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方民族风情导游讲解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地方民族风情导游讲解词

一、内蒙古的盟、旗、苏木、嘎查、艾力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现为9个自治区直辖市(地级)、3个盟(地级)、11个县级市(含2

个市委书记为副地级干部的自治区计划单列市)、21个地级市直辖区(县级)、17个县、49个旗(县级)、3个自治旗(县级)一般称为“9市3盟101个旗县(市区)”,是全国惟一盟市、旗县并存的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盟、旗,源于清代在蒙古地区推行的“盟旗制度”。民国以来,尤其是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来,在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内蒙古地区一直是盟市、旗县并存,只是盟长、旗长一般必须由蒙古族出任,自治旗旗长由当地自治民族人士担任。

旗内乡、镇、苏木(乡镇级,蒙古族聚居,牧业相对发达)并存,苏木下辖嘎查(相当于行政村),嘎查下辖艾力(相当于自然村,但在牧区实指散居于独立蒙古包或零星定居点的牧户人家)。

二、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风情荟萃

作为全国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省级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生活着蒙、汉等49个民族近2400万民众。各民族由于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民间习俗通常表现在居住、饮食、服饰、礼仪、游宴、行旅、节庆、结社、婚嫁、丧葬、禁忌、信仰、祭祀、娱乐、艺术、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心理、意识、情感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一定的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成为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多为世代沿袭和流传下来的;当然,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经过一番移风易俗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某些新的内容。常言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的习俗,各地也不尽相同。

遵照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试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四个自治民族的民俗风情概况作一简明介绍。

您想最先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俗吗?那么请看——

(一)蒙古族

内蒙古现有蒙古族人口423万多,约占全国蒙古族人口总数(500余万)的78%,占世界蒙古族人口总数(700多万)的一半以上,约等于元朝时蒙古族总人口数。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一向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主体经济和生活方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十六世纪后普遍改信了喇嘛教。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衣食住行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都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如男女都穿蒙古袍,束以腰带,脚着长筒马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多以红、蓝色布缠头,而且盛妆时还戴不少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解放前居住蒙古包,现多已定居,改住砖木结构的房子;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憨厚豪爽,具有许多传统美德;节庆,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隆重举办那达慕大会(现已发展为“那达慕草原旅游节”)和祭敖包活动。由于地域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内蒙古东、西部,以及农、牧区的蒙古族,在某些习俗上有一定差异。

苏台柴蒙语意为奶茶,蒙古民族一种日常饮料,同时也是待客必备佳品之一。做法是将砖茶放入锅内加水熬成紫红色,然后将鲜牛奶或羊、驼奶以6:1的比例倒入茶水锅中,熬至沸腾即成。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目前,内蒙古各族人民大都喜好喝蒙古族风味的奶茶。

马奶酒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内蒙古东西部牧区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的饮料,味道醇香,清凉解渴,也是牧民款待宾客的一种最佳冷饮。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马奶酒历史悠久,《马可·波罗行记》和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诗中,都有对马奶酒色、香、味盛赞之文句。常饮马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

酸奶子牧区优质饮料之一。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晾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酸奶子营养丰富,醇香扑鼻,夏季常饮,止渴祛火,帮助消化。

全羊席蒙语称之为“秀什”或“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嘉肴,又称整羊席,乃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招待高级贵宾时摆设。全羊席是将整羊加工(烤熟或煮熟)后摆在长方形大木盘中,像一只卧着的活羊,浓香飘逸扑鼻,肉味鲜美异常。宾主进餐前,还要由主人主持举行一定的仪式,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辞等。史载,成吉思汗曾设过全羊席,忽必烈登基时也设全羊席敬祭神祇、宴待宾客。随着烹饪技术的不断改进,而今烤全羊已成为内蒙古驰名中外的代表性名贵菜肴之一。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古代称为“穹庐”、“毡包”或“毡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一般以柳木杆组合编制的若干个(4、6、8、10个)篱笆状“哈那”(围墙支架)和伞状顶篷内许多椽子为骨架,顶上及四周以一至两层白色的厚羊毛毡覆盖,顶中央开有天窗,木框门朝南或东南方开设。12个哈那的大型蒙古包,包内总面积达60多平方米,在草原上是罕见的,仅出现于1990年锡林郭勒盟第七届那达慕大会以来,堪称内蒙古蒙古包之最。

勒勒车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早先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身重约百余斤,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斤。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而轻,独牛拉单车,往往数辆或数十辆首尾相衔,由一两个牧民(多为女性)驾驭吆赶着在草地、沼泽地、雪地或沙漠地带缓缓地鱼贯而行,显示了牧区特有的风情。勒勒车既便于短途拉水、拉牛粪和柴草,又适于长途搬运生活用品和蒙古包等。今经过改进的勒勒车,木轮换作铁轮(硬胶实体胎),组装轴承,用马或仍用牛来牵拉,车速和载重量都显著提高。

婚俗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制,前者盛行于十三世纪前蒙古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如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把阿秃儿抢诃额仑夫人成亲,即是这种婚制形式;十三世纪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男女定亲前,男方要向女方多次求亲,定亲后,男家要送给女家聘礼(又称“彩礼”)。牧区多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农区多以金银首饰、衣物等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牲畜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贫困牧户,聘礼牲畜头数可用小于九的奇数,如三、五、七头,但绝不能择偶数。女家也非常讲究给女儿陪送嫁妆。通常,嫁妆的物品数量多于聘礼。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蒙古族的娶亲也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习俗。娶亲一般在结婚喜日(请喇嘛占卜择吉日)的前一天,新郎着传统礼服,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驱彩车,载礼品,一同骑马前往女家。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一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启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彩车三遭,然后,娶亲和送亲的队伍才一同策马驱车奔往新郎家。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要互相纵马追逐,举行“刁帽子”竞赛。新娘娶到新郎家后,要举行隆重的婚礼——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参加拜火仪式,即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以求白头偕老,生活美满幸福。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