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令狐采学
1、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的古称。

哈代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入侵农村的情况以及广大破产农民的悲惨生活。

1912年,哈代在编撰自己的散文全集是,把这些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

其中著名作品有《绿萌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2、“多余人”
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
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著名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俄国文学史的“多余人”形象系列
第一个“多余人”典型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最后一个塑造“多余人”形象的是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
3、小人物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极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儒弱,胆小怕事;
因此成为“小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系列:
1.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淮林
2.果戈理《外套》中的亚卡基
3.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的杰武什金
4.契诃夫《万卡》的万卡
4、忏悔的贵族
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也就会做下一些事,伤害了别人。

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忏悔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本立场,批评贵族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5、社会问题剧(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是易卜生在19世纪中后期所创作的旨在提出社会问题的
剧本。

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透过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外衣,揭示出种种黑暗和罪恶,从而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

6、“长河小说”
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从《约翰·克里斯朵夫》开
创。

它以小说的主人公的个人生涯为主线,构成基本情节。

其他次要人物虽然各有独特的命运,但需依赖主线存在,不能独立成篇。

小说的框架结构宛如一条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的大河,奔腾向前。

这一新的体裁继承了古代流浪汉小说,对后面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7、“迷惘的一代”——“迷惘的”的文学主题
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群作家、记者流落巴黎,他们在战争中饱受创伤,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精神抑郁,心灵抑郁,心灵空虚,消极苦闷,常常在醉生梦死中消磨日子。

作家格特鲁德斯泰思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因
此而得名。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扉页上引此句为题辞,成为迷惘一代的开山之作。

“迷惘一代”的最高典范:《永别了,武器》
8、意识流小说
20世纪二三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着力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以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

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

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以后被现代作家广泛采用,成了现代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接触代表。

9、“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约克纳帕塔法世一词,在印第安语中是“崩陷的土地”的意思,福克纳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自己的一系列小说的背景。

他以发生在这块土地的若干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作为脉
络,贯穿于一生的大部分作品,这些作品以《萨托里斯》为序,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规模宏大的小说总集。

文学界称之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

10、荒诞派戏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戏剧界的一个流派,最初称“反戏剧派”,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后,才正式定名。

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荒诞手法表现非理性世界和非人化人物,荒诞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它一反以情节和对话为基础的戏剧传统,思想混乱不堪,形象支离破碎,对话语无伦次,以表现荒诞的人生,透露出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代表作家作品有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阿尔比的《美国之梦》等。

11、黑色幽默文学
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由美国作家弗
里德曼编的、收有12位当代美国小说家的作品集《黑色幽默》而得名。

“黑色幽默”作家信奉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荒谬,以及人和社会环境的不协调,并以夸张到荒谬程度的幽默手法嘲讽社会和人生,反映人类的灾难和不幸。

代表作品有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12、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通常运用魔幻的形式,借助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和事件,力求“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以曲折地反映拉丁美洲严酷的现实生活。

代表作家作品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二、简答题
1、《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描写
心灵辩证法的妙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

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心理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

(1)首先,注重于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

(列文·安娜)
(2)第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

一个笑颜、一个眼神和动作。

(3)第三,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是对人物(小人物)的深切关怀,其主旨有以下:
1、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是对人物(小人物)的深切关怀,其主旨有以下:
第一类,揭示“小人物”无望的自我解救(无产者)
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
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专制制度孕育出民众的奴性。

民众的奴性反过来为专制制度的巩固提供了土壤。

第三类:批判小人物惶恐中的自缩和自屈
《套中人》
在专制制度下的俄罗斯民众,有着深刻的日常惶恐,他们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面对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不是勇于抗战而是缩进一个封闭的壳中,信奉着一种“苟活”
的生命哲学。

他们敏感多疑、谨小慎微、冷漠内向,习惯自己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中,也习惯于别人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中。

这种心理的一种变现就是愚昧僵化、面对别人的痛苦充当冷漠的看客或者自己的不幸不仁。

体现在《苦恼》。

小说描写一个马车夫想把丧子的“苦恼”向人诉说而又被人置之不理后,不得不把这“苦恼”说给那匹小马听。

作者通过对无人关
注一个马车夫的“苦恼”的强调,对人了的“苦恼”做了深层次开掘,写的是人与人的隔膜,深刻体现了小人物惶恐中的自缩和自屈。

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提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

