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古祖雪1 雷 良2
(1.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 2.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上学的主题如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遭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关键词 形而上学;命运;本体论;认识论转向;拒斥形而上学;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3X (2001)04—0001—06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十分深远,几乎
西方社会的每种文化样式,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形而上学的烙印。正如康德所言:“人类理智多少世纪以来已经用各种方式思考过了数不尽的东西,而任何一种新东西都几乎
没有不和旧东西相似的。”①
本文试图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形而上学的命运,揭示其现代意义。
一、形而上学的开端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这个术语出自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在编纂老师的一部研究超感觉、经验之外的对象的著作“第一哲学”时,将它放在其科学著作“物理学”之后,并取名叫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致力于研究那可以分开来(独立)的“不动者”,目的就是要透过经验,研究一般原因和原理。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它,形成了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
纯粹思辨哲学的体系。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也由此得到规定,它是哲学这棵大树的根。
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本体论。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纯粹思辨的概念体系,故又叫本体论形而上学。本体论产生的根源首先在于人的形而上学性,人是世上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思想以最确定的方式把握自己的最高
点”。②
这个“最高点”,当是指“存在”,即使存在者如其所在地成为存在者的东西。而在人外向地认识世界和内向地观察自我的过程中,惟有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才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对其他所有存在者的存在发问。因此,存在作为在者之所在,其意义首先表现为“此在”,即人的存在的意义。因为如此,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
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③惟其如此,才有了泰勒斯、毕达格拉斯等哲人对万物(包括人
收稿日期:2001—04—11
作者简介:古祖雪(1958—
),男,湖南醴陵人,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雷 良(1961—
),男,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第22卷第4期2001年8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No.4Vol.22
Aug .2001
自身)的“始基”的追问,苏格拉底那振聋发聩的呼吁“认识你自己”,以及柏拉图对“共相”的研究,柏拉图发现理念是事物的共相,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追问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发展了第一个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体系。
理论形态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形成,也同西方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语言的主要特征是系词being(我国通常译为“存在”或“是”)的普遍应用。在柏拉图那里,一个主语与表语通过“是”这个系词联成句子。从哲学上说,这意味着主语与表语都分别有了“是”,从而成为“所是”(“存在”)或“是者”(“此在”)。而“是”便成了最高的类概念,最一般的共相。这是本体论的雏形。亚里士多德将哲学规定为研究第一原理的学问,亦即关于“是者之所是”的学问。但是,本体论的定义是17世纪由德国的沃尔夫规定的。他认为“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是’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是’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④之所以这时候才出现本体论的定义,是因为在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形而上学居于统治地位,哲学就是本体论。由于哲学家们生活于本体论中,自然无需为本体论下定义。本体论构成了古代哲学家理解的“前结构”。
本体论形而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第一,它在形式上利用西方语言中的系词“是”作成普遍的范畴“是”和“是者”来表达。本体论这个词的本义就是关于“是”的学问。第二,本体论形而上学所追寻的是一个与经验世界相脱离、纯粹概念的领域,它研究事物的最终原因和一般原理,探究“是者之所是”,追问“存在者”存在的根据。这在经验范围内是无法达到的,而只能超越于经验之外去探究。因此,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⑤第三,形而上学注重逻辑的应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古希腊关于“逻各斯”的结合的思想,创立了形式逻辑。黑格尔改造了形式逻辑并创立了辩证逻辑,用它重建了自己的本体论形而上学体系。
综上所述,形而上学是在西方哲学传统中逐渐发展成为以本体论为核心、超验的,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纯粹思辨哲学体系。
二、形而上学与近代认识论转向
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形而上学在中世纪被神学家
用来论证宇宙的神学统一性,走向了神学思辨与独断。此时,理性屈从了信仰,哲学依附于神学,人在极度压抑中失去了自我意识。
近代形而上学,或者说哲学,是在反抗中世纪神学思辨与独断的斗争中产生的。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自我意识,重现人类理性的光辉。因此,“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的自我意识立场;总之,它是以呈现在自己面前的精神为原则的”。⑥人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首先就意识到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鸿沟。“我思故我在”向世人昭示了“思”与“在”的矛盾与对立,也标志着近代哲学开始自觉地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研究和揭示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与统一;它不仅从内容方面提出和研究“客观世界”与“意识内容”的关系问题,而且特别地从形式方面提出并研究了“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知性思维与辨证思维”、“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等一系列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之,近代哲学已由过去专注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并由此揭示世界的统一性。
但是,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因为:
第一,揭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向人们展示世界的统一性,表明它回到了人这个出发点上。
第二,形而上学将理性神学还给宗教,将理性自然交给自然科学,将灵魂的研究托付给实验心理学之后,致力于人的研究,揭示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可认识性。
第三,近代形而上学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材料武装自己,摆脱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朴素性、直观性,深入地研究了实体与属性、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自由与必然、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从而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立场上,进一步追问“是者之所是”。
为了解决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近代形而上学家必须考察人的认识的来源及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回答人的认识能力能否认识那个现实世界和超经验的“自在之物”的问题。因此,洛克说:在进行任何形而上学思考和争论之前,有一个带普
2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