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山古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山古镇概况
郁山古镇是彭水县“一线三点”旅游活县战略的历史文化探秘区,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小上海”之称。
这里曾经是今渝黔湘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国和楚、秦的经济重地,西汉置涪陵县,三国设涪陵郡,唐设黔中道,历史沿革2000余年。
漫长的盐丹开发史,诉说了无数的传奇故事;众多的文物遗址,记录着数千年的辉煌历程;绚丽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古镇独有的人文风情;历史名人志士的驻足,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口的特色美食,散发着古老文明的气息;秀美的山水风光,描绘出多情的丹青长卷。
郁山地处彭水县东北部,距县城39公里,国道319线二级公路擦城而过,郁江河贯穿全境,渝怀铁路(郁山场镇至郁山火车站7公里)、渝湘高速(距保家出口约17公里)公路已建成通车,交通十分方便。
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辖4个社区、11个村,共计78个村民小组,有11734户,40619人(其中城镇人口9427人、农村人口31192人)。
郁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拥有建工建材、小食品加工和商贸流通的中心集镇,农副产品加工较为发达。
饮食以晶丝苕粉、擀酥饼子、鸡豆花最为有名。
根据规划区现状特征,以强调资源禀赋与产品创意相结合,突出各分区之间主题及功能的差异化为布局总体思路,
着力规划打造古镇风情体验区、盐丹文化展示区、盐商古村落体验区、盐丹文化探古区、盐浴度假区、大唐风情体验区等,形成“一心两翼、一廊两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郁山历史文化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5000年前,当地濮人(苗族祖先)发现了当时西南地区两处流出地表的天然盐泉之一——郁山伏牛山盐泉,遂取水提盐,开始了郁山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
夏商至春秋为巴国重要经济命脉,战国时期,郁山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群雄所觑,先后为楚、秦所掠,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置涪陵县,治郁山(以下所述之行政机构治所均设于今郁山镇);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设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奉州,十年后改为黔州;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黔州;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因“盐泉流白玉”而置玉山镇;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避讳(代宗朱祁钰即位)更名为郁山镇;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黔彭军民厅,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
郁山盐业开发利
用史达5千余年,自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置涪陵县至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黔中道,郁山先后为县、郡、州(相当于地及行政机构)、道(相当于省及行政机构)治所所在地。
自宋嘉定元年置玉山镇至今,建制镇历史长达785年,自西汉建元元年涪陵县建城至今长达2153年,千年古镇名副其实。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郁山因盐兴镇,5千余年的盐业开发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郁山文化,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
“从煮盐、采丹、聚集人口,开发地方产业,到疏通水道运输,便是郁山地区文化的特点”(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
长期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郁山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提炼,已深深地固化在以郁山为中心的广泛区域内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衍生出了盐丹文化、城镇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种类。
盐丹文化:经过漫长的盐丹开发史,盐井挖掘、保护,卤水采集、提炼,盐水浓缩、蒸煮,食盐包装、运输,丹砂炼制、呈贡,这一整套的制盐炼丹技术和工艺促使郁山形成了完整的盐丹产业链。
同时工具制造技术和盐泉保健功能研究,也为盐丹文化增色不少,留下许多与盐丹有关的遗迹遗址和优美的传说故事。
盐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推动了其它产业的兴起,尤其是商贸、煤炭、运输、饮食、制造、建筑等产业,同时促成了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使各种文化相继产生。
城镇文化:在长期作为区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氛围中,在历代文人墨客(宋代黄庭坚受贬居郁山)和开明政务(民国时期贺龙驻军郁山)的推动下,郁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文化。
在说唱表演艺术方面,产生了郁山花灯、鱼鼓筒、川戏坐唱(当地称“围鼓”)和大院说书(当地称“说怀书”)等新的艺术形式;在文学艺术方面,黄庭坚曾谪居于此,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他在郁山(当时称黔州)所写《竹枝词》中那“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句,尤为众所乐诵。
而唐朝文学大师柳宗元根据黔州的趣闻所作《黔之驴》,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在大师的熏染下,当地崇尚文学之风尤甚,历代著书立说者甚众,解放后,当地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更是兴起了以武术(曾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端午龙舟竞渡(曾被授予省、地级龙舟之乡的称号)、元宵花灯狮舞为代表的群众参与性极强的体育项目,同时各社区纷纷成立腰鼓队、龙狮舞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涨,成为当地有名的体育大镇、文化大镇。
饮食文化:长期处于区域中心城镇,在盐业的推动下,
城镇商业,尤其是饮食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特色食品的生产、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
产生于清嘉庆年间的郁山擀酥薄皮厚馅,酥脆香软,食而不腻,曾为皇室贡品;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郁山晶丝苕粉,晶莹剔透,滑软爽口,蜚声南北;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糯米糍粑等更是美名远播的地方食品,深受当地民众和过往客商的青睐。
建筑文化:盐业经济的强大支撑,使郁山为中心的大片区域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风格。
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匠心独运的土家大院,别具风情苗家吊脚楼,封火墙高耸的石街,尤以“九宫十八庙”为代表。
木构的瓦房,雕花的窗棂,石雕柱础,花园古井,穿逗图纹,奇檐翘拱,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民俗文化: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以土家“摆手舞”、苗家“采花山”和市井“盐客调”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千百年流传不衰的苗家民歌和土寨山歌,具有鲜明特色的苗族、土家族服饰,婚嫁、寿庆、丧葬、祭祀仪式,生产生活用品,构成了典型的郁山民俗文化。
(三)众多的文物遗址
历史上不少名人志士曾留足郁山,唐废太子李承乾、大臣长孙无忌、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先后流放于此,1922年至1924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率部进
驻郁山。
目前列入各级政府保护的文物遗址有十余处,其中黄庭坚衣冠冢、唐太子李承乾墓、贺龙德政碑、古盐井、朱砂窝都十分珍贵,同时汉砖汉墓、历代碑刻、旧式建筑比比皆是。
(四)秀美的自然风光
郁山境内群山屹立,苍翠挺拔,有伏牛之雄、玉屏之险、凤凰之秀。
更有郁江、中清河、后照河三江汇流。
特别是后照河峡高谷深,秀谷流丹,更有溶洞成群,集“幽、奇、险、峻”于一体,极具开发价值。