契诃夫把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人性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关注在病态的俄罗斯社会中人们所患的精神疾病。

目的是打破隐瞒和欺骗,逼迫读者同作家一样,正视人间的苦难、文化的劣根和人性的卑微,从而在受灵魂的行刑中,获取精神的改变和升华。

3、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
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

人物
的性格不再突出,他们的果敢、刚毅、富于正义感,或
者野心勃勃、淫荡等,都是人物气质表现,有他们的生
理特点所决定,他们并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

(3)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显得生动形象。

4、唯美主义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第一,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

它主张“艺术
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
只注重形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
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2)第二,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

在心的领域瞬间存在可以达到永恒,狭小的空间可以有无限的容量。

因此,艺
术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祇,高于一切,艺术是至高无上的。

(3)第三,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时社会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以来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和模仿艺术。

由于唯美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于是它向远古时代、未来、梦幻求
美。

此外,它认为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是客观、冷漠的。

5、《荒原》的艺术特点
(1)首先,是自由联想、时空错位。

意识流
笔触忽东忽西,四处跳宕,情景之间,场景之间,意象之间,只受想象逻辑的控制,不受形式逻辑的控制
整合时空对现象的割裂,使许多看似凌乱的现象,凭其本质的相似,结合成了一个具有艺术真实的整体(2)其次,旁征博引,大量穿插神话传说和历代文学名著中
的片段。

(3)第三,着意表达各种因素的矛盾统一的两面,利用相反的意向造成诗歌的张力,刺激读者去思考问题。

6、如何理解“他人就是地狱”
(1)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

(2)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他人的判断固然重要,但也只能参考,不能依赖,不可看作最高裁决,更不是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

(3)第三,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人生旅途,每出差错,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原因、客观原因和他人的原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正确对待自己常为我们所忽略。

三、论述题
1、简爱的形象:
(1)首先,简爱是个平民好形象,是一个出生贫苦的孤儿和一个家庭女教师。

(2)其次,简爱性格具有如下特点:她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自觉地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恨。

这一形象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表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

(3)再次,他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具有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以上说明她是一个典型的新型女性。

个性:聪明而谦逊,倔强而善良,沉静而热烈。

2、苔丝悲剧的根源
(1)首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

A、苔丝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侵农村的时
期,在社会的变迁中,农民日益贫困,甚至流离失
所。

苔丝由一个贫穷农民的女儿沦落为雇佣劳动
者,落入亚雷魔掌。

B、以亚雷和克莱维代表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势力直接导致哦
苔丝的悲剧。

C、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机器
和宗教对苔丝的迫害是造成她悲剧的直接原因。

D、克莱身上残存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苔丝的摧残是
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残害,是造成苔丝悲剧的
主要社会原因之一。

(2)其次是性格悲剧
苔丝敢于反抗亚雷的欺侮和压迫,揭露他的宗教虚伪。

面对死亡,她也能镇定自若,但却不能摆脱传
统道德对自己的束缚,认为自己有罪。

(3)再次是命运悲剧
在哈代笔下,苔丝的一生都充满着偶然性和命运的色彩(身世莫名被发现,老马的死,信被插入地毯
下面,访老克莱未遇而在归途偶遇亚雷。


总之,苔丝的悲剧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时代社会原因是主要的;她自身的性格与作家的
命运观也是形成她悲剧的重要原因。

3、《叶普盖尼·奥涅金》奥涅金形象
A、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先进贵族的典型
他是在上层贵族圈子里长大,自幼由法国家庭教师一半哄着,一半劝诱,杂乱地学了许多东西,像其他
贵族青年一样,长期出入于宴会、舞会、剧场等社交
场合。

但他是个天资聪颖、热情的青年,阅读过卢梭、亚当·斯密的著作,喜爱拜伦的歌,接受了西方资产
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因而对贵族社会的生活感
到不满和失望。

但他以怀疑主义的态度,批判地对待他生活其中的贵族社会,不肯随波逐流,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
感到孤独,陷于无法解脱的忧郁之中,只能以冷漠,
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表现他对贵族社会的厌恶。

