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40-96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40-96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40-96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7年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6]42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J40-7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1 总则

1.0.1 为了在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确保工程质量,合理地选择有关动力参数和基础形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各种动力机器的基础设计:

(1)活塞式压缩机;

(2)汽轮机组和电机;

(3)透平压缩机;

(4)破碎机和磨机;

(5)冲击机器(锻锤、落锤);

(6)热模锻压力机;

(7)金属切削机床。

1.0.3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时,除采用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基组foundation set

动力机器基础和基础上的机器、附属设备、填土的总称。

2.1.2 当量荷载equivalent load

为便于分析而采用的与作用于原振动系统的动荷载相当的静荷载。

2.1.3 框架式基础frame type foundation

由顶层梁板、柱和底板连接而构成的基础。

2.1.4 墙式基础wall type foundation

由顶板、纵横墙和底板连接而构成的基础。

2.1.5 地基刚度stiffness of subsoil

地基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值为施加于地基上的力(力矩)与它引起的线变位(角变位)之比。

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响应

Pz——机器的竖向扰力;

Px——机器的水平扰力;

p——基础底面平均静压力设计值;

Mφ——机器的回转扰力矩;

Mψ——机器的扭转扰力矩;

Az——基组(包括基础和基础上的机器附属设备和土等)重心处的竖向振动线位移;Ax——基组重心处或基础构件的水平向振动线位移;

Aψ——基础的扭转振动角位移;

Axφ——基础顶面控制点在水平扰力Px、扰力矩Mφ及竖向扰力Pz偏心作用下的竖向振动线位移;Axφ——基础顶面控制点在水平扰力Px、扰力矩Mφ及竖向扰力Pz偏心作用下的水平向振动线位移;ω——机器扰力的圆频率;

ωnz——基组竖向固有圆频率;

ωnx——基组水平向固有圆频率;

ωnφ——基组回转固有圆频率;

ωnψ——基组扭转固有圆频率;

ωn1——基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固有圆频率;

ωn2——基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固有圆频率;

α——基础振动加速度;

V——基础振动速度。

2.2.2 计算指标

Cz——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

Cφ——天然地基抗弯刚度系数;

C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系数;

Cψ——天然地基抗扭刚度系数;

Cpz——桩尖土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

Cpτ——桩周各层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

Kz——天然地基抗压刚度;

Kφ——天然地基抗弯刚度;

K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

Kpz——桩基抗压刚度;

Kpφ——桩基抗弯刚度;

Kpx——桩基抗剪刚度;

Kpψ——桩基抗扭刚度;

ζz——天然地基的竖向阻尼比;

ζxφ1——天然地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ζxφ2——天然地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ζψ——天然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ζpz——桩基的竖向阻尼比;

ζpxφ1——桩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ζpxφ2——桩基的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ζpφ——桩基的扭转向阻尼比;

f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A]——基础的允许振动线位移;

[V]——基础的允许振动速度;

[α]——基础的允许振动加速度;

m——基组的质量。

2.2.3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积;

Ap——桩的截面积;

I——基础底面通过其形心轴的惯性矩;

J——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转动惯量;

J——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

h1——基组重心至基础顶面的距离;

h2——基组重心至基础底面的距离。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αf——地基承载力动力折减系数;

αz——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压刚度的提高系数;

αxφ——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剪、抗弯、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

βz——基础埋深作用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βxφ——基础埋深作用对水平回转耦合振动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δb——基础埋深比。

3 基本设计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基础设计时,应取得下列资料:

(1)机器的型号、转速、功率、规格及轮廓尺寸图等;

(2)机器自重及重心位置;

(3)机器底座外廓图、辅助设备、管道位置和坑、沟、孔洞尺寸以及灌浆层厚度、地脚螺栓和预埋件的位置等;

(4)机器的扰力和扰力矩及其方向;

(5)基础的位置及其邻近建筑物的基础图;

(6)建筑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地基动力试验资料。

3.1.2 动力机器基础宜与建筑物的基础、上部结构以及混凝土地面分开。

3.1.3 当管道与机器连接而产生较大振动时,管道与建筑物连接处应采用隔振措施。

3.1.4 当动力机器基础的振动对邻近的人员、精密设备、仪器仪表、工厂生产及建筑物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用

3.1.5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不得产生有害的不均匀沉降。

3.1.6 动力机器基础及毗邻建筑物基础置于天然地基上,当能满足施工要求时,两者的埋深可不在同一标高上,但基础建成后,基底标高差异部分的回填土必须夯实。

3.1.7 动力机器基础设置在整体性较好的岩石上时,除锻锤、落锤基础以外,可采用锚桩(杆)基础,其基础设计宜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3.1.8 动力机器底座边缘至基础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100mm。除锻锤基础以外,在机器底座下应预留二次灌浆层,其厚度不宜小于25mm。二次灌浆层应在设备安装就位并初调后,用微膨胀混凝土填充密实,且与混凝土基础面结合。

3.1.9 动力机器基础底脚螺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带弯钩底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20倍螺栓直径,带锚板地脚螺栓的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5倍螺栓直径;

(2)底脚螺栓轴线距基础边缘不应小于4倍螺栓直径,预留孔边距基础边缘不应小于100m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3)预埋底脚螺栓底面下的混凝土净厚度不应小于50mm,当为预留孔时,则孔底面下的混凝土净厚度不应小于100mm。

3.1.10 动力机器基础宜采用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3.1.11 动力机器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对按构造要求设计的或不直接承受冲击力的大块式或墙式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可采用C10。

3.1.12 动力机器基础的钢筋宜采用Ⅰ、Ⅱ级钢筋,不宜采用冷轧钢筋。受冲击力较大的部位,宜采用热轧变形钢筋。钢筋连接不宜采用焊接接头。

3.1.13 重要的或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机器,应在其基础上设置永久的沉降观测点,并应在设计图纸中注明要求。在基础施工、机器安装及运行过程中应定期观测,作好记录。

3.1.14 基组的总重心与基础底面形心宜位于同一竖线上,当不在同一竖线上时,两者之间的偏心距和平行偏心方向基底边长的比值不应超过下列限值:

(1)对汽轮机组和电机基础3%;

(2)对金属切削机床基础以外的一般机器基础:

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50kPa时3%;

当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50kPa时5%。

3.1.15 当在软弱地基上建造大型的和重要的机器以及lt及lt以上的锻锤基础时,宜采用人工地基。

(1)当进行静力计算时,荷载应采用设计值;

(2)当进行动力计算时,荷载应采用标准值。

3.2 地基和基础的计算规定

3.2.1 动力机器基础底面地基平均静压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p≤αff(3.2.1)

式中p——基础底面地基的平均静压力设计值(kPa);

αf——地基承载力的动力折减系数;

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

3.2.2 地基承载力的动力折减系数αf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旋转式机器基础可采用0.8。

(2)锻锤基础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α——基础的振动加速度(m/

粉土、砂土粘性土160<f k≤250 130<f k≤180

粉土、砂土粘性土120<f k≤160

80<f k≤130

四类土

3.2.4 地基土的动沉陷影响系数β值,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当为天然地基时,可按表3.2.4的规定采用:

地基土动沉陷影响系数β值

表3.2.4

地基土类别β

一类土 1.0

二类土 1.3

三类土 2.0

四类土 3.0

(2)对桩基可按桩尖土层的类别选用。

3.2.5 基础底面静压力,应按下列荷载计算:

(1)基础自重和基础上回填土重;

(2)机器自重和传至基础上的其他荷载。

3.2.6 动力机器基础的最大振动线位移、速度或加速度,应按本规范有关各章对各种型式机器的规定进行计算,其辐值应满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A f≤[A](3.2.6-1)

V f≤[V](3.2.6-2)

