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

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
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口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

(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

解析:在做资料分析(主要指文字类的)、短文章阅读和申论时我都是先看问题再看资料,带着第一道题读材料,能做了立即停止阅读,答题;在停止阅读处做好标记,以便接着读,答完第一题后再带着第二题接着读;依此类推。

好处有三:

1.针对性强,准确率高;

2.有时很多材料的段落根本用不上,可以节省时间;

3.完全符合“应试”的思维。

(二)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

具体到资料分析上我们举例说明:(以06年国考原题为例)

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为%。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1.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

A.亿元B.亿元C.亿元D.亿元

2.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比约为()。

A.1:B.:1C.1:D.:1

3.与2002年相比,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A.各类企业B.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C.高等学校D.无法得知

4.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约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

A.%B.%C.%D.%

5.根据文中划线部分内容,可以求出的选项为()。

[1]2002年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2003年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3]2002年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A.[1]B.[1]与[2]C.[2]与[3]D.[1]、[2]与[3]

首先,不看资料看问题1 ,划出关键词“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也就是我们在材料中要找到的。当读完第一句话时,可以发现我们要找的出现了,在第一句话结尾处标记。一般解法为:÷%,这样的方法对这道题还可以,但对数字不规整的就显得繁琐了些。我们这样做:估算成1000,%转换成分数,即1/25,则题意可理解为1000是1/25,求1/1是多少显然1000×25=25000,和答案A近似,故答案为A.(国考答案设置是很有技巧的,通常都可以用估算法的;省考差些,但可以结合运用。)

※记住,不要接着读,要看下一道题再接着读。

再看第二题,划出关键词“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只要这两个有了,答案就来了。当你读完第二句话时此题可以做了。(停止阅读、标记)。先求“中央财政支出”,一般解法为:÷%,麻烦、慢。我们所用的方法和原理同

第一题,但技巧性更强了,估算成640,甚至600都可以,为了体现估算法在真题的资料分析中的实用性下面我们用600计算,%转化成多少分之一(这是比例转化法的核心和关键),怎样转化呢其实只需考虑乘以多少大概等于100即可,×10=86,和100差14,那再加两个就差不多了,所以我们把%估算成1/12,则题意变为:600是1/12,12/12是多少那么“中央财政支出”即为600×12=7200,求“地方财政支出”同理,估算成300,%转化为1/50,则“地方财政支出”为

300×50=15000,所以答案约为7200÷15000≈7÷15≈1:2点几,所以答案为C。

第三题,同样带问题读。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绝对增长量”,即为两年具体经费的差值,也就是具体的钱数差;一般方法为:算出上一年具体钱数,再和今年的做差,求出。我们还是使用上两题的原理,但稍微改变思路:以各类企业为例,题中给出“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先把估算成960,再把%转化为约等于1/5,则题意可以理解为:“今年比去年多1/5”,也就是说如果去年是5份,那么今年就是6份,即960是六份,求五分是多少(去年)但这道题求“绝对增长量”实际就是求一份是多少所以我们对于这道题只需用960÷6,求出一份,即可,B、C选项同理,B为400÷8或9 都可(估算嘛),C为160÷5,还有一点要注意做资料分析尽量不计算,只列式。A、B、C中A为3位数,B、C为两位数,所以最大的是A。

第四题方法同:“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估算成1000,“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为160×10=1600,所以答案为1000÷1600=10÷16=5÷8≈62%,所以答案为B。

第五题,考察题,[1]、[2]很简单,前面都涉及到,所以可以求出;关键是[3],因为画线部分不包括最后一句,所以不能得出,选B。(有人用题中给出的各个部分求出2002年的具体数后相加等也可得出[3],但个人认为题中没指出“分

执行部门看”只包括题中给出的几个方面,所以不可以。)

资料分析的图形和表型同样可以用估算和比例的转化法。

二、速算技巧

★【速算技巧一:估算法】

一般在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

★【速算技巧二:直除法】

“直除法”是指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或首两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

“直除法”从题型上一般包括两种形式:

一、比较多个分数时,在量级相当的情况下,首位最大/小的数为最大/小数;

二、计算一个分数时,在选项首位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计算首位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直除法”从难度深浅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梯度:

一、简单直接能看出商的首位;

二、通过动手计算能看出商的首位;

三、某些比较复杂的分数,需要计算分数的“倒数”的首位来判定答案。

【例2】32409/4103、32895/4701、23955/3413、12894/1831中最小的数是()。

【解析】32409/4103、23955/3413、12894/1831都比7大,而32895/4701比7小,

因此四个数当中最小的数是32895/4701。

李委明提示:即使在使用速算技巧的情况下,少量却有必要的动手计算还是不可避免的。

【例3】、、、中最大的数是()。

【解析】只有比9大,所以四个数当中最大的数是。

在本节及以后的计算当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估算,因此我们用a+表示一个比a大的数,用a-表示一个比a小的数。【例4】、、、中最大的数是()。

【解析】本题直接用“直除法”很难直接看出结果,我们考虑这四个数的倒数:

、、、,

利用直除法,它们的首位分别为“4”、“4”、“4”、“3”,

所以四个倒数当中最小,因此原来四个数当中最大。

【例6】某地区去年外贸出口额各季度统计如下,请问第二季度出口额占全年的比例为多少()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全年

出口额(亿元)457356983495384217608

【解析】5698/17608=+=30%+,其倒数17608/5698=3+,所以5698/17608=(1/3)-,所以选B。

★【速算技巧三:截位法】

所谓"截位法",是指"在精度允许的范围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截位(即只看或者只取前几位),从而得到精度足够的计算结果"的速算方式。

在加法或者减法中使用"截位法"时,直接从左边高位开始相加或者相减(同时注意下一位是否需要进位与借位),直到得到选项要求精度的答案为止。

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为了使所得结果尽可能精确,需要注意截位近似的方向:

1.扩大(或缩小)一个乘数因子,则需缩小(或扩大)另一个乘数因子;

2.扩大(或缩小)被除数,则需扩大(或缩小)除数。

如果是求"两个乘积的和或者差(即a×b±c×d)",应该注意:

