该病可使多器官受损,影响和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1-2]。

我院近年来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中,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从防治结果来看,所获效果良好,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2月到我院实施健康体检的120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受检人数均为60例。

实验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在22-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3±1.24岁;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在2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8±1.21岁,两组受检人员在平均年龄以及性别比例分布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受检人员按照传统乙型病毒性肝炎预控方法实施防治,予以常规预防性教育。

实验组受检人员施予综合性预防和控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教育,如下:1)系统且全面地介绍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传播途径和方法、疾病预防以及治疗等;2)结合受检人员实际情况,根据其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喜好等,帮助其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以及饮食方案;3)加强电话随访,及时解答受检人员所存疑虑,使其可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各项操作。

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采取相关预防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采取相关预防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采取相关预防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摘要:现代医疗已经有了高水平的发展,乙肝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依旧久居不下,患病的主要原因与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关,作为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独特肝炎,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诊治,可导致病人发生肝硬化、肝癌。

因此,加强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对于提升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我中心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不同的乙肝防控指导,试分析针对性的乙肝健康知识普及对于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防控乙肝发生的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肾脏在人体中充当多种重要角色,具有物质合成、代谢,清毒、生物转化等功能,当肝功能受损时,肝细胞减少无法满足机体正常的代谢,导致机体代谢障碍;同时,肝脏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炎症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被破坏,放弃也会因代谢功能也障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衰竭,病人的身体会迅速反映出一种非正常的生命安全受阻状态,陷入危险之中。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只有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进行干预,通过提升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日常防控意识,阻断病毒的传播等措施降低发病率,控制感染情况。

一、研究概述目的:分析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实施相关预防控制措施及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疾控中心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100例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以干预策略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0例。

参照组在体检过程中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组在体检过程中予以针对性的乙肝病毒性肝炎系统化防控干预,比较两组体检者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1年内发生乙肝的几率。

结果:实验组体检者对乙肝相关健康知识的各项评分均比参照组高,掌握情况优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且实验组体检者1年内发生乙肝的几率0.00%比参照组乙肝发病率26.00%低,差异较大(P<0.05)。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策略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策略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策略研究简阳川空医院,简阳市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1400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右上腹疼痛、面黄肌瘦以及四肢无力等现象。

由于肝脏功能受到损害,患者有可能出现黄疸和发热。

如果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严重的患者可能转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少数严重者会转化成肝癌。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脏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治愈难度最大的疾病,传染性很强,这种类型的肝炎一般很难治愈。

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1、黄疸,由于肝脏肝炎病毒破坏了肝细胞,使患者肝脏受损后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增高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

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皮肤发黄、小便颜色和茶的颜色一样。

2、消化道疾病,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肝脏被病毒感染后,胆汁分泌的数量减少,食物在体内不容易被消化。

所以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等症状。

3、身体乏力,因为肝脏功能受损,体内的代谢功能和解毒功能下降,患者经常会感到四肢无力、下肢肿胀或全身水肿,肝脏会影响到人的全身,容易产生疲劳,失眠,多梦等症状。

少数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还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

4、右上腹疼痛,一般情况下,健康人右上腹部位是不会有疼痛感的,当患者感染病毒后,肝脏表面就有痛觉神经分布,当病情恶化时,患者会出现右腹上部疼痛症状。

5、肝脏肿大,通常肝脏被病毒感染之后会出现炎症、水肿、充血等症导致状肝脏肿大,在肝病患者中比较常见,它不是独立的病,很多肝病都可能导致肝脏肿大。

所以以现之后要及时治疗和控制。

6、手掌外观的变化,部份乙肝患者的手掌表面会充血而发红,大拇指侧掌肌出现发红有可能是由于肝脏受到感染引起的肝掌。

肝掌是由于肝脏出现炎症,雌激素在体内不断堆积引起的。

当乙肝患者出现手掌发红即出现肝掌症状,一般情况都表示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应及时进行治疗。

探讨乙肝的预防与控制问题

探讨乙肝的预防与控制问题

探讨乙肝的预防与控制问题发表时间:2016-08-07T13:41:01.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于辉[导读]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使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之一。