αf≤[α](3.2.6-3)

式中A f——计算的基础最大振动线位移(m);

V f——计算的基础最大振动速度(m/s);

αf——计算的基础最大振动加速度(m/

[a]——基础的允许振动加速度(m/

(2)其他形状的基础可按下式计算

3.3.4 基础影响地基土深度范围内,由不同土层组成的地基土(图3.3.4),其抗压刚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Czi——第i层土的抗压刚度系数(kN/);

hi——从基础底至i层土底面的深度(m);

h i-1——从基础底至i—1层土底面的深度(m)。

图3.3.4 分层土地基

3.3.5 天然地基的抗弯、抗剪、抗扭刚度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Cφ=2.15Cz(3.3.5-1)

Cx=0.70Vz(3.3.5-2)

Cψ=1.05Cz(3.3.5-3)

式中Cφ——天然地基抗弯刚度系数(kN/);

C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系数(kN/);

3.3.6 天然地基的抗压、抗弯、抗剪、抗扭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Kz=CzA(3.3.6-1)

Kφ=CφI(3.3.6-2)

Kx=CxA(3.3.6-3)

Kψ=CψIz(3.3.6-4)

式中Kz——天然地基抗压刚度(kN·m);

Kφ——天然地基抗弯刚度(kN·m);

Kx——天然地基抗剪刚度(kN·m);

KΨ——天然地基抗扭刚度(kN·m);

I——基础底面通过其形心轴的惯性矩(

)。

3.3.7 当基础采用埋置、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小于350kPa,且基础四周回填土与地基土的密度比不小于0.85时,其抗压刚度可乘以提高系数αz,抗弯、抗剪、抗扭刚度可分别乘以提高系数αxφ。提高系数αz和αxφ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αz——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压刚度的提高系数;

αxφ——基础埋深作用对地基抗剪、抗弯、抗扭刚度的提高系数;

δb——基础埋深比,当δb大于0.6时,应取0.6;

ht——基础埋置深度(m)。

3.3.9 天然地基阻尼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3.3.9.1 竖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粘性土:

(2)砂土、粉土:

式中ζz——天然地基竖向阻尼比;

_

m——基组质量比;

m——基组的质量(t);

ρ——地基土的密度(t/)。

3.3.9.2 水平回转向、扭转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ζxφ1=0.5ζz(3.3.9-4)

ζxφ2=ζxφ1(3.3.9-5)

ζφ=ζxφ1(3.3.9-6)

式中ζxφ1——天然地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ζxφ2——天然地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ζφ——天然地基扭转向阻尼比。

3.3.10 埋置基础的天然地基阻尼比,应为明置基础的阻尼比分别乘以基础埋深作用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βz、地基水平回转向和扭转向阻尼比提高系数βxφ。阻尼比提高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βxφ=1+2δb(3.3.10-2)

式中βz——基础埋深作用对竖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βxφ——基础埋深作用对水平回转向或扭转向阻尼比的提高系数。

3.3.11按本规范第3.3.2~3.3.10条确定的地基动力参数,除冲击机器和热模锻压力机基础外,计算天然地基大块式基础的振动线位移时,应将计算所得的竖向振动线位移值乘以折减系数0.7,水平向振动线位移值乘以折减系数0.85。

(Ⅱ)桩基

3.3.12 桩基的基本动力参数可由现场试验确定,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的规定采用。当无条件进行试验并有经验时,可按本规范第3.3.13~3.3.22条规定确定。

3.3.13 预制桩或打入式灌注桩的抗压刚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Kpz=n p k pz(3.3.13-1)

式中Kpz——桩基抗压刚度(kN/m);

k pz——单桩的抗压刚度(kN/m);

n p——桩数;

Cpτ——桩周各层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kN/);

Apτ——各层土中的桩周表面积(㎡);

Cpz——桩尖土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kN/);

Ap——桩的截面积(㎡)。

3.3.14 当桩的间距为4~5倍桩截面的直径或边长时,桩周各层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Cpτ可按表3.3.14采用。

桩周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Cpτ值(kN/)

表3.3.14

土的名称土的状态当量抗剪刚度系数Cpτ

淤泥饱和6000~7000

淤泥质土天然含水量45%~50% 8000

软塑7000~10000 粘性土、粉土

可塑10000~15000

粉砂、细砂稍密~中密10000~15000 中砂、粗砂、砾砂稍密~中密20000~25000

稍密15000~20000 圆砾、卵石

中密20000~30000

3.3.15 当桩的间距为4~5倍桩截面的直径或边长时,桩尖土层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Cpz值可按表3.3.15采用。

3.3.16 预制桩或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抗弯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Kpφ——桩基抗弯刚度(kN·m);

γi——第i根桩的轴线至基础底面形心回转轴的距离(m)。

桩尖土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Cpz值(kN/)

表3.3.15

土的名称土的状态桩尖埋置深度当量抗压刚度系数Cpz

软塑、可塑10~20 500000~800000

软塑、可塑20~30 800000~1300000 粘性土、粉土

硬塑20~30 1300000~1600000 粉砂、细砂中密、密实20~30 100000~1300000

中砂、粗砂、砾砂圆砾、卵石中密

密实

7~15

100000~1300000

1300000~2000000

页岩中等风化1500000~2000000

3.3.17 预制桩或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抗剪和抗扭刚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抗剪刚度和抗扭刚度可采用相应的天然地基抗剪刚度和抗扭刚度的1.4倍。

(2)当计入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作用时,桩基抗剪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K′px=Kx(0.4+αxφα1)(3.3.17-1)

式中K′px——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对桩基刚度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抗剪刚度(kN/m)。

(3)计入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作用后的桩基抗扭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K′pψ=Kψ(0.4+αxφα1)(3.3.17-2)

(4)当采用端承桩或桩上部土层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Jk大于或等于200kPa时,桩基抗剪刚度和抗扭刚度不应大于相应的天然地基抗剪刚度和抗扭刚度。

3.3.18 斜桩的抗剪刚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桩的斜度大于1∶6,其间距为4~5倍桩截面的直径或边长时,斜桩的当量抗剪刚度可采用相应的天然地基抗剪刚度的1.6倍;

(2)当计入基础埋深和刚性地面作用时,斜桩桩基的抗剪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K′px=Kx(0.6+αxφα1)(3.3.18)

3.3.19 计算预制桩或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固有频率和振动线位移时,其竖向、水平向总质量以及基组的总转动惯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 sz=m+mo(3.3.19-1)

msx=m+0.4mo(3.3.19-2)

mo=ιt bρ(3.3.19-3)

式中msz——桩基竖向总质量(t);

msx——桩基水平回转向总质量(t);

mo——竖向振动时,桩和桩间土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t);

ιt——桩的折算长度(m);

b——基础底面的宽度(m);

d——基础底面的长度(m);

J′——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总转动惯量(t·㎡);

J′z——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总极转动惯量(t·㎡);

Jz——基组通过其重心轴的极转动惯量(t·㎡)。

3.3.20 桩的折算长度可按表3.3.20采用。

桩的折算长度lt

表3.3.20

桩的入土深度(m) 桩的折算长度(m)

小于或等于10 1.8

大于或等于15 2.4 注:当桩的入土深度为10~15m之间时,可用插入法求lt。

3.3.21 预制桩和打入式灌注桩桩基的阻尼比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3.3.21.1桩基竖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桩基承台底下为粘性土:

(2)桩基承台底下为砂土、粉土:

(3)端承桩:

(4)当桩基承台底与地基土脱空时,其竖向阻尼比可取端承桩的竖向阻尼比。

3.3.21.2 桩基水平回转向、扭转向阻尼比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ζpxφ1=0.5ζpz(3.3.21-4)

ζpxφ2=ζpxφ1(3.3.21-5)