3.扩大(或缩小)加号的一侧,则需缩小(或扩大)加号的另一侧;

4.扩大(或缩小)减号的一侧,则需扩大(或缩小)减号的另一侧。

到底采取哪个近似方向由相近程度和截位后计算难度决定。

一般说来,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若答案需要有N位精度,则计算过程的数据需要有N+1位的精度,但具体情况还得由截位时误差的大小以及误差的抵消情况来决定;在误差较小的情况下,计算过程中的数据甚至可以不满足上述截位方向的要求。所以应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考生在做题当中多加熟悉与训练误差的把握,在可以使用其它方式得到答案并且截位误差可能很大时,尽量避免使用乘法与除法的截位法。

★【速算技巧四:化同法】

所谓"化同法",是指"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将这两个分数的分子或分母化为相同或相近,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速算方式。一般包括三个层次:1.将分子(或分母)化为完全相同,从而只需要再看分母(或分子)即可;

2.将分子(或分母)化为相近之后,出现"某一个分数的分母较大而分子较小"或

"某一个分数的分母较小而分子较大"的情况,则可直接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3.将分子(或分母)化为非常接近之后,再利用其它速算技巧进行简单判定。

事实上在资料分析试题当中,将分子(或分母)化为完全相同一般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化同法更多的是"化为相近"而非"化为相同"。

★【速算技巧五:差分法】

李委明提示:“差分法”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等其他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两个分数作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基础定义:

在满足“适用形式”的两个分数中,我们定义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叫“大分数”,分子与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小分数”,而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做差得到的新的分数我们定义为“差分数”。例如:324/与313/比较大小,其中324/就是“大分数”,313/就是“小分数”,而324-313/就是“差分数”。

“差分法”使用基本准则:

“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

1.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大,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大;

2.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小,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小;

3.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代替324/与313/作比较”,因为11/>313/(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324/>313/。

特别注意:

1.“差分法”本身是一种“精算法”而非“估算法”,得出来的大小关系是精确的关系而非粗略的关系;

2.“差分法”与“化同法”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化同法紧接差分法”与“差分法紧接化同法”是资料分析速算当中经常遇到的两种情形。

3.“差分法”得到“差分数”与“小分数”做比较的时候,还经常需要用到“直除法”。

4.如果两个分数相隔非常近,我们甚至需要反复运用两次“差分法”,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如果运用熟练,同样可以大幅度简化计算。

【例1】比较7/4和9/5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大分数小分数 (差分数)

9/57/4 9-7/5-1=2/1

根据:差分数=2/1>7/4=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9/5>7/4=小分数

李委明提示:使用“差分法”的时候,牢记将“差分数”写在“大分数”的一侧,因为它代替的是“大分数”,然后再跟“小分数”做比较。

【例2】比较101和103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小分数大分数

101103

-103-101=2(差分数)

根据:差分数=2=30/200<101=小分数(此处运用了“化同法”)

因此:大分数=103<101=小分数

[注释]本题比较差分数和小分数大小时,还可采用直除法,读者不妨自己试试。

李委明提示(“差分法”原理):

以例2为例,我们来阐述一下“差分法”到底是怎样一种原理,先看下图:

上图显示了一个简单的过程:将Ⅱ号溶液倒入Ⅰ号溶液当中,变成Ⅲ号溶液。其中Ⅰ号溶液的浓度为“小分数”,Ⅲ号溶液的浓度为“大分数”,而Ⅱ号溶液的浓度为“差分数”。显然,要比较Ⅰ号溶液与Ⅲ号溶液的浓度哪个大,只需要知道这个倒入的过程是“稀释”还是“变浓”了,所以只需要比较Ⅱ号溶液与Ⅰ号溶液的浓度哪个大即可。【例3】比较和的大小

【解析】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根据:很明显,差分数=<2<=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小分数

[注释]本题比较差分数和小分数大小时,还可以采用“直除法”(本质上与插一个“2”是等价的)。

【例4】下表显示了三个省份的省会城市(分别为A、B、C城)2006年GDP及其增长情况,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回答:

、C两城2005年GDP哪个更高

、C两城所在的省份2006年GDP量哪个更高

GDP(亿元)GDP增长率占全省的比例

A城%%

B城%%

C城%%

【解析】一、B、C两城2005年的GDP分别为:1+%、1+%;观察特征(分子与分母都相差一点点)我们使用“差分法”:

1+%1+%

%

运用直除法,很明显:差分数=%>1000>1+%=小分数,故大分数>小分数

所以B、C两城2005年GDP量C城更高。

二、A、C两城所在的省份2006年GDP量分别为:%、%;同样我们使用“差分法”进行比较:

%%

%=% 2%=2126/20%

上述过程我们运用了两次“差分法”,很明显:2126/20%>%,所以%>%;

因此2006年A城所在的省份GDP量更高。

【例5】比较×和×的大小

【解析】与很相近,与也很相近,因此使用估算法或者截位法进行比较的时候,误差可能会比较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先变形,再使用“差分法”,即要比较×和×的大小,我们首先比较和的大小关系:

2

根据:差分数=2>2>=小分数

因此:大分数=>=小分数

变型:×>×

李委明提示(乘法型“差分法”):

要比较a×b与a′×b′的大小,如果a与a'相差很小,并且b与b'相差也很小,这时候可以将乘法a×b与a′×b′的比较转化为除法ab′与a′b的比较,这时候便可以运用“差分法”来解决我们类似的乘法型问题。我们在“化除为乘”的时候,遵循以下原则可以保证不等号方向的不变:

“化除为乘”原则:相乘即交叉。

★【速算技巧六:插值法】

"插值法"是指在计算数值或者比较数大小的时候,运用一个中间值进行"参照比较"的速算方式,一般情况下包括两种基本形式:

1.在比较两个数大小时,直接比较相对困难,但这两个数中间明显插了一个可以进行参照比较并且易于计算的数,由此中间数可以迅速得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比如说A与B的比较,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数C,并且容易得到A>C,而BB。

