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能源战争

合集下载

能源安全内涵外延变化及其应对:回顾与启示

能源安全内涵外延变化及其应对:回顾与启示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经济、科技、治理体系等发生深刻变化,影响能源安全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确保能源安全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本文讨论能源安全的起源、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以及国际社会采取的主要对策,供有关研究和决策参考。

一、重大事件促进能源安全内涵延伸能源安全发端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其内涵是以可支付的价钱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

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启能源安全1.0阶段。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下降并导致供应短缺。

1980年9月22日开始、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诱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伊朗石油出口减少、伊拉克几乎停止石油出口,油价自1979年初开始暴涨。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方国家造成巨大冲击。

为应对石油危机,国际能源署应运而生。

1974年,美国总统在华盛顿召开国际能源会议,制定“国际能源计划”;11月签署计划的16个经合组织成员国成立国际能源署(IEA),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采取的联合行动,包括推动成员国间开展能源合作,调整石油危机的应对政策,增加石油供应能力,共同采取缩减石油需求措施,建立石油供应危机时的石油消费分享制度,提供市场情报,改善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关系,联合开展能源研发活动等,并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储备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

以适度成本获取能源、特别是石油的足量供给。

提到能源价格的协同和统一,不能不说到另外一个国际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0年9月14日,欧佩克(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缩写的音译)成立,1962年11月6日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国际组织,以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

欧佩克的决定对国际油价影响相当大。

能源战争资料

能源战争资料

能源战争在当今社会,能源战争成为世界上人们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

能源是维持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转稳定的关键,因此,掌握能源资源就意味着掌握了国家的发展命脉。

本文将探讨能源战争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背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基础,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全球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着能源匮乏的挑战。

这种不平衡的分布导致了各国之间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引发了能源战争的爆发。

原因能源战争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 1. 能源资源稀缺: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而其他国家却依赖进口。

资源稀缺性导致了对资源的争夺。

2. 地缘政治因素:部分国家通过控制能源资源来扩大自己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进而实现地缘政治利益。

3. 经济利益:能源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控制资源意味着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影响能源战争对国家和世界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 1. 经济动荡:能源战争可能导致供应中断,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稳定,甚至引发经济动荡。

2. 地缘关系紧张:能源争夺可能导致国际关系恶化,加剧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3. 社会不稳定:能源资源的争夺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

解决方案为了避免能源战争的爆发,国际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 1. 多元化能源供应:各国应该加强能源供应多元化,减少对某一特定能源资源的依赖。

2. 加强合作: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全球能源安全问题,推动能源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3. 绿色能源发展:发展绿色能源是解决能源战争问题的根本出路,各国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支持。

综上所述,能源战争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各国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合作与创新,实现能源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赵广兵(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代社会中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透过分析得出美国石油安全策略的脆弱性;然后透过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对美国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系统分析了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调整方式,得出1973年的能源危机是促成美国制定其全球策略的转折点这一结论。

关键词:能源石油安全 1973年石油危机美国能源策略能源外交一、世界能源的构成及石油的重要性1. 当今世界主要的能源构成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逐渐形成了以化石原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

据《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到2010年底,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化石能源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

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

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发展,除受技术因素影响外,经济性也严重阻碍了其发展,非石化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路还很长。

预计在2030年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仍将是世界的主要能源。

然而,全球的能源储量有限,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 1.5亿万桶,储采比为46.2年,今后石油稀缺问题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瓶颈。

2. 石油的重要性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

石油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美国作家奥康诺在其著作《石油帝国》中说到,“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他可以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提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

除此之外,他还能从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

”以油气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化工产品,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化肥、农药、炸药、化妆品、合成洗涤剂等,涉及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应用潜力巨大。

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及启示研究

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及启示研究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20.12探讨与研究D S C U S S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能源在人类战争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回顾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分析现代能源发展与要求,对促进未来战争中能源更好地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探究研究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发展未来。

探究能源在战争中的运用历史,回顾我军的能源运用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能源的地位作用,对能源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世界战争能源的历史运用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扩大能源的利用范围。

煤炭的使用,一方面为战争提供了能量所需,另一方面促进了治金技术的进步,人类由此锻造出刀剑、盔甲等武器装备。

中国早在10世纪就将火药用于军事,发明了长竹竿火枪、飞火枪等,并在13世纪传入欧洲,从此火药在军队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石油最早在战争中运用是20世纪初被英国海军作为主作战燃料装配舰艇。