ζpψ=ζpxφ1(3.3.21-6)

ζpxφ1——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ζpxφ2——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ζpψ——桩基扭转向阻尼比。

3.3.22 计算桩基阻尼比时,可计入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提高后的桩基竖向、水平回转向以及扭转向阻尼比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摩擦桩:

ζ′pz=ζpz(1+0.8δ)(3.3.22-1)

ζ′pxφ1=ζpxφ1(1+0.6δ)(3.3.22-2)

ζ′pxφ2=ζ′pxφ1(3.3.22-3)

ζ′pψ=ζ′pxφ1(3.3.22-4)

(2)支承桩:

ζ′pz=ζpz(1+δ)(3.3.22-5)

ζ′pxφ1=ζpxφ1(1+1.4δ)(3.3.22-6);

ζ′pxφ2=ζ′pxφ1(3.3.22-7)

ζ′pψ=ζ′pxφ1(3.3.22-8)

式中ζ′pz——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竖向阻尼比;

ζ′pxφ1——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一振型阻尼比;

ζ′pxφ2——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二振型阻尼比;

ζ′pψ——桩基承台埋深对阻尼比的提高作用后的桩基扭转向阻尼比。

4 活塞式压缩机基础

4.1 一般规定

4.1.1 活塞式压缩机基础设计时,除应取得本规范第3.1.1条规定的有关资料外,尚应由机器制造厂提供下列资料:

(2)扰力作用点位置;

(3)压缩机曲轴中心线至基础顶面的距离。

4.1.2 基础应采用混凝土结构,其形式可为大块式。当机器设置在厂房的二层标高处时,宜采用墙式基础。

4.2 构造要求

4.2.1 由底板、纵横墙和顶板组成的墙式基础,构件之间的构造连接应保证其整体刚度,各构件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1 基础顶板的厚度应按计算确定,但不宜小于150mm;

4.2.1.2 顶板悬臂的长度不宜大于2000mm;

4.2.1.3 机身部分墙的厚度不宜小于500mm;

4.2.1.4 汽缸部分墙的厚度不宜小于400mm;

4.2.1.5 底板厚度不宜小于600mm;

4.2.1.6 底板的悬臂长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素混凝土底板不宜大于底板厚度;

(2)钢筋混凝土底板,在竖向振动时,不宜大于2.5倍板厚,水平振动时,不宜大于3倍板厚。

4.2.2 基础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4.2.2.1 体积为20~40的大块式基础,应在基础顶面配置直径10mm,间距200mm的钢筋网;

4.2.2.2 体积大于40的大块式基础,应沿四周和顶、底面配置直径10~14mm,间距200~300mm的钢筋网;

4.2.2.3 墙式基础沿墙面应配置钢筋网,竖向钢筋直径宜为12~16mm,水平向钢筋直径宜采用14~16mm,钢筋网格间距200~300mm。上部梁板的配筋,应按强度计算确定。墙与底板、上部梁板连接处,应适当增加构造配筋;

4.2.2.4 基础底板悬臂部分的钢筋配置,应按强度计算确定,并应上下配筋;

4.2.2.5 当基础上的开孔或切口尺寸大于600mm时,应沿孔或切口周围配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

4.3 动力计算

4.3.2 基础的振动应同时控制顶面的最大振动线位移和最大振动速度。基础顶面控制点的最大振动线位移不应大于0.20mm,最大振动速度不应大于6.30mm/s。

对于排气压力大于100MPa的超扁压压缩机基础的允许振动值,应按专门规定确定。

4.3.3 基组在通过其重心的竖向扰力作用下,其竖向振动线位移和固有圆频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mf+mm+ms(4.3.3-3)

式中Az——基组重心处的竖向振动线位移(m);

Pz——机器的竖向扰力(kN);

ωnz——基组的竖向固有圆频率(rad/s);

mf——基础的质量(t);

mm——基础上压缩机及附属设备的质量(t);

ms——基础上回填土的质量(t);

ω——机器的扰力圆频率(rad/s)。

(a)平面图;(b)正立面图;(c)侧立面图

注:o点为基组重心,即座标原点,c点为扰力作用点

4.3.4 基组在扭转扰力矩MΨ和水平扰力Px沿y轴向偏心作用下(图4.3.4),其水平扭转线位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图4.3.4 基组扭转振动

式中Axψ——基础顶面控制点由于扭转振动产生沿x轴向的水平振动线位移(m);

Ayψ——基础顶面控制点由于扭转振动产生沿y轴向的水平振动线位移(m);

Mψ——机器的扭转扰力矩(kN·m);

Px——机器的水平扰力(kN);

ey——机器水平扰力沿y轴向的偏心距(m);

ly——基础顶面控制点至扭转轴在y轴向的水平距离(m);

lx——基础顶面控制点至扭转轴在x轴向的水平距离(m);

机械基础(第五版)教材及习题册参考答案

机械基础习题册(第五版)参考答案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绪论 一、选择题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1.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与气动 2.信息 3.动力部分执行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 4.制造单元 5.高副 6.滚动轮接触凸轮接触齿轮接触 7.滑动大低不能 8.机械运动变换传递代替或减轻 四、术语解释 1.机器——是人们根据使用要求而设计的一种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其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以代替或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的组合。 3.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形式相对运动的可动连接。 4.机械传动装置——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装置称为机械传动装置。 五、应用题 1.答:

2.答: 零件:螺钉、起重吊钩、缝纫机踏板、曲轴、构件:自行车链条 机构:台虎钳、水泵、 机器:车床、洗衣机、齿轮减速器、蒸汽机、3.答:动力部分:发动机 传动部分: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 执行部分:车轮 控制部分:方向盘、排挡杆、刹车、油门

*4.答:略 第一章带传动 一、选择题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1. 主动轮从动轮挠性带 2. 摩擦型啮合型 3. 摩擦力运动动力。 4. 打滑薄弱零件安全保护 5. 无两侧面不接触。 6. 帘布芯绳芯包布顶胶抗拉体底胶7.Y、Z、A、B、C、D、E 8.几何尺寸标记。 9.型号基准长度标准编号 10.实心式腹板式孔板式轮辐式 11.平行重合 12.调整中心距安装张紧轮 13.弧形凹形变直摩擦力传动能力

14.SPZ SPA SPB SPC 15.型号基准长度 16.啮合带传动齿轮传动 17.单面带双面带节距 18. 仪表、仪器、机床、汽车、轻纺机械、石油机械 四、术语(标记)解释 1.机构传动比-----机构中输入角速度与输出角速度的比值。 2.V带中性层-----当V带绕带轮弯曲时,其长度和宽度均保持不变的层面称 为中性层。 3.V带基准长度L d-----在规定的张紧力下,沿V带中性层量得的周长,称 为V带基准长度。 4. 5.同步带传动------依靠同步带齿与同步带轮齿之间的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两者无相对滑动,而使圆周速度同步的一种啮合传动,称为同步带传动。 五、应用题 1.答:包角是带与带轮接触弧所对应的圆心角。 包角的大小,反映带与带轮轮缘表面间接触弧的长短。包角越大,带与带轮接触弧的越长,带能传递的功率就越大;反之,所能传递的功率就越小。 为了使带传动可靠,一般要求小带轮的包角a1≥120o。