2.在计算一个数值f的时候,选项给出两个较近的数A与B难以判断,但我们可以容易的找到A与B之间的一个数C,比如说AC,则我们知道f=B(另外一种情况类比可得)。

★【速算技巧七:凑整法】

"凑整法"是指在计算过程当中,将中间结果凑成一个"整数"(整百、整千等其它方便计算形式的数),从而简化计算的速算方式。"凑整法"包括加/减法的凑整,也包括乘/除法的凑整。

在资料分析的计算当中,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凑成"整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由于资料分析不要求绝对的精度,所以凑成与"整数"相近的数是资料分析"凑整法"所真正包括的主要内容。

★【速算技巧八:放缩法】

"放缩法"是指在数字的比较计算当中,如果精度要求并不高,我们可以将中间结果进行大胆的"放"(扩大)或者"缩"(缩小),从而迅速得到待比较数字大小关系的速算方式。

若A>B>0,且C>D>0,则有:

1) A+C>B+D

2) A-D>B-C

3) A×C>B×D

4) A/D>B/C

这四个关系式即上述四个例子所想要阐述的四个数学不等关系,是我们在做题当中经常需要用到的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不等关系,但却是考生容易忽略,或者在考场之上容易漏掉的数学关系,其本质可以用"放缩法"来解释。

★【速算技巧九:增长率相关速算法】

(一)两年混合增长率公式:如果第二期与第三期增长率分别为r1与r2,那么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为:

r1+r2+r1× r2

(二)增长率化除为乘近似公式:如果第二期的值为A,增长率为r,则第一期的值A′:

A′=A/(1+r)≈A×(1-r)实际上左式略大于右式,r越小,则误差越小,误差量级为r2)

(三)平均增长率近似公式:如果N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r1、r2、r3……rn,则平均增长率:r≈r1+r2+r3+……rn/n

(四)求平均增长率时特别注意问题的表述方式,例如:

1.“从2004年到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一般表示不包括2004年的增长率;

2.“2004、2005、2006、2007年的平均增长率”一般表示包括2004年的增长率。

“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缩小型分数”变化趋势判定:

B中若A与B同时扩大,则①若A增长率大,则A/B扩大②若B增长率大,则A/B缩小;A/B中若A与B同时缩小,则①若A减少得快,则A/B缩小②若B减少得快,则A/B扩大。

(A+B)中若A与B同时扩大,则①若A增长率大,则A/(A+B)扩大②若B增长率大,则A/(A+B)缩小;A/(A+B)中若A与B同时缩小,则①若A减少得快,则A/(A+B)缩小②若B减少得快,则A/(A+B)扩大。

(五)多部分平均增长率:

如果量A与量B构成总量“A+B”,量A增长率为a,量B增长率为b,量“A +B”的增长率为r,则A/B=r-b/a-r,一般用“十字交叉法”来简单计算:A:a r-b A

r

B:b a-r B

注意几点问题:

一定是介于a、b之间的,“十字交叉”相减的时候,一个r在前,另一个r 在后;

2.算出来的A/B=r-b/a-r是未增长之前的比例,如果要计算增长之后的比例,应该在这个比例上再乘以各自的增长率,即A′/B′=(r-b)×(1+a)/(a-r)×(1+b)。

(六)等速率增长结论:

如果某一个量按照一个固定的速率增长,那么其增长量将越来越大,并且这个量的数值成“等比数列”,中间一项的平方等于两边两项的乘积。

【例1】2005年某市房价上涨%,2006年房价上涨了%,则2006年的房价比2004年上涨了()。

%%%%

【解析】%+%+%×%≈%+%+%×6%≈24%,选择B。

【例2】2007年第一季度,某市汽车销量为10000台,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长了12%,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长了17%,则第三季度汽车的销售量为()。

【解析】12%+17%+12%×17%≈12%+17%+12%×1/6=31%,10000×(1+31%)=13100,选择C。

【例3】设2005年某市经济增长率为6%,2006年经济增长率为10%。则2005、2006年,该市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多少()

【解析】r≈r1+r2/2=6%+10%/2=8%,选择B。

【例4】假设A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的水平上,要想GDP明年达到200亿美元的水平,则今年至少需要达到约多少亿美元()

【解析】200/1+%≈200×(%)==,所以选C。

[注释]本题速算误差量级在r2=%)2≈6/10000,200亿的6/10000大约为亿元。

【例5】如果某国外汇储备先增长10%,后减少10%,请问最后是增长了还是减少了()

A.增长了

B.减少了

C.不变

D.不确定

【解析】A×(1+10%)×(1-10%)=,所以选B。

李委明提示:

例5中虽然增加和减少了一个相同的比率,但最后结果却是减少了,我们一般把这种现象总结叫做“同增同减,最后降低”。即使我们把增减调换一个顺序,最后结果仍然是下降了。

★【速算技巧十:综合速算法】

李委明提示:

“综合速算法”包含了我们资料分析试题当中众多体系性不如前面九大速算技巧的速算方式,但这些速算方式仍然是提高计算速度的有效手段。

1.平方数速算:

牢记常用平方数,特别是11~30以内数的平方,可以很好地提高计算速度:

121、144、169、196、225、256、289、324、361、400

441、484、529、576、625、676、729、784、841、900

2.尾数法速算:

因为资料分析试题当中牵涉到的数据几乎都是通过近似后得到的结果,所以一般我们计算的时候多强调首位估算,而尾数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资料分析当中的尾数法只适用于未经近似或者不需要近似的计算之中。历史数据证明,国考试题资料分析基本上不能用到尾数法,但在地方考题的资料分析当中,尾数法仍然可以有效地简化计算。

3.错位相加/减:

A×9型速算技巧:A×9=A×10-A;如:743×9=7430-743=6687

A×型速算技巧:A×=A×10+A÷10;如:743×==

A×11型速算技巧:A×11=A×10+A;如:743×11=7430+743=8173

A×101型速算技巧:A×101=A×100+A;如:743×101=74300+743=75043

4.乘/除以5、25、125的速算技巧:

A×5型速算技巧:A×5=10A÷2;A÷5型速算技巧:A÷5=×2

例×5=÷2=

÷5=×2=

A× 25型速算技巧:A×25=100A÷4;A÷ 25型速算技巧:A÷25=×4

例7234×25=723400÷4=180850

3714÷25=×4=

A×125型速算技巧:A×125=1000A÷8;A÷125型速算技巧:A÷125=×8

例8736×125=8736000÷8=1092000

4115÷125=×8=

5.减半相加:

A×型速算技巧:A×=A+A÷2;

例3406×=3406+3406÷2=3406+1703=5109

6.“首数相同尾数互补”型两数乘积速算技巧:

积的头=头×(头+1);积的尾=尾×尾

例:“23×27”,首数均为“2”,尾数“3”与“7”的和是“10”,互补

所以乘积的首数为2×(2+1)=6,尾数为3×7=21,即23×27=621

【例1】假设某国外汇汇率以%的平均速度增长,预计8年之后的外汇汇率大约为现在的多少倍()

【解析】(1+%)8=≈=()4=≈=≈=,选择D

[注释]本题速算反复运用了常用平方数,并且中间进行了多次近似,这些近似各自只忽略了非常小的量,并且三次近似方向也不相同,因此可以有效的抵消误差,达到选项所要求的精度。

【例2】根据材料,9~10月的销售额为()万元。

【解析】-----的尾数为“4”,排除A、D,又从图像上明显得到,9-10月份的销售额低于7-8月份,选择B。[注释]这是地方考题经常出现的考查类型,即使存在近似的误差,本题当中的简单减法得出的尾数仍然是非常接近真实值的尾数的,至少不会离“4”很远。

简算:

知道A选项为什么设置%了吧,所以选B%

推广:

1、(1+x%)(1+y%),在x,y较小的时候大于且约等于1+x%+y%。【推广到多项同样实用】

2、(1+x%)^n 在x较小的时候大于且约等于1+nx%

申论指导:关系型综合分析题解题思路.doc

申论指导:关系型综合分析题解题思路任何考试都是有一定的考试技巧的,当然平常的积累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的,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申论指导:关系型综合分析题解题思路”,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申论指导:关系型综合分析题解题思路 关系型综合分析是综合分析题型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虽然考察频率不高,但也是考生复习当中的难点之一,那么今天将为大家详细讲解综合分析当中关系型分析的作答方法技巧,帮助大家更好的捋顺清楚这一题型的答题思路。 一、常见的关系类型 (一)既对立又统:所谓“既对立又统一指的是关系的双方,一方面是对立的、矛盾的不相容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相互利用的、相互促进的。如公平与效率就是典型的“既对立又统"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促进效率。其矛盾性表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定的公平为代价。 (二)相辅相成:所谓“相辅相成"指的是关系的双方或几方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不可的关系。这一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对其他一方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如古镇保护和经济发展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古镇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吸引各地游客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做好古镇保护工作。 二、作答基本框架 (一)简要阐述关系: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关系属于哪一种,进而对其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二)拆解关系,分别详解阐述:一般采用“一方面,......对......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有......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在具体作答过程中,有几点需要主意:一是通过对给定资料内容的阅读理解,判定上一步对关系释中。在具体阐释关的定性是否正确;二是认真分析材料,提取与关系体相关的要点,将其适当加工运用到具体关系的阐释中。在具体阐释关系体间的关系时,必须对各个关系体进行交互分析,以做到全面分析。 (三)论证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对关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并阐述这种关系对实际工作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中考语文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 1.主要内容概括。 故事情节概括:若有示例,结构上尽可能与示例一致,主语也尽可能与示例一致。 公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必要时,要加上能体现人物性格或中心思想的关键细节) 2.说说题目的妙处(题目能不能改成其他)。 A.先说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如:对偶;顶针;比喻;引用;双关(表面意思是什么,这里暗指什么);拟人;夸张等; B.形象地概说了漫画(或文章)什么内容;(若文章题目,可能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用) C.揭示出什么寓意或讽刺了什么或作品流露出什么情感。(极具有讽刺意味。) 注:有的是漫画题目,有的是现代文题目,答题方法一样。 3.品味文本中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议论性句子: 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什么对象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议论,回答为什么?(往往文章中有)再回答给我们什么启示?(往往是文章的主题) 描写性句子: 属于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或描写技巧(运用XX、XX等叠词;运用XX、XX等一些列动词;运用XX、XX 等一系列形容词),从哪些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哪些方面(如:声?色?形?味?),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含蓄委婉?)地写出了什么对象什么特点,表达出作者(或XX)什么情感(喜爱?讽刺?赞美?愤怒?)或表现出作者(或XX)什么性格。与上文什么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什么内容埋下伏笔(为下文什么样的情节逆转埋下伏笔)? 注:有时有几种修辞手法,而所起到的作用效果不同,最好分开表达(例:考试说明P31.7(1)题)有时加点词语有几个,而所描述的对象不同,或所再现的特点不同,那么,也请最好分开表达(例:《滚铁环》阅读理解) 有时加点词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是因为词语形容的对象并不一样。(例:考试说明P31.7(2)题,从不闲着形容土地;难得清闲则形容人;只需点明,它形容的分别是什么对象什么特点。) 4.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寻找文章中议论性的句子(发表观点)。 5.用现代汉语翻译重要文言句子。 先将每个文言字解释出来,再把解释连成一句话,若发现有省略的成分就加上,要发现句子不通,就考虑它是否是倒装句,若是,适当调整位置,使句子通顺。 注意:1.每个字词是否都有对应的翻译,特别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 2.省略部分是否都补上;

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解析 一、概括类问题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 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 1. 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 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本人综合分析类题答题思路