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更是成为了“战争的血液”,使军队的机动方式和战斗能力大幅提高,作战范围也扩展到海、陆、空。

电的发明与使用,带给了人类与战争更加深刻的变革,机械化战争逐渐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现代战争中,能源保障是否及时,更是关系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无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还是90年代的海湾战争,或是伊拉克战争,切断后方能源保障都是夺取胜利的有力措施。

(二)我军能源的历史运用我军从建军初期就开始了能源的运用,从红军电台发电使用油料开始,到目前使用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化学能等多种能源,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

这其中又以油料最为重要,它也是我军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

煤炭能源目前在炊事、照明、取暖仍有小范围的应用。

从“两弹一星”挖掘核能的巨大潜力起,我军非常注重对核能的管理使用及进一步的开发应用。

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

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

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2011年10⽉21⽇/董秀成能源是⼈类社会动⼒之源,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能源争夺向来是战争诱因之⼀,⽽且能源本⾝也曾经决定过战争的胜负进⽽彻底改变⼈类历史进程。

在第⼀次世界⼤战期间,能源尤其是⽯油在决定战争胜负中起到⾄关重要的作⽤,当时作为英国海军第⼀⼤⾂的丘吉尔决定将英国战舰的动⼒从燃煤改为燃油,进⽽让英国海军拥有全⾯优势,因为燃油军舰具有航程远、速度快和添加⽅便等特点。

另外,法国加利纳将军为了向前线运兵,在巴黎征⽤好⼏千辆出租车,这⼀措施戏剧性地扭转了凡尔登战役胜败格局,为法国战场胜利起到关键作⽤。

在第⼀次世界⼤战期间,利⽤⽯油为动⼒的坦克和飞机⼤量投⼊战场,这标志着现代战争的开始。

⽯油作为武器的动⼒来源,决定着战争的速度和武器的威⼒,因此⽯油与战争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在第⼆次世界⼤战期间,⽯油的作⽤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德国是⼀个⽯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因此纳粹德国希望通过迅速占领苏联和中东以取得⽯油供应,进⽽彻底政府世界。

⽇本也是⼀个⽯油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因为⽇本将战争⽬标锁定在东南亚,试图以控制东南亚来获取⾜够的⽯油资源。

在试图控制国外⽯油资源的同时,德国在国内⼤⼒发展基于本国煤炭资源的合成燃料⼯业,希望双管齐下来保障战争对能源的需要。

斯⼤林格勒保卫战,让德国试图控制苏联⽯油的努⼒彻底失败,再加上美英军队对其国内合成燃料⼯⼚进⾏战略轰炸,这就促使德国在能源供应⽅⾯遭受沉重打击,战争机器逐渐限于瘫痪。

在亚洲战场,由于⽇本缺乏⽯油燃料,⽽且必须确保海上⽯油供应渠道畅通,这就构成了⽇本在第⼆次世界⼤战的战争格局中的“先天不⾜”,需要花费⼤量的精⼒和武⼒来维持⽯油供应,但海上⽯油运输往往成为盟军打击的重点⽬标,这也加快了⽇本战败的步伐。

⽯油也是国际政治⽃争的重要武器。

1960年,⽯油输出国组织成⽴,资源国开始逐渐对⽯油⼯业国有化,越来越多的⽯油产量,特别是⽯油出⼝量,被集中到少数中东国家⼿中,进⽽造成西⽅进⼝国对中东地区的严重依赖。

核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核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实用文档核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浅析核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摘要:核伦理体现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建设的冲突与矛盾。

核科学与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加剧了人类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核工业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使得核技术陷入伦理道德的两难境地并带来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核技术;伦理道德一核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历程核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核能也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一次次的能源危机,战后至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能源构成中,核能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核能在为人类造福,为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核技术的发展自从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开始,核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发展过程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为核物理基础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为核军事应用与竞争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为核军事研究与核能和平利用并举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逐渐调整到了新能源尤其是发展核电上来。

美国开发核电的历史悠久,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在运行的核电站已达到100座之多,核电站数量居世界第一,并且当下还有相当数量的核电站不断地投入建设和使用之中。

