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
一、概念简述:“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以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为主。
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
意想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摈弃客观再现。
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 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二、代表人物:食指(原名郭路生)1968年就写下了《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重要诗篇,可看作朦胧诗的源头。
北岛后来说,他就是听人朗诵食指的诗而受到震撼后开始诗歌创作的,他在多个场合称食指为“朦胧诗真正的先驱”。
北岛的创作始于70年代初。
六、七十年代之交,北京知青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人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致力于新诗写作,形成“白洋淀诗群”,北岛参与了这一文学活动,“朦胧诗”群体的核心,此时即已形成。
这一时期,作为朦胧诗的源头存在的还有北京“地下沙龙”里徐浩渊、依群等人的现代诗。
三、精神内涵
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3、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
朦胧诗这种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
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 .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
)
四,朦胧诗的出现及特点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
朦胧诗,如北岛的《回答》就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首诗的成功首先就是这种批判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
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
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
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
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
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
历史的大浪淘沙。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
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
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五,朦胧诗论争的情况
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
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一文,把这些新潮诗称为古怪诗,并把其提到政治的高度:"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 对这些打破传统格局的诗,支持者也层出不穷:《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谢冕主张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六、现实意义及特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
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
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5、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
3。
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
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
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