(本人综合分析类题答题思路)请各位考友给予点评批评,谢谢!各位q友,现将自己回答的几个看法类题的思路打印出来(答题是以报考宣传部为职位),期盼诸位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在方便的时候给我指出在答题思路和答题原则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和完善。万分感谢!另外通过在yy上训练,发现自己在面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声音小,底气不足;2、回答问题从头到尾一个语调;3答题过程中恩恩较多;4、感觉在回答的时候几句话翻来覆去的说。期待您的点拨,谢谢! 1、关于读书型政府谈谈你的看法。 答:关于读书型政府,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当前大力推进的读书型政府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素质,有利于改进机关作风,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 第二、推进读书型政府也是现实需要:当前部分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因为工作繁忙、社会交往频繁,应酬较多,从而放松了读书,推进读书型政府,可以把他们从饭桌上拉到课桌前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三、书籍的海洋浩瀚无边,在推进读书型政府建设中应该有选择的读书。要多读党的理论政策、思想道德方面的书,提高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多读党纪国法方面的书,提高法律意识和防腐拒变的能力;多读工作业务方面的书,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四、作为党委宣传部门的公务员,应该借“读书型政府”的东风,

深入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证我们党的理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指南。 2、政府为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出台政策每人每月收取20元。谈谈你的看法。 答:对于这项政策,我有一下几点看法: 第一、我觉得这项政策的提出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部分得大病的群众,减轻了他们的医疗负担,使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第二、我觉得这项政策还不够细致、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这种一刀切的人做法会增加那些没有生病和得小病的群众来说,反而总价了他们的负担,这人与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的初衷想违背。 第三、对这项政策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方面对群众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对于没有生病和得小病的群众,不让他们硬性的缴费;另一方面要加大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减低药价、医疗费用等方面,政府通过加强监管等方式,从源头上解决医疗费用较高问题,切实减轻人面群众负担,是农民兄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谈谈你对国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及从基层选拔干部等政策的看法。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及从基层选拔干部等政策,我有以下几个

阅读理解不同题型解题技巧

专题三阅读理解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高考阅读理解要求考生在25~3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对四篇不同题材、体裁的短文的理解,是整个高考试题中难度最大、区分度最高的题型。它不仅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而且考查考生快速捕捉信息、准确理解特定细节以及复杂句子的能力。考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表层意思去合理推断、挖掘文章的隐含意义、延伸意义。它是对考生能力、智力、心理的综合检验。 Ⅰ.常用阅读方法 第一招跳读 又称略读,就是以尽快的速度跳跃式地浏览文章的标题、起始段或结尾段、每段的首尾句以及表示句、段关系的连接性词语等重要部分,以了解文章的大意或主题思想。即有选择地阅读,在文章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关键词。用这种阅读方法回答who、what、when、why 之类的问题最为有效。例如: 1.(2014·高考江西卷)Chinese Folk Dancing:Colorful Chinese dance and musical performances by The Chinese Folk Dancing School of Sydney.Dances include:the Golden stick dance and the Chinese drum dance.A feature will be the Qin dynasty Emperor’s count dance.Also included is a show of face painting for Beijing opera performances. Sunday 29 June and Wednesday 2 July in the Turbine Hall,at 11.30 am & 1.30 pm. When can you watch the Chinese drum dance? A.On July 2.B.On July 3. C.On July 6. D.On July 8. 解析:选A。细节理解题。根据Chinese Folk Dancing部分第二句“Dances include:the Golden stick dance and the Chinese drum dance.”可知包括了Chinese drum dance。而Chinese Folk Dancing的时间是“Sunday 29 June and Wednesday 2 July in the Turbine Hall,at 11.30 am & 1.30 pm.”。故A项正确,在July 2可以欣赏到Chinese drum dance。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Given that many people’s moods(情绪)are regulated by the chemical action of chocolate,it was probably only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somebody made the chocolate shop similar to a drugstore of Chinese medicine.Looking like a setting from the film Charlie & the Chocolate Factory,Singapore’s Chocolate Research Facility(CRF)has over 100 varieties of chocolates.Its founder is Chris Lee who grew up at his parents’ corner store with one hand almost always in the jar of sweets. What is good about chocolate? A.It serves as a suitable gift. B.It works as an effective medicine. C.It helps improve the state of mind. D.It strengthens business relations. 解析:选C。细节理解题。根据文章第一句可知,巧克力中化学成分可以调整人的情绪,

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南乐县福堪中学杨青兰 材料分析题中几种常见的具体题型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1、说明、反映类: ①材料本身直接说明(反映)了什么 ②这还进一步说明(反映)了什么(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2、启示类: 启示必须是从材料中悟出的。要从分析的原因和说明的道理中有针对性地谈出我们(包括国家和个人)应该怎么做。 3、建议类: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多角度、多方位。 a、经济、政治、文化 b、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 c、思想、行政、道德、法律 ③要有可行性。 4、打算类: ①要围绕主题,要有针对性。 ②内容应尽量涉及理想、使命、精神、道德、法制、学习、成才等方面(思想、行动、现在、将来) 5、认识(理解、感受)类: ①亮观点(即材料说明的结论性的观点)(讲明是什么) ②讲原因(用材料中的事实或所学知识来论证观点)(讲明为什么) ③谈启示(包括国家和个人应怎么做)(讲明怎么办) 注:有时谈认识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谈。 6、评析类: ①判断:(如:正确、错误;合法、违法;片面等) ②运用依据对材料中的观点和行为作分析:(依据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基本国情、教材中的重要理论观点等) ③亮观点、得结论(是错误的还应指出正确的做法;是违法的还应指出合法的做法) 7、为什么类: 主要讲出原因,要从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必要性(现状)和意义(有利于什么)等方面作答。 8、活动类: 常见的活动类题型有:设计活动主题;设计宣传标语;设计活动形式;设计某一具体活动的步骤;设计板报栏目;指明活动的目的、意义等。有的还要求写出活动中的发言提纲,谈活动后的感受、启示等。 这类题要求围绕主题作答,注重发散思维和开放性。