多年来,这些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为美国核电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疑地也为世界核电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日本的核电发展也相当迅猛。

上个世纪,日本的电力设备从战前的以水电为主、煤电为辅逐渐发展到战后的以油电为主、水电及煤电为辅。

七十年代后,特别是第一次能源危机发生以来,用于发电的能源向多样性方向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与油电在整个发电量中的比重下降成反比的态势,核电飞速增长起来。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的概念,不断演变的定义,日臻完善的手段2014-07-10 13:51:34 中国能源网作者:陈新华字号:T|T ★点击收藏什么是能源?讨论能源安全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能源。

并不是所有能源研究人员或能源决策者都明白。

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发生时,法国能源部长在电视上高调阐述法国如何应对能源危机,但是当一位记者问他什么是能源时,这位部长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狼狈地环顾左右而言它。

《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这与《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的定义比较接近:“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

”“光、热、动力”等能量才是人类活动所真正需要的,这就是业内所说的“能源服务”,即我们消耗能源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一种服务,如对一个物体进行加热或制冷,把它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对它进行切割加工,将一个房间照亮,等等。

这些能源服务都需要通过技术设备对能源资源进行转换来得到。

现代社会的能源服务主要被划分为三大类,包括将一件物品或一个人从A处移到B处的移动力、用于加热和制冷的热力和用于启动电子和电器设备的电力。

每一类能源服务都有自己的特性:•移动力主要是交通运输,它的特点是在户外的运动中消耗能源,如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等。

燃料与技术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基本上以石油产品和相关技术为主。

•与移动力相反,热力大多是在静止的系统(如锅炉)中消费,并且消费大都发生在建筑物内。

可产生热力的燃料选择比产生移动力的液体燃料更广,所有能源都可产生热力。

•电力则是整个能源消费系统的核心。

电力的消费必须通过电器和电子设备实现,其中仅电动机一项就占了很大的比例。

电力的生产与消费系统性很强,需要网络运输,因不可大量储存而需要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实现实时平衡。

所有可以转换为热能的燃料都可转化为电能,电能也可以不通过热能的中间形式来生产,如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等。

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危机

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危机

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危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危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石油的重要性可谓无可忽视。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农业等诸多领域,还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正因为石油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之间也常常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发生纷争。

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的波斯湾战争,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的石油危机便是因为石油资源而引发的一场重大冲突。

一、危机爆发前的背景波斯湾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

科威特作为波斯湾重要石油生产国之一,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点。

然而,伊拉克长期以来便对科威特领土的归属心存不满,并声称科威特非法地进行了油田开采,从而引发了两国之间长期的矛盾与紧张局势。

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石油纷争转化为军事冲突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对科威特进行了全面入侵,这场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伊拉克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从而成为波斯湾地区的主导力量。

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期间,他们不仅掠夺了科威特的石油财富,还对科威特人民进行了虐待和镇压。

这场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并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大规模战争。

三、国际社会的反应与联盟的组建面对伊拉克的入侵行为,国际社会迅速做出了强烈的反应。

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多个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撤军,并对其实施了经济制裁。

同时,美国也积极主导了多国联盟的组建,目的是通过武力推翻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并解放科威特。

这个联盟由多个国家组成,共同行动,形成了对伊拉克的压力,成为了解决这场危机的重要力量。

四、盟军联合行动:石油危机的解决之道1991年1月,盟军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行动,旨在推翻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盟军最终成功解放了科威特,并推翻了伊拉克的统治。

伊拉克的军事力量被彻底摧毁,科威特重新获得了石油生产能力,波斯湾地区的稳定得以恢复。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

1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阶段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

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

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控制油价的能力微不足道。

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1.2 1973年10月—1978年,油价上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这一时期,OPEC国家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而联合起来,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并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欧美发达国家,维护民族利益。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10月的接近3美元/桶涨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1974年2月尼克松建议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消费国会议,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能源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议题,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及其消化阶段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机时,布伦特油价狂涨到36.83美元/桶。

借助两次石油危机,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完全夺回了石油定价权。

1981—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布伦特油价从36.83美元/桶缓慢降到27.51美元/桶。

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

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1.4 1986—1997年,实现市场定价的较低油价时期此时期,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石油成本不断下降,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际油价基本实现市场定价。