机械基础《习题册》答案

机械基础《习题册》答案(部分) 绪论 任务 一、填空题 1、人为的实体,确定相对,能量,有用机械功; 2、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控制部分; 3、动力,工作,信息; 4、运动,力; 5、机器,机构; 6、构件,零件; 7、直接接触,可动; 8、低副,高副; 9、移动副,转动副,螺旋副; 10、电气,液压; 11、往复移动,连续转动; 12、机构运动简图。 二、判断题 1 ×2×3√4×5√6√7×8√9×10× 三、选择题 1 B 2D 3C 4B 5B 6D 7C 四、名词解释 机构:若干构件通过运动副连接而成的各部分间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构件组合体。 构件:机构中独立的运动单元; 零件:机器中最小的制造单元; 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且能够产生相对运动的连接。 五、简答题 1、动力部分:机器工作的动力源; 执行部分:直接完成机器预定工作任务的部分; 传动部分:将动力部分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执行部分的中间环节; 控制部分:控制机器动作的其他组成部分; 辅助部分 2、构件是机器中取小的运动单元,零件是机器中最小的制造单元。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由若干个零件组成,如内燃机中的连杆。 3、低副是面接触,易加工,承载能力大,效率低,不能传递复杂的运动; 高副是点红接触,难加工,易磨损,寿命低,能传递复杂的运动。

模块一 任务一 一、填空题 1、主要参数,接头,安装方法; 2、主动带轮,从动带轮,传动带; 3、摩擦型,啮合型; 4、平带,V 带,多楔带,圆带; 5、矩形、内表面; 6、开口传动,交叉传动,半交叉传动; 7、黏接,带扣,螺栓; 8、打滑,其他零件损坏。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选择题 1D 2B 3C 4C 5A 四、简答题 2、1)改变中心距的方法:①定期张紧,②自动张紧; 2)使用张紧轮。 任务二 一、填空题 1、等腰梯形,两侧面; 2、伸张层,压缩层; 3、帘布芯,绳芯; 4、7,Y ,E ; 5、型号,基准长度,标准编号; 6、轮缘,轮毂,轮辐; 7、铸铁,HT150,HT200; 8、定期检查,重新张紧,张紧力; 9、平行,重合; 10、带齿,轮齿; 11、链,齿轮; 12、>30m/s ,104~5×105r/min ; 13、平带,V 带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三、选择题 1B 2C 3D 4D 5C 6D 7A 8C 9A 10D 11A 五、简答题 1、普通V 带分为Y 、Z 、A 、B 、C 、D 、E 七种型号,按次序其截面面积依次增大,传递的功率随截面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六、计算题 1、解:5.21002501212=== d d d d i

机械制造标准工艺标准基础习题册答案

一、填空题 1.金属材料是应用广泛的工程材料。 2.机械制造包括从金属材料毛坯的制造到智成零件后装配到产品上的全过程。 3.机械制造在制造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按照被加工金属在加工时间的状态不同,机械制造通常分为热加工和冷加工两大类。 5.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二、判断题 1.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程度代表着制造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工业和科技的整体实力。(√) 2.在制造业中所采用的主要加工方法就是机械制造。(√) 3.利用各种特种加工设备,完成对普通金属、高硬度金属、有色金属、高精度金属零件的加工属于金属特种加工。(X) 4.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各类机床的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机床操作规程,避免发生人员、机床事故。(√) 三、选择题 1.下列属于高温职业(工种)的是(B) A、磨工 B、铸造工 C、钳工 D、车工 2.利用各种手段对金属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得到所需产品的过程称为(D) A、金属加工 B、产品制造 C、零件制造 D、机械制造 3.(C、D)属于机械制造中的冷加工工种。 A、焊工 B、铸造工 C、钳工 D、车工 4.下列属于金属热加工职业(工种)的是(C) A、钳工 B、车工 C、锻压工 D、镗工 一、填空题 1.铸造所得到的金属工件或毛胚成为铸件。 2.按生产方法不同铸造可分为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两大类。 3.铸造组织疏松,晶粒粗大,铸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度低,铸件质量不够稳定。 4.铸件被广泛应用于机械零件的毛坯制造。 二、判断题 1.将熔融金属浇铸、压射和吸入铸型型腔中,待其凝固后而得到一定形状的性能铸件的方法称为铸造。(√)

地基动力特征参数的选用

地基动力特征参数的选用 浙江国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华维松 浙江泛华工程有限公司勘察院 汪永森 一、概述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与其它结构物基础设计有着明显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动力机器基础上部作用有由机器传来的动力。由于这种动力引起基础本身的振动,甚至影响到周围建筑物的振动。国标《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CTB50040-96)(以下简称《动规》)确定的机器基础设计要求是使基础由于动荷载而引起的振动幅值,不能超过某一限值。这个限值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以及由于基础振动所产生的振动波,通过土体的传播,对附近的人员、仪器设备 及建筑物不产生有害的影响。 机器在运转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动力荷载,按其动力作用的时间形式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旋转式机器的动荷载;一类是往复式机器的动荷载; 一类是瞬态脉冲动荷载(冲击荷载)。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除了要保证相邻基础不受其动力作用而产生过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外,还要求动力机器基础本身能满足下式要求: P≤γf f 式中:P ——基础底面地基的平均静压力设计值(KPa ) γf ——地基承载力的动力折减系数; f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 ) 动力基础设计时,应取得下列资料: 1 、机器的型号、转速、功率、规格及轮廓尺寸图等; 2 、机器自重及重心位置; 3、机器底座外郭图、辅助设备、管道位置和坑、沟、孔洞尺寸及灌浆层厚度、地脚螺栓和预埋件的位置等;

4、机器的扰力和扰力矩及其方向; 5、基础的位置及其邻近建筑物的基础图; 6、建筑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地基动力试验资料。 其中第6条就是地质勘察部门所要提供的资料。动力机器基础勘察要求较高,除了需要提供一般建筑勘察所需的岩土试验成果外,还要提供地基动力特征参数,这些参数主要包括以下9项:①天然地基抗压刚度系数;②地基土动弹性模量; ③地基土动剪变模量;④动泊松比;⑤天然地基地基土动沉陷影响系数⑥桩周土当量抗剪刚度系数;⑦桩尖土当量抗压刚度系数;⑧天然地基竖向阻尼比;⑨桩 基竖向阻尼比。 有关地基动力特征参数如何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如何应用等方面的专题论文很少,有的勘察人员不知道这些参数如何提供,提多大合适,感到困惑不解。本文通过位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通用电气亚洲水利项目”这一大型工程 的详细勘察,按照设计要求,结合场地地质条件,经过公式计算,通过地质类比法,现场测试,参照《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提供了设计所需的动力参数,施工中又进行了检测,还进行静力触探对比试验,并对试验成果进行评价达到了设计要求。 二、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该工程位于萧山经济开发区,主体建筑物为1栋机器制造联合厂房,单层高24.9m。1栋二层办公楼及其辅助建筑物;(1、液氧站2、空压站3、废水处理4、 油化库等)还有动力机器基础,总建筑面积60400平方米。 (一)重型厂房、动力机器基础的特点及对勘察的要求 1、重型厂房一层高24.9m,框架结构,屋顶轻钢结构,柱网是12×24m,厂房内设有两台150T行车,柱下最大轴力设计值8000KN/柱。 2、动力机器基础,基础形式以实体(大块)式基础为主,最大基础面积 20×20m,基础砌置深度4.0m,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3650KN/柱,主要设备:液压试验台200~400T油压机,数挖镗洗床,三辊卷板机,其它车、洗、镗、立式钻床等振动方式以垂直振动为主,也有水平回转,大型动力设备基础,拟采取隔振消振措施,对重型厂房,动力设备基础设计拟采用桩基础,办公楼、辅助厂房 设计拟采用天然地基。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习题册答案

