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地域归属感的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地域归属感的调查与分析
徐建奎2014.12.26作为当今社会上最大的知识团体,大学生当之无愧是国家发展的智囊和源动力,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

他们的努力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地域经济差异不经仍存在,而且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

试问这些差距将有谁去缩小直至消除,又有谁最有责任与义务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使命?
答案不言自明,历史选择了大学生,为此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与政策鼓励大学生“学成归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

为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回乡发展的看法,笔者将通过“当代大学生地域归属感的调查”进行分析。

为此,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省份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了调查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约为85.9%。

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分列如下:受访学生的家乡共涉及26个省份或地区;按性别分类,男生40人,女生15人,大一占14.55%,大二占80.00%,大三及以上占5.46%。

根据整理后的数据资料,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当代大学生地域归属感的基本特征、表现特点。

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有地域自豪感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地域自豪感的有无,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对家乡文化是否了解,是否有地域自豪感?、对于自己户籍所在地的不利言辞有没有厌恶感和想维护的冲动?、总体而言,你觉得那些不正当的言辞是本省人的真实反应,还是由于外省人素质不高地讹传?、”
92.7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家乡文化了解,存在地域自豪感。

94.5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自
己户籍所在地的不利言辞有厌恶感和想维护的冲动。

7.27%的被调查者表示那些不正当的言辞是本省人的真实反应,18.1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外省人素质不高地讹传,余下的74.55%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都存在。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有地域自豪感,对家乡文化有着一定了解。

对于“总体而言,你觉得那些不正当的言辞是本省人的真实反应,还是由于外省人素质不高地讹传?”这个问题存在的争议,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它形成原因。

其一、落后的年代,教育的贫乏,连温饱都要担心的年代,人们的素质自然不会太高,自然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但是,时代在发展,基础教育已经普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改变社会风貌,现在的人不应该再以旧时代的眼光评论某一地区的人。

尽管现在信息发达,听到负面新闻,应当不为一叶障目,客观看待,更不能以讹传讹。

其二、尤其当不同的文化背景遭遇偏见时,只要是群体外的成员,就给打上负面色彩,以致形成群体自我偏爱心理。

这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群体自我偏爱心理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二、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方面出现两极分化
就业一直是个很有热度的话题,大学生选择在哪里就业,哪里就有了发展的机会。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回乡生活就业的情况,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为何来选择这个城市?、有没有想留在现居地生活就业?、是否有意回到家乡生活就业?”
如图所示:
(1)在选择上学城市时,主要有四个方面,23.64%的被调查者是考虑的经济及个人发展、10.91%的被调查者因为文化的吸引,主要有41.82%的被调查者只是因为学校处于这一地区,21.82%的被调查者有着其他原因;
(2)在关于是否想留在现居地生活就业的问题上,留与不留几乎各占一般;上述两个答案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分析,确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近年来,由于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生活压力大,房价飙升,大学毕业生纷纷逃避,最终步上回乡置业之路。

不可否认,这种就业观的转变,大学生是主动的,认为学有所成,理应回报家乡,还有一
部分大学生有大城市情结,希望在大城市扎根。

(3)对于回到家乡生活就业的问题上,70.21%的被调查者有意回到家乡生活就业,29.79%的被调查者无意回到家乡生活就业。

这个答案似乎与(2)有矛盾,事实上毫无矛盾,在一线城市与相对落后地区的两个极端上,有1/3的大学生选择了压力较小的二三线城市。

三、大学生对所在地的居民印象良好,但更爱自己家乡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他们有能力对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

在关于“对本地人的看法”的问题上,没有被调查者认为本地人恶俗,而且认为本地人友善和比认为本地人素质一般的多出9.09%,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所在地居民的印象是良好的,未出现对当地环境的排斥,通过大学生对当地人的态度,可以认为大学生对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度。

但是在关于爱家乡的问题上,比起对当地人的态度,大学生们显然有更多的爱,具体体现在下图中:
80.00%的大学生爱家乡的原因是家乡的人,例如:父母,兄弟等,70.91%的大学生
爱家乡的原因仅是因为出生在那里或者是习惯了那里,大学生爱家乡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因为家乡环境优越的占54.55%、因为家乡特殊文化的占45.45%、深信家乡的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的占43.64%。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家乡是源于情感上的爱,有爱屋及乌的因素。

此外,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是因为环境因素爱家乡,这可以反应出面对现在的环境问题,大学生们有着一定的思考,他们对环境的质量有所要求,而不再是一味的因为情感而热爱家乡,表现的更加理性;但是,在本应起关键作用的文化领域,大学生们所表现的却不足一半,并且相信家乡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好的大学生则更少。

爱家乡的情结埋藏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心中,但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认同家乡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这种状况将影响大学生的地域归属感的提升,也不利于家乡人民建设家乡的美好祝愿。

通过这次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肯定大学生的地域归属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着不一样的文化。

每一个人对家乡的情感总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对于家乡地域归属的问题上,对于地区的发展与建设上有重要意义。

强烈的地域归属让大学生们更热爱家乡,在建设与发展家乡的问题上更具有凝聚力,在就业选择时能考虑到回乡工作、回报家乡。

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与政策鼓励大学生“学成归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异地求学,社会和高校在帮助大学生适应当地的文化与环境的同时,更要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大学生的地域归属感,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可能在故乡与异乡之间生活,在栖居与流动中寻找生命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地区文化差异淡化,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大学生呈现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取向。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地域归属感必须予以肯定,他们保持着乡音,依恋着亲人,认同地域文化,有维护地域荣誉的态度。

尽管在就业地的选择上存在分歧,但其中包含多种原因,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思想上更为自立。

2、大学生对回乡生活就业保存理性看待
因为目前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生活压力大,房价飙升,又加之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学生回乡政策,所以一些大学生回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最终步上回乡置业之路。

不可否认,这种就业观的转变,一部分大学生是主动的,他们看好家乡的经济发展,也认为学有所成,理应回报家乡,如一些农村大学生放弃城市高薪回乡支教、投身新农村建设,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则多少带着一丝无奈,他们往往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而返乡工作。

调查还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环境是有所留恋的,这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环境问题是比较看重的,这更加说明了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治理环境的紧迫性。

在回乡工作问题是,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想,独立精神。

3、大学生正确的地域归属感需要引导
我们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对自己家乡存有一份爱,但是它不应该只体现在血缘与习惯的原因下。

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人文与传统等因素上,目前有很多地方鼓励大学生就学校所在地择业,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学生对家乡文化与传统的传承。

健康理性的地域观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对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多给予一些肯定,通过报道热爱家乡、返乡工作、奉献家乡的楷模人物,激发大学生的爱乡意识。

树立健康、理性的家乡观,除了需要基层高校的切实有效的教育,更需要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正确引导及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应政策的出台和扶持(如回乡就业待遇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