案例分析题答题思路教师资格证

案例分析题答题思路教 师资格证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案例分析题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的基本题型主要是以下两种题型: 1.教学片断型 案例材料是某一数学课堂实录或教学片断,让考生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析。对于这种类型的案例分析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答题:首先,泛读材料; 其次,浏览问题(一般是“分析上述老师的教学片断”等); 第三,仔细研读教学片断,不放过每个细节。按照教学片断的教学过程顺序分析,如导入(主要分析导入方法以及作用)、主题探究(主要分析采用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的突破、问题的提问是否符合提问的启发性、目的性、循序渐进性等原则、教师以及学生的身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是否符合新理念,课堂氛围如何)、小结等步骤; 第四,总结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五,切记分条答题,先列出答题点,再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注意:分条的点中可以先写它符合了新理念的哪一条,然后结合材料说明怎么符合的,也可发反过来,最后再写这样对学生对教学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好处) 如:

2.问题待定型 这类题型主要是给出某个学生的解题过程,让考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同时分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只要考生的专业知识够扎实,相对来说这类题目比较简单。 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考生一定要注意先根据题中的题目自己做一遍,然后再找题目中的学生的做题错误,以免让题中的错误误导。对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常会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转化与化归等。 如:

案例分析中新理念语言集锦: 1.教学过程: 1)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键词: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关键词: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之后有各抒已见,进行交流互动)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了什么方法,如讨论法,探究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这些方法的优点)。 2.教学内容: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 法及技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语文】高考各题型答题方法及技巧 一、语文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 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 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分析推理题型分类及解题技巧

分析推理题型分类及解题技巧 华图教育白晓静 一、题型识别 分析推理类题型有三个特征:第一,给出一组对象。如题目中会出现甲乙丙丁四个人,或者张三、赵四、王五等等;第二,给出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信息。如题目中会出现性别、年龄、身高、籍贯、国籍、爱好、职业等信息。第三,对象与信息进行一一匹配。也就是对象与信息进行配对,一一对应。具备以上三个特征,即可以确定为分析推理类题目。 二、题型分类 对于分析推理类题目,可以根据选项信息进行分类。根据选项信息的设置,可以将该类题目分为两大类:选项信息充分类和选项信息不充分类。所谓选项信息充分,即ABCD四个选项均是对象与信息一一对应的形式,反之,则为选项信息不充分。 三、解题方法 根据题型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解题方法。首先,对于选项信息充分的题型,我们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如何排除呢?就是读题干结合选项,读题的过程中进行排除。其次,对于解决选项信息不充分类的题目,我们要把握好三个信息,即:确定信息、最大信息、最小信息。所谓确定信息,一般指的是题干中对象信息已经对应好的信息,以陈述的形式出现,如题干中出现“甲是足球队的,乙是篮球队的”。所谓最大信息,就是指在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所谓最小信息,就是指在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少的信息。把握好三个信息目的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顺藤摸瓜。另外,对于该类题目,把握信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两个方法,也就是矩阵列表法和分层列表法。对象与信息对应关系单一的时候,我们用矩阵列表法,对象与信息对应关系复杂,具有多层关系的时候,我们要用分层列表法。 四、典型例题 【例1】 一次聚会上,麦吉遇到了汤姆、卡尔和乔治三个人,他想知道他们三人分别是干什么的,但三人只提供了以下信息:三人中一位是律师、一位是推销员、一位是医生;乔治比医生年龄大,汤姆和推销员不同岁,推销员比卡尔年龄小。根据上述信息麦吉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A.汤姆是律师,卡尔是推销员,乔治是医生 B.汤姆是推销员,卡尔是医生,乔治是律师 C.汤姆是医生,卡尔是律师,乔治是推销员 D.汤姆是医生,卡尔是推销员,乔治是律师

小学语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小学语文常见考试题型 及答题技巧 一、汉字类考题 汉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学习汉字主要是能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学会查字典。重点可以复习以下几个容: 1、读准字音:主要是对同音字、多音字和音近字的读音要能够辨别清楚,防止混淆。特别是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确定读音。我们课文中有不少多音字,要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读什么音。有些汉字读音完全相同,我们称它们为同音字。同音字虽然音同,但字形和字义基本上都不同,要注意区分。 常见题型: ⑴多音字组词。 ⑵选择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⑶给一个音节写出3个(或若干个)以上的汉字。 2、认清字形:汉字的笔画比较复杂,要认清字的形体,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要注意区别形近字,做到书写正确。 形近字是指形体相似、差别不大的字。 有的是偏旁部首易混淆,如“日”和“目”; 有的是个别部件易混淆,如“辩”和“辨”; 有的是结构单位相同,位置不同,如“陪”和“部”;

有的是笔形易混,如“见”和“贝”; 有的是笔画多少、长短易混,如“末”和“未”。 区别形近字,我们要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从字音、字形、字义上仔细区别。 常见题型: ⑴写出汉字的笔画(或笔顺)。 ⑵按汉字的结构要求写字。 ⑶加(或换)偏旁组字再组词 ⑷选字填空。 ⑸区别形近字组词。 ⑹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⑺把下面繁体字的简化字写出来。 3、理解字义,会查字典:不同的汉字表达的意思不同,不少字是一字多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我们要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义。我们还要能运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来熟练地查字典,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字义,正确用词,提高我们的识字能力。常见题型: ⑴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⑵读一读,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 ⑶根据一个字的不同意思组词。 二、词语类考题

教育理论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80招,招招管让孩子爱上学习 一、使孩子主动做功课 你的孩子很听话,是一匹温顺的马儿,但人们常常这么说“能够把马带到河边去,却不能让马儿喝水”。的确,除非马儿很渴,不然,即使能够把它带到水边去,也不能让他主动喝水。 第一招,做作业的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招,放大孩子的优点。 第三招,学习不可操之过急。 第四招,让他把喜欢的女孩带回家。 第五招,先让孩子玩个够 第六招,刺激她,使他全力以赴。 第七招,正话反说。 第八招,经常改变学习环境。 第九招,列一个功课计划表。 第十招,先让孩子做擅长的功课。 第十一招,让孩子自己抽签决定。 第十二招,别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 二、如何使孩子听话懂事 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他说话,让他感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他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助。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比较迅速的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第一招,借第三者之口赞美孩子。 第二招,用书信或日记与孩子交流情感。 第三招,用温和的语调交谈。 第四招,及时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 第五招,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招,与孩子打成一片。 第七招,一次只交待一件事。 第八招,常常表达对孩子的信赖。 第九招,只提有建设性的意见。 第十招,不要指责遭到挫败的孩子。 第十一招,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细节。 第十二招,多用赞赏的话肯定孩子。 三、如何引导孩子自动自觉 有一种饱和原则,就是孩子们惯有的厌烦心情。虽然强烈的想拥有目的,也能够体会把事情做完的乐趣,但是因为课程繁多在内心产生阻力,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准降低,课业的份量减少,继续培养孩子在低潮时的活力,那么他们在低潮过后,又会升起责任心,更主动地去做功课. 第一招,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第二招,先让孩子做不喜欢的科目 第三招,用同一步调增强主动行动力 第四招,让孩子先吃点苦 第五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六招,母亲的激励最重要