一、填空题1.金属材料是应用广泛的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包括从金属材料毛坯的制造到智成零件后装配到产品上的全过程。2.机械制造在制造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机械制造通常分为热加工和冷加工两4.按照被加工金属在加工时间的状态不同,大类。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5.二、判断题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程度代表着制造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工业1.和科技的整体实力。(√)2.在制造业中所采用的主要加工方法就是机械制造。(√)利用各种特种加工设备,完成对普通金属、高硬度金属、有色金属、高精度金3.属零件的加工属于金属特种加工。(X)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各类机床的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机床操作规程,避免发生人4.员、机床事故。(√)三、选择题B)1.下列属于高温职业(工种)的是(A、磨工、铸造工B、钳工C、车工D利用各种手段对金属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得到所需产品的过程称为(D)2. A、金属加工 B、产品制造 C、零件制造 D、机械制造)属于机械制造中的冷加工工种。3.(C、D A、焊工B、铸造工C、钳工D、车工C)4.下列属于金属热加工职业(工种)的是(、锻压工 D、镗工 BA、钳工、车工 C 一、填空题1.铸造所得到的金属工件或毛胚成为铸件。按生产方法不同铸造可分为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两大类。2.铸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度低,铸件质量不够铸造组织疏松,晶粒粗大,3.稳定。 4.铸件被广泛应用于机械零件的毛坯制造。 二、判断题 1.将熔融金属浇铸、压射和吸入铸型型腔中,待其凝固后而得到一定形状的性能(√)铸件的方法称为铸造。. 2.铸件内部易产生缩孔、缩松、气孔等缺陷,会导致铸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度低,铸件质量不够稳定。(√) 3.铸件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冲击韧度低,但铸件质量很稳定。(X) 4.由于铸造易产生缺陷,性能不高,因此多用于制造承受应力不大的工件。(√) 5.铁液包、钢液包和灼热件起重作业影响范围内不得设置休息室、更衣室和人行通道,不得存放危险物品,地面应保持干燥。(√) 6.液态金属、高温材料运输设备要设置耐高温、防喷溅设施、不得在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区域停留,离开厂区的应当发出警报信号。(√) 7.铸件可以直接着地,工件分类装入工具箱中,化学物品需放入专用箱内并盖好。(X) 三、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特种铸造的是(C) A、压力铸造 B、金属型制造 C、砂型铸造 D、熔膜制造 2.关于铸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铸造可以生产出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外腔的工件毛胚 B、产品的适应性广,工艺灵活性大,工业上常用的金属材料均可用来进行铸造,铸件的质量可有几克到几百 C、原材料大都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并可以直接利用废弃机件,故铸造成本较

机械基础试题库( 1~5 章)

机械基础试题库(1~5 章) 一、填空题(共100 题、210 空。绪论1~10 题、20 空;第一章11~30 题、44 空;第二章31~50 题、44 空;第三章51~80 题、61 空;第四章81~90 题、20 空;第五章91~100 题、21 空。) 1、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 2 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3、一般机器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和控制装置三部分组成。 4、构件是机构中的独立运动的单元体。 5、运动副是两构件直接接触组成的可动连接。 6、按两构件的接触形式的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7、现代工业中主要应用的传动方式有:液压传动、机械传动、气动传动和电气传动等四种。 8、低副是指两构件以面接触的运动副,高副是指两构件以___线_____接触的运动副。 9、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形式,低副分为移动副、螺旋副、转动副。 10、齿轮的啮合属于高副。 11、摩擦轮传动通过两轮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12、带传动以带作为中间挠性件,利用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或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13、平带传动有开口传动、交叉传动、半交叉传动和角度传动等四种形式。 14、包角是指带与带轮接触弧所对的圆心角,包角越大,带传动能力越__大_。 15、对于平带传动,一般要求包角α≥ 150 度;对于V 带传动,一般要求包角α≥ 120度。 16、V带是横截面为六角形或近似为六角形的传动带。 17、V带的工作面为,它的楔角α 一般为__40__。 18、带传动的张紧装置通常采用和两种方法。 19、V带传动中,带的线速度一般应限制在≤ V ≤ 范围内。 20、平带的开口传动用于两带轮轴线,且两带轮转向的场合。 21、平带的交叉传动用于两带轮轴线,且两带轮转向的场合。 22、普通V带分为Y、Z、A、B、C、D、E七种型号。 23、普通V中Y型截面积最,而E型最。 24、平带的张紧轮应放在边的侧,并靠近带轮。 25、V带的张紧轮应放在边的侧,并靠近带轮。 26、若带传动传动比i ≠ 1,则_______带轮上的包角越大,带传动的能力越强。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40-96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7年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6]42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机械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J40-7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1 总则 1.0.1 为了在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确保工程质量,合理地选择有关动力参数和基础形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各种动力机器的基础设计: (1)活塞式压缩机; (2)汽轮机组和电机; (3)透平压缩机; (4)破碎机和磨机; (5)冲击机器(锻锤、落锤); (6)热模锻压力机; (7)金属切削机床。

1.0.3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时,除采用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基组foundation set 动力机器基础和基础上的机器、附属设备、填土的总称。 2.1.2 当量荷载equivalent load 为便于分析而采用的与作用于原振动系统的动荷载相当的静荷载。 2.1.3 框架式基础frame type foundation 由顶层梁板、柱和底板连接而构成的基础。 2.1.4 墙式基础wall type foundation 由顶板、纵横墙和底板连接而构成的基础。 2.1.5 地基刚度stiffness of subsoil 地基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值为施加于地基上的力(力矩)与它引起的线变位(角变位)之比。 2.2 符号 2.2.1 作用和作用响应 Pz——机器的竖向扰力; Px——机器的水平扰力; p——基础底面平均静压力设计值; Mφ——机器的回转扰力矩; Mψ——机器的扭转扰力矩; Az——基组(包括基础和基础上的机器附属设备和土等)重心处的竖向振动线位移;Ax——基组重心处或基础构件的水平向振动线位移;

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

制冷和空调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制冷是一种冷却过程,除用于食品冷冻加工、化工和机械加工等工业制冷外,其最主要的应用是空调。空调中既有冷却,也包括括供暖、加湿、去湿以及流速、热辐射和空气质量的调节等。 本章将以制冷循环或逆向循为核心,重点阐述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关系和性能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制冷的定义与分类 制冷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将物体冷却,使其温度降低到环境温度以下,保持并利用这个温度。按照所获得的温度,通常将制冷的温度范围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20K以上,普冷;120N0.3K,深冷(又称低温);0.3K以下,极低温。 由于温度范围不同,所采用的降温方式,使用的工质、机器设备以及依据的具体原理有很大差别。工程应用上有多种人工制冷方法,如适用于普通制冷的蒸气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适用于深度制冷(制冷温度为20~160K)的气体膨胀制冷、半导体体制冷、磁制冷等。空气调节系统中所用的人工制冷方法主要是蒸气压缩式、吸收式制冷。 二、制冷研究的内容 制冷研究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获得低于环境温度的方法、机理以及与此对应的循环,并对循环进行热力学的 分析和计算。 2)研究循环中使用的工质的性质,从而为制冷机提供合适的工作介质。 3)研究气体的液化和分离技术。例如液化氧、氮、氢、氦等气体,将空气或天然气液化、分离,均涉及一系列的制冷技术。 4)研究所需的各种机械和设备,包括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分析、结构设计。 三、制冷技术的应用 制冷技术的应用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商业及人民生活 食品冷冻冷藏和舒适性空气调节是制冷技术应用最为量大、面广的领域。 商业制冷主要用于各类食品冷加工、冷藏储存和冷藏运输,使之保质保鲜。现代的食品工业,从生产、储运到销售,有一条完整的“冷链”。所使用的制冷装置有:各种食品冷加工装置、大型冷库、冷藏汽车、冷藏船等,直至家庭用的电冰箱。 舒适性空气调节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如家庭、办公室用的局部空调装置;大型建筑、车站、机场、宾馆、商厦等使用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各种交通工具,如轿

