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护理学发展史(1学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要经常洗澡,但“勿以杂水浴之。 ”应“冷热调和”
对小儿喂养方面:“若不嗜食,勿强与之 ,强与之不消,复生疾病。”“凡乳儿不欲太 饱,饱则呕吐”
3、养生护理
孙氏提倡“预防为主”高度重 视养生之道和食疗,如在饮食 和药物选择上,强调“须先洞 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 千 金 方》
二、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备急千金要方》
孙思邈
唐· 孙思邈被人称 为“药王”编撰,可称为我 国古代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两书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 论、方剂、诊法、治法、食 养方法等。专论医德,
首创导尿术
1、妇产科护理 《 千 金 方》
• 妊娠妇女应“居处简静”,禁酒及冰 浆 • 在临产护理上,不能让不洁者进入产 房 • 产后护理:“妇人产后百日已来,极 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 ”
《黄帝内经》
• 《内经》以伪托黄帝与其臣子歧伯等的问答方式,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预防、诊断、治疗 和养生等问题。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新阶段 • 《内经》现存《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 。在护理方面涉及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 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及部分护理技术等内容
前 言
起源于生活实践 医、药、护不分
护士
“将护”“侍候”“侍疾”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与中医学的发展 史是不可分割的
调养 ,包括调理和护理
“三分治,七分养”
特点:医中有护,医护合一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起源 初步形成 逐渐发展 正式形成
原始社会 夏-春秋时期
战国-东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金元 明代、清代 近代
2、儿科护理
《 对初生儿应:“先以绵裹指,拭儿中口 及舌上青泥恶血……若不急拭,啼声一发 千 ,即入腹成百病也” 皮肤护理记载,小儿沐浴后,腋窝和 金 阴部要扑上细粉干燥,以防湿疹。 方》
《 千 金 方》
孙氏高度重视母乳喂养,指出:“母醉以 乳儿令身热腹满”“母怒以乳儿,令儿喜惊, 发气疝,又令儿上气癫狂”
逐渐发展
• • • •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代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脉 经》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 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 纪,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 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 九十八篇。 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特 点,一是对脉象的系统归 纳。二是保存了大量古医 籍内容。
社会背景
• 《周礼· 天官》所记载的医事制度中,医师之下设有士、 府、史、徒等专职人员,“徒”就兼有护理职能,负责看 护患者。
• 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政制度建 立
起源——夏-春秋时期
《周礼·天官》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凡疗疡 ,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 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伤寒杂病论》中医护理技术有关的内容
• • • • • 1、首创灌肠法 2、最早开展复苏术 3、发展中药用药法, 确立了辨证施护原则 5、发明药物舌下含服 4、强调饮食护理中的禁忌原则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汉代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 、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 、中、下三品,并将药物 分为寒、热、温、凉四性 ,酸、苦、甘、辛、咸五 味;方剂中用药七情。它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 学成就,详细阐述用药护 理并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 础。
三、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社会背景:活字印刷的发明,重视医药事业 医学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抒医理 ,其中就有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
随着护理经验的日益积累和丰富,宋金元 时期的中医护理开始朝着专科专病的方向 发展
三、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1.用药护理
宋廷: 《太平圣惠方》 “服饵之法”指出 “少长殊途,强羸(lei2 )弱,或宜补宜泻,或可汤可丸,加减不 失其宜,药病相投必愈” “服诸药忌” 《圣济总录》 清利药和补益药的不同服用方法。
孙氏还首创了脏器疗法
4、饮食护理
主张:“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 “勿食生菜、生米、勿饮浊酒,勿食生肉,一切 千 内惟须煮烂。” 并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金 ” “食毕当行步踌躇,则食易消。” 方》
“若饮食即卧,乃生百病”
《 千 孙氏指出:“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 金 “饥忌浴,饱忌沐”“沐浴后不得触风冷” “小有不好,即按摩,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 方》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发展简史
•基本任务与范畴
•特点与原则
• • • •
整体护理 一般护理 用药护理 经络腧穴
• 常用中医护 理技术操作 • 文件书写
学习目标
• 掌握
能叙述中医护理学的任务和范畴,各历史阶段的 著名医家、著作、观点及有关中医护理理论与技 术
• 熟悉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及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周礼∙天官》云:“喜、怒、哀、乐、爱、恶、欲 之情,过则有伤”
“常以两手拭面,令人面有光泽,斑皱不生。” “顺发摩项良久,摩手以以浴面目,久久令人明 目,邪气不干。”
起源——夏-春秋时期
1、在个人卫生方面,卫生习惯开始形成 2、在环境卫生方面,环境整洁的意识已有所提高 3、在饮食卫生方面,有了调养和治疗的意识
《 千 金 方》
《千金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来求救者,不得 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 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 灵巨贼”
8、医德
9、护理技术操作
《 这一方法比1860年法国人发明的 千 橡胶管导尿术要早1200多年。 金 此外他还发明了蜡疗和热熨法。 方》
二、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 等人编撰的病因病机证候学 专著,对 1739 种病候的病因 、病机、症状、诊断进行了 详尽的论述。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同时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 理。
《诸病源候论》