20世纪的全球冲突: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20世纪的全球冲突: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20世纪的全球冲突:世界历史的转折点20世纪是世界历史上充满战火与冲突的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系列的地区冲突与战争。

这些冲突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的转折点。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分别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一些重要的地区冲突,以展示20世纪冲突的重要性。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启20世纪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成为20世纪的大转折点。

这场战争使欧洲多个国家损失惨重,众多士兵和平民丧生。

此次战争被誉为工业化战争的典型,现代化的武器与技术大规模应用,导致战争规模空前,战斗变得更加残酷和毁灭性。

此外,世界各国均投入战争,形成了以中央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代表的两大阵营,拉开了全球战争的帷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塑世界格局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持续了近六年时间,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冲突之一。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动,以及日本的侵略扩张,导致战争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

此次战争不仅涉及欧洲,还波及亚洲、非洲等地区,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层面造成了巨大的转变和影响。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失败,使得欧洲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和苏联则崛起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并成为冷战的主要对手。

此外,战争后的全球秩序由盟军主导重新塑造,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成立,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世界和平。

三、地区冲突:加剧世界紧张局势的战争除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还发生了一系列的地区冲突,加剧了全球紧张局势。

其中一些重要的冲突包括:1. 冷战期间的朝鲜战争(1950-1953年)和越南战争(1955-1975年)。

这两场战争都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由于美国和苏联在这些地区的利益争夺,导致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和分裂局势。

2. 阿拉伯以色列冲突。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中东地区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包括1948年、1956年、1967年和1973年的中东战争。

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非核技术的发展

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非核技术的发展

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非核技术的发展1前言美国的圣地亚实验室由1945 年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Z 分部发展成为与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并齐的美国三大国家实验室之一。

那么圣地亚实验室在50 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是如何应对各种困难和危机来不断提升和扩大其地位和影响的呢?其中一定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圣地亚实验室除了进行武器非核部件领域的研究以外,还开展了能源、环境、军控和先进常规武器等非武器领域的研究,使圣地亚实验室从一个不为公众所知的核事业单位发展成为影响国家能源、经济的多功能一体实验室。

2圣地亚实验室发展历程2.1从Z分部到圣地亚公司。

圣地亚的前身是洛斯·阿拉莫斯的Z分部。

1945年,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成立了Z分部,负责管理与核炸弹相关的工程设计、生产、组装和场地试验。

洛斯·阿拉莫斯严重缺乏房屋和公用事业(utility services),而且往返于阿尔伯克基的飞机场或Lamy火车站的材料和设备运输非常慢而昂贵。

1945年6月,经战时曼哈顿项目领导人Groves和J. Robert Oppenheimer同意把Z分部从洛斯·阿拉莫斯分离出来之后,曼哈顿工程特区派遣Robert Lockridge中校和来自洛斯·阿拉莫斯与Wendover飞机场的一些官员为场地试验和装配武器考察合适的场地,由于圣地亚离飞机场比较近而且铁路运输方便,最后选在了圣地亚。

1945年夏开始,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开始把它的场地试验和工程部门(即Z分部)转移到阿尔伯克基附近的圣地亚基地。

2.2圣地亚加利福尼亚分部的成立。

1952年,AEC在加利福尼亚的利弗摩尔成立了第二个核爆设计实验室,目的是与洛斯·阿拉莫斯竞争物理包的设计。

为了支持利弗摩尔的工作,AEC指示圣地亚公司在利弗摩尔成立一个实验室。

【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精选全文

【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周末读史】史上三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是指经济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一种表现。

所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或产生剧烈震荡。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5年)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

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

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因为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

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

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

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世界电力发展简史

世界电力发展简史

世界电力发展简史电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对于经济、生活和国防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世界电力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

第一阶段:特斯拉和爱迪生的竞争(1887-1914)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电力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个时期,特斯拉和爱迪生是电力领域的两位最重要的发明家。

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发电机、变压器和电磁放大器等重要设备,使得电力传输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

而爱迪生则专注于直流电技术的研究,在电灯、发电机和电池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在这个时期,美国成为了电力技术的中心。