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第二章 练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 1. 填空题 1-1 直角自由切削,是指没有参加切削,并且刃倾角的切削方式。 1-2 在一般速度范围内,第Ⅰ变形区的宽度仅为0.02~0.2mm。切削速度 因此可以近似视为一个平面,称为剪切面。 ,宽度愈小, 1-3 靠前刀面处的变形区域称为变形区,这个变形区主要集中在和前刀面接触的切屑底面一薄层金属内。 1-4 在已加工表面处形成的显著变形层(晶格发生了纤维化),是已加工表面受到切削刃和后刀面的挤压和摩擦所造成的,这一变形层称为变形区。 1-5 从形态上看,切屑可以分为带状切屑、、和崩碎切屑四种类型。 1-6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减小刀具前角,减低切削速度,加大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 1-7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加大刀具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 1-8 经过塑性变形后形成的切屑,其厚度h ch通常都要工件上切削层的厚度h D,而切屑长度L ch通常切削层长度L c。 1-9 切削过程中金属的变形主要是剪切滑移,所以用系数精确些。 1-10 相对滑移是根据纯剪切变形推出的,所以它主要反映形系数则反映切屑变形的综合结果,特别是包含有的大小来衡量变形程度要比变形 变形区的变形情况,而变 变形区变形的影响。 1-11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不同,因为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压力很大(可达 1.96~2.94GPa 以上),再加上几百度的高温,致使切屑底面与前刀面发生现象。 1-12 在粘结情况下,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摩擦是切屑粘结部分和上层金属之间的摩擦,即切屑的。 1-13 根据摩擦情况不同,切屑与前刀面接触部分可分为两个摩擦区,即和滑动区。1-14 切屑与前刀面粘结区的摩擦是变形区变形的重要成因。 1-15 硬脆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切除过程有所不同,其切除过程以为主。 1-16 磨削时砂轮表面的微小磨粒切削刃的几何形状是不确定的,通常有较大的负(-60°~-85°)和刃口楔角(80°~145°),以及较大的半径。 1-17 砂轮磨粒切削刃的排列(刃距、高低)是分布的,且随着砂轮的磨损不断变化。1-18 切削时作用在刀具上的力,由两个方面组成:1)三个变形区内产生的变形抗力和塑性变形抗力;2)切屑、工件与刀具间的。 1-19 由于切削变形复杂,用材料力学、弹性、塑性变形理论推导的计算切削力的理论公式与实际差距较大,故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经验公式计算切削力的大小。 1-20 切削热的直接来源是切削层的变形以及切屑与刀具、工件与刀具之间的 三个变形区是产生切削热的三个热源区。 ,因而 1-21 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区温度最高点是在前刀面上处。 1-22 切削脆性材料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故最高温度区,位于靠近刀尖的 域内。 的小区 1-23 目前比较成熟的测量切削温度的方法有自然热电偶法、热电偶法和红外测温法。1-24 利用自然热电偶法可测得的温度是切削区的,红外测温法可测刀具及切屑侧

2020(机械制造行业)机械的设计基础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的设 计基础

机械的设计基础(8-10) 第八章齿轮系 §8—1齿轮系的分类 在复杂的现代机械中,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采用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这种由一系列相互啮合的齿轮(蜗杆、蜗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即齿轮系。本章主要讨论齿轮系的常见类型、不同类型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齿轮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定轴齿轮系和行星齿轮系。 一、定轴齿轮系 在传动时所有齿轮的回转轴线固定不变齿轮系,称为定轴齿轮系。定轴齿轮系是最基本的齿轮系,应用很广。如下图所示。 二、行星齿轮系 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齿轮除绕自身轴线自转外,其轴线又绕另一个轴线转动的轮系称为行星齿轮系,如下图所示。 1.行星轮. 2.系杆(行星架、转臂)H. 3.中心轮 1450 rpm 53.7 rpm

4.主轴线—系杆和中心轮所在轴线. 5.基本构件—主轴线上直接承受 载荷的构件. 行星齿轮系中,既绕自身轴线自转又绕另一固定轴线(轴线O1)公转的齿轮2形象的称为行星轮。支承行星轮作自转并带动行星轮作公转的构件H称为行星架。轴线固定的齿轮1、3则称为中心轮或太阳轮。因此行星齿轮系是由中心轮、行星架和行星轮三种基本构件组成。显然,行星齿轮系中行星架与两中心轮的几何轴线(O1-O3-OH)必须重合。否则无法运动。 根据结构复杂程度不同,行星齿轮系可分为以下三类: (1)单级行星齿轮系:它是由一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构成的轮系。一个行星架及和其上的行星轮及与之啮合的中心轮组成。 (2)多级行星齿轮系:它是由两级或两级以上同类单级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构成的轮系。 (3)组合行星齿轮系:它是由一级或多级以上行星齿轮系与定轴齿轮系组成的轮系。 行星齿轮系根据自由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1)自由度为2的称差动齿轮系。 (2)自由度为1的称单级行星齿轮系。按中心轮的个数不同又分为: 2K—H型行星齿轮系;3K型行星齿轮系;K—H—V型行星齿轮系。

设备基础计算书

设备基础计算书 1.计算依据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50040-9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重载地面、轨道及特殊楼地面》(06J305)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工程概况 设备静载按G1=10t/m2=100KN/m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80kPa; 采用C30混凝土,设备基础高度250mm,钢筋采用I级钢(HPB300) 根据所提资料计算160T冲床设备基础的承载力计算,设备基础根据设备脚架尺寸每边向外扩300mm进行计算。160T冲床设备基础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设备基础示意图 3.计算过程 设备基础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fc*A=**1000000*A=*106A N=*G1*A =*105*A<*fcA 即设备基础正截面受压满足要求 3.2设备基础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仅计算长度方向,取土重度gma=20kN/m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30mm) pk=G1+G2=*105 +25*1000*= 单位宽度基地净反力 p=*( G1+G2-gma*h)=**103-20*103*=m 计算可得最大正弯矩为M=,支座最大负弯矩为M=根据()计算可得 基础底面计算配筋面积As1=565mm2 基础顶面计算配筋面积As2=258mm2 根据(GB50010-2010)取最小配筋率ρmin= 0. 2% 最小配筋面积为Asmin=%*1000*250=500 mm2 基础顶部和底部可配12200(As=565mm2) 3.3地脚螺栓抗倾覆验算(每个设备基础共四个地脚螺栓孔) 取每个地脚的上拔力设计值 q1=* *(G1+G2)* A=****= 倾覆力矩MS=q1*=有设备基础的大小可知抗倾覆力矩

