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的经济建设成就
上世纪7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表格
上世纪7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表格一、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经济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7.1。
人均GDP达到95元。
1.1 第一产业农业方面,粮食总产量达到28737亿斤,比上年增长4。
棉花产量为391万吨,棉纱产量为340万标准件,棉布产量为84亿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8、9.7、9.4。
1.2 第二产业工业方面,工业总产值为12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采矿业产值为175.7亿元,比上年增长8.9;制造业产值为7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电力、煤气及水的产值为391.6亿元,比上年增长9.7。
1.3 第三产业服务业方面,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为305.6亿元,比上年增长8.7;交业总产值为26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
二、1975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经济指标197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190亿元,比上年增长7.2。
人均GDP 达到171元。
2.1 第一产业农业方面,粮食总产量达到35347亿斤,比上年增长5.4。
棉花产量为627万吨,棉纱产量为530万标准件,棉布产量为113亿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8、6.1、5.7。
2.2 第二产业工业方面,工业总产值为27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采矿业产值为38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制造业产值为1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电力、煤气及水的产值为693亿元,比上年增长9.7。
2.3 第三产业服务业方面,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为786.3亿元,比上年增长9.2;交业总产值为628.7亿元,比上年增长9.5。
三、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我国经济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对于经济的扶持和引导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经济得以增速稳定、结构合理、效益显著。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首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中华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1982年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至2008年神一至神七(载人,无人,出仓)先后成功发射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最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资料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二.工业成就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2 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 598.6,年均增长11.2%。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我国经济大事记(全)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我国经济大事记(全)1966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同日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月19日主席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2月21日中共中央界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3月4日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接轨。
5月3日我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10月8日我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0月15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12月23日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1月5日我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1月16日我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4月15日春季广交会开幕。
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7月7日全国夏粮丰收,比去年增长一成。
7月26日我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9月5日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10一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10月5日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0月15日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月15日广交会开幕11月29日我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年1月8日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自由市场”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刀》2月23日我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4月15日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6月20日我国夏粮丰收。
8月18日我国早稻丰收。
9月3日我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11月20日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12月25日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28日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1969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宣布,截止到1968年底,我国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级没有内债,有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4月2日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5月5日我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伟大成就述评: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这是三峡大坝 全景(资料照片)。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城市的数量 增长了6倍。地铁、高架桥、购物中心、体育馆、游乐场……城市面 貌日新月异。同时,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开始反哺农村,新农村 建设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 新中国成立 多年来中 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惊人 跨越, 跨越,还体现在亿万民 众财富观念的变化。 众财富观念的变化。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不仅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还让中国与有着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经济成就。”埃及人民议会议长艾哈迈德·法特希·苏鲁尔说。
60年,弹指一挥间。但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为人类 年 弹指一挥间。但正是在这 年间 年间, 社会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 社会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走过了其他国家 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告别贫穷 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 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 他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和验收工作。在长春郊外伪满陆军医院 的废墟和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崛起,解放牌 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富拉尔重机 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重机厂、大连造船厂……他眼见着一个个重 工业企业拔地而起。 “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新中国 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 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高尚全说,特别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 成就举世公认。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设计)
三、随着60-70年代各国丰裕社会发展阶段的来临,人们的消费和审美 观急剧变化,使40-50年代几乎是“铁板-块”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开 始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了“反设计运动的兴起。 四、60-70年代世界工业设计形成了以欧、美、日为主的三大阵营的基 本格局,这一时期意大利和日本的设计发展最引人注目。
结束语
我们还在路上,余晖消失之前都不算终点。
Thank you for coming, send this sentence to you, we are still on the road, before the afterglow disappears are not the end.
