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

城乡规划与园林景观

我国现有城市道路主要集中于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有等级的路网规划,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有等级道路资源的使用已经接近饱和,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城市中潜在的道路资源,例如小街巷、住宅区、学校等区域的内部道路,增强低等级与高等级道路的连贯性,提高低等级道路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供给以满足交通需求。

1.交通微循环概念及作用

“交通微循环”引用的是医学中的“血液系统微循环”这一词语来描述城市小区域网络,该系统由城市干道网以外的支路以及支路以下道路(如街巷、便道、胡同等)组成。交通微循环的服务对象以内部出行为主,过境交通为辅。

交通微循环合理利用支路及支路以下道路,可以降低干路网的交通压力,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见微知著,交通微循环不能很好地满

摘要:为解决已有道路资源短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提出利用街巷、住宅区、学校、大型单位等区域内部道路资源构建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的方法,从交通微循环道路分级、道路设计策略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方面分别进行论述,针对交通性微循环提出单向交通和宁静化设计,针对生活性微循环对人行道或步行道、自行车道、辅助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根据动态、静态交通的不同特点提出交通微循环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关键词:交通微循环;城市交通;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组织

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滑姗姗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足内部需求,以及部分过境交通,将会影响到周边道路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道路设计,交通组织设计可以增加交通微循环系统的供应能力与服务能力,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城市网络的交通服务水平。

2.交通微循环道路分类

交通微循环既要满足小区内部以及部分过境车辆与行人的交通通行需求,同时也需要为小区区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与舒适,根据道路的功能将交通微循环道路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微循环道路两种。

交通性微循环道路根据服务对象分为过境型和内部型两类,过境型交通穿越多个街区,并与周围的主次干路相接,而内部性道路主要实现道路可达性,自成网络,不同街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交通性微循环是区域内重要集散通道,考虑到道路宽度对微循环道路使用的影响,建议按照表1所示的道路宽度进行选取。

表1 交通性微循环道路宽度

生活性微循环主要服务对象为行人和非机动车,因此其宽度达到行人通行或机动车通行的标准即可,当流量较大考虑人车分离时,可以适当加宽道路。

3.交通微循环道路设计策略优化3.1交通性微循环道路优化3.1.1单向交通

(1)过境型交通性微循环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机动车,若道路满足以下条件,可考虑实施单向组织:

①两条道路近似平行,起终点相近,宽度大致相等,间距小并存在联通通道;

②当支路与较高等级的主干路、次干路平行时,在保证干路双向交通的情况下,支路可结合实际流量分布情况设置单向通行。

(2)内部型交通性微循环道路主要解决内部通行车辆的可达性,需要提高街区的出行需求供给,强化街区内部生活气息。当设置社区公交组织、步行道或停车带之后其宽度不满足双向通行要求,可考虑进行单向组织。

3.1.2宁静化设计

交通宁静化目的是增强行人生活舒适度,提高行人行走安全性,

道路宽度(m)

说明

15-20实行机非分离,双向通行,服务于集散性和通过性交通

9-15可考虑划分路权的单行组织,机非分离,主要服务出入交通,承担部分通过性交通

6-9实行双向通行,主要服务于内部交通,允许与内部相关车辆通行

4-6

可考虑单行,允许与内部相关车辆通行

减少机动车影响,通常利用一些标志标线、减速带等方式对交通微循环实施区域进行交通宁静化的设计

(1)内部型交通微循环道路宁静化设计

①设计“蛇形”道路,禁止或减少机动车通行,尽可能实现机非之间的影响;②单车道通行,不满足双向通行或双向通行冲突严重,将道路设置为一个车道;③限制车速,设置限速标志为了保证安全宜使机动车速度与非机动车速度接近,例如15km/h。

(2)过境型交通微循环道路宁静化设计

①抬高人行横道。为了减少人车冲突,可在路段人行横道处进行垫高;②车速限制标志。过境型交通的车速明显高于内部小区道路,但也要进行最高限速。

3.2生活性微循环道路优化3.2.1人行道和步行道设置

生活性微循环道路一般位于住宅区农贸市场、区域内部与外部联系的通道,以及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的商业区等。人行道和步行道宽度均应不少于1.5米。同时,步行系统需要做好与非机动车车道的衔接。

3.2.2自行车道设置

生活性微循环因为服务对象是行人和非机动车,条件允许时设置

城乡规划与园林景观

人与非机动车之间的隔离,车道宽度可取1.2-1.8m;条件受限时可以考虑只设置一侧人非隔离,仍无法满足则人非共同使用车道。

4.交通微循环交通组织优化

4.1交通微循环动态交通系统优化

动态交通系统优化主要实现目的是增强道路通行能力,实现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之间的和谐共处,具体措施如下:

①在小区内部支路上设置公交站点,并优化公交路线,方便居民乘车;

②合理利用居民区内道路,实现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之间的分离,保证行车安全性;

③针对不同道路功能,避免小区多种交通方式的干扰,保证不同交通方式相对应的路权。

4.2交通微循环静态交通系统优化

4.2.1提倡地下停车

地面是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主要运动空间,为了减少车辆与行人以及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以及对地面道路资源的占用,应当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尤其是居住区,应当鼓励车辆优先选取地下,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4.2.2路边停车

交通量小的居住区微循环道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道路实际情况设置路边停车,路边停车设置位置以及单侧或双侧应当根据道路实际的横断面情况进行设置。

4.2.3停车共享机制

居住区的停车状态具有明显的起伏,夜间停车量较大,白天则相对较小,为了尽可能地利用停车资源,可以选取某一时段的车库作为公共车辆停放时段,从而实现居住区域公共区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钟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微循环路网优化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3.

[2]钱政华,丁建明.城市交通宁静化措施与影响分析[J].华东公路,2009(03):86-90.

[3]胡瑶欣.交通宁静化及对路网的影响[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0,10(01):1-4.

作者简介:

滑姗姗(1993年-),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长安大学公路学院,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上接60页)

经验和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专门负责完善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做到专人专岗。不要觉得这项工作谁都能做,对工作人员的选拔要求得过且过,这是一项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选拔之后要对所选拔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教育完善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性,让工作人员内心充满责任感和自豪感。之后应建立清晰明了的奖罚制度,做到奖罚分明,让工作人员在良性竞争中互相进步,互相监督,把完善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三)优化监管服务及监管体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事业单位想要全面完善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的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的监管服务及监管机制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建立健全的监管服务及监管体系,不仅能完善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的效率和严谨度,更能提升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所以,在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监管服务及监管体系是必须完成的。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简单扼要的让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这样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避免某些工作人员不负责的工作行为;其次要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的工作流程,促进工作人员有序完成工作,不慌不乱,事半功倍,提升工作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只有将责任划分明确,制定严明的管理纪律,才能够保证人力资源工

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效完善,促进人

力资源部门发挥最大的价值,推动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的机制对于事业

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因此,相关领导必须要正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的现状,并正确认识分析其中的问题,提高对于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岗

位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视程度,不断更新工作思想,创新工作模式,为

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实行科学合理的对策,确保

人力资源部门具备用人自主权,并且不断建立健全监督服务及监督机制,为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提供一份保障。

参考文献:

[1]夏智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7):208-210.

[2]杜柏权.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现代交际,2014(9)

:16-16.

[3]王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动态调整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