1914年,美国的电力总容量已经达到了200万千瓦,显著领先于其他国家。

第二阶段:电力国营化(1914-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很多国家加速了对电力行业的国有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欧洲、中国和苏联都开始了将电力成为国家战略的尝试。

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使得很多国家需要加强对电力的控制,以保障战时生产和对抗敌方电力攻击。

在中国,大陆政府于1930年代开始了永久业权制度,将电力产业国有化。

此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到1945年,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也已经达到了100万千瓦。

苏联也实施了国有化的政策,掌控了国内的电力市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电力产量上升了40倍,成为支持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第三阶段:能源危机和电力长跑(1945-1979)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电力需求增长迅速,而此时的电力产能还无法满足需求。

导致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

1960年代,油价的突然增长让世界开始了新的电力长跑。

为了避免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开始进行核能发电的研究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电力的发展也开始向亚洲转移。

日本、韩国和中国都开始大规模地建设电力设施,并逐渐成为全球电力领域的重要角色。

第四阶段:可再生能源的崛起(1979-至今)能源危机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能源及其相关问题

能源及其相关问题

1.能源的定义2.能源的分类3.我国的能源特点4.我国及世界的能源利用状况5.能源危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战争6.能源危机的应对及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可以说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

具体一点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地球上能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法:1.按来源分。

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1)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

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

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

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2)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3)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

如潮汐能。

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

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

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

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

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

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

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

(1)一次能源,即天然能源,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

我国不能再错过第三次世界能源革命

我国不能再错过第三次世界能源革命

我国不能再错过第三次世界能源革命为什么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盛景没有能从开封延续到北京,为什么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能够从美国照亮世界这背后就是科技的力量。

笔者在《中国大形势》一书中就曾经梳理过中国错过历次工业革命的过程,革命和战乱曾让中国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坚持“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又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主动放弃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而目前面临第三次“世界能源革命”的百年机遇,我们绝对不能再错过。

汉能集团李河君先生的《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就是向我们展示第三次世界能源革命伟大进程和美好前景的著述,作者认为,人类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看似科技发明,实则能源革命。

在第一次能源革命中,英国人成功地用煤炭代替了木柴,成就了大国崛起的梦想;在第二次能源革命中,美国人用石油代替了煤炭,创造了领先世界的辉煌。

在第三次能源革命中,太阳能革命已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可能。

哪个国家能抓住这次太阳能革命的百年机遇,哪个国家就能引领世界下一个百年的发展。

回顾过去,近代世界历史上的大部分战争都跟争夺能源有关,比如1870年德国的俾斯麦挑起普法战争,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经济体,法国从此一蹶不振。

而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产区历来都是一触即发的战争火药桶,而太阳能则是公平和慷慨的,只要拥有技术,不需要掠夺他国的阳光。

用李河君先生的说法就是,太阳能“量无限,面无边,照无时,盖无偏,取无用,用无染”。

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的核心竞争方式与传统能源相反,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核心技术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能源。

然而,国人对太阳能技术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往往高估了近一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了五至十年的变化,这九根本没法看清事物发展趋势。

对太阳能的认识也是如此。

10年前,人们以为光电转化率达到10%就了不起了,而目前薄膜光电转化率已达到了17%以上,单晶硅甚至达到了2 0%,而且提升的速度还在加快。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中国仍处于清朝封建统治之下,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又一次错过机遇
1、电气时代,以重工业为主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3、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4、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影响
①造了巨大的生产力②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③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④消极影响,带来环境问题
道理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
1、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同时注意保护环境
2、个人:要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
2、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错过的原因
中国受到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排斥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
重要发明
1、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2、1783年瓦特改良蒸汽机3、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4、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1、1879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2、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发明汽车3、1913年美亨利·福特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4、191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特点
1、蒸汽时代,以轻工业为主2、首先发生在英国,后扩展到欧美3、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战争与能源

战争与能源

战争与能源战争与能源危机往往形影相随。

一个多月以来,俄乌战火所引发的能源危机感,让国际社会的担忧迅速增加。

作为战争一方的俄罗斯,正遭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

由于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战争爆发以来,国际油价迅速飙升,欧洲能源供应出现短缺,全球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加剧。

过去的几十年间,几乎每一次能源危机都与战争相关。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要求西方国家改变支持以色列的政策,并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打击——OPEC成员国中的阿拉伯国家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最终使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升高至10美元/桶,从而触发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

