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AE的现状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CAE的现状分析

说到CAE分析,我感觉最主要的作用是它能否真实的指导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有位学者说过目前中国的制造水平还是仅停留在copy manufatcureing 的这个层次上,也就是一切照搬——CAE也不例外。目前CAE在汽车、飞机行业中用的可能比较多,可是汽车行业是什么:国外要我们这么做,要有CAE能力才能做。怎么办,只能照着国外说的,做个结果。真正问题出来了,还是不停的试验,而国外,则能够准确的模拟。这个模拟不光是软件层次上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不同的人做的结果都会不一样,这就体现了一个技术人员的真正水平。只有CAE真正让行业认识到价值,也只有一个行业知道研发的重要性时,CAE才会有用——相信目前国内很少企业会舍得钱做研发的。当然,目前这种情况正好转,由于国外的压力以及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我认为我们的明天还是不错的。

作为一名力学科研工作者,这几年我深深体会到了cae技术对我工作的帮助和和它未来的强大发展前景,下面我就几个简单的经历来说明:

1、这个项目完成应该有1年多了,是某火箭研究院委托的关于某种蜂窝复合板的动力特性分析,工况很多种,作起试验来很麻烦,时间,条件,数据处理.... 我们做了有代表性的几种,其它的全用cae技术得到的,开始委托方也很怀疑我们的cae数据,但是,我们同时提交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工况的试验数据,两者非常吻合,很容易推断出其它工况下cae技术得到的数据的价值了。

于是:用有代表性工况的试验数据来证明我们的cae技术得到的数据是具有非常可信的价值;

2、这是个刚完工不久的项目,之前我心里面也没有底,是一个关于海洋深水采油装置的cae分析,因为对象结构庞大,上km长,海洋载荷又是极其复杂,试验几乎是不可行的(缩少比例对象的试验由于载荷的模拟等问题同样存在一个不能完全可信的问题。),此时的cae是最佳选择!由于不能像上面那样有试验数据比较,详细而准确的理论分析到合理的建模成了一个重要关键,说不清楚你的模型为何如此,你的数据就得不到信任,最终我的力学基础帮助了我,我说服委托方;而且与另外几个被委托方(不同的cae软件或缩少对象比例试验数据)得到的数据也非常吻合。

于是:用专业的知识来说明你的cae技术得到的数据是可信的,有点基础的老板们应该是能说服的,如果实在不行,只能是与不同的cae软件或缩少对象比例试验数据的对比来体现你的价值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cae技术服务于实践,就让实践来体现我们cae技术的强大价值吧!

相比较其它行业而言,CAE工作者的辛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而其得到的报酬却往往是一个产品制造企业中相对较低的。原因很简单,在某些老总眼里,CAE 什么产品都没有生产,企业里“养着”你们已经够可以的了,还要谈什么报酬。有这种想法的老总基本都是国企的,因为国企的产品基本都是由国外产品改来的,国内生产起来基本没有强度问题,但从长远考虑又不得不设置此专业,因此CAE 专业便成为这些靠洋产品而生存的国企的“鸡肋”。对于外企则要好许多,但其付

出的努力则更多。

其实,要真正搞好CAE工作是相当不容易的,建模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计算时要排除种种可能存在的错误,如果幸运的话可能会很快计算成功,如果不幸遇到收敛问题可能几天解决不了也是非常平常的事。更重要的当我们计算结束了,如何分析计算结果为我们所用。记得行业内有一位副总曾说过:“对于一个题目(指实际工程中复杂的问题,而非简单的考题),可能99%的CAE工程师可以计算出正确的结果,但只有1%的工程师能够充分利用所得到的结果!”这两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有限元分析的一个现状:很多人(可能也包括我自己)认为只要能够得到结果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所要做的工作还多着呢。这样就造成了有些时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不怎么有时候我们把人家的东西改动一点就出现很多问题呢?),这也可能是那些老总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的原因吧。如果把我们和老一辈的CAE工程师们做一比较,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可能很大,虽然我们拥有了先进的计算设备,不会再像他们那样如“瞎子”一样添卡片或穿孔来进行有限元分析,但对于同样的分析结果,我们却不会做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注重的是华丽的外表(虽然有些时候外表也很重要的),更有甚者,有些人连力学都没学过也来搞仿真分析,呵呵。因此,我想借用台湾计算机行业的著名作家候捷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来告戒广大的CAE工作者(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勿在浮沙筑高台。

另外,我还想谈谈试验,本来试验和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分析和好的试验可以为设计节约大量经费。而在中国,偏偏把两件事放在一起,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某些LD认为反正要做试验(这是规范规定的,是谁了违抗不了的),而且试验对于他们来说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让某些人的口袋更鼓一些),何不压缩CAE的分析经费呢,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行了。而一些低劣的CAE工程师更是认准试验结果就是真理,把自己的分析结果硬向试验结果上靠(对于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经费而言,除了这样做,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言归正传,好象有些跑题了。说了那么多,就是觉得CAE分析在某些时间、某些地方真的不值几个钱儿。

不过如果您真的不幸从事了这个行业,也不要太灰心,毕竟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大国就不能老是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说不定咱们哪天自己设计的东西也超过欧美了,那功劳簿上也有我们CAE工程师的一份功劳呀!

生活还得继续,忠心的希望我们的CAE工程师们能够“静”下心来,把我们所从事的CAE工作做“精”,让那些曾经瞧不起我们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对我们刮目相看。

现在CAE分析工作的前景是不大乐观.在我国,真正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的厂家不到30%(应用CAD技术的则达到了90%),但表示有兴趣的超过了70%,并有接近50%的厂家表示已经有计划在这方面投入目前国外已有许多商品软件相继开发出来并已用于实际生产.我国的许多大学和科研院所也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一些汽车,飞机工作也已经开始应用该技术.但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自主开发出在生产中应用并取得效益的商品化软件.这是官面上的说法,其实我觉得真正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的厂家能到10%就不错了.至于目前CAE分析的可靠性,更是让人无法保障.我的老师就是专搞有限元分析的,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