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第二章练习题与答案

第题习练章二填空题1. 1-1 直角自由切削,是指没有的切削方式。参加切削,并且刃倾角 ,宽度愈小,~。切削速度1-2 在一般速度范围内,第Ⅰ变形区的宽度仅为 因此可以近似视为一个平面,称为剪切面。变形区,这个变形区主要集中在和前刀面接触的切1-3 靠前 刀面处的变形区域称为屑底面一薄层金属内。1-4 在已加工表面处形成的显着变形层(晶格发生了纤维化),是已加工表面受到切削刃和后刀面的挤压和摩擦所造成的,这一变形层称为变形区。和崩碎切屑四种类型。、1-5 从形态上看,切屑可以分为带状切屑、1-6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减小刀具前角,减 低切削速度,加大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1-7 在形成挤裂切屑的条件下,若加大刀具前角,提高切削速度,减小切削厚度,就可能得到。工件上切削层的厚度 h,而1-8 经过塑性变形后形成的切屑,其厚度 h通常都要chD切屑长度 L。通常切削层长度 L chc的大小来衡量变形程度要比变形1-9 切削过程中金属的变形主要是剪切滑移,所以用变形区的变形情况,而变系数精确些。 变形区变形的影响。1-10 相对滑移是根据纯剪切变形推出的,所以它主要反映 形系数则反映切屑变形的综合结果,特别是包含有 1-11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与一般金属接触面间的摩擦不同,因为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压力致使切屑底面与前刀面发以上),再加上几百度的高温,很大(可达~现象。生 1-12 在粘结情况下,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摩擦是切屑粘结部分和上层金属之间的摩擦,即。切屑的 和滑动区。1-13 根据摩擦情况不同,切屑与前刀面接触部分可分为两个摩擦区,即 变形区变形的重要成因。1-14 切屑与前刀面粘结区的摩擦是 为主。1-15 硬脆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切除过程有所不同,其切除过程以 (-1-16 磨削时砂轮表面的微小磨粒切削刃的几何形状是不确定的,通常有较大的负 半径。60°~-85°)和刃口楔角(80°~145°),以及较大的 分布的,且随着砂轮的磨损不断变化。砂轮磨粒切削刃的排列(刃距、高低)是1-17 变形抗力)三个变形区内产生的1-18 切削时作用在刀具上的力,由两个方面组成:1。和塑性变形抗力;2)切屑、工件与刀具间的1-19 由于切削变形复杂,用材料力学、弹性、塑性变形理论推导的计算切削力的理论公式与实际差距较大,故在实际生产中常用经验公式计算切削力的大小。,因而切削热的直 接来源是切削层的变形以及切屑与刀具、工件与刀具之间的1-20 三个变形区是产生切削热的三个热源区。处。1-21 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切削区温度最高点是在前刀面上的小区1-22 切削脆性材料时,由于形成崩碎切屑,故最高温度区,位于靠近刀尖的域内。热电偶法和红外测温法。目前比较成熟的测量切削温度的方法有自然热电偶法、1-23 ,红外测温法可测刀具及切屑侧利用自然热电偶法可测得的温度是切削区的1-24 面。,它影响工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1-25 工件平均温度指磨削热传入工件而引起的 切削速度加工塑性材料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1-26 积屑瘤是在变形区在特定条件下金属变形摩擦的产物。积屑瘤是1-27 而存在的应力。1-28 残余应力是在未施加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在材料内部保持 磨损。1-29 刀具正常磨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 1-30 刀具的非正常磨损是指刀具在切削过程中突然或过早产生损坏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和卷刃。,或1-31 一次磨刀之后,刀具进行切削,后刀面允许的最大磨损量(VB),称为B 者叫做磨损限度。、化学作用的磨损,磨损,又有1-32 形成刀具磨损的原因非 常复杂,它既有还有由于金相组织的相变使刀具硬度改变所造成的磨损。表为止所使用的切削时间,用 T刀具使用寿命是指刀具从开始切削至达到1-33 示。切削用量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视优化目标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34

动力机械基础-作业

《动力机械基础》作业 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 1.能实现热能和机械能转换的媒介物叫。 2.依靠工质的密度差而产生的锅炉水循环称为循环。 3.将锅炉分为自然循环锅炉、强制循环锅炉和直流锅炉的依据是。 4.汽包分别与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相连,因此,它是工质的加热、和过热三个过程的连接点。 5.燃煤锅炉的最大一项热损失是热损失。 6.按传热方式,过热器可分为半辐射过热器、辐射过热器和。 7.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最小,热效率最高时的过量空气系数被称为。 8.链条炉排炉合理配风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沿燃烧方向上和燃烧宽度方向上均匀配风。 9.过热器和再热器按照布置位置和传热方式可分为、和。 10.对流式过热器和再热器按照烟气和管内蒸汽的相互流向可分为、和 三种传热方式。 11.辐射式过热器的布置方式很多,布置在炉膛四壁称为;布置在炉顶称为。 12.我们把燃烧层上方借喷嘴送入炉膛的高速气流以增强炉内扰动的气流叫。 13.汽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力的和。 14.汽轮机的内部损失包括损失、损失、损失。 15.滞止状态是指假想将蒸汽的初速度沿等熵过程的状态。 16.蒸汽在汽轮机内的有效焓降与理想焓降的比值称为汽轮机的。 17.若应用汽耗率和热耗率来评价汽轮机经济性,对于不同初参数的机组,一般采用 评价机组经济性。 18.在反动级、冲动级和速度级三种方式中,要使单级汽轮机的焓降大,损失较少,应采用。 19.是由于多级汽轮机级内的损失使汽轮机整机的理想焓降小于各级理想焓降之和的现象。 20.汽轮机的热耗量与锅炉热负荷之比成为效率。 21.汽轮发电机组中,以全机理想比焓降为基础来衡量设备完善程度的效率为。 22.当溶于水中的气体与自水中逸出的气体处于动态平衡时,单位体积水中溶解的气体量和和水面上该气体的成正比。 23.大气式除氧器水中离析出来的气体是靠自动排出除氧器的。 24.给水溶解的气体中危害最大的是。 25.按回热加热器的传热方式可分为混合式和加热器。 26.表面式加热器按照承受压力的不同,可分为低压加热器和高压加热器。 27.用热量法评价发电厂的热经济性是基于热力学定律。 28.核裂变是指用轰击原子核获取核能的途径。 29.核聚变是指质量很的原子核,在下结合成新的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湖南科技大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及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胡忠举 年月日 目录 第1章零件的工艺分析 (2) (一)轴类零件的用途 (2) (二)导杆的技术要求 (2) 第2章确定毛坯的种类和制造方法 (4) (一)确定毛坯的总类 (4) (二)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以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4) 第3章工艺路线设计 (6)

(一)定位基准的选择 (6) (二)制定工艺路线 (7) (三)工序设计 (8) 第4章选择机床和工艺设备 (10) 第5章确定工序的基本余量 (11) 第6章确定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 (14) 第7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16) 第1章 零件的工艺分析 (一)轴类零件的用途 本次课程设计零件为一导杆,属轴类零件。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其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同心轴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 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导杆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部件, 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故其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产品中。 (二)导杆的技术要求 1.导杆的技术要求全部技术要求绘制在图中。其表面要求热处理 30~36HRC; a、孔20要满足以中心轴线E为基准的对称度要求为,垂直度要求为; b、轴右端18要满足以中心轴线E为基准的同轴度要求为 ; c、轴内螺纹孔4xM6-6H满足深度为8,以中心轴线D为基准的位置度要求满足。 2.通过对该零件图的重新绘制,知原图样的视图正确,尺寸,公差 及技术要求齐全。 零件图样分析