课件下载后可自由编辑,使用上如有不理 解之处可根据本节内容进行提问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工业革命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设计经过战后十几年的恢复调整和加速发展20世纪6070年代各国经济进入了普遍繁荣的阶段而工业设计也进入了繁荣时期这时期工业设计受到科技发展繁荣时期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
工业革命
工业设计的繁荣时期(20世纪60—70年代的业 设计)
• 日本工业设计最鲜明的特点是与传统文化、传统设计的和谐共处,现 代设计与传统设计双轨并行。既没有因现代设计的发展而破坏传统文 化和设计,也没有因传统设计的博大精深而阻碍现代设计。一方面大 力保护、提倡和发展传统设计与文化,其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 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等得到几乎完美的发展;另一方 面,极力主张发展推动和提高现代主义的工业设计,其汽车、家用电 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展示 设计等都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跻身世界优秀工业设计之林。
中国经济:从基础设施到高端制造,实现大发展!
中国经济:从基础设施到高端制造,实现大发展!中国经济:从基础设施到高端制造,实现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高端制造,中国经济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通过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中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在开始阶段,中国政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新建的公路和铁路网络将整个国家连接在一起,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
这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
中国工人的勤奋和低廉的人工成本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中国的制造业不断壮大。
数以万计的工厂和企业开始出口各种产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制造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稳定了经济增长。
然而,仅仅依赖于低成本的制造业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需求。
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的转变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方向。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中国的高铁、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不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还成为了许多高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同时,中国的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金融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和移动支付的领导者。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
总结词
市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详细描述
1979年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轻 工业和重工业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同时,我 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等国际组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科技创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 发展状况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经济发展回顾 •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 经济结构变化 • 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 •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01
经济发展回顾
1949-1959年:起步时期
总结词
基础建设、计划经济、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业
详细描述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生产落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政府采取了计划经济 体制,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为后续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建 国以来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了技术进步 和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高生产 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 。然而,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 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
政策因素与经济增长
政策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政府在建国以来制 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为经济 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相协调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 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 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的局面。
失败教训
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建国65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建国65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篇:建国65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1、经济建设方面:建国六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发展,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2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8%,全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跃升世界第三位。
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已名符其实成为“世界工厂”。
从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
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增长1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利用外贸规模质量也大提高,2008年全年吸收外资超过9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
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位世界首位。
建国六十年来,用不变价汇率计算,中国经济从1950年197亿美元到2007年3.3万亿美元,增长167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3年就跨越10万亿元台阶,国家实力显著增强。
在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调整政策指引下,农业基础产业大发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水稻亩产超800公斤,引起世界关注;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和能源工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银河巨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激光技术、以及核发电、风力水力发电、太阳能等进入应用领域,改造了传统工业产业。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南疆铁路和青藏铁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海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创建、城市改造、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精编文档】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时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及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课时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说: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国民经济调整等重大史实。
教学难点: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情境导入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1、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问:造成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1978年 1949年 1956年1966年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长期战争的破坏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稳定物价;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196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但是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工业开始繁荣起来。