再提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学习专用

再提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再提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再提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还记得上世纪90 年代,数学课上学生把一个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得清晰,有条理:“要求……,就要知道……和……,题目已经告诉我们……”那思维、那语言表达真令老师骄傲。如今的课堂能把一个实际问题分析得这样有条有理已经不多见了。学生把自己意会的解题思路用不太连贯的语言表述,教师很亲切地接着学生的话:“你的意思就是说……”迫不及待地帮学生讲完了。长此以往,对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有多少帮助呢?新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这一具体目标有这样的阐述:(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如今教师对前两点比较重视,研究的也比较多,而对后两条相对比较忽视。其中第三条很明确地提出要学生能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解题思路,思路掌握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虽然现今的实际问题的表述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变,变原来的纯文字为图文结合式,但要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正确的清晰的分

析解题思路仍是关键。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有差异,因此,在学习解决问题这类知识时,总有少部分学生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清晰完整地表达,但大部分学生懂了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这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学生会列式计算,就觉得这个内容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应该考虑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是学生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掌握了合理的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一、构建基本数量关系 解决再复杂的实际问题,归根到底是四则运算,即加、减、乘、除。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来说,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如有两个数,求它们一共是多少,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都用加法算。减法有几种情况(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2)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3)求两个数相差多少。实际上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加数的运算。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在运用中常见的就是直接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除法的运用主要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

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浙江长兴华盛高级中学曾根生老师整理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见知识网络(人物描写的方法) 题型设置一:人物形象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赏析文中的某个人物? 3、请简要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组织答案: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概括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1.先总说人物形象特点(外貌、突出性格、身份、)2.然后逐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二)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见知识网络) (三)赏析人物形象作用 (1)主人公:主要情节,表现主题 (2)次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主人公;丰富文章的主题(或更好的表现主题等);表现环境的特征。 (3)“我”: 1.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2.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3.“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4.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5.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四)主人公的探讨:①从情节设计上看;②从人物塑造上看;③从主题表现上看。④文章标题及文章结构设计 题型设置二:情节结构 (一)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阅读流程:思路: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细致读:抓场面---找线索---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思路总结: 1梳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形式:某某干什么)3 加入关联词组成语段(用序号)(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1.在情节上的作用: A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B(是文章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发展更合理。 D转换情节,使情节更加生动曲折、摇曳生姿等E前后对比,突出强调相关内容F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G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再生波澜; H在高潮中结局,戛然而止 I留下悬念,引人思考

教师招聘考试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定稿版

教师招聘考试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师招聘考试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育写作题)六种类型。 试卷题型比例为: 填空题约15% 选择题约20% 辨析题约10% 简答题约25% 论述题约20% 案例分析约10%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50% 较难题约20% (一)填空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填空题题型分析

在试卷中,填空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从内容上看,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面最广;重视的是细节,答案比较固定,对准确度的要求非常高,必须保证一字不差;填的都是关键词和重要概念,主要考查记忆能力。 2.填空题解题技巧 (1)填空题本身有文字描述,给你提供了思考的材料,要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答题。 【例1】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计划、课题 计划和计划。 【答案】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你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是“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 【例2】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主要有道德感、和 等三种。 【答案】同样的方法,这道题从道德感出发进行思考,答案应填“理智感”和“美感”。 (2)原理和规律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和记忆。命题的一个策略就是将原理和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现。遇到这类问题,当你猛然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是通过整体想个别,填出关键词。 【例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组织学生的,统一的过程。

案例分析题解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解题思路(一)命题方式案例设计题的命题方式是:提供一个具体的背景资料,要求考生全面分析所提供的资料,针对案例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二)命题趋势考纲中给出的样题,对案例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案主的困境是什么? 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是什么?实际考题题干越来越灵活,如完善题、填空题等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重要性、普适性和该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1/4)来看,社会工作通用过程的六大阶段是考核重点。实际的考试应该通过题型的多样性来测试考生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全面性。所以:案例分析题的考试范围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内容:1、熟悉掌握通用过程模式的六大阶段: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各阶段的基本任务、步骤和技巧是可能考核的重点(过程型)。2、能够评估背景材料中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介入策略(领域型)。至于案例的背景素材,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社会工作领域中服务人群的问题与需要。此外,我们认为考题内容的选取还有两个重要原则:第一,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为都市问题的社会工作回应,例如:空巢老人、单亲家庭、独生子女、校园暴力、长期病患照顾等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将会成为命题的首选。第二,案例凸现民政工作特色,民政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又是目前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组织部门之一,需要考生予以关注(尤其是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领域)。一、案例分析题范例(过程型)接案(一)接案阶段案例十四岁的初二男生小强,母亲是日常生活起居需依赖他人协助的残疾人,父亲平日忙着打零工赚钱养家,而这照顾母亲和