(1)该零件轴段的安排是呈阶梯型,其加工精度要求较高,要有较高的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最高达到了μm。零件的中心轴是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2)20021.00 Φ+mm对公共轴线的对称度为,垂直度为。 (3)180025.0 Φ-mm的圆柱面对公共轴线的同轴度为。 (4)4?M6-6H对公共轴线的的位置度为。 (5)零件的材料为38Cr。 (8)热处理30~36HRC。 (9)轴大端加工出C3倒角,轴小端加工出C2倒角。 该零件属于轴类零件,它的所有表面均需要切削加工,各个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不难获得。该零件除工作表面 外,其余表面加工精度较低,通过车削,钻削等的一次加工就可以达到加工要求,主要工作表面虽然加工精度相对较高,但也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较经济的方法保质保量的加工出来,由此可见,该零件的工艺性较好。 3.零件的工艺分析 (1)零件的毛坯材料为45,是典型的轴用材料,综合机械性能良好。该材料是优质合金钢,经调制处理之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经淬火加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韧性和塑性。 (2)根据表面粗糙度要求和生产类型,表面加工根围粗加工和精加工。加工时应把精加工和粗加工分开,这样经多次加工以后逐渐减少了零件的变形误差。 (3)此零件的毛坯为模锻件,外形不需要加工。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的数值方法研究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的数值方法研究 蒋东旗 谢定义 (浙江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摘 要 在 数值方法 总的思路指导下,结合动力机器基础振动的特点,把土与基础视作一弹性共同作用体系,利用大型工程分析软件ADINA,分别对简单地基条件下基础不同振型及复杂地基条件下的耦合振动进行了系统的数值试验,并将所得的结果与相应条件下由!规范?方法与Lysmer 比拟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对于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的系统性、可行性与优越性。关键词 动力机器基础 质 阻 弹 弹性半空间 数值方法中图分类号:TU476+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131X (2002)01 0074 05 1 前 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动力机器基础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质 阻 弹模式和弹性半空间模式。建立在文克尔假定之上的质 阻 弹模式的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方法,尽管形式简单,方法成熟,但它与动力机器基础及地基共同体系的实际作用机制及各种因素的反映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方法除了刚度和阻尼确定比较复杂外,主要缺点是没有考虑地基土的惯性质量和基础 土系统振波的相互作用。作为理论上较质 阻 弹模式先进的弹性半空间模式,在数学力学上是严密的,对方程中的主要参数,如刚度和阻尼,能够做出物理解释,已经得到广泛发展。但是,应该承认,定量地计算地基和基础对动力特性影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1~4]。对于复杂地基条件下(埋置、成层、不均匀性等)的动力机器基础,上述两种方法都只能建立在经验或简化假定之上,会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间的较大误差。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数值计算理论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5],故本文拟沿此途径对问题进行新的探讨。 2 数值计算理论与模型 2 1 基本控制方程 由于动力机器基础上的扰动荷载一般具有荷载小、频率高、往复次数多、作用时间长等特征,其土的纵向应变或剪应变量在10-6~10-4范围之内,土呈近似弹性特性。因此,把土与基础视作一线弹性共同作用体系,对于数值计算模型的选取是合适的。此 收稿日期:2000 02 26,收到修改稿日期:2000 07 20 时地基土的本构关系明确,主要参数为弹性模量E 及 波松比 。可由其物理方程、几何方程和运动平衡方程得到动力机器基础 地基体系的三维振动控制方程[6]。2 2 荷载等效 为了便于有限元计算,需把扰力荷载作等效处理。对于不同的振动类型,扰动荷载可按下列方法处理。 当基础与地基在机器产生的垂直扰动荷载作用下图1 垂直振动扰动荷载的输入 发生垂直振动时,机器与基础相连接,在荷载施加上,可以采取把扰力荷载作为三维元面荷载均匀地加到基础顶面(图1)。在数据输入时,通过对顶面单元面角点动力强度的控制来描述面荷。 当水平面上有扭转扰力矩M (t )作用时,基础将绕z 轴发生扭转振动(图2)。在荷载输入时,作如(图3)等效处理,且应满足 图2 扭转振动 第35卷第1期土 木 工 程 学 报Vol 35 No 1 2002年2月 C 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Feb 2002

动力机器隔振基础

动力机器隔振基础 编者按:以下内容为青岛隔而固公司编写的“土规修编意见”,该意见主要对汽轮发电机转子动扰力的取值规定、基础振动的评价标准等原则问题提出了不同于现行国标“动规GB50040-96”的看法,其依据亦为国标“GB9239、GB6075”(机器制造系统)。这里推荐给大家学习,从中得到启发,将成熟的部分吸纳到土规修编中。 1. 汽轮发电机组 弹性支承的汽轮发电机组基础,将常规固定基础的顶台板与立柱之间的固定连接解开,插入弹簧隔振器以摩擦系数等于2的自粘垫板连接。由于弹簧隔振器的隔振作用,原来的顶台板,现在的基础台板,成了唯一的动力机器基础,而弹簧隔振器以下的立柱、底板与中间楼层都成为静力厂房基础。 基础台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基础用的钢筋不宜低于II级钢,可以考虑采用III级钢。 扰力来自汽轮发电机组转子残余不平衡量在作回转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从离心力到作用到基础上的扰力的总传递系数应该小于1。总传递系数大于1的机器是设计不成熟的机器,不能接受。作保守处理,取总传递系数等于1,所以扰力等于离心力。扰力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为作用在基础第点的扰力(N或kN),m i为作用在基础第i点的机器转子质量(kg或t),e为转子不平衡量的偏心距(m),ω为转子的角速度(1/s),eω为动平衡等级(m/s),W i为作用在基础第i点的机器转子重量(N或kN),g为重力加速度(m/s2),n 为转子的转速(r/min)。 国标GB 9239《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许用不平衡的确定》的表2《常用各种刚性转子的平衡品质等级》给出,汽轮发电机组的动平衡等级为级,即eω=s,代入动平衡等级、转速n=3000r/min以及重力加速度g=s2,得汽轮发电机组的扰力为: P gi=(2) 对于转速为3600r/min以及半速(1500或1800r/min)机组,扰力的公式见表1 表1 汽轮发电机组的扰力(N或kN) 机器工作转速 3000360015001800 (r/min) 扰力 (N或kN) 因为动平衡等级控制(eω)值为定值,所以由公式(1)得,任意转速时的扰力P oi与转速成正比:

(完整版)中职机械基础第五章螺纹与螺旋传动测试题

螺纹和螺旋传动的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属于摩擦防松的是 A 。 A、双螺母防松 B、焊接防松 C、止动垫片防松 D、胶接防松 2、适用于被联接件之一较厚且不经常装拆的场合的螺纹联接是 B 。 A、螺栓联接 B、双头螺柱联接 C、螺钉联接 D、紧钉螺钉联接 3、采用螺纹联接时,若被联接件之一厚度较大,且材料较软,强度较低,需要经常装拆,则一般宜采用 B 。 A、螺栓联接 B、双头螺柱联接 C、螺钉联接 4、螺纹副在摩擦系数一定时,螺纹的牙型角越大,则 D 。 A、当量摩擦系数越小,自锁性能越好 B、当量摩擦系数越小,自锁性能越差 C、当量摩擦系数越大,自锁性能越差 D、当量摩擦系数越大,自锁性能越好 5、广泛应用于紧固连接的螺纹是(A),而传动螺纹常用( C )。 A、三角形螺纹 B、矩形螺纹 C、梯形螺纹 6、螺纹联接防松的根本问题在于 C 。 A.增加螺纹联接的轴向力 B.增加螺纹联接的刚度 C.防止螺纹副的相对转动 D.防止螺栓被折断 7、普通螺纹指( A )。 A、三角形螺纹 B、梯形螺纹 C、矩形螺纹 8、梯形螺纹广泛应用于螺旋( A )中。 A、传动 B、连接 C、微调机构 9、台虎钳上螺杆螺纹采用的是(A )。 A、梯形螺纹 B、锯齿形螺纹 C、矩形螺纹 10、普通螺纹的公称直径是指螺纹的( A )。 A、大径 B、中径 C、小径 二、填空题 1、螺纹的公称直径是指螺纹的大径,螺纹的升角是指螺纹中径处的升角。 2、三角形螺纹主要用于连接,而矩形、梯形和锯齿形螺纹主要用于传动。 3、螺纹联接常用的防松原理有摩擦防松、机械防松、铆冲防松。 其对应的防松装置有双螺母、开口销、铆死、冲点。 4、螺旋传动是由螺杆和螺母组成,主要用来将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同时传递运动和动力。 5、细牙螺纹适用于薄壁零件的连接和微调机构的调整。 6、管螺纹主要用于管路连接,按其密封状态可分为非螺纹密封管螺纹和螺纹密封管螺纹。 7、标记为螺栓GB5782-86 M16×80的六角头螺栓的螺纹是形,牙形角等于 60 度,线数等于 1 ,16代表公称直径,80代表螺栓长度。 8、双头螺柱的两被联接件之一是螺纹孔,另一是光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