这个时期,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模式,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在这个时期,我国建成了蓝色公社、大庆油田等标志性工程。
1970年代-1980年代:这个时期,我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工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邓小平启动了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淘汰低效、质量差的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
同时,政府逐渐减少干预,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实行“市场导向”。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工业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特别是工业化进一步加速。
在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个时期,我国制造业、能源、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都经历了巨大发展。
其中工业化发展的最大亮点是,我国在1995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1998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
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
而工业化带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经历了一些挑战。
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市场步伐的加速,我国逐渐适应并克服了这些挑战,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为全球工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描写6-70年代的中国
描写6-70年代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全面小康任务完成,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然而,曾经的许多社会与文化现象也在逐渐淡去,每当在写字楼加班到深夜,从玻璃窗眺望远方的车水马龙,总会有人怀念起曾经纯真的时代。
一张张粮票堆起来的七十年代,努力只为换取一份简单的快乐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称得上是上世纪我国发展轨迹改变最大的时代之一,七十年代本身也因为其包含着新旧两种生活,而一直被视作时代的分界碑。
或许出生在新时代的年轻人不懂为什么长辈总谈起那个艰难而质朴的年代,但是当他们也去试图了解七十年代,一切都会变得明了。
七十年代的中国,尚处在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模式下。
由于物资匮乏,市场上的一切都被提前分配好,居民可以凭借发放的粮票、布票去换取。
计划经济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如果说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即各取所需,那么计划经济的追求就是使用价值,也就是自产自用。
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计划经济往往会产生资源错配,效率低下,进而影响社会发展。
因此,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提出了向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无论现代的经济体制如何相对优越,在七十年代,依然是计划经济掌控国民经济。
在货币不能够使用的七十年代,票据就是人们工作、奋斗的目标,即便是为家里购置一台黑白小电视,都要花去几桶油、几袋面。
当时的“三件套”不是如今的房子车子和票子,而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简简单单的三样东西却能成为在家改善人们生活、在外有面子的关键物品。
相比于如今的天价彩礼、坐在宝马车里哭,那个时代的婚姻显得更加简单朴素,更多的女孩愿意和一个淳朴却清贫的男人结婚。
上世纪七十年代,电视机尚未普及的时代,市场上最为流行的娱乐设备就是收音机。
每天在午后的阳光里打开收音机,听着说书人、歌手、主持人的声音。
或者聚在某个相对富足的人家里,围在一起“蹭”电视。
而当时的“看电影”,也是一大群人集中在一个房间里,利用黑白投影仪放一些比较经典的影片。
历史性跨越 经济成就巡礼
历史性跨越经济成就巡礼作者:来源:《经济》2019年第10期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
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我國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居全球第11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
近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
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的财政实力也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财政十分困难。
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1978年增加到113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亿元。
上世纪7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表格
上世纪7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表格上世纪7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主要由计划经济主导,通过国家计划安排来促进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
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70年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上世纪70年代国内经济发展的表格。
首先,我将介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情况。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GDP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70年GDP为1865亿人民币,而到1979年达到了36823亿人民币,增长了近20倍。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包产到户、重点扶持工业发展等。
其次,我将介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上世纪70年代,工业是国内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产值不断增加。
表格中可以看出,1970年工业总产值为1124亿元,而到1979年增长到21191亿元,增长了近20倍。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推动了重点产业的发展,如冶金、能源、机械制造等。
同时,农业和服务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这使得国家经济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接下来,我将介绍进出口贸易的情况。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国家实施了开放政策,进出口贸易逐渐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7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57.7亿美元,而到1979年增长到312.1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加强贸易合作,拓宽市场渠道,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还将介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7.6%,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6.1%。
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医疗保险、教育补贴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将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表格数据,如投资、就业等。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列举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建设成就
列举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建设成就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波澜,但是我国仍然取得了众多建设成就。