B、奥涅金接受了自幼民主思想,头脑充实,但脱离民族文
化传统的残缺不全的教育,远离人民的贵族阶级寄生生活,使他心灵空虚。

他憎恶贵族社会,却无力同它决裂;他有着对理想的憧憬,却不能为自己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他有从事公益事业的才智和愿望,却没有必要的毅力;他既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不能走到人民中间,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了“多余的人”。

通连斯基决斗和达吉亚娜爱情上,充分显示了奥涅金性格的矛盾
C、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他们
的忧郁和苦闷,他的怀疑主义和玩世不恭,他对贵族社会不满而又无法摆脱的矛盾状况,都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有教养的贵族青年的心理和情绪。

诗人通过这一典型,谴责了反动的专制农民制度,同时也提出了先进贵族同民族文化和人民群众的
关系问题。

4、《变形记》艺术特点
(1)用神话象征的模式表现了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平平静静地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
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尽管主人
公与他周围人的距离相隔甚远,但主人公以及他周围
人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是贴近的,我们既能理解格里高
尔的痛苦,也能理解他的家人的焦虑,因为他们双方
的情感世界正是生活中你、我、他的情感世界。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借助于一个神话象征模式构建起来的。

人变成充的逻辑结构本身是
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
态;
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越现实意义上人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去寻找荒诞中的本质之真。

人变成甲虫不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而非实指的客观外在世界。

不在真实的摹写中追求再现式的逼真,而以象征式的表现追求真实中的荒诞、荒诞中的真实。

(2)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采用的语调是客观而冷冰冰的。

人变成了甲虫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可怕的事,但作者的叙述却是那样漫不经心,无动于衷。


者的叙述态度是如此地“事不关己”,人变成甲虫的
事似乎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格里高尔的家人及小
说中出现的人物对他变成了甲虫却很是平静,没有丝
毫的诧异。

正是通过这种超然的语调和简短明了的句
子,使平庸变得可怕,又使可怕变得平常,从而激发
读者去思考人的生存现状中的问题。

(3)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揭示小说主题。

《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
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

这个“甲虫”的内
心世界是丰富而庞杂的。

他的心理活动是从变成甲虫
后的此时出发,去感受周围的一切,去回忆、联想过
去和今后的事;有来自现实的真实感受,也有由恐
惧、焦虑、痛苦与绝望而生的幻想、幻觉,与自由联
想相伴的时空倒错、逻辑混乱、随意性与跳跃性比比
皆是。

明显具有意识流的特征。

5、《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特征:
(1)首先,“反小说”的叙事结构。

它具有独特的戏剧性结构,全书写了40余个人物,这种被称为“人像展览式”的描写手法最能反映广阔的生活画面,构成一个喧闹的荒诞世界。

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对有些事件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的观点加以反复阐述,粗读时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细读之下却感到十分巧妙,互为补充,同时又是人物性格塑造的有力手段。

如斯诺登的死,虽然发生在小说开局之前,书中四处提及,每一次都透露更多的信息,这样既为情节铺设了悬念,又不时地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且还与全书的荒诞氛围互相呼应。

(2)其次,启示录式的象征。

指向具体事物的象征
卡斯卡特上校象征官僚;谢斯科普夫象征军界;迈洛象征国际垄断资本;对克莱文杰和牧师的审判,宣誓效忠运动象征麦卡锡主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的三个层次:
1.是小说本身的浓缩,指庞大的体制,指蛮不讲理的强力,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

2.这条军规是当今美国和西方社会的官僚制度、军界的专
横和国际垄断资本及在这一处境中生存的人的象征。

3.本体存在。

象征“不可逾越的障碍”或“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

(3)第三,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和反讽式的语言来反映这个恶毒的世界。

它那些合乎逻辑或不合逻辑的细节使读者在荒谬中看到严肃,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既给读者以忧虑和恐惧而又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也即一种“把痛苦与欢乐,异想天开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形式。

尤索林一丝不挂地站在那儿受勋,丹尼卡医生变成一个“活死人”,一些飞行员在弃机逃生时发现他们的救生衣不会膨胀,原因是迈洛把里面的二氧化碳胶囊偷去制造冰淇淋苏打,这些情节给人以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但转眼间又体会出其愤世嫉俗的深层含意,令人伤心和悲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