安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1400摘要:研究分析乙肝的预防及控制问题,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使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之一。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防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使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6.9亿人感染过乙型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约3.5亿人,我国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新发病120万人,约有28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

全国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亿元。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1乙肝病原学人类是HBV的唯一宿主。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不完全双链病毒,呈球形。

完整病毒颗粒直径42nm,由蛋白质包膜与核心颗粒组装而成。

HBV DNA与病毒复制所必需DNA聚合酶密切相关,两者被壳蛋白(核心蛋白和核心抗原)包绕。

核酸与壳体同构成核壳体,即病毒的核心颗粒。

包膜是由含有病毒表面蛋白(HbsAg(乙肝表面抗原))的脂多糖蛋白构成。

核心颗粒以蛋白包膜包裹,组成完整的病毒体。

在电镜下观察HBV3种型态:球形、管形和Dane氏颗粒。

球形和管形颗粒不含病毒核酸,无感染性;Dane颗粒含有HBV核酸、DNA聚合酶、壳蛋白等核心成分,有感染性。

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30~32℃时可存活至少6个月,在-20℃时可存活15年。

在121℃高压20min、100℃干烤1h、100℃直接煮沸10min均可灭活HBV。

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效果分析

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效果分析

乙肝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乙肝预防工作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教育时的作用。

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选择本市100例接受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教育,对照组仅予以常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率以及健康行为的遵循率。

结果: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健康行为的遵循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防治措施教育在乙肝预防工作中可提高满意度和健康行为的遵循率,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防治措施教育;乙肝预防;满意率目前我国乙肝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此病多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引起,会导致肝脏纤维化、细胞坏死,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极大[1]。

近年来随着我国免疫规划的逐步发展,乙肝也成为国家重点防控的感染病之一,所以选择何种的防控手段便值得深入探讨,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另外也能预防疾病蔓延扩散。

本文现将综合防治措施教育在乙肝预防中的价值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2年1月,选择本市100例乙肝患者,选择随机的方式将以上患者划分为两大小组,其中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1例29例,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54岁,平均年龄为(40.72±2.63)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2例28例,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53岁,平均年龄为(40.14±2.7)岁;对比以上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体检,不进行特殊健康宣教。

观察组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教育,具体为:为前来体检的人群普及乙肝相关的知识,以及此病传播路径,加强他们对乙肝的认知程度,也有利于实现自我防控,同时定期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测,也需要叮嘱患者注意卫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自身素养。

此外也需要向他们讲解乙肝的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常见的全身症状表现、皮肤表现消化系统表现等,并叮嘱他们在出现相关不适时,应当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展开诊疗,以期在早期时控制也能有效切断乙肝的传播。

乙型肝炎的整体防控与防治策略

乙型肝炎的整体防控与防治策略

乙型肝炎的整体防控与防治策略乙型肝炎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传染性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亿人患有乙型肝炎,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导致每年超过70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的整体防控与防治策略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一、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在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接触,避免共用刺激性物品,如注射器、牙刷等。

二、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所有婴儿出生后应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按照规定的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

此外,对于未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也应及时接种。

2. 安全性行为: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之一。

此外,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采血器等刺激性物品,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3.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注意饮食卫生等都是预防乙型肝炎的基本措施。

三、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包括HBsAg、抗-HBs、抗-HBcIgM等指标的检测。

一旦确诊,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

目前,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少肝脏损伤。

支持性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包括肝保护、营养支持等。

四、乙型肝炎的防控策略乙型肝炎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乙型肝炎的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免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服务。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素材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素材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论文素材引言: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

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防治病毒性肝炎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传播途径,并讨论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通过体液传播,主要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人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而乙型肝炎病毒还存在慢性感染的风险,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血液暴露和输血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无菌操作和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是预防血液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

2. 性接触传播:性传播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较高,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3. 母婴传播:孕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分娩时的垂直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针对母婴传播,接种乙肝疫苗和抗病毒治疗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三、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预防效果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接种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产生免疫力,保护人们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侵害。

在接种计划方面,儿童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随后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接种更多的剂次。

此外,成年人和高风险群体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四、丙型肝炎病毒的筛查和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正在成为全球肝癌的主要原因。

目前,基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核酸技术已能很好地筛查出携带者。

对于已确诊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抗病毒治疗是推荐的治疗方案,通过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