接下来,我们将从农业、工业、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回顾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农业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最艰难的时期之一,由于常年的海外战争和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克服这一难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比如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大型农业合作社、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支持等等,这些措施不仅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温饱,也为我国后来的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高峰期,特别是“一五”计划和“两振”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工业进步和现代化飞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化工、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发展,为我国后来的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交通方面,20世纪60~70年代一直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领域均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为我国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全面推广,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提高。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技术人才和知识分子,他们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科技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得到了大力支持,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比如钱学森、黄旭华、陈意涵等等,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总之,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建设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并为我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工作总结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工作总结
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的关键
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
义建设的浪潮中。
人们的生活虽然还比较艰苦,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虽然工作还是比较辛苦,但是大家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人工劳动比较多,生产效率也比较低。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逐渐普及,人们的工作也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
工作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劳动条件也在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六七十年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那个时期的生活和工作还比较艰苦,但是人们都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这段时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程。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续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而努力奋斗。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工作总结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工作总结
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的关键
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开始从过去的封闭状态
中走出来,开始接触和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国家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许多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在工厂和企业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此同时,六七十年代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积极
参与社会活动,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一些重大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也在这个时期展开,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
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总的来说,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
变革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和变革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也说一句
千里望归
中尉7以石油、煤炭、电力和钢铁、水泥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建设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础性的工业。“60\70年代”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最突出的成就也正是在这个方面。仅在1967年至1976年期间国家对能源建设的投资就超过了500亿元。在石油工业中,不仅扩建了大庆油田,而且新建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辽河油田、中原南阳油田、江汉长庆油田等。原油产量以每年平均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5倍多。其发展步子之大是任何时期所无有的。如果没有当时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我国八、九十年代以及现在的石油自给将是大问题,与此相关的化工、化肥、化纤等工业也不会发展起来。在煤炭工业中,新建了山西高阳煤矿、山东兖州煤矿、河南平顶山煤矿、四川宝顶山煤矿、新疆哈密露天煤矿;在电力工业中,不说各地兴建的众多的中小型发电站,仅全国大型的发电站就有:刘家峡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龚咀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以及唐山陡河发电厂、山东莱芜火力发电厂等,发展同样是很快的。十年间中国能源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9.2%。全国80%以上的县都建立了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这都大大超过了八、九十年代的增长速度。
“60\70年代”时期中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很快。在国际航空方面开通了北京、上海与巴黎、与日本、与巴基斯坦、与苏黎世、与瑞士、与德黑兰、与地拉那、与亚的斯亚贝巴、与万象等许多新航线,与外国100多家航空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在国内,新开了上海—兰州—乌鲁木齐、上海—桂林、兰州—拉萨、成都—上海等航线。到1973年国内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70多个城市的80多条民用航空线。
我也说一句
千里望归
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其中大中型企业有4500个。全国职工总数近一亿人(9967万人,其中全民制7693万人、集体制2274万人),比1965年的4965万人(其中全民3738万人、集体1227万人)增长70%以上。这也大大促进了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时中国基本上建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1952年,中国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就颠倒过来了,工业占72%,农业占28%了。
在仅仅30年的时间里,中国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只要看看当时国家在能源、钢铁、建材、机械制造、化工、交通、国防工业建设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投建的大量工程项目情况就很清楚了。
回复 收起回复 2楼2012-12-27 10:41举报 |本楼含有连续签到10天及以上可使用加粗字体,连续签到20天及以上可使用红色字体,不能中断哦
在这期间,各地新建的工业企业特别多。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是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的11.2万个;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是原来的2.25倍。其中全民8.4万个,集体27.1万体,分别是原来的1.83倍和2.42倍。
回复 收起回复 5楼2012-12-27 11:04举报 |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改革以来喊起来的一个口号,20多年来中国交通发展十分迅速。然而不能忘记的是早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就开始大力加强全国的大干线建设,这期间在铁路、公路、航空、大桥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惊人的。十多年间,不仅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川黔铁路、襄渝铁路、焦枝铁路、枝柳铁路、京通铁路、阳安铁路等十多条铁路干线,而且建成了包括滇藏公路、韶山至井冈山公路在内的许多贯穿各省城乡的公路干线。到1979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五万多公里,有复线的八千多公里,并且开始了电气化铁路建设。内燃机车也投入使用。铁路货运量达十亿万吨。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80万多公里,全国两千多个县基本上每县都通了公路,大大改变了全国交通干线落后的状况。这个时期铁路、公路建设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大多是在西南地区高山峻岭的复杂地形条件下施工的,而施工技术、物质条件又很落后,其艰难程度中外少有。工人阶级、技术人员硬是靠发扬“敢啃硬骨头”和“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谱写了人类建设史上最豪迈的篇章。
。
回复 收起回复 3楼2012-12-27 10:41举报 |本楼含有连续签到10天及以上可使用加粗字体,连续签到20天及以上可使用红色字体,不能中断哦
◆◆高级字体
我也说一句
千里望归
中尉7后面还有一部分发不上来,等等再发吧
回复 收起回复 4楼2012-12-27 10:55举报 |
有人说“60\70年代”时期国民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试问:当时全国没有任何企业倒闭,没有一年农业减产,没有金融危机,没有通货膨胀,没有产品买不出去,没有工人下岗失业或发不出工资,经济总量年均增长6.8%以上,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濒临崩溃”!所谓“长期发展缓慢”究竟有何根据!
