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词四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 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 委婉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文章结构
《江城 子·密 州出猎 》
上阕 下阕
出猎 场面
抒发 情怀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 表现作者的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 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能建功立业。
, 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 重用自己。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 功立业的决心。
写作特色
1.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 个“狂”字贯穿全篇。
2.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 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 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 、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拓展延伸
《渔家傲·秋思》是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 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 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大家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 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 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 坡乐府》等。
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 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 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 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夜深不能 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精读文本 1.上下两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 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的是塞下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雄心
6.用自己的话描述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
左手牵着黄犬,右 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 ,穿上貂裘,率领众多 的随从,纵马狂奔,飞 快地越过小山冈。
7.下片哪个词集中抒 发了作者的情怀?
开张——豪 壮8.本词引用了三个典
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1)亲射虎,看孙郎。 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要像孙郎(孙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背诵和默写全词。 2.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3.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读诗歌·感受诗情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感知诗意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 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 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 角一同响起,崇山峻岭中,云雾 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
民跟随
二狂:出看须“倾城” 三狂:猎必射虎 四狂:自比孙郎
合作探究 结合全词,谈谈太守的“狂”具体表现在
哪些地方?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豪情
②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英姿
③千骑卷平冈
阵容
④为报倾城随太守
场面
⑤亲射虎,看孙郎
气概
⑥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⑦会挽雕弓如满月
信心 忠心
⑧西北望,射天狼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 文集》传世。
创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 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 宋军一败再败。1040年,词人任 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延州 为西夏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 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落城中。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 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 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 作。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 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 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 多地方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 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 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 辛弃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 之会”。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 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 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 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 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 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对偶。突出表现了军营的雄壮
,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 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 写出了肃
杀的气氛和作 战时的季节 , 突出了沙场点 兵的豪迈、壮 美。
4.下片前四句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描写了战斗场面,充 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 和雄心壮志。
5.“了却君王天下事” 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收复北的方国家大事。
课堂小结
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 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忧国忧民、思 念家乡的情怀,同时反映了北宋王朝消 极的防御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文章结构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上阕写景 异
借景 抒情
下阙抒情
泪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4.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句话 可以读出?
悲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 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 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创学作习背目景标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培养想象能力,体会作者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3.注意朗读,并且能准确背诵默写本词。
整体感知 听读诗歌·读准字音句顿
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我暂且发一发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 苍鹰,我头戴锦缎帽子,身着貂鼠皮袍,上千人马奔赴平坦的 山冈。为了酬报全城的人跟随太守,我将亲自射杀那猛虎,要 以千古英雄孙权为榜样。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
从语言风格上看:全词壮丽而不“纤巧”。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以壮衬悲。梦里沙场的恢宏壮阔、 战争的意气豪放与“白发生”、志难酬的现实形成强烈 对比,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2.意境雄奇。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披肝沥胆、忠一 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面对一杯浊酒,映着将军 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抒 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 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 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 边功的愤懑心情。
写作特色
1.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 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使全词意境开阔苍 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畅饮酒,胸怀宽广胆气壮。鬓发花白如染霜,那又有什么 妨碍!只盼望有手持符节的人来云中,但不知朝廷何时才能派 遣冯唐似的使臣?到那时,我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瞄准西北 方,箭箭射向天狼星。
精读文本
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的什么 ?
6.“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身怀抗 金收复失地的理 想,却一直得不 到任用。岁月蹉 跎,白发丛生。 感情从豪壮中陡 然低落,表达了 作者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悲愤 心情。
7.作者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老了吗 ?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①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
可怜
②杀敌之策不为统治者采纳,致使 收复中原大业不成;
3.结构打破常规,自成一体。前九句写得酣恣淋 漓,却以末句否定前九句,加重末句失望低落之情。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 箭像惊雷那样令人心惊,完成收复 北方的宏图伟业,能赢得生前身后 的一世英名。可惜,壮志未酬白发 生,空怀一腔报国情!
精读文本
1.上片一、二句写了“我”的 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灯观看 宝剑,睡梦中又回到当年的军营 。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上片写场面,下片抒怀。
2.你能概括上片的内容吗?
描绘出猎的威武场面。 3.太守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的特点是什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4.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 么特点?
“ 威千 武骑 雄卷壮平,冈场”面。浩大 。
5.少年的“狂”表 现在哪里? 一狂:出猎须报知人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 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蝗旱相 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 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 敌的苏轼,在贬官外任中,不但 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还时刻准 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年 十月,他与同僚出猎,作此词。 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 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1)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 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 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与家乡是大异的。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里?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显示 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 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 地的繁华景象迥然不同。
③身已老迈,胸怀报国之志,但赋 闲在家,得不到任用,壮志难酬;
④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 敌报国的情景。
合作探究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 壮词”,试结合作品解释“壮”表现 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 、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 快马、挽强弓,这种情境极其勇猛、雄壮。
12 词四首
·九年级下册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 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大中祥符八年 (1015),范仲淹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秘阁 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 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 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 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 “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 京,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 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 “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创学作习背目景标
1.能准确朗读、背诵全词。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体会名句“了却君 王天下事,羸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感悟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学整习体目感标知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醉了挑灯观看宝剑的青锋,梦里 醒来,听见号角声在军营中响 起 。在各个军营里兵士们(欢欣鼓舞 地)分吃烤熟的肉食,各种乐器合 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肃杀的深秋 ,我在战场大阅兵。
运用射天狼的典故, 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 的志向。
拓展延伸
一首豪放词,一幅壮阔画, 一杯酣畅酒,一腔报国情!
继《江城子·密
州出猎》后,苏轼又
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如《念奴娇·赤壁
怀古》《水调歌头》
等,同学们不妨课后
读一读,深入体会词
人的风格和豪情。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 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 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