五、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教育公众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知道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其他医疗器械。

此外,了解肝炎疫苗的重要性,并按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以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在慢性感染者中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一、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首要策略。

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所有婴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按照规定的接种时间表完成全程接种。

此外,对于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人群,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性工作者、静脉吸毒者等,应积极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

二、避免血液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此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如正确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遵循手卫生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注射器等注射器具,不参与非安全性行为,如静脉吸毒等,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三、提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来源,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者,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因此,加强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筛查工作,提高感染者的诊断水平至关重要。

同时,对于慢性感染者,应进行规范的治疗,以减少病毒的复制和肝脏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加强乙型肝炎宣教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乙型肝炎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社区健康教育等,向公众普及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关注度和防范意识。

总之,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策略。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同时避免血液传播、加强感染者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宣教和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影响探讨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影响探讨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影响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为某疾控中心2020.1月至2020.12月收治的800例健康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0例,对照组常规疾病预防宣教,观察组综合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将两组1年、3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

结果:观察组1年、3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男性35例(70.00%),女性15例(30.00%);发病群体主要为职员、工人,共29例(58.00%);发病并无明显季节性。

结论:全面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发生风险。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预防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病症,该病多是因生活环境、遗传因素以及因素习惯等方面交互性作用而产生,其发病率较高,若未及时有效干预,随着病情发展,则会对肝肺等多功能器官造成不同程度损害,从而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及周围人群健康安全[1]。

该疾病的传染性非常强,传播途径较多,流行范围广,我国将其列入乙类传染病。

为了保障健康,减少疾病传播,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做好预防控制措施十分必要[2]。

基于此,本研究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某疾控中心2020.1月至2020.12月收治的800例健康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0例。

对照组男、女例数为208例和192例,年龄区间19-75岁,平均(38.45±6.02)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10例和190例,年龄区间20-75岁,平均(38.68±6.45)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

1.2方法对照组。

常规传染病预防教育,为健康人群普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嘱咐其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确保睡眠质量,注意合理饮食。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策略摘要】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

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共300例,将病患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常规健康教育,而观察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病患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病例数。

结果:观察两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观察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一年内乙型肝炎病患有0例,对照组有6例,观察组四年内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有12例,对照组仅有2例,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

结论: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的过程中选择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控制【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346-02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型肝炎)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出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容易引发原发性肝癌、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相关疾病,会致使多器官严重受损,对病患的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为防止乙型肝炎的蔓延与传播,进行预防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常情况下,此类疾病的病患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有百分之三十的病患会有肝损害的情况出现[1-2]。

我国已经有三百多万人患有乙型肝炎。

临床特点以起病缓慢为主,最为常见的则为亚临床型与慢性型[3-5]。

本文主要针对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进行研究,分析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方式的防控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0位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体检人员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男90例,女60例,年龄在23~77岁之间,平均(35.02±2.26)岁;观察组男88例,女62例,年龄在24~77岁之间,平均(35.02±2.26)岁。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观察刍议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观察刍议

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效果观察刍议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乙肝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预防控制策略及其应用效果。

方法:对照组为常规预防知识介绍,观察组运用全面预防控制方案。

结果:随访中乙肝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观察组为0.00%,对照组为8.33%,P<0.05;干预前乙肝病毒性肝炎知识问卷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乙肝病毒性肝炎知识问卷评分为观察组更高P<0.05。

结论:通过开展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的全面预防控制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人群的认知度并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乙肝病毒性肝炎;全面预防控制方案;发病率乙肝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于感染乙肝病毒而诱发的传染性疾病,可引起患者食欲减退、身体乏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随病情进展可造成肝功能损害,甚至诱发肝硬化以及肝癌[1]。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等。

人群对于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此疾病的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如未能进行积极防控将对人群的健康状况构成严重影响[2],所以积极做好乙肝病毒性肝炎的科学防控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分析对于乙肝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策略及其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常规信息资料样本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地点为我院,均为具有乙肝病毒性肝炎的高危因素的健康体检者,高危因素包括暴露于乙肝病毒的环境中,如乙肝患者家族成员、年老体弱者以及医务人员等。

