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与历史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图与历史教学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

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显然,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而需借助于历史地图。

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 (转引自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第94页)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能够更精炼、直观地再现当时历史的各个侧面,从而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即图而求易"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后者反映的是相对静止的一时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则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它揭示了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历史教学地图是一种专门性的为适应教学需要而编制的特殊图种,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制图学、教育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与要求,它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够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教科书紧密配合,是取得历史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首先,历史地图可以通过其特定的"语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地图语言是用各种规定的图例符号表示空间概念的形式。历史地图常见的语言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表示具体点位的各种居民点符号,教学图中常见的有"双圈"、"单圈一点"、"单圈"等,其级别是不同的。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双圈"一般代表政治权力中心,象征历史上不同王朝的都城; "单圈一点"代表一级政区行政中心,如先秦的方国或诸侯国,秦汉以后的郡治、州治等。元代开始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则元、明、清以来"单圈一点"所代表的一级政区行政中心为省级驻所。历史图中较多见的"单圈"代表除上述两级之外的其他居民点。历史政区图以外的形势图、事件图中常常简化为"双圈"与"单圈"两级,即把"单圈一点"并入"单圈"这一级。当然,这时同一居民点符号如"单圈"就不再有代表政区级别涵义了。

其二,地图的语言--图例还包括与上述不同级别居民点符号相对应的境界线,如政权部族界或者国界,一级、二级政区界范围线等等。

其三,是河流、湖泊、道路、山峰、关隘等自然要素的符号(一般在统一图例中注明),这一点与地理图中的表示很相似。再有就是表示历专题要素的各种符号,如表示进攻、退却、转移路线与方向的箭头符号,表示势力范围、活动地区的面状符号,代表战场、包围圈、防御阵地等的图标符号,代表各种经济、文化标志的符号等。熟悉各种图例符号,就能够读懂地图语言所表示空间状态的确切含义,获取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效果。

历史地图通过多个不同的切人角度,对人类各个时期的活动舞台加以直观介绍,展现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从总体上看,在中学历史教学地图中,有反映某一时期历史地理全貌的综合性历史地图,如"三国鼎立形势图";也有反映某一方面历史内容的专题性历史地图,如"西汉手工业分布图"。从反映历史要素的类别上看,又可分为疆域图、形势图、分布图等。疆域图旨在体现政治权力中心与疆域四至,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和重大事件发生地。以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地图册》为例,疆域图并非只出现中央王朝的统治区域,而是同时表示周边部族,图名也变?quot;xx时期全图"。如"西汉、东汉时期的全图"中就分别表示了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肃慎、夫余、乌孙和南方的羌族;"隋时期全图"表示了东、西突撅,"唐时期全图"表示了靺鞨、吐蕃等等。如此处理,基于"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这一原则。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秦汉到清,从王朝的兴衰、更迭,少数民族的分布、迁移及与汉族的交流、融合,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奠定今日中国疆域

规模的,不仅仅是汉族,而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种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是文字表述无法代替的。

形势图是动态历史活动的即时展现,包括列国形势、战争形势等,重在体现图中各方历史要素所构成的态势,对于领会课文文字背后的含义是有帮助的。如看过"陈胜、吴广起义"这幅形势图,学生对征发戍守的目的地渔阳同蕲县大泽乡之间的距离会有较深的印象,从而对课文所说"不能按期到?quot;的背景真正有所理解。分布图重在表示一定时期事物的展开状况,以经济图居多。如果把古代史上不同时期的经济图放在一起对照,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便凸显出来,如不同时期农业的分布,手工业门类、数量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等等,为抽象的文字表述作了具体的注解,收到"即图而求易"的效果。

历史教学地图功能的优化

出于教学效果的考虑,图册中的地图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全图与扩大图、地图与图片等。在提供宏观、整体的历史大势的前提下,展现微观的、局部的历史近景,这就是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如人贪娉踔小吨泄吠疾帷吩诒硎菊焦糠质保?quot;战国七雄"图与扩大图"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相对照;表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将"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与扩大图"京津形势"、"塘沽形势"相呼应。如此,整体与局部呈互补特点,在历史的长镜头与近镜头之间自如地切换,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在人教版的初中《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遗迹、历史场景等。这些图片多为说明地图某方面内容而配置。如《中国历史地图册》(二),在地图"明朝长城"旁边配有图片"八达岭附近长城结构图",并在长城彩图上标注了垛口、望眼、射眼、敌台等各部分名称。有些图片缩小后嵌人地图中,?quot;辽、北宋、西夏形势"和"金、南宋、西夏形势"两图,分别在相应政权范围内嵌人契丹人、西夏人、女真族人的想像画,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随着对学生主体研究的深人,地图的表示方法也愈来愈趋于多样化。例如,考虑到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传统的历史地图册被加以改造,增加了反映地形大势的晕渲图、鸟瞰图。毕竟,学习历史事件时首先要搞清楚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而历史事件发生的"因"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因素等方面去分析。增加地形类图的比重,就是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这种地理环境。例?quot;关中水利"的地形鸟瞰图,生动地体现了"被山带河"、"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上河网密布的景象,一方面突出了秦汉时期关中水利工程与地形、地势的关系;另一方面,此图也点明了长安(今西安)成为西汉都城的地理条件。从图上可以看出,它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平原四周群山环绕,形势险要;河水(黄河)的支流渭水(渭河)横贯关中平原,且流经长安城北,为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并可通过河水、渭水向长安城运送漕粮。如此,西汉定都长安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运用计算机制作的优势来烘托制图效果。?quot;楚汉战争"一图中,"楚"、"汉"两个政权名称用两枚立体的棋子表示,便得益于象棋及"楚河汉界"的启示,它用3DMAX软件制作而成,使学生在读图时能有一些亲切感,并平添几分读图的乐趣。我想,如同音乐的节奏一样,读图似乎也是有节奏的,或紧张,或舒缓,或启人思考,或怡人心智,目的却是一样,即通过地图中的特殊语言,把时空的变幻与历史的瞬间定格,展示给读者。

读过古地图的人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历史地名比较难以把握。历史教学地图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其特有的古今对照的表示方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在《中国历史地图册》?quot;辽、北宋、西夏"一图中,除都城上京外,在辽的区域内还有几个地名:

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它们究竟指今天的何地?在看到图中各点位所附的今名对照后,人们便会了然:东京指辽阳,中京指宁城西南,西京指大同,南京就是今天的北京。在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广泛设置更为今地名的辨识增加了难度。当时为安抚南渡的流民,曾在他们的侨居地设置新的州、郡、县,并以其原居地的政区名称作为新政区的名称,即《隋书,食货志》所载"皆取旧壤之名",因而像青州、并州、琅琊郡这样的北方州郡名称在南方也可以看到。此时,如果注意到图中古地名旁边的今名对照,读者就不会为南、北方同时出现的同一地名而感到疑惑了。

在彩色图中,地名的古今对照是通过第二层平面(灰色)来实现的。留心一下地图册,不难发现,在"统一图例"的下面往往有一行小字标注::"图中灰色注记与线划为今内容"。即便是难以体现色彩层次效果的黑白图,也可以通过地图中的今地名括注,或图下面所罗列的今地名对照来辨识,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