第二次石油危机以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为背景。

1978 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石油供给的严重不足,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严重破坏,市场石油缺口增加,国际油价继续攀升到41美元/桶。

第三次石油危机同样是战争导致的。

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

战争爆发后伊拉克遭受国际制裁,石油供应中断。

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便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

三次石油危机均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能源转型的进一步加速。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时,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约占50%,随着之后历次石油危机和油价的上涨,在当前能源结构中,石油在一次能源的消费占比已下降至31%。

然而,俄乌战争却让能源转型陷入另一个困境,由于欧洲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在双方交恶之后,欧洲一方面宣称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尽早摆脱对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长久形成的需求惯性,短期内对俄油气进口难以减少,这决定了俄欧能源关系将是复杂的和长期的。

战争还在继续,可以想象,短期内俄欧关系很难有改善的空间。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中东的石油战争与现代国际政治: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事实使这个地区成为全球能源竞争的战场,并塑造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

然而,为了充分理解中东石油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上的能源竞争与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在20世纪初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

1908年,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伊朗发现了第一个大型油田,这标志着中东石油时代的开始。

随着石油的发现和开发,中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和法国通过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确保了对石油资源的垄断。

然而,这种控制被逐渐瓦解,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石油公司进入该地区,并与英国和法国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加剧了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冷战期间,中东石油战争变得更加复杂。

美国和苏联在该地区争夺利益,支持不同国家的政权,并干预该地区的冲突。

特别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争端,使中东地区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焦点。

1973年的“以军登山节战争”对中东石油供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特别是以色列的支持感到愤怒,并采取了石油禁运等措施来施压。

石油价格急剧上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事件加速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同时也促使西方国家开发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多元化能源来源。

然而,西方国家对中东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这对中东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依赖还导致了对中东地区特定国家的干预,以确保石油供应的稳定。

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和能源竞争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仍然存在。

中东石油供应的稳定仍然是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此外,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也成为地区国家之间争夺势力的焦点。

例如,伊拉克战争就是基于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

同时,中东地区的石油战争也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关。

一些中东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为恐怖组织提供了温床,使他们能够利用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形势来执行攻击。

6种战争形态

6种战争形态

6种战争形态。

第一代战争以使用冷兵器为标志,军队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第二代战争以使用火药和滑膛枪为标志,军队出现了使用滑膛枪的步兵和使用火药、罗盘的海军;第三代战争以使用火枪和身管火炮为标志,军队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等诸兵种的合成军队;第四代战争以使用自动化武器和机械化武器装备为标志,如:坦克、飞机、汽车、电信装备等,军队成为陆军、海军、空军、空降兵、防化兵等多军种、兵种合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力和内燃装置成为这一组织系统广泛的基础;第五代战争以使用核武器为标志,以原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基础,导致军队出现了战略导弹军种。

第六代战争形态是在核威慑下,以使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

由于主战武器与战争形态的关系,跟生产工具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一样。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主战武器方面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武器、能源(化学能—原子能)武器和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武器。

与此相关,战争形态(以主战武器为标志)与环境的关系分为三大阶段:即材料武器阶段的战争盲从环境、能源武器阶段战争破坏乃环境和信息武器阶段可能根本上摧毁环境.1、材料武器阶段的战争盲从环境古往今来的一切战伐和兵燹,无不以火为先导,以血为代价。

战争双方都以首先破坏对方的生态环境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战争之后,赤地千里,不闻鸡犬,饿殍辗转于沟壑,豺狼奔突于荒原,这一阶段包括上文中涉及的第一、二、三代战争。