一个妹妹的主要责任落在小强身上。小强每日疲于处理家庭的家务,无 暇认真顾及学业,所以成绩表现平平,对此小强亦有怨言。加之家庭经 济收入情况欠佳,在和同学交往的时候,小强感到低人一等。如果你是 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被要求为小强提供服务。考核方式一:在和 小强见面之前,社工要做好哪些准备?答题要点:接案是社会工作助 人的开端,是社工与潜在的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的过程。在 社工和小强见面前,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准备: 1、资料准备 1 社工在和小强见面之前要做好接案的资料准备工作,这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研读小强的有关资料,记下不清楚的地方,以便面谈时进一步了解情况。(2)了解小强是否接受过相关的社工服务,如果有的话,需要了解先前的服务情况。(3)了解小强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小心处理。(4)走访社区或学校,通过小强的社会网络了解其社会功能及社会处境方面的情况。2、拟定面谈纲要。为了在和小强面谈时有充分准备,社工可以事先拟定好初次面谈的纲要,其内容大致包括:(1)社工自我介绍并说明自己的专长。(2)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彼此的角色;(3)向小强说明机构的相关政策和基本规则,如:服务内容、保密原则、工作过程等;(4)征求小强的反馈,即对上述内容是否理解,有没有什么问题;(5)询问小

高中英语各类题型解题技巧大全

高考英语各类试题解题技巧 一.如何应对读不完文章,做不完题的问题。 原因: 1、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有些同学做题左顾右盼,无法马上进入考试紧张状态,时间浪费在了考试以外的事情上。 2、心态不好,考场氛围紧张,考生更紧张。 有些同学总盯着其他同学做到哪里了,听到翻卷子的声音就非常紧张,更别提做题了。3、没有好的做题方法,对阅读理解题分析不够。 解决方案: 1、平衡心态。 考试对心态要求很高,既要紧张又不能过分紧张,既要自信又不能妄自菲薄。 2、做题方法。 ①A→Q→A(A=Article,Q=Question),即先从整体去阅读文章,后看问题。 ②还是Q→A→Q,即先把整个问题快速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答案。 建议大家选用后者。根据效率原则和目标原则,首先要求学生加强具有目的性的训练,我们要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达到,而且更快更好的达到。此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省时间,而且针对性很强,如果问题是事实性的和细节性的,那准确率也是比较高的,但它的缺点就是在解决具有推理判断或是综合性的问题时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样大家要灵活运用两者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 二、如何应对高中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

近年来,英语阅读解题加强了对长难句的考察,阅读材料中出现了不少省略句,复合句和特长句,给正确理解全文造成了很大困难。实际上,一般情况下,不在长难句中设题。文章难,题不难。一旦考到长难句,大家也不要心慌。 应对长难句的解题技巧: 1、利用还原法恢复句型的原貌。 例如:Betty shrugs. Talk? We're friends.该句为省略句,根据上文Harold对妻子长时间跟女友谈话而感到纳闷的情况,该剧课补充还原为:Betty shrugs. Why are we talking so long? We're friends. 2、成分分析法。这是较常用的方法。 三、高中期末考试考前如何进行实战操练才最有效? 做到每天五篇,养成考场习惯。每天保证阅读量,最好是一天一套5篇阅读。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时间完成,逐渐缩短阅读时间。可以按照,50分钟,45分钟,40分钟,35分钟的规律递减。摸索阅读速度,确定阅读方法,保持做题惯性。考前模拟,创造黑马。完成五篇一天任务,总结一周阅读技巧。总结五篇阅读,回答几个问题:1每篇阅读是什么题材?(记叙,应用,说明,议论)。2 每道题是什么题型?(事实细节,主旨大意,推理判断,猜测词义)。3 题目做错是粗心导致,还是方法使用不当?并把错题归类,哪一种类型是自己的弱项。4 对应错误再重新阅读本篇指导。 四. 你必须知道的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在阅读理解题上得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英语的总成绩。而且,阅读量有逐渐扩大且阅读速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选题多种多样,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阅读理解题”从其设计和内容上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概括整个语段主旨大意以及事实和细节;能准确理解句子字面和深层含义;能准确理解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概念。题型

教师招聘考试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教育写作题)六种类型。 试卷题型比例为: 填空题约15% 选择题约20% 辨析题约10% 简答题约25% 论述题约20% 案例分析约10% 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50% 较难题约20% (一)填空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填空题题型分析 在试卷中,填空题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从内容上瞧,填空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面最广;重视的就是细节,答案比较固定,对准确度的要求非常高,必须保证一字不差;填的都就是关键词与重要概念,主要考查记忆能力。 2.填空题解题技巧 (1)填空题本身有文字描述,给您提供了思考的材料,要会利用这一点进行答题。 【例1】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就是计划、课题计划与计划。 【答案】在这道题中,课题计划对您就是一个提示,明确了范围,举一反三,可很快填出答案来,这就就是“学期计划”与“课时计划”。 【例2】高级社会情感就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主要有道德感、与等三种。 【答案】同样的方法,这道题从道德感出发进行思考,答案应填“理智感”与

“美感”。 (2)原理与规律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一般要进行多次复述与记忆。命题的一个策略就就是将原理与规律中的关键词抽出来后作为填空题出现。遇到这类问题,当您猛然想不起时,可把原规律通过记忆复述一遍,也就就是通过整体想个别,填出关键词。 【例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组织学生的 ,统一的过程。 【答案】这个问题就是一条德育规律,我们已记住了它,把规律只需复述一下,答案就自然在脑海浮现出来。这个方法很有效,让您想起关键词应就是“活动与交往”及“多方面教育影响”。 【例4】心理就是的机能;心理就是的反映。 【答案】用复述法,可立刻答出来,这里应填的关键词就是“人脑”与“客观现实”。 (3)教育理论中一些内容非常重要,与教学实践联系非常紧密。但就是既很难出成选择题;又不宜出成问答题,则最可能命为填空题,复习时应当注意。 【例5】综合课的结构包括: 、、、与。 【答案】应填“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与布置课外作业”。这五个知识点,可任意抽掉两点变为填空题。 【例6】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与。 【答案】应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 这些要点同样可抽出两点命为填空题。这反映出命题的一种方式。填空题中的这类问题最不好回答,所以,我们对这类问题要多加注意。 此外,凡就是含有两个知识点的问题更容易被命为填空题,这就是由填空题的出题形式特点决定的。 【例7】思维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与的反映。 【答案】“概括”与“间接”。 【例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为与。 【答案】“启发式”与“注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