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本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的本色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抓住语文的“根”
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在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上,张文花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其朴实而实在的教学风格,让我记忆尤深。
张老师在课件中出示学习的长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读出美景来。
又如:在教课文第二自然段“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这个句时,张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奶奶的表情,读出奶奶亲切的说话语气。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主地感受语言,学生们练的认真,读的到位。
在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识字,学词,感悟,积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中释词,析句,实现了教学功能的综合化。
事实上,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言就是语文的本位,语言学习就是语文教学的根。
只有扎扎实实实行语言训练,学习效果才能落实,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唤起语文的“情”
我们老师的课文朗读,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上,而没有体现朗读层次上的提升。
一节课老师读,个人读,比赛课,分角色读读,师生共读等等,读的形式是多了,读的时间看似也多了,不过,很多的读都是停留在对课文理解的同一层面上,甚至是为了读而读。
能够说,这些读,仅仅机械重复读,而没有体现读的层次、情感、理解的提升。
情感是语文的本色,课堂因激情而绚烂!教师怎样传递信息,诠释文本,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都与教师的语言情感息息相关。
在张文花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范读对学生实行朗读指导,无论是奶奶的话,还是小张衡的话,她都读的绘声绘色,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而且,在学生们还都有朗读期待的时候,张老师说下节课还要实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这样的朗读建立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层层递增,循环上升。
整堂课上,激励持续,真情流淌,师生之间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让课堂唤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体现语文的“活”
活泼和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的追求,也应该是本色语文的坚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表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调整,持续建构的过程。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
上述的课例,老师几乎没有任何指导,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非常肤浅。
给学生的激励,最多就是“你真棒”/“大家要向你学习”。
虽然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但学生仅仅老师的一个道具,况且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水平和习惯还没有养成,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感悟,更不用说智慧的生成。
而在张老师的课中,一大亮点无疑是张老师精彩的评价。
她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肯定,同时也提出进一步的希望,无影无形,可孩子们一定知道下一次该怎样做。
如:当老师让学生读一读没学过且书上也没有注音的几个字时,几位学生一下子就读对了,老师评价说“你不过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句评语让全班同学都知道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做更好。
再如:老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评语是“孩子,慢慢儿读,别着急,你读的非常努力,再读一遍,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这句评语对孩子的努力实行了肯定,而且很具有鼓励性,使读书的孩子有信心读得更好。
学生出现的状况千差万别,学生回答的问题千姿百态,但张老师都适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以即时评价。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在上课时,都能即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这样的肯定与鼓励,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生成灵动的精彩。
语文要回归本色,但绝不是原封不动回到传统;语文要还原本色,也绝不是对课程发展无动于衷。
我们倡导简约的语文教学,不是为教师“偷懒”找借口,它更要求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持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
只有把自己武装得“不简单”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地营造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也才能打造出极其“不简单”的新世纪接班人。
行走在语文回归的路上,请不要迷失了“语文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