样本数量120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60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32名、28名;年龄最低26岁,最高58岁,均值(39.5±3.6)岁;受教育水平:小学或中学学历共计6名,大专学历共计32名,本科或以上学历共计22名。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31名、29名;年龄最低24岁,最高59岁,均值(39.4±3.7)岁;受教育水平:小学或中学学历共计5名,大专学历共计31名,本科或以上学历共计24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探究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能力,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方法: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具体功能和效用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结果:在实施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后,我省乙肝的患者的发病几率较实施措施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

结论:我院自实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减少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和传播,提升了我院的医疗水平和整体形象,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76-02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为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1]。

据调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乏力、低烧、厌油、恶心、腹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相关临床症状。

据调查和统计显示,多数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9300万。

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因此,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效
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省2011年人口普查资料作为本次研究活动中的主要调查和参考资料;从我省疫情资料库中调出本次研究活动所需的疫情资料,并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3],从而有效的提高本次研究活动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我院所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主要方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具体功能和效用进行分析。

2 预防和控制
2.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2.1.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程序
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全程接种共有3针,主要是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在接种第一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注射第二针疫苗,间隔6个月后注射第三针疫苗;针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产下的新生儿,需要在婴儿出生后的24小时之内尽早的为婴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在注射之外位置位于婴儿接种10μg的乙型肝炎疫苗,从而有效的提高和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和程度,同样也是在间隔1个月和6个月后为婴儿注射第二针和第三针的乙型肝炎疫苗[4]。

2.1.2 接种禁忌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是所有可能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但是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排除肝炎患者、对接种前具有持续发热或患有急性传染病者予以排除,对本身免疫功能存在缺陷以及严重过敏体质的接种对象予以排除,对接种前让在使用免疫抑郁剂的人接种对象予以排除。

2.1.3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接种者不能因为已经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就对肝炎掉以轻心,部分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疼和红肿症状,多数症状会在接种后的24小时之内逐渐消失和减退;同时,接种者在注射疫苗后,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2.2 切断传播途径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扩散,我院在为适合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过程中,全程在安全注射制度的相关要求下,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相应规章制度,对所有使用的针具进行接种前的消毒和接种后的集中处理;所有医护人员需要全程戴手套,避免和患者的血液等分泌物直接接触;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接种者进行简单的健康宣教,向接种者讲解接种后的一些注意事项,从而减少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2.3 规范诊疗服务
加强对我院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实现我院诊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提高乙肝临床工作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
量,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院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水平和具体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诊治和护理服务。

3 结果
结合随访调查所得的相关数据统计,我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几率较前几年明显降低了很多,总体的发病趋势呈现逐步下降,有早先的53.6%下降至现今的33.28%,效果十分明显。

4 讨论
我国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增长较快,慢性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已经多达3000多万,而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携带者达人口总数的10%,总人数高达1.3亿。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以及泪液等分泌物当中都会存在hbv病毒;母婴垂直传播、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密切接触、性接触等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统途径和方式[5],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交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所有措施中,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以上的人群可以产生20年左右的免疫能力,我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力度,积极的开展有关的科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全面且严谨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和传播,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北方,张迟,占建波,叶建君,占发先,郑莉,蔡碧,李琼,罗玉娥.湖北省部分地区2010年人群乙肝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11(26):173-175.
[2] 崔凤梅,苏晓霞,谢延香,肖红杰,赵燕,何凤翔,闫玉娟,钱文茹,邓志鸿,鲁凤春,李俊颖.乙型肝炎与非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对乙肝疫苗复种认知状况的调查[j].广东医学,2011,13(23):185-186.
[3] 崔富强,王富珍,郑徽,陈园生,李继军,龚晓红,方挺,高丽,张勇,梁晓峰.接种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7,24(25):153-155.
[4] 龚晓红,王富珍,吴疆,刘立荣,韩莉莉,张弘,徐志鑫,甘亚弟,刘利英,苏彦平,张海艳.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7,24(42):252-253.
[5] 崔富强,卢永,王富珍,陈园生,郑徽,张勇,龚晓红,韩丽丽,董红军,陈超,凌罗亚,张丽,刁琳琪,邵晓萍,方刚,高丽,梁晓峰.中国2006年乙型肝炎报告病例构成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19(35):185-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