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达6.5%;而同期世界的增长速度是3%,美国是4.3%,日本是6.7%,英、法、意还低于美国。这就是说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同期的2倍多,远远高于美、英、法、意等,与处于高增长期的日本差不多。从主要产品的产量看,50年代初中国都排在世界工业国家的大后面,而到了1978年钢产量就超过了英、法、意,成为继美、苏、日之后的第四位国家;石油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而一跃成为基本上自给的世界“第八产油大国”。其他如:原煤跃居第三位;棉纱产量跃居第一位,发电量跃居第七位,粮食产量跃居第二位,棉花产量跃居第三位等。事实充分说明,从5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一直是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而关键性的建设大都在60\70年代期间。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从没有拉大,而是逐渐缩小。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以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路程。所谓中国“耽误了二十年”从何说起!
这一时期中国工业、交通建设的发展
对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首先把工业搞起来这是富民强国的关键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国工业投入规模最大、建立企业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一是“大跃进”时期,二是“60\70年代”时期。“大跃进”时期所建立的企业有些在“三年困难”、时期下了马,(但其中大部分在后来形势好转时又陆续恢复发展起来)与此不同,“60\70年代”时期的工业发展却要谨慎得多,稳健得多,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几乎找不到有何效益不好的企业。
其他方面,在大港口建设、长距离输油管道建设、高压远距离输电变电工程、载波通信干线工程,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等方面都创历史最高记录,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
回复 收起回复 7楼2012-12-27 11:04举报 |
我也说一句
千里望归
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
70年代,毛鲑主鲑席和党鲑中鲑央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一直在探索同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的渠道,并形成了一个对外引进的新高潮。1972年以后,以“四三方案”为中心,毛鲑主鲑席、周鲑总鲑理多次批准关于引进国外设备、技术和扩大经济交流的报告。先后投资50多亿美元,引进了26个大项目,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还有武钢一米七轧机,3个大电站、43套综合采煤机、1套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以及透明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通过这些引进,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北京石油化纤厂、黑龙江石化纤维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四川维尼纶厂以及大庆化肥厂、南京栖霞山化肥厂、辽河化肥厂、洞庭氮肥厂、四川泸州和贵州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等国内一大批化工企业。当时引进的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大大促进了我国基础工业,尤其是石油化工、化肥、化纤、冶金工业的发展,直接为80年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条件。例如,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投产后,1984年就实现利税6.85亿元,比投产前增长1.66倍,所生产的大量钢板填补了国内品种的一些空白,减少了进口所需要的大量外汇。
转载:60\70年代的经济建设成就只看楼主 收藏
楼主更新提醒我只收藏 回复
千里望归
中尉7
客观事实不容抹刹
谈到“60\70年代”时期的经济建设,还有两个重要情况值得指出:其一,当时是在没有任何外援、借贷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建设的。中国在1968年就全部还清了公债,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国家。其二,当时经济发展是没有任何“泡沫”和虚假现象的。人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长大多年份高达百分之八、九,然而这其中仅银行不良资产就达百分之三、四十,还有大量的资源浪费、“豆腐渣工程”、腐败成本等,而这类现象在“60\70年代”时期是极少见的,因而更加真实。
我也说一句
千里望归
中尉7
在看待“60\70年代”期间的经济发展时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必须看到:当时的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十分严峻的:在南方正在进行援越抗美战争,美国军事飞机还不断侵入我国领土上空;北部与苏蒙的边境上苏联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西南印度军队不断侵入我国边境等。在当时形势下既要搞建设又要加紧备战,为此工业发展不能不采取以内地“三线”建设为重点的方针。从1965年到70年代末期,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资达2050亿元,建立起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等新的工业基地,使国家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状况大大改变。这期间中国的造船工业由造万吨巨轮逐步提高到造五万吨和十万吨级巨轮的水平,发展极为迅速。全国有许多著名的大企业,如湖北二汽、贵州铝厂、邯郸大型水泥厂、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江油特殊钢厂、成都无缝钢管厂、山东托拉机厂等也都是那时新建的。至于各地建设的大型骨干企业就更多了。到70年代末期仅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就由原来的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了3.92倍。这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经济布局,克服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大城市的状况,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一改原来的指导方针,实行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向沿海倾斜的方针,使中西部大批人才和资金“孔雀东南飞”,造成地区差别和社会矛盾迅速扩大。可以说,如无过去“三线”建设时期的基础,目前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还会更加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