但是由于古代技术发展的限制,武器对环境的破坏力相当有限。

战争处于严重依赖环境,甚至盲从环境的状态。

在冷兵器时代是这样。

恩格斯指出:在古代非洲,在古代世界的军队中,我们有比较可靠史料的第一支军队是埃及军队。

军队的力量在于它的步兵如长矛队、短剑队、狼牙棍队、投石队等,特别是在于它的弓箭手。

在古代亚洲,亚述人给我们提供了亚洲军队的最早的典型,这些亚述军队为争夺地中海和印度河之间的大片地区,曾打了一千多年仗。

主要武器是长矛、弓、剑和匕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 关 事 件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开会,讨论如何 以实际行动支持埃及,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其它西方 国家,逼迫他们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这边来。会议没有 采纳伊拉克关于立即进行石油禁运的主张,决定立即逐步 压缩产量/出口量,减少对美、欧盟的石油供应量。首先, 把1973年9月日产水平和供应量削减5%,以后每月再增减 5%,直至达到目的。美国不以为然,1973年10月19日,宣 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此举激怒了阿拉伯产 油国,利比亚当天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1973年10月20日, 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一致行动,对美、欧盟禁运石油。 世界市场上一下子减少石油供应量500万桶/日。美国石油 产量已处于衰减之中,无力增加产量,于是油价飞涨,许 多加油站汽车排长队。欧佩克于1973年12月下旬把油价提 高到每桶11.65美元,翻了一番。
事 后 反 应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遭受了 沉重的打击,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新的石 油危机,1974年2月11日~12日,在美国倡 议下,13个国家聚集于华盛顿,召开石油 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后 来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 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 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 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次危机之所以影响大,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大 出乎美、欧、日政治家的预料。二是西方发达国 家的经济过于依赖石油,过于依赖中东石油,经 不起风浪。三是时机问题,正赶上战后又一次西 方经济衰退的来临,石油禁运、涨价,经济衰退 产生了"复合效应"。 这次危机也使阿拉伯产油国本身受很大损失。减 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 额。可见,石油武器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
影 响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 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 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 慢。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 -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 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 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 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 1100亿美元。
相 关 事

这场危机惊天动地,西欧、日本80%以上的 石油靠进口,进口来源又主要依靠中东, 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1973年11月下旬, 欧共体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 阿拉伯产油国于是把他们(除荷兰外)从被 禁运"黑名单"中删除。1973年11月22日, 日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孤立的是 美国和荷兰。 这场禁运于1974年3月18日结束。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减少石油供应和 提高油价的双重产物。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世界石油工 业是一个大转折点。 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强烈的政 治色彩。
没了。。。。 谢谢。。。。


自从发现石油以来,中东人的命运就开始改变了。特别是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之后,巨额财富潮水般涌入中东,仿佛 一夜间,中东产油国就从赤贫过渡到了暴富。全球最大产 油国沙特阿拉伯的政府财政收入,1971年只有14亿美元, 而石油危机爆发后已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石油美元滚滚 而来,中东产油国过去几十年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资金投 入和超过寻常的建设规模,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 大幅增加国家福利待遇。这一地区现代工业初具规模,沙 漠农业搞得有声有色,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等级公路 四通八达。由于财政收入增加,中东产油国纷纷把财政盈 余用于偿还国内债务和建设基础设施。在沙特和阿联酋等 海湾国家,外国企业参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 项目融资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在沙特阿拉伯,单是电力 项目,十余年就需要1000亿美元资金。富裕的海湾国家是 其它阿拉伯国家出口商的最大市场,也是其它阿拉伯国家 资本和投资的主要来源。
背 景
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 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 一半左右。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 到2.95美元一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 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西方世界对石油的 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 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 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1973 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 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 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相 关
事 件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 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战争初期,阿拉伯人 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 模反攻,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阿拉伯产油国正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提高 原油标价的谈判。1973年10月14日,谈判破裂, 1973年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加上伊 朗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原油的 标价提高70%,达到5.11美元。长期以来控制世界 市场的"七姐妹"无可奈何,油价决定权转到了欧 佩克手里。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 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 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也普遍感受到了过去那种 把一国的石油生产、供应、提 炼和销售等活动主要听凭少数 一体化的大跨国石油公司主宰 的做法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形 式了。这些公司,即使是在公 司注册国注册甚至公司注册国 政府在其中拥有大量股份的公 司,但由于他们在世界各国有 着错综复杂的多方面的利害关 系,在关键时刻往往也并不是 能为公司注册国利益服务的。
第一次石油危机
--12环发一班
--王建美、符烨霏
她是猪^(* ̄(oo) ̄)^
1973年10月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 发。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 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 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 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 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 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背 景
1973年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 价格,1973年10月17日,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 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 石油禁运。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 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 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石油提价和禁运 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 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到1973年底,石油 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石油提价 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 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 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