外科方面:肠吻合术后护理“当作研米粥 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 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 妇科方面:养胎乳痈护理“十月养胎法”、“ 胎之肥瘦、气通于母” “见怀妊月将满,或将 产,其胎神识已具,外有劳伤损动,而胎在内惊动 也”“手助捻去其汁,并令旁人助嗍引之” 儿科方面:“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 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 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
• 重视调理脾胃的护理
著名医学家李杲创立了脾胃学说,认 为“内伤脾胃,百病乃生”李氏非常重 视饮食、劳倦、情志三者的护理,在其 《脾胃论》中有“用药宜禁论”、“养 心神调治脾胃论”、“饮食伤脾胃论” 、“脾胃将理法”等
5、生活起居护理
对健康人要“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行为佳,勿以 健康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6、情志护理
《千金方》
应“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 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 、少恶行”
要“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 ”
7、老年护理
指出:“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之日至 ,心力渐退…食欲无味,寝处不安”所以在护 理上应 “常须慎护其事”指出:“养老之要 ,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此皆有益老人也” “善养老者,非其书勿读,非其声勿听,非 其务勿行,非其食勿食” “于四时之中,常宜温食”,饮食“宜轻清甜 淡”且“节俭”,不可“贪味伤多”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史记·补三皇本记》: “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逐渐有了中草药的 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百草 、骨骼、甲壳等的运用。
,始有药物。
起源——夏-春秋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肘后备急方》
1.腹水病人饮食护理:“勿食盐 ,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 鲤鱼佳也” 2.烧灼止血,首创口对口吹气 法抢救猝死患者的复苏术 3.最早指出用海藻治疗瘿病 4.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开创免 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集中医护理各科之大成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
《三因极——病证方论》
宋代陈吴择 著,将中医病因归 纳为外因、内因、 不内外因三大类, 提出了著名的“三 因学说”。
在临证医学方 面,针灸学出现了 驰名中外的“铜 人”,并由王惟一 撰成《新铸铜人俞 穴针灸图经》。
世界最早医学模型
金元四大家
• 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导致了新学派的诞生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 李东恒 朱震亨 刘河间 张子和 李 杲 朱丹溪 (寒凉派) (攻邪派) (补土派) (滋阴派)
《黄帝内经》
奠定了
中医护理学基础
《难
经》
《难经》 难,即问答的意思。 全书共 81 个问答,称为“八 十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 ,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因,病机,诊断,治则 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 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 为详细,丰富了中医护理的 内容。
《伤寒杂病论》 是东汉末 年张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 整理后被分为《伤寒论》、 《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 外感病为主,后书以内伤杂 病为主。是我国最有影响的 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成就: 开创辨证施护先河。
4、在情志方面,指出太过的情志活动会导致疾病
5、在美容按摩保健,民间最常用的医护手段 6、在流行病和传染病方面,人们有意识的远离和 避开传染病
初步形成—战国至东汉时期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 科学文化比较发达,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文 化的发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 基础。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医药典籍相继问世,为中医护理学确立了原则规 范
建国以后现代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关于中医学的起源,在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护理活动 现今可见的文献中,最早 见于《礼记· 曲礼》中的 “三世医学”。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礼含文嘉》:“烧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始 有饮食卫生。
起源——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伏羲氏画八卦,制九针,始有针术。 --现代注射术雏形
孙氏首创了细葱管导尿法。
二、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外台秘要》
唐 王焘( dao4)综合性 的巨著,其中涉及妇 儿科护理、养生护理 ,世界上最早记载实
“每夜小便里浸少许帛
验观察法,简单护理
记录。最突出的贡献
是对传染病的论述
,各书记日,色渐退 白则瘥。”即用白帛 每夜浸在病者的小便 里以染色,然后按日 期顺序记录下来,对 比白帛上黄色之深浅 ,以此来判断病情的 发展趋势,如果黄色 减退为白,则表示痊 愈。
《神农本草经 》
华佗-外科鼻祖
• 后汉杰出的医家,发明了中药全身麻醉剂——麻沸散 世界上首创麻醉术并成功实施剖腹手术的外科医生 • “五禽戏”的锻炼,把医疗、护理、体育有机地结合 起来——华佗是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外科及康复护理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 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腹 中欲食。”
《伤寒杂病论 》
• 《伤寒论》主论伤寒及杂病,首创六经辨证,提出八 法护理,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 为辨证施护开创先河。 • 《金匮要略》专论杂病,以脏腑辨证为纲,涉及内外 妇科等病症,专篇论述饮食护理。 二书概括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精髓,实现了医学理论 与医学实践的统一,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医家的临床实践。
三、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2.儿科护理 钱乙《小儿药症直诀》治疗热病儿以“浴体法”, 和现代温水擦浴极为相似 3.法医学 宋慈《洗怨集录》世界最早的较完整的法医专著 4.外科、妇科 陈自明《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 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世界上最早文字记载对外科 手术器械煮沸消毒,并用香料作灭菌贮藏备用的 著作 齐德之